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目录.doc

白芨栽培技术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白芨栽培技术专利技术资料汇集.zip
白芨栽培技术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文件目录.doc---(点击预览)
1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
90
91
92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2733078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40.0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2-29 上传人:懒洋****0 IP属地:湖北
25
积分
关 键 词:
白芨 栽培技术 专利 技术资料 汇集
资源描述:

1、CN200910102667.1-促成中药白芨块茎膨大的栽培技术 2、CN200910102668.6-利用白芨种子快速繁殖小苗的方法 3、CN201110175931.1-一种快速繁殖白芨苗的方法 4、CN201210061532.7-一种金银花与白芨高效套栽方法 5、CN201310255671.8-白芨与紫苏高效套栽方法 6、CN201210100081.3-一种白芨的快速繁殖方法 7、CN201210350910.3-一种白芨种子的育苗方法 8、CN201310164288.1-一种白芨无性驯化栽培加工的方法 9、CN201310193351.4-一种以假鳞茎诱导假鳞茎的白芨高效繁殖方法 10、CN201310282940.X-白芨的侧芽组培繁殖方法 11、CN201310265500.3-一种白芨快速繁殖方法 12、CN201310265696.6-一种白芨与宣木瓜的套栽方法 13、CN201310282938.2-白芨组培苗的驯化栽培方法 14、CN201310282939.7-白芨的种子组培繁殖方法 15、CN201310579744.9-白芨种茎的生产方法 16、CN201310353993.6-一种在仿生态条件下实现白芨有性繁殖育苗的方法 17、CN201310354850.7-利用白芨块茎进行快速繁殖育苗方法 18、CN201310392377.1-一种白芨组培苗驯化栽培基质 19、CN201310498255.0-有机土壤种植白芨的农场 20、CN201310630620.9-白芨种子室外播种繁殖法 21、优良观赏药用地被植物——白芨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22、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23、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与分化研究 24、元江县野生白芨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初探 25、白芨组培快繁育苗技术研究 26、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27、白芨的栽培管理及应用 28、白芨无菌播种育苗技术 29、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30、不同微肥施用量对白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31、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32、白芨药用及其栽培技术 33、黄花白芨组培快繁技术 34、野生白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35、贮藏温度对白芨种子寿命的影响 36、CN201310632169.4-一种白芨的组织培养繁育方法 37、CN201410074803.1-利用白芨块茎进行快速繁殖育苗方法 38、CN201410263929.3-一种提高白芨组培苗成活率的炼苗基质 39、CN201410265969.1-白芨与吴茱萸间作种植方法 40、CN201410266163.4-一种无公害白芨栽培方法 41、CN201410347417.5-一种白芨高产栽培的方法 42、CN201410364786.5-白芨直播育苗方法 43、CN201410364787.X-松林套种中药材白芨复合培育方法 44、CN201410436289.1-白芨与萝卜的人工间作方法 45、CN201410489589.6-一种快速繁殖白芨试管苗的方法 46、CN201410607302.5-用保鲜盒培养白芨种子苗 47、CN201410630175.0-一种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48、CN201410666249.6-一种白芨的规模化高产栽培方法 49、CN201410806405.4-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 