编号:52188812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0.01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2-28
上传人:飞****9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常**(实名认证)
河北
IP属地:河北
15
积分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第一
单元
- 资源描述:
-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名称:第一单元
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有写老师意味深长的教诲;有写父亲轻声细语的叮咛、默默无言的呵护、体贴入微的挚爱。无论是老师还是家人,都能使我们感受到温馨的慰藉,因为关怀是我们生活中最令人心醉的风景。本单元的主题都是有关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相互慰藉的动人故事。就像导语中所说:关怀,是我们生活中最令人心醉的风景。正因为如此,学生有过同样的体验,他们在学习课文时,只要老师善于调动他们内心深处的体验,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应该不成问题。
3,本单元主要内容:与关怀有关的课文5篇;清诗1首,唐诗1首;综合练习1次;习作1次。
三,结构图
第一单元
5我的第二次生命
作文:我爱我家
综合练习1
古诗二首
4餐桌上的大学
3父亲的叮咛
1老师领进门
2孔子和学生
四,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学习词语44个,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身临其境”、“引人入胜”、“迫不及待”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部分小节。
3,能朗读、背诵、默写《小廊》、《易水》两首古诗;能熟记冰心、李大钊、巴金的名言;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小节。
4,能按要求积累有关词语,用“娓娓动听”、“恭恭敬敬”等词语造句。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朗读、揣摩等方式,品味句子中的有关词语,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或抓住重点句子,理解含义,体会作者感情。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或写完整。
3,结合课文内容,回忆老师、家人的有关事情,体会他们的教诲、叮咛、亲情。
4,学习写通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部分小节,感受老师意味深长的教诲;家人轻声细语的叮咛、默默无言的呵护、体贴入微的挚爱。
2,理解老师、父母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感恩之心,懂得师爱、亲情的可贵。
五,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练习朗读,做到正确、流利,并有一定的感情。感受老师意味深长的教诲;家人轻声细语的叮咛、默默无言的呵护、体贴入微的挚爱。
2,难点: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老师、父母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感恩之心,懂得师爱、亲情的可贵。
3,关键:通过朗读、揣摩,理解老师、父母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感恩之心,懂得师爱、亲情的可贵。
六,单元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上9课时。
课时
课型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练习
1
讲读课
1,《老师领进门》
正确、流利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感激之情。
说说不忘师恩的故事,或讲讲自己尊敬老师的事情。
1
讲读课
2,《孔子和学生》
了解课文内容,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了解孔子其人及其教育思想。
摘录孔子名言,背诵并能默写。
1
讲读课
3,《父亲的叮咛》
正确、流利到朗读课文,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回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想一想,他们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古诗诵读
《小廊》、《易水》
朗读、背诵、两首古诗,初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抄写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1
讲读课
4,《餐桌上的大学》
朗读课文,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说说你们全家聚集在一起时的谈论内容,与同学交流。
1
阅读课
《我的第二次生命》
正确、流利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孩子的挚爱。
交流你的父爱或母爱,与同学分享。
1
训练课
《综合练习1》
学会用简洁的词语概括课文中的故事或人物;学习给句子排序;阅读《给妈妈》一文,完成有关习题。
学写一则通知。
2
作文课
《我爱我家》
理解广义的“家”,通过具体的事情,把“家”的某一特点写出来。
七,第一单元测试题
1,看拼音写词语
wěi wěi dng tīng r yun yǐ chng ji rn r zhǐ chōng jǐng
min min xiāng q h yn yu s wēi b z do ln ku
qun y yīn ci shī jio
2,用一句话概括两位老师的特点。
《老师领进门》田老师:
《孔子和学生》孔子:
我最喜欢是老师是 ,因为
3,学生们尊敬老师的最好礼物就是
—— 冰心
4、默写孔子的两句名言。
5,默写第一单元的古诗一首
作者
我喜欢这首诗的理由是
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徐老看病
一天,徐特立同志到北京医院看病,候诊室的长靠背椅上坐满了人,都在等着叫号。
徐老的警卫员一看这么多人□有点急了□心想□徐老是最爱惜时间的□就这么等着□得多少时间呀□他走过去低声问道□徐老□人太多了□我去跟医院张主任说一声□给您先看□好不好□
徐老连忙摆摆手说□不行□不行□不要告诉他□还是按次序看好□稍等一下没关系□
警卫员望了望墙上的挂钟,撅着嘴说:“那够等的啦……”徐老看警卫员有些不高兴,便招呼他坐下,拍了拍他的肩膀,轻言细语地说:“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就不值钱了吗?我们要是不按次序看病,别人就要多等。( )做什么事,( )要都替别人想一想,不能光图自己一个人方便。再说,你去哦张主任,咱们跟他熟,就特殊照顾,可以不按次序看病。( )熟人都不遵守制度,( )这儿的秩序怎么维持呢?”
