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6.3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课时作业(含解析).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时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 1(2015苏北四市一模)1949年12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访问苏联,会见了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1950年2月14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方此举()a支持苏联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b希望得到社会主义国家承认c为新中国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d借助苏联恢复在联合国席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友谊与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故c项正确。答案:c2(2015广州一模)邓小平在1988年谈到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时说,它虽然是亚洲的产物,也适用于全世界,能够为不同制度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发达程度不同的国家服务,能够为左邻右舍服务。“它”是指()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不结盟政策c“一国两制”的方针d“一边倒”的方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得到了中国、印度和缅甸政府的共同倡导,是“亚洲的产物”,后来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故a项正确。答案:a3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a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b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c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并推动会议取得成就,万隆会议上周总理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万隆精神的形成。b、c两项时间明显不符;这两次会议都不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会议,故d项错误。答案:a4(2015甘肃一诊)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他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同时提及亚非会议邀请中国方代表的问题,表明希望双方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答案:b5(2014汕头市二模)1974年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说明当时我国()a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b争取团结国际力量反对霸权c形成全方位外交格局d奉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说明当时中国想联合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故b项正确。答案:b6. (2015南昌调研)下表是19491953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表明()年份19491950195119521953建交国家数109100a.新中国面临较大外交困难b美国实现完全孤立封锁中国目标c新中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答案:a7(2014南通市一模)1971年3月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4月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c彻底改变了敌视中国的政策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立场解析:从题干“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 结束已存在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可以看出美国改变了过去的对华政策,再结合时间1971年,故a项正确。答案:a8(2014滨州市模拟)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美国“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意图是()a扭转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b促使日本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c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d促进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解析: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给美国以极大压力,联合中国对抗苏联,以抵御来自苏联的压力进而维护霸权是美国最大的利益所在,故a项正确。答案:a9(2015江门市一模)下图是20世纪大国关系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分别为美国、中国、苏联,下图所反映的大国关系所处的年代是() a50年代 b60年代c70年代 d90年代解析: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由敌对走向缓和,美苏仍然冷战,与题意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10(2015温州市一模)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合力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上海合作组织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多国结盟的特点b是新世纪冷战思维的产物c主要目的是应付地区反恐d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合作组织主张“结伴而不结盟”,旨在加强成员国睦邻互信和友好合作,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促进地区和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是一种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是全面合作的新型国际组织,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4广州市考前训练)国家的外交理念明确了本国在国际社会的身份定位和价值定位,是国家制定外交战略和政策的灵魂,是外交实践的指南。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强调过“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的身份定位。下列外交政策和实践不符合这一身份定位的是()a“一边倒” b抗美援朝c参加日内瓦会议 d不结盟政策解析:不结盟政策是打破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与世界各国结伴而不结盟,不能体现题干“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和“国际体系的革命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答案:d12(2014珠海市质检)基辛格在论中国中写道:“在外交政策中,政治家常常通过寻求共同利益来达到目的。毛泽东却反其道而行之,对交叉重叠的敌意加以利用。”下列外交事件中,明显地体现了毛泽东上述外交思想的是()a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d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解析: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国家利益有冲突,但是又面临苏联的威胁,从而中美关系从敌对走向缓和,故c项正确。答案:c13(2015贵州八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面临巨大的压力,为寻求出路提出了“四三方案”。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70年代初向美国、联邦德国、法国、日本、荷兰、瑞士、意大利等西方国家大规模引进成套技术设备的计划。中国利用“四三方案”引进的设备,结合国产设备配套,兴建了26个大型工业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人民币,至1982年全部投产,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1972年至1978年成套设备引进建设规模表(部分)项目投资(亿元)设计能力引进国家宜昌湖北化肥厂2.45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美国、荷兰北京石油化工总厂23.70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日本、联邦德国、美国上海石油化工总厂20.79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日本、联邦德国天津大港电厂4.50发电机组32千瓦意大利武钢1.7米轧机工程38.9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吨日本、联邦德国问题: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主题,并至少从三个角度对提炼的主题进行说明。(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主题:中美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条件。说明:毛泽东决定同美国改善关系,批准引进技术设备,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政策和思想权威。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中国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外交关系的改善,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大型成套设备的引进投产,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以后改革开放提供了事实依据。中美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14(2014佛山市二模)熊猫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具有典型的“中国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熊猫外交和熊猫的国际形象也在发生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1年,中华民国政府向美国赠送两只大熊猫,对其救济中国难民表示感谢,此举开创了近现代“熊猫外交”的政治性赠送模式。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赠送大熊猫统计表(19571982年)年份受赠国家数量19571959苏联2只19651980朝鲜5只1972美国2只19721982日本4只1973法国2只1974英国、联邦德国各2只1975墨西哥2只1978西班牙2只新世纪周刊(2005.5)材料三2007年,英国的经济学人封面刊出的是好莱坞电影金刚中金刚爬上帝国大厦的场景,那只大猩猩被换成了熊猫。它以征服世界的严肃姿态出现,投射出欧美精英团体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理。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述民国政府推行“熊猫外交”的国内背景和目的。(2)根据材料二指出“熊猫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原因。(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中国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世界带来的影响。解析:第(1)问根据时间“1941年”可知当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在此基础上结合相持阶段中国抗战面临的困难分析目的。第(2)问的第一小问从赠送性质、赠送国家概括特点;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3)第一小问“中国崛起”的原因,包括内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外因(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第二小问“中国崛起”对世界带来的影响,从政治上增加世界和平力量,冲击旧的国际政治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上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等两个方面分析。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答出“抗日战争”“抗日战争进入艰难时期”亦可)目的:感谢美国;争取美国乃至全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同情和援助。(2)特点及原因。特点一:政治性赠送。原因:中国外交形势严峻,迫切需要改善外交环境。(答“大熊猫保护意识不强”“重视与受赠国关系的改善,实行情重礼重的外交风格”酌情赋分)特点二:以1972年为界,主要赠送对象由社会主义国家扩大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原因:前者,新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回答“两极格局”“冷战”,酌情赋分)。后者,中国与日、美等逐渐实现关系正常化(国际社会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与西方关系缓和)(其他表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