50、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51、白芨的无菌萌发与组织培养 52、白芨种子的高效萌发及其无性繁殖体系的构建 53、不同除草期对白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54、不同培养条件对白芨种子萌发效应的研究 55、贵州道地药材白芨工厂化育苗技术 56、黄花白芨组培快繁技术 57、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58、CN201410084947.5-一种林下种植白芨的方法 59、CN201510253683.6-一种白芨组培快繁培养基 60、CN201410115705.8-一种白芨高产栽培方法 61、CN201510488173.7-野生白芨品种的训化方法 62、CN201510617431.7-一种无公害白芨的高产栽培方法 63、CN201510632851.2-一种白芨组培苗的驯化移栽方法 64、CN201510528672.4-一种人工催芽方法及白芨育苗方法 65、CN201510604885.0-白芨快繁和高效栽培方法 66、CN201510594125.6-一种高效繁殖白芨组培苗的方法及白芨的种植方法 67、CN201510666090.2-利用白芨块茎进行分割繁殖育苗方法 68、CN201510633324.3-一种白芨的栽培方法 69、CN201510662836.2-利用白芨块茎进行快速繁殖育苗方法 70、CN201410376264.7-白芨的规范化种植方法 71、CN201510809131.9-一种白芨种植方法 72、CN201510922087.2-一种基于液体培养基的白芨种苗生产方法 73、CN201510772725.7-适合白芨栽培的生物有机肥料 74、CN201510759434.4-一种白芨种子的液体高效萌发诱导液及快繁方法 75、CN201510812179.5-一种白芨高产种植方法 76、CN201510765121.X-白芨专用有机生物菌肥产品 77、CN201510942248.4-一种白芨裸种消毒方法 78、CN201510942244.6-一种白芨苗驯化方法 79、CN201510940177.4-一种适合白芨生长的土壤改良剂及其制备方法 80、CN201510917278.X-一种白芨的种植技术 81、CN201410623308.1-一种白芨的高效栽培技术 82、CN201510973427.4-一种快速生产白芨试管苗的方法 83、CN201610030269.3-一种白芨共生菌的培育方法 84、CN201610065099.2-白芨种子直播自然繁殖育苗方法 85、CN201610265364.1-一种黄精白芨的套种方法 86、CN201610165923.1-一种白芨有性繁殖育苗方法 87、CN201610165979.7-一种白芨的种植方法 88、CN201610175678.2-人工干预气候白芨一年两季种植技术 89、CN201610165960.2-一种白芨的物理除草方法 90、CN201610165958.5-一种白芨种茎的生产方法 91、CN201610265386.8-一种白芨高产种植方法 92、CN201610165994.1-一种白芨栽培方法

内容简介: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 0 1 3 , 3 5 ( 5 ) : 9 5 0 9 5 5 A c t a Ag r i c u l t u r a e Un i v e r s i t a t i s J i a n g x i e n s i s h t t p : x u e b a o j x a u e d u c n E ma i l : n d x b 7 7 7 5 s i n a C O B 优 良观赏药用地被植物 自芨 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邹 娜, 李 意, 连芳青 ( 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院, 江西 南昌 3 3 0 0 4 5 ) 摘要: 分别以蒴果( 种子) 、 花茎和地下茎为外植体对白芨进行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结果表明: 种子播种于培 养基 M s+K T 1 0 m s L+N A A 0 5 m s L进行白芨原球茎的诱导和芽的分化效果最好 , 随后转接到培养基 M s + 6一B A 0 4 5 m g L+N A A 0 4 m s L进行壮苗生根培养, 3 0 d后将生根无菌苗移栽到蛭石中, 成活率可达到 9 6 。