警卫员听了,觉得徐老说得很有道理,也就陪着徐老一起等着叫号。
(1)给第2、3小节加上标点。
(2)在第四节的括号中加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惜( ) 次序( )
(4)造句。 维持——
(5)短文是按 的顺序写的,给课文分三段,用“‖”表示,并写出段意。
第一段写:
第二段写:
第三段写:
(6)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7)短文表现了徐老有怎样的品质?
附:参考答案
1,娓娓动听 如愿以偿 戛然而止 憧憬 面面相觑 和颜悦色 微不足道 轮廓 痊愈 因材施教
2,田老师口才好,讲起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胜。
孔子平易近人,知错就改。
3,拿出自己的好的学习成绩。
4,5,(略)
6,阅读
(1) , 。 : , , ! :“ , , , , ?” :“ , , , , 。”
(2)无论……总…… 如果……那么……
(3)珍惜 顺序
(4)(略)
(5)事情发展 分段:一(1);二(2—4);三(5)。
第一段写徐老去看病,候诊室的人很多。
第二段写徐老说服警卫员要遵守秩序。
第三段写警卫员陪着徐老等着叫号。
(6)自己的时间宝贵,别人的时间一样值钱。
(7)徐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看病制度,不搞特殊。
单元测试情况分析
1 老师领进门
背景分析:
本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田老师引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一段回忆。表达了他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学生从上幼儿园至今,应该有过相似的经历。因此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应该没有问题。
认知目标:
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理解“生涯,文笔,娓娓动听,衣襟,戛然而止,恍如,身临其境,引人入胜,开窍”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娓娓动听”或“恭恭敬敬”造句。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2节。
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发展目标:
学习认真读书、自觉查字典的方法,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说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1、知道识字要求的变化,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通过课堂上老师辅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准备:投影片,查资料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
1、无论是政治家、科学家还是文学家、或者是其他什么伟大的人物,都有他的启蒙老师,都是以学习最简单的数字和识字开始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位作家写的一篇回忆录,回忆他童年时代的一位启蒙老师。
2、出示课题:老师领进门,齐读。
生:朗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课题,引起学习的注意。
二、自学课文。
师:
1、 自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这位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划出有关的语句。
2、 自学本课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生:自读课文,按自学要求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课内预习,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学习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师:
1、 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教师告诉学生识字新要求:“大家看到了,课文后面没有列出生字,以后的课文也没有列出生字。为什么呢?因为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还掌握了识字的方法。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请一名学生简单说说)还因为呀,有的老师还没有教同学们就已经认识了,有的字教过了,一些同学已经忘记了。所以,我们每个人的生字是不同的。那么怎么办呢?自己找生字、自己学生字。
(1)学生讨论: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然后查阅字典读准字音。(教师巡逻)
(3)小组交流,读课文,读准字音。
2、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3、 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生涯:从事某种职业的生活。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生动,使人很爱听。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恍如:仿佛,好像。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引人入胜:把人带到优美的境地。课文中指老师所讲的故事很吸引人。
开窍:开始长见识。
4、 用下面的这些词语介绍田老师讲故事的情形。
引人入胜 娓娓动听 戛然而止 身临其境
生:
1、朗读课文,并理解有关词语。
2、谈谈对田老师的印象。
3、用上四个重要词语讲田老师的故事。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复述课文,重组课文语言。
四、理解课文。
师:
1、默读思考:老师把我领进门,他把“我”领进的是什么“门”?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说明。
结合理解第二题的第二句句子的意思。
(这里的门是指文学创作的大门。作者在“田老师的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就如春雨点点入地”,这些故事,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因为“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在这方面,正是田老师“为我开了窍”。)
2、阅读思考:为什么说田老师“为我开了窍”,培养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呢?
