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8 各具特色的民居.doc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8 各具特色的民居.doc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8 各具特色的民居.doc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8 各具特色的民居.doc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8 各具特色的民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设计 罗芝敏 教材分析:各具特色的民居是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中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介绍了特色鲜明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设计理念: 学习本文应注重把握略读课文的特点。在教学时,让学生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客家民居和傣族竹楼赞美之情,引导学生以民俗特点为依托,体会由此反映的民族心理特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运用本课的多种说明方法准确介绍其他民居,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欣赏和评价能力。纲领性问题:1、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2、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说明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点。3、学会运用本课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介绍其他民居。教学目标:1、读准 “骚扰、偏僻、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秩序井然、宏伟壮观、别致美观、蜂拥而至、安然无恙、崇山峻岭”等词语。 2、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说明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点,并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3、学会运用本课的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介绍其他民居。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阅读和交流探讨,学习作者运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准确说明客家民居、傣家竹楼的鲜明特点,并体会中华传统民居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完成预习单作业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流程:一 、走进中国民居,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第八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2、你认为这篇课文叙述的内容主要和什么有关? 3、简介中国民居(1)通过初读,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介绍的是中国民居还是世界民居?中国民居(2)能谈谈你对中国民居的了解吗?民居实际就是民间建筑。我国的民居建筑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在适应与改造大自然的漫长岁月中创造出来的。由于我国幅员广阔,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56个民族风格与传统各异,生产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筑材料千差万别,使我国的民居就如俗话所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4、课前大家通过多种方法了解了民居,看谁对民居了解多。老师出示民居图片:猜猜这是哪个地方的民居?5、刚才我们欣赏了不同地域、多姿多彩的中国民居。这节课,我们就走进它们中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去细细领略一番吧。二 、默读课文,明确学习重点。1、 快速默读全文,概括内容,提炼出探究重点。请同学们开书33页,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学生快速默读全文。课文读完了,读好了吗?我来考考你。课文主要介绍了什么?介绍了客家民居的位置、特点、地位及它体现的民俗文化特征,傣家竹楼的环境、特点以及它体现的民俗文化特征。板书:客家民居 傣家竹楼。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课文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两部分叙述结构有相似之处。你能分别找出最能反映这两种民居特点的词或词组吗?如果我们现在再读读课题,会发现 “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特点确实像题目写的一样,怎么样?各具特色这是我们初读课文的感受。同学们,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饱览祖国奇山异水,如果认真阅读,也会帮助我们身临其境,享受其间。接下来我们深入地读一读课文,开启一次“民居之旅”。三、品读课文,了解民居特点。 (一)示范用表格法研读课文,了解的“客家民居”特点。(老师)1、这是一篇课文是写我国地方民居的说明文,我向大家推荐提纲挈领的表格法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民居。我们先来共同了解客家民居,让陌生而奇葩的客家民居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一个清晰而充实的印象,让我们真切地体会我国民居文化的独特魅力。(出示表格1)客家民居 (主要特点: )介绍方面 简要摘录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位 置作 用材 料结 构文 化 特 征 (1)首先我们来了解它的位置。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找到的请说出来。课文的一自然段有这样一句,“在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客家民居”,简要地概括客家名居的位置是“闽西南、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2)老师:课文的那一部分介绍了它的作用?二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二自然段。 现在请简要地说说客家民居的作用是什么?客家民居的作用是防备盗匪骚扰和当地人排挤。 二自然段除了介绍了客家民居的作用,你能发现这一段还介绍了什么?介绍了客家民居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客家民居是用什么材料建成的呢?客家民居在土中掺石灰,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它使用的材料真不一般,但客家民居最让人称奇的还是它的结构。自己快速地读读二、三自然段,把介绍他的结构最重要的句子画出来,再和大家交流。如:我认为有这一些句子:“它们大多为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还有“土楼围城.” 谁能介绍一下“八卦阵”?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富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客家民居的圆形围屋,按八卦布局排列,体现了客家人的祖先崇尚圆形,期盼吉祥、幸福和安宁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试着简要的叙述客家民居的结构特点?客家民居的结构特点“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土楼围成圆形的房屋均按八卦布局排列。”其实读了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我们对客家民居的特点有了十分清晰地了解。关于课文的四自然段,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困惑:觉得这一段有些多余?请谈谈你的看法。四自然段客家民居体现的文化特征,能更好地让我们感受到奇特的客家民居源于了劳动人民在建筑方法的超人的智慧,因此这一段必不可少。请同学快速默读三、四自然段,画出写客家文化文化特征的关键词句,再和大家交流。学生生画出关键词句。客家民居的文化特征是吉祥、幸福、安宁;和睦相处;勤俭持家;平等互助.预习时,有不少同学对四自然段中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不理解,有知道的同学,可以说说它的意思吗?整句的意思 既继承祖宗先辈的勤劳、节俭的好品质,又开启后世子孙读书、上进的先河。这副对联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什么样的文化特征?表现了先辈希望子孙和睦相处,勤俭持家的愿望。(二)深入品读,学习写法1、说明文写得好,我们读起来一样印象深刻,还饶有兴趣。客家民居中写客家民居的结构部分的句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来读读: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房屋如橘瓣状排列,布局均匀,宏伟壮观。 猜猜为什么这句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过目不忘。作者用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圆形围屋外观和整体布局特点。2、谈本课的写作方法。本文除了运用了列数字、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客家民居,还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介绍客家民居的。说说你还在文中那些地方发现了?如:句子“这就是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和比较的方法,概括地说明了客家圆形围屋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因此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二)研读了解的“傣家竹楼”特点。(学生合作学习)刚才我们共同领略了“世界民居奇葩”客家民居,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游历迷人的傣家竹楼。1、试试看自己,再加上学习小伙伴的帮助,能不能借助表格法来了解傣家竹楼。2、先借助表2自读,遇到困难再和组内小伙伴讨论。(出示表格2)傣家竹楼 (主要特点: )描述方面 简要摘录课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位 置一幢幢竹楼掩映在凤尾竹和油棕林的浓绿中 作 用防酷热和湿气材 料由20至24根柱子支撑列数字结 构竹楼呈正方形;横梁穿柱;结构简单,但宽敞且别致美观作假设民俗文 化 特 征一家盖房,全村帮忙的习俗,体现了傣家人团结和睦、乐于助人的传统 3、小组同学汇报研究傣家竹楼的位置、作用等。(老师随时点拨)2个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自由补充汇报或评价。4、小组同学汇报研究傣家竹楼的说明方法。另2个组同学汇报。其他同学自由补充汇报或评价。5、小结: 傣家竹楼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人的民居,傣家竹楼是傣族祖先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一直保持至今。课文的介绍和同学们精彩的汇报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它充分地体现了傣族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拓展延伸,介绍其它民居。(抓特点介绍) 我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专家说:“我国的传统民居建筑既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在今天,还有很好的旅游观赏价值。作为一笔极其宝贵的财富,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必须总结、保护、宣传和发扬。”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愿意为宣传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民居文化出一点力,请你介绍你家乡的一种民居或你喜爱的我国其它地域的民居。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