本文采用无菌播种和组织培养方法获得无菌苗, 并进行壮苗生根培养与移栽, 不仅繁殖成本低、 培养周 期短 , 且操作简单易行便于推广, 可为其优 良品种的开发利用和快速繁殖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 观赏药用地被植物; 自芨 ;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中圈分类号: $ 6 8 2 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0 2 2 8 6 ( 2 0 1 3 ) 0 5 0 9 5 0 0 6 Ti s s u e Cu l t u r e a n d Ra p i d Pr o p a g a t i o n o f Ex c e l l e n t Or n a me n t al a n d M e d i c i n a l Gr o u nd Co v e r Pl a n t s 蹦2 s t r i a t a ZOU Na, L I Yi , LI AN F a n g q i n g ( C o l l e g e o f L a n d s c a p e a n d A r t , J i a n g x i A g r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c h a n g 3 3 0 0 4 5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C a p s u l e( s e e d ) , fl o r a l a x i s e s a n d u n d e r g r o u n d c o r n l s o f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w e r e u s e d a s t h e e x p l a n t s f 0 r t h e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a n d r a p i d p r o p a g a t i o n I t w a s s h o w e d t h a t : t h e s e e d s g e r mi n a t e d o n MS +KT 1 0 m s L+N A A 0 5 m sL w a s t h e b e s t f o r p r o t o c o r m i n d u c t i o n a n d b u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a n d t h o s e t r a n s f e r r e d t o t h e v e r mi c u l i t e for l u s t i h o o d a n d r o o t i n g c u l t u r e o n MS+6一B A 0 4 5 mg L+NA A 0 4 mg L for 3 O d h a d a s u r v i v a l r a t e o f 9 6 T h e s t e ri l e s e e d l i n g s o f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we r e o b t a i n e d b y a s e p s i s s o wi n g a n d t i s s u e c u 1 t u r e , a n d t h e n s u b j e c t e d t o l u s t i h o o d a n d r o o t i n g c u l t u r e a n d t r a n s p l a n t i n g , w h i c h i s n o t o n l y o f l o w r e p r o d u c t i o n c o s t , s h o rt c u l t u r e p e rio d, b u t a l s o s i mp l e o p e r a t i o n a nd e a s y p r o mo t i o n Th e r e f o r e, i t c a rl p r o v i d e t e c hn i c a l s u p p o rt for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 u t i l i z a t i o n a n d r a pi d p r o p a g a t i o n o f fin e v a r i e t i e s o f Bl e t i U a s t r i a t a Ke y wo r d s : o ma m e n t a a n d me d i c i n a l g r o u n d c o v e r p l a n t s ;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t i s s u e c u l t u r e ; r a p i d p rop a g a t i o n 白芨( B l e t i U a s t r i a t a ) 为兰科 白芨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 花期 3 5月, 其花紫红 色, 花形奇特 , 是一种 理想的耐荫观花地被植物 , 还可盆栽室内观赏或作切花材料供插花之用 。白芨不仅具有较高观赏 价值, 亦是我国常用的中药材之一, 以干燥块茎人药, 具有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等功效 。