(1)朗读课文中的一首小诗。
(2)默读田老师讲的故事。对照小诗逐句理解故事内容。找出与每一句诗相对应的故事内容。
(3)理解田老师是怎样根据诗歌的内容想象出一个完成的故事的。从而体会到田老师丰富的想象力。
(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乡村的田园景色:小路、村庄、炊烟、亭台以及花草等等,诗歌中没有故事情节。田老师根据诗歌内容,想象出妈妈带着小孩到姥姥家去,一路上看到的以及经历的故事。故事内容富有儿童情趣,有教育意义,而且有巧妙的和诗歌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反映出田老师丰富的想象力。)
3、联系上下文,说出句子的含义。
(1)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知道三年级的大哥哥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这句句子说明田老师的故事讲得十分精彩,我听得如痴如醉。)
理解这句话,应该抓住“入了迷”、“身临其境”、“发呆”、“惊醒”等词语,体会“我”听故事时入迷的程度。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培养人才比培养树木更困难,需要的时间更长。作者之所以能够成为作家,是因为田老师的培育,所以“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反映出作者对老师培育之恩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生:
1、默读课文,思考“阅读芳草地”第2题。
2、理解什么叫丰富的想象力。
3、读句子,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基础上,深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五、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完成练习。
师: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说说不忘师恩的故事或者自己尊敬老师的故事。
2、完成《词句活动室》2
3、按要求摘录句子。
(1)从课文中划出描写“我”专心听课的句子。
(2)从课文中划出描写“我”尊敬老师的句子。
(3)交流后摘录到自己的词句本上。
(4)朗读、背诵最后二节,体会作者的情感。
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尊师故事。
2、按要求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
【设计意图】抓住教学重点,总结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1 老师领进门 (师恩难忘)
↓
文学创作的大门 娓娓动听
每讲一课,都编故事。 身临其境
受业四年,故事上千。 戛然而止
丰富想象,给我开窍。 引人入胜
(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练习设计:
1、 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田老师)在语文课上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培养了我(的想象能力),引导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大门)。
2、 积累词语:
嘎然而止(勃)然(大怒)(欣)然(同意)(油)然(而生)(怡)然(自得)
AABC 如:娓娓动听(振振有词)(奄奄一息)(翩翩起舞)(愤愤不平)
除了四字意外的成语,如:无心插柳柳成阴
教学反思:
2 孔子和学生
背景分析:
本课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田老师引领他走上文学之路的一段回忆。表达了他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学生从上幼儿园至今,应该有过相似的经历。因此学生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应该没有问题。
认知目标:
1、自主识记本课生字,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不同的因果句式表达。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
情感目标:
了解孔子其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
发展目标:
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中懂得人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抓住“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重点词语了解孔子其人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读好文中人物的对话,从孔子和学生的故事中懂得人虽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出示孔子的图片,提问:你们认识孔子吗?
