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设计.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设计.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设计.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设计.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派镇菁菁小学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电子备课设计方案 主备教师余莲协备教师徐进教学内容5.题西林壁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会默写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4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重、难点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个性修改部分一、解诗题,知作者1谁了解苏轼呢?谁会背他的诗?2引入题壁诗,解读课题,问:西林在什么地方?引导背诵望庐山瀑布侧面了解庐山。师介绍:庐山不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盛誉。朗读课题,导入诗文教学。二、抓字眼,明诗意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2学生结合注释,自由阅读,自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读诗,正音。4集体交流: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不懂?教师相机进行以下指导:(1)当学生感知到庐山之美时,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第一、二句,让学生简单画一画他读出的“岭”和“峰”,补充描述一下“远近高低”所见的不同形态。引导学生读中发现一个问题:观察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最后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桃。(2)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品读第三、四句。相机理解“缘”的意思,并注意强调其写法。深层思考: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相机引读名诗佳句:比如,王之涣登鹳鹊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三、多诵读,悟诗情1教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读示范,指名说说准备怎样把握诗歌节奏?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引导学生在联想中品味:你在朗读中联想到了什么类似的生活现象?一边感受一边朗读。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的“身在庐山”现象,再反复吟诵后两句。3指名展示,引导学生听,评。4开展背诵比赛:看谁先把这首诗背下来?四、课堂作业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设问置疑、思考哲理1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观察角度有哪些变化?你认为诗人所见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可先让学生找出“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表示地点转换的字,然后再想象景色的变化。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3结合学过的画杨桃一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包含了什么道理?小组交流汇报。变换角色、交流认识板书设计题西林壁北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角度不同,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不识/庐山/真面目,观察效果不同。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教学反思引导学生理解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告诉学生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然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评价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是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