此外, 白芨茎 中还含有较高的白芨胶, 具有特殊的黏度特性, 可作为增稠剂、 混悬剂、 保湿剂和助乳化剂等应用于化妆 品中, 具有 良好的效果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0 1 2 3 修 回 日期 : 2 0 1 3 0 6 2 5 基金项目: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 G J J 1 3 2 5 3 ) 、 园林省级特色专业项 目和江西农业大学校青年科学基金项 目 ( Q N 2 0 1 1 0 3 ) 作者简介 : 邹娜( 1 9 8 2 一) , 女, 讲师, 博士, 主要从事园林植物生物技术研究, Em a i l : n z o u y y 1 2 6 C O rn; 通讯作者: 连芳青, 教授, Em a i l : l i a n f a n g q i n g 1 6 3 t o m。 第 5期 邹娜等: 优 良观赏药用地被植物白芨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9 5 1 因其极高的观赏药用及经济价值, 野生白芨遭到了无限制人工采挖。同时, 由于白芨种子自 然条件 下繁殖 困难 , 野生白芨资源急剧减少。白芨 目前已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 的保 护植物 。在其野生资源 日益减少的情况下 , 大力推广人工栽培- 2 J 、 并探索其行之有效 的快速繁殖技术 , 可在解决其 由于资源 短缺制约白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 实现对野生 白芨资源的有效保护 _ 。 白芨常规以分生繁殖为主 , 但分生繁殖系数低 , 生长周期较长 , 而且耗种量大 , 不宜进行大规模的商 业化生产 。利用无菌播种技术 , 通过组织培 养方法可 以快速 繁殖大量种苗 , 远较分 株繁殖快捷 高 效 J 。目前 , 虽然 白芨组织培养和设施栽培等人工繁育关键技术得 到了一定 的发展 , 但是还没有组织 培养技术迅速推广应用的报道- 7 。因此,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一套简单实用且易推广的白芨组培快 繁技术程序, 为白芨的产业化发展及对野生白芨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l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材料 白芨成熟未开裂的长卵圆形蒴果 、 花茎和地下茎 。 1 2 试验方法 1 2 1 外植体灭菌外植体材料首先用流水 冲洗 2 0 m i n , 再用小 毛刷蘸洗衣粉溶液轻轻刷洗其表面 , 用流水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上 , 用体积分数为 7 5 酒精溶液浸泡 3 0 S , 然后转入 1 g L的 H g C 1 溶 液中进行表面消毒 61 0 m i n , 再用无菌水 冲洗 6次, 吸干表面水分。花径切去两端并纵切成 2半切 口 向下接到培养基上; 块茎每个切成4 6 份接到培养基上; 蒴果纵切, 将粉末状的细微种子均匀地撒于培 养基上。每种外植体每次均接 3 0瓶培养基 , 做 3次重复实验。 1 2 2 原球 茎诱导以 MS培养基作为基本培养基 ,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方法 , 研究细胞分裂素 ( 6 一B A、 K T ) 和生长素( 2 , 4一D、 N A A) 对白芨原球茎诱导的影响。培养 2 1 d后统计原球茎的诱导率 。原 球茎诱导率 = 诱导出的原球茎个数 接种的外植体个数( 种子粒数) 。 1 2 3 壮 苗生根培养将分化出的小芽接入 由不同浓度细胞分裂素 6一B A和生长素 N A A配 比组成 的 9种培养基 , 研究白芨苗的生根数 , 根长 , 叶片数 , 叶长和叶宽 , 以取得 白芨一步成苗 的最适培养基。 每种培养基设 l 5瓶 , 每瓶均接人 6株 白芨小芽, 培养 3 0 d后 , 记录各数据。 1 2 4 移栽选择生长势 旺盛 , 叶片数多且根系良好的瓶苗 , 打开瓶盖 , 室 内或 9 5 遮光率的大棚内 放置 3 5 d , 然后小心取出瓶苗 , 洗净根上附着 的培养基。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蛭石 、 珍珠岩 、 泥炭土 + 蛭石 、 泥炭土 +珍珠岩四种基质对白芨组培苗移栽成活的影响。栽苗后 注意遮光率和提高空 气湿度, 定期做好观察记录。3 0 d 后分别在每个基质中抽取 5 0株有代表性的苗进行调查分析, 测每组 内苗的成活率、 植物球茎直径、 苗高、 叶片数、 叶宽。 1 3 培养条件 培养室内培养条件为 : 温度( 2 5 2 ) , 光照 1 8 0 O一 2 5 0 0 l x , 每天光照 1 2 h ; 诱导和增殖生根培养 均采用 MS培养基 , 蔗糖 3 O g L , p H 6 5 , 琼脂 7 g L 。 2 结果与分析 2 1 外植体的选择 分别 以白芨蒴果 、 花茎和地下茎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 , 结果表 明, 不 同外植体类型的污染率都是 随着消毒 时间的增加 而减少 , 培养 1个 月后 , 消毒灭菌 1 0 mi n的白芨蒴果 ( 种子 ) 的成 活率可高 达 9 6 6 7 , 平均污染率仅为 3 3 3 , 显著低于相同处理条件下的地下茎和花茎平均感菌率( 表 1 ) 。