生:交流孔子的相关历史知识。
师: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带弟子周游列国14年,其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你们想知道这位万世师表是重要教育学生的吗?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于孔子的生平内容很多,且年代久远,介绍要适切,要简明扼要,便于学生理解。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师:指名朗读课文,思考:孔子和谁、围绕什么话题对话?对话中提到他的哪些学生?板书孔子学生的名字。
生:读课文,交流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正音,做到眼到口出无差错。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关注识字教学,继续巩固、扩大识字量。
2、了解孔子对学生的评价。
师:朗读孔子和子夏的对话,思考:孔子对这些学生分别作怎样的评价?
生:同桌合作朗读,并概括孔子学生的特点。
3、理解子夏的疑惑和孔子的解惑。
师:对孔子的评价,子夏有何疑惑?
生:读出子夏的疑惑和不解。
师:对孔子的回答,你认为最关键的意思是什么?
生:理解词语“和颜悦色”,根据提示语朗读孔子的话。讨论:孔子的回答解决了子夏的疑惑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师:板书——各有优点,仍要不断学习。
【设计意图】以朗读训练为住主,在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尝试根据提示语、根据语言环境读出人物的语气,以加深对词语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4、 理解孔子的教育方法。
师:朗读课文第一节,说说孔子的可敬之处。
生: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师:课文中哪些内容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对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孔子会怎样“因材施教”?
生:完成因果句式训练。
因为孔子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他受到了学生的尊重。
【设计意图】设计变序教学,在学生先了解文中事实的基础上,再回到第一节理解词语、课文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只管地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与此同时,进行朗读、理解词语、句式变换等训练。
5、总结归纳,提升认识。
生: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出示练习:
孔子受到他学生的尊重是因为 ,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之师”是因为 。
生:完成填空练习,并进行因果句式训练。
6、拓展认识
师:出示课后语言直播厅中孔子的4句名言,孔子还有许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名言,你能理解吗?
生:朗读名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出示《论语》,并稍作介绍。告诉学生,本文内容就是根据《论语》中的有关章节扩写而成的。
【设计意图】本板块的教学旨在总结全文,适当拓展,但不必展开。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完成并掌握因果句式不同的表现形式。
板书设计:
2 孔子和学生(子夏)
颜回 守信用
有教无类 子贡 聪敏 各有优点
因材施教 字路 勇敢 仍要不断学习
子张 严谨庄重
练习设计:摘录孔子的名言,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反思:
3 《父亲的叮嘱》
教学背景:
本课是根据H版教材《画杨桃》改写的。杨桃,也作“羊桃”,是常绿灌木五敛子的果实,浆果,椭圆形,绿色或者绿黄色,有五条棱,可以吃。课文讲了在我画素描的时候,想起了父亲叮嘱“我”要尊重事实的话语。经历了写生课上的风波,“我”对这句话的认识,超越了画素描本身。课文以父亲叮嘱的话贯穿,事过境迁,“我”对这句话的认识也在变化。
认知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发展目标:回想自己父母的叮嘱,从中感受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领悟渴望呢所讲的道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
1、你每天出门时,父母会叮嘱些什么?
2、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父亲的叮嘱》,看看这位父亲是怎样叮嘱孩子的?板书课题。
生:
1、交流自己父母每天出门时的叮嘱。
2、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引出课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学习课文
1、师:自读课文,思考:父亲的叮嘱是什么?
生:读课文,思考回答。
2、学习课文第一节
师:小时候,我生病在家,爸爸教我画素描,他是怎么嘱咐我的?划出有关的句子。爸爸嘱咐我的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划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3、学习课文2—3小节
师:朗读2、3小节,思考作者看到的杨桃象什么?。
生:当作者在特殊的角度看到杨桃时,心里很矛盾,他想: 。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课文4~19节
师:出示要求
(1)读一读,找出老师神态变化的词。
(2)议一议,老师为什么会神态改变?
(3)分角色,自由组合小组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合作学习,大组交流,各小组适当补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题眼理解中心句,并训练学生进行想象说话练习,从老师的神态变化中感受父亲叮嘱的意义。
三、总结全文
师:默读全文,课文几次提到父亲的叮嘱?
