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3.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人民版选修2).ppt_第1页
高中历史:3.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人民版选修2).ppt_第2页
高中历史:3.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人民版选修2).ppt_第3页
高中历史:3.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人民版选修2).ppt_第4页
高中历史:3.4《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课件(人民版选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三走向民主的历史步伐 第四节近代中国创建民主制度的斗争 课标要求 1 了解19世纪后半叶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基本主张 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基层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2 简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基本内容 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一 师夷长技以制夷 开眼看世界 19世纪40 50年代 二 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19世纪60 90年代 三 维新变法 戊戌变法 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末 四 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 19世纪90年代 20世纪初 五 民主科学 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1915年 你知道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的演进吗 课标要求 1 了解19世纪后半叶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基本主张 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读一读 洋务派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 存中学 则不得不讲西学 然而不以中学固其根底 端其识趣 则强者为乱首 弱者为人奴 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张之洞材料二 故知君臣之纲 则民权之说不可行行也 知父子之纲 则父子同罪 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 知夫妇之纲 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 张之洞 读一读 材料三 今日和议既成 中外贸易有无交通 购买外洋器物 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想一想 根据上述材料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洋务派的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思想 1 背景 了解19世纪后半叶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基本主张 2 含义 1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外国经济侵略加剧 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政局内忧外患 2 19世纪60 90年代 西学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传输 对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 3 继承和发展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 在维护中国固有制度和论理纲常的前提下 采用西方的科技 从而达到自强 求富 时间跨度 推动机构 主要措施 19世纪60 90年代 总理衙门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创办近代海军 创办新式学堂 派遣留学生 代表人物 主力 地方实力派 内容 3 实践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奕 张之洞 左宗棠 李鸿章等 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3 目的 4 局限 5 意义 了解19世纪后半叶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的基本主张 维护中国的伦理纲常 加强对本国人民的统治 抵御外敌的入侵 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 没有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文化观念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有利于西方的民主制度与思想进一步传入 认识晚清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顽固派和洋务派 维护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和伦理纲常 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 维新派 资产阶级改良派 早期 改良政治 实行君主立宪 康梁 变法 兴民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革命派 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趋势 从拒绝到接受 从改良到革命 逐渐深化 1 背景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 国际大势 发展资本主义国内局势 社会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经济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和发展 2 公车上书的原因 你怎样看待康有为领导下的 公车上书 标志着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 背景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康有为上 应诏统筹全局折 2 开始 1898年 光绪帝下 定国是诏 3 高潮 百日维新 新政内容 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 打击封建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抵御外来侵略 挽救民族危亡 有利于传播西方先进科技文化 培养维新人才 没有涉及实行君主立宪等政治主张 没有触动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课标要求 2 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一 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一 民主思想的传播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改良派 主张建立 革命派 主张建立 以康梁为代表 以孙中山为代表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实质 资产阶级就中国实行何种 进行的论战 是一次 运动 政体 思想解放 一 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一 民主思想的传播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二 清政府的反应 钦定宪法大纲 的出台 1908 三 立宪派的彻底失望 皇族内阁 清政府不但没像所想的那样消除矛盾 所成立的 更激起了全国各界的普遍不满 革命已是大势所趋 皇族内阁 中国第一部宪法 二 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 推翻帝制 1911年10月10日 爆发 起义胜利后 成立 尝试建立代议制度 1912年1月 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政府成立 组成临时参议院 共和制初步建立 1912年2月南北达成妥协 退位 当选临时大总统 共和制在各种势力妥协下建立起来 武昌首义 湖北军政府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 清帝 袁世凯 经过 2 袁世凯夺权成功的原因 二 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 推翻帝制 1 经过 1 客观 的支持 培植新的代理人 拥有北洋军队 权力 心计革命阵营内部 派和旧官僚的声援 2 主观 革命党人 的妥协退让 列强 袁世凯 立宪 资产阶级 2 袁世凯夺权成功的原因 二 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 推翻帝制 1 经过 3 关于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 宣告了中国2000余年 是辛亥革命胜利的重要标志 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革命性 意义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 革命政府 资产阶级 缺乏反帝勇气 没有触到封建土地所有制 缺乏真正的群众基础 软弱性 弱点 帝制的终结 历史的转折点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二 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 推翻帝制 课标要求 3 简述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基本内容 说明其对中国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影响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这部宪法在什么背景下制定出来的 它的制定有什么目的 阅读思考 1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2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1 背景 理论来源 法国的启蒙思想 现实依据 美国1787年宪法 2 目的 限制袁世凯独裁 维护共和制度 时代背景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人民享有人身 居住 财产 言论 出版 集会 结社 通信 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 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 总揽政务 公布法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三权分立 体现了哪些民主的原则 根据以上材料归纳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主要内容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 主要内容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扩大议院的权利和严格修宪程序 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最初是仿效美国总统共和制 防止袁世凯擅权 4 历史地位 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 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 性质的宪法 里程碑 资产阶级 毛泽东在评价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讲到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当然 是不完全的 有缺点的 是资产阶级的 但它带有革命性 民主性 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毛泽东的评价进行分析 深化探究 1 历史进步性 1 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 2 第一次以宪法的形式提出主权在民的思想 成为反对专制的法律武器 3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为捍卫民主共和制提供了思想武器和法律依据 5 评价 2 历史局限性 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 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 关于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的说法错误的是a 它的颁布是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b 它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 成为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d 它的颁布有力地制约了袁世凯的独裁专制 d 思考 为什么一部专门用来限制袁世凯专权的 临时约法 却不能限制袁的专制乃至复辟 一 辛亥革命前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一 民主思想的传播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 二 清政府的反应 钦定宪法大纲 的出台 三 立宪派的彻底失望 皇族内阁 二 辛亥革命中反对专制的斗争 一 帝制终结 辛亥革命 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三 袁的专制独裁统治 小结 袁世凯专权 1912 1913 民主 二次革命 1913 洪宪帝制 1913 1916 张勋复辟 1917 段祺瑞专权 1917 1918 护国运动 1915 1916 讨逆运动 1917 护法运动 1917 1918 专制 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认识 民主和专制斗争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 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再见 辛丑条约 签订后 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们在一起八国联军入侵 辛丑条约 签订后 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 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1905年慈禧太后称 立宪一事 可使我满洲朝基础永久确固 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消灭 候调查结束后 若果无妨碍 则必决意行之 慈禧所谓的 立宪 是指什么 如若行之 她的目的何在 预备立宪的具体事件表 1905 1911 派五大臣考察宪政宣布预备立宪筹设资政院 咨议局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出台 破产标志 清末新政 1901 1911年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 永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 不可侵犯 皇帝有权颁布法律 发交议案 召集及解散议会 设官制禄 黜陟百司 编订军制 统帅陆海军 宣战媾和及订立条约 宣告戒严 爵赏恩赦 总揽司法权及在紧急情况下发布代法律之诏令 并且 用人之权 国交之事 一切军事 不付议院议决 皇帝皆可独专 君上大权 14条 规定臣民有纳税 当兵 遵守法律的义务 在法律范围内 享有言论 著作 出版 集会 结社 担任公职等权利和自由 后附臣民义务9条 积极性 1 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