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父亲的三次叮嘱。
师:出示文中三次提到父亲叮嘱的话,让学生朗读。
生:读句子,思考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父亲的叮嘱的?”
①画杨桃的时候,“我”想起父亲的话。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当时的矛盾心情:如实照画吧,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两个杨桃的轮廓根本不像杨桃;按想像中的去画吧,父亲曾经嘱咐“我”要实事求是。
②看着老师教育几个同学,“我”又一次想起父亲的话。教学中,可以抓住老师的神态变化。先让学生找出变化,然后分角色朗读,读出老师和同学的语气变化。其间,可以穿插小组内的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几个省略号的含义;至于词句,不必做过多的分析。
③最后,可以回头议论一下对结尾句子“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理解。
【设计意图】在分节教学的基础上,再次总结性地整体阅读课文,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
四、作业:完成“阅读芳草地”/2;“词句活动室”/1
板书设计:
3、父亲的叮嘱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实事求是)
练习设计:想一想: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教育你的?哪一句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反思:
4 餐桌上的大学
背景分析:
本文是根据译作《晚餐桌上的大学》改写的,原著:[美] 巴契巴斯卡西娅。课文介绍了“我”孩提时候所受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并以较多的笔墨描述了某一天晚餐时家庭成员一起学习的情形,阐释了“不断学习”的道理。在教学上应当更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内容上来说,以对课文整体内涵有一定的领会,能比较正确地理解重点句段子为基本要求;在学习方式上,加强学生自主实践,提供孩子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尤其是要让他们有自己控制自己学习的自由。
认知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
发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比较课文的异同。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
1、在浏览第一单元课文时,你们觉得哪几篇课文讲的内容是相近的?
2、板书三篇课题《餐桌上的大学》、《父亲的叮嘱》、《我的第二次生命》。说说三篇课文各写了什么?
生: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2、先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然后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说三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这三篇课文的主题基本相同,所以适合一起学习。通过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扫除三篇课文的障碍。
二、学习课文
师:
1、提问:你是怎样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组织学生分组学习 。
(1)课文结尾说:这是一种绝妙的学习方式。你认为它有什么妙处?
(2)课文举例描述了一天晚餐时交换所学东西的情形。父亲为什么要让我们交换?是怎样交换的?
(3)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描写他们的语句,读一读。
(在晚餐时候交换所学知识,目的是促使大家不断学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表现。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对知识的尊重,无时不刻鼓动着我们学习的欲望。晚餐时我们热烈交谈,是由于不论叙述的事情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嗯。好。’”而父母之间的那种默契又不知不觉中把学习引向更广、更深。“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教学中,可以边揣摩边朗读。)
3、出示句段,交流朗读。
(1)晚餐时声音嘈杂,杯碟的碰撞声衬托着激烈的谈话。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2)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们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得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嗯。好。”
生:
1、自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交流: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学习方式更加不同。
2、(1)以四人为小组,分工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自己学习、思考。
◎ 说说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并表明你的看法。
◎ 简要说说是怎样交换的。
◎ 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有关的语句,读读。
◎ 你觉得,这样学习有什么妙处?
(2)各小组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一起共同讨论。
(3)各同学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
3、默读、思考:父母的哪些表现激励着“我们”学习?说一说,然后读一读。分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或者介绍某次全加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先个体学习,然后全班交流。因为除了自己掌握的那部分内容外,学生们要想掌握其它内容,唯一的途径就是认真倾听小组成员的讲解。理解重点句段的含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三、总结全文: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四、作业:
1、 完成词句活动室/1、2两题。
2、以《餐桌上的谈话》为题写一篇短文,把自己家里在参酌上的一次谈论内容写具体。提示(1)谈论的主题是什么?(2)谈论的目的是什么?(3)谈论时人物的神态有哪些应该着重刻画的?
板书设计:
4 餐桌上的大学(特殊的家庭教育方式)
每天交换所学的东西
时时会学习 处处皆课堂
动笔练习设计: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教学反思:
5 我的第二次生命
背景分析:
本文节选自《父女情》,叙述了父亲两次把“我”从病魔和死神手中夺回的故事,谱写了一曲父女情深的赞歌。课文采用倒叙手法,先写手术康复后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回忆父亲两次挽救“我”生命的故事,最后抒情。从中让读者感到父爱的伟大。
认知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理解并积累“赋予、如愿以偿、衰竭、痊愈、哽咽、挚爱”等词语。
2、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
发展目标:
用心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常怀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策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爱。2、比较三篇描写父亲的课文的异同。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前面我们学了两篇描写父亲的文章,回忆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概括《父亲的叮嘱》、《餐桌上的大学》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引出新学的课文。
二、初读课文
师:指名分节读课文,帮助学生正音。
生: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赋予、如愿以偿、衰竭、痊愈、哽咽、挚爱”等词语。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学生字,在此基础上读通课文。
三、研读课文
1、了解故事——父亲的故事。
师:默读课文,思考:父亲几次挽救了女儿的生命,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怎样救的?
生:根据要求填表,并根据表格简要复述故事。
发病时间
病情
父亲的表现
出生才5天
得了严重的肺炎,医生开了一支注射剂。
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
10岁那年
我得了肾脏的衰竭,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唯一的活路,就是接受肾移植。爸爸未加思索:“让我来吧!”爸爸坚持有他来捐肾。“他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设计意图】填表时应用上文中的词语;简述时先让学生练习,再重点指导几名。
2、读出感情——父爱
师:出示第一个故事,指导学生朗读,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父爱。
生:朗读课文第5节,说说阅读感受。
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故事,体会父爱。
生: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读出父女情深。
师: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读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从内容看,课文讲述了父亲的故事,讴歌了父爱。从文字看,通篇充盈着的是女儿的感激。
四、比较,总结,课外拓展。
生:小组讨论:三篇课文有什么异同?
师:总结:题材相同,均是写父亲的。
写作顺序不同:一般的课文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第三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手术康复后的记者招待会,然后回忆父亲2次挽救“我”生命的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能力。
板书设计:
餐桌上的大学 父亲的叮嘱 第二次生命
相同: 教我不断学习 教我实事求是 捐肾给我
不同: 侧重学习 侧重学习 侧重身体
顺叙 顺叙 倒叙
练习设计:以《父爱》为题写一篇短文,回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
《小廊》、《易水》
知识背景分析:通过预习解决生字,试着对照插图读读古诗,查阅有关资料试着自己翻译这两首诗。另外,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对清诗可能了解不多。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郑板桥、骆宾王两位诗人的情况。
2、在教师指导下了解两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小廊》中所表现的秋日闲居情趣;《易水》中所表达的诗人在送别友人之际,发思古之幽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无限仰慕,从而寄托他对现实的深刻感慨,倾吐了自己满腔热血无处可洒的极大苦闷。
3、默写这两首古诗。
重点及突破策略:重点是通过形式各样的朗读以及教师适当点拨,了解诗的大概意思,背诵并默写。难点是第二首诗内容比较难懂,学生较难理解,可采取“诗韵声声”的方式,在演唱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古诗诵读、“诗韵声声”的磁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上个学期你们学过哪些古诗?
生:背诵学过的古诗。
师:板书今天所学的两首古诗的题目。
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原有的古诗,引出要新学的古诗。
二、学习《小廊》
1、自读。
师:出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了解作者。
生:自读交流。
师:帮助学生正音:燮(xi)、揉(ru)。
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 于诗外,尤善书画,皆自成风格。在有清一代诗人中,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进行着别样的生活,是当时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小诗《小廊》写得生动自然,清淡如兰竹,颇有情趣。
生:指名读、齐读古诗。
2、解诗
师:你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
生:在教师指点下说说诗句的意思。
小廊:走廊。 无烟:指火已熄灭。 寒花:菊花。 可怜:可爱。
寂寂:静悄悄。 柴门:木门。 乱鸦:乱飞的群鸦。
走廊上的茶煮熟了,火已熄灭,
折来几枝瘦而可爱的菊花。
门口静悄悄的,门前的小河中涨满了秋水,
远处乱飞的群鸦好像把挂着夕阳的的天空揉碎了。
师:这首诗主要写什么内容?
生:表现的秋日闲居情趣。
师:谁能读好这首诗并背出来?
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设计意图】在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先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然后理解诗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趣,最后熟读背诵。
三、学习《易水》
1、揭题解题。
师:我们以前学过诗人骆宾王的《咏鹅》,还记得吗?
生:背诵《咏鹅》。
师:今天再学一首骆宾王的诗歌《易水》,“易水”是什么意思?
生:易水——河流名称,位于河北易县,有三条河流皆叫易水,因为古时候北易水名为濡水,南易水名为雹水,只有中易水始终唤作易水,所以一般认为,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的故事指的是中易水。
师:补充典故资料。据史载,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欲以匕首威逼秦王,使其归还诸侯之地。临行时燕太子丹及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丧服)送于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么,骆宾王在这首诗中要表现什么情怀呢?
2、初读古诗。
师:指导学生读通古诗。 正音:没(m)死亡的意思。
生:朗读古诗。
3、理解诗意
此地:指易水。 燕丹:燕国的太子丹。 壮士:指荆轲。 冠:帽子。
昔时:过去,从前。 人:指荆轲。 没:死亡的意思。
在这易水河畔告别燕国的太子丹,
英雄荆轲的头发顶起了帽子。
古时的荆轲虽然已经亡故,
今天的易水依然寒气逼人。
4、教师简述本诗所蕴涵的意义:“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因为骆宾王对自己的际遇愤愤不平,对武则天的统治深为不满,期待时机,要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可是在这种时机尚未到来之前的那种沉沦压抑的境遇,更使得诗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闷之中。《易水》就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这种心境。此诗题为送人,却纯是抒怀咏志。
5、诗韵声声
【设计意图】按照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顺序组织教学。本诗的诗情较难悟,所以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讲解的基础上再通过诗韵声声的方式让学生整体感悟。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板书:
小廊 易水
茶熟 寒花 柴门 见易水
秋水 乱鸦 夕阳 忆昔人
秋日闲居情趣 叹自己
综合练习一
教学目标
1、拼读音节,分清声母“r l n”
2、读词语,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
3、按地点转换顺叙整理句子。
4、按地点查阅字(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方法,读懂短文。
5、学写通知。
6、熟记名言,了解名言的意思。
7、用钢笔抄写词语。
教学重点: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按地点转换顺叙整理句子。
教学难点:学写通知,钢笔字的正确书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拼读下面的音节,注意每组声母的读音。
1、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出入 打扰 牛奶 女客
出路 打捞 浏览 旅客
2、拼读音节,以音节带声母的方式引导学生听发音,找舌位,分清声母“r l n”。
二、读词语,梳理本单元内容。
1、 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
2、 想想词语和本单元的课文故事及人物,与对应的那篇课文联系起来。
3、 梳理本单元课文内容,借助课文内容和思想内涵来体会、积累这些词语
4、 再读词语,让学生知道:我们可以从不同评判同一件事、同一个人
三、排列句子的顺序
1、 读一读句子,想想句子讲述的是什么事情。
2、 再读句子,想想内在联系,根据地点的转换整理句子。
3、 三读句子,编号序号,读读是否合理前后是否矛盾。
四、阅读理解
1、 读短文,找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2、 找到注释,理解“憔悴、沮丧、寂廖”的词义。
3、 默读短文,划出体现母亲舍不得女儿远行、爱女儿的词句。
4、 体会短文情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
五、学写通知
1、 了解通知的作用:通知是把某件事告诉给一个或几个人,并要求他们做什么的应用文形式。一般包括:称呼、内容、落款、日期。
2出示:书上的通知例子,看格式,读内容,讨论通知应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了解正文要简洁明了,写清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事、有什么要求。
3、学写一张通知,内容(学校大队部定于第三周星期五中午12:00在多媒体教室开会,要求各班班干部参加,讨论新学期学校少先队工作)。交流通知的正确书写,纠正。
4、 教师作简单的讲评。
六、熟记名言
三句名言分别谈及老师、珍惜时间和母爱。教学时重在诵读,基本了解大意。
七、用钢笔练习写字
1、老师在黑板上范写,让学生观察字在横线格中的位置。
2、提出注意点:用钢笔抄写词语,注意每个字应写在横线格正中的位置,不能偏上或偏下。
3、学生正确书写。
作文 《我爱我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一件事集中反映每个家庭的个性特点。
2、选好写作角度,写写自己的家,向人们展示你的家庭。
教学重点:写出自己家庭的个性特点。
教学难点:可以广义地理解“家”,如:班级、社区等,也可以看成是一个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作文题目,明确习作要求。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你爱你的家吗?为什么?
生:谈感受。
师:板书作文题目,出示习作要求。
生:读作文要求。
【设计意图】从轻松的谈话中引入今天要写的作文话题。
二、指导习作
1、审题指导
师:回忆三年级学的一篇课文《家是什么》,说说“家”是什么?
生:谈对“家”的认识。
师:有亲情、有爱的地方可以称之为家。我们的班级能不能称之为家?社区呢?
生:加深对“家”的认识。
2、选材指导
师:说说你家有哪些成员?你们家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生:谈家庭情况和特点。
师:要写出一个家庭的特点、家庭成员的特点,就要想想家庭生活中哪些令人难忘是事。这些事可以是充满亲情的,可以是趣味盎然的,也可以是一张照片,或一次游戏等等。
生:回忆难忘的事。
3、构思指导
师:出示例文,朗读。
爸爸妈妈中计了
三(3)班 龚晨薇
吃过晚饭,妈妈端了一盆橘子放在桌子上,我顺手拿了一个吃,刚要吃的时候,突然看见爸爸挑了个最大的黄澄澄的橘子,转过头对妈妈悄悄的说了什么,便把橘子扔给我,说:“这个橘子你吃吧。”我接过橘子,掂了掂,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橘子顶上配着一片绿叶,真像个调皮的橘娃娃歪戴着一顶小帽子。
我轻轻地剥开橘子,一股浓浓的橘香钻进我的鼻子,真是诱人呀。橘瓣是黄色的,透明的,还可以看见里面的果肉呢。11片橘裹,就像11个好伙伴围在一起说悄悄话。我掰下一片橘裹,放在嘴里一嚼。啊,甜里带酸。我不禁想起电视里的台词:“味道好极了!”
我想:“爸爸妈妈对我这么好,他们不吃,怎么办呢?”我眼睛一亮,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大声嚷道:“这是什么破橘子呀!爸爸妈妈,你们尝尝!”我装成一副酸样。于是爸爸妈妈各吃了一片说:“不是挺好吃的嘛!”我一边拍手一边说了起来:“爸爸妈妈中计了!爸爸妈妈中计了!”妈妈这才恍然大悟说:“你这孩子可真鬼!”
我笑了,笑得是那么开心,爸爸妈妈也笑了,笑得是那么甜。顿时,整个房子里充满了欢乐、甜蜜和笑声!
生:读例文,思考: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怎么写的?
师:你想写的那件事该怎么表达呢?看看能不能借鉴例文来写,也可以自己构思。
生:列出写作思路,并交流。
第二课时 打草稿。(略)
29
- 内容简介:
-
-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