此外 , 以白芨花茎和地下茎作为繁殖材料 , 培养一段时间后地下茎变绿 随后变褐色 , 花茎虽也有膨大的现象 , 但更换多种培养基和重复多次实验均未诱导出愈伤组织或芽; 而以白芨种子为培养材料 , 通过简单培养 即可诱导出白芨原球茎 。由此可见 , 自芨组织培养以蒴果( 种子) 为外植体的培养效果最好。 9 5 2 江 西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 5卷 2 2 不同培养基对 白芨原球茎诱导及芽分化的影响 白芨种子播种在诱导培养基上约 1 周后吸水膨胀 , 并 由黄褐色变成淡绿色 , 进一步形成绿色小球体 状( 即原球茎) 。试验结果表明( 表 2 ) : 在培养基 MS+ 6一B A 1 0 m #L+ 2, 4一D 0 5 m g L中, 原球茎 诱导率只有 5 ( 处理 1 ) 。将处理 1中 0 5 mg L的 2 , 4一D改为等浓度的 N A A( 处理 2 ) , 可使原球茎 的平均诱导率由 5 提高到 9 0 , 提高了 1 7倍 。说明在 l m L细胞分裂素 6一B A存在情况下 , 与 2, 4 一D相比, N A A更有利于 白芨原球茎的诱导。 当保持培养基中的 2 , 4一D浓度 ( 0 5 m g L) 不变, 将处理 1中 1 0 m g L的细胞分裂素 6一B A改 为等浓度的 K T ( 处理 4 ) , 原球茎的平均诱导率则有 5 提高到 7 0 , 提高了 1 3倍 。说 明在 0 5 mg L 2 , 4一D存在情况下 , 与 6一B A相比, K T更有利于白芨原球茎的诱导。而在 N A A浓度( 0 5 m #L ) 一定 的条件下 , 等浓度的细胞分裂素 6一 B A或 K T处理 , 对白芨原球茎诱导效果相同( 处理 2和处理 3 ) 。 因此 , 在节约成本的情况下 , 仅采用 M S+ 6一B A 1 0 mg L+N A A 0 5 mg L的培养基 ( 处理 2 ) 对 白芨原球茎进行诱导 , 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与生长素 2 , 4一D搭配时 , K T比 6一B A的诱导效果好 ( 处理 1 和 处理 4 ) 。 表 2 不 同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诱导 白芨原球 茎的结果 T a b 2 Effe c t s o fd i ff e r e n t c y t o k i n i n a n d a u x i n o n p r o t o c o r m i n d u c t i o n o fBl e l l a s t r i a ta 每处理接种 1 5瓶, 每瓶接种 2 O粒种子, 3周后计算其诱导出的原球茎。 Ea c h b o t t l e wa s i n o c u l a t e d 2 0 s e e d s a n d e a c h t r e a t me n t p e rf o r me d 1 5 b o t t l e s , t h e i n d u c t i o n o f p r o t o c o r m wa s c a l c u l a t e d t h r e e w e e k s t h e r e a f t e r 在上述不 同培养基上培养约 1个月后 , 原球茎顶部出现可见幼叶, 不同培养基对白芨芽分化的诱导 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处理 1中诱 导的白芨小 芽发黄 , 略见绿 色, 虽然处理 4原球 茎诱导率可 以达到 7 0 , 但黄化现象较处理 1 更严重 , 继续培养, 芽分化的诱导效果很差。 处理 2和 3中原球茎诱导分化效果较好 , 其中处理 3中的小苗每株平均有两小叶, 而处理 2每株仅 有一片d , n t 。就整齐度而言 , 处理 3芽分化效果更好 ; 就苗高而言 , 处理 2和处理 3诱导 的白芨平均苗 第5期 邹娜等: 优良观赏药用地被植物 白芨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9 5 3 高分别为 0 3 c m和 0 5 c m。由此可见 , 对于白芨芽的分化诱导 , 处理 3效果最好 。 综合考虑白芨原球茎诱导和芽分化 的效果 , 筛选出 白芨原球茎诱导及芽分化最适培养基配方为 : MS+K T 1 0 m g L+N A A 0 5 m L ( 处理 3 ) , 在该培养基中的原球茎平均诱导率可达 9 0 , 且诱导芽 的分化效果最好。 2 3 不 同培养基对白芨壮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将分化出的小芽转接人含不同浓度 6一B A和 N A A配比组成的 9种培养基 中, 以筛选 白芨最佳壮 苗生根培养基配方。 表3 不同培养基对白芨壮苗及生根培养影响 Ta b 3 Eff e c t s o f d i ff e r e n t me d i a o n l u s t i h oo d a n d r o o tin g c u l t u r e i n d u c ti o n o f B e t a s t r a t a 叶片数、 根数和根长为平均值, 叶长和叶宽为最大值 , 以上数据为培养 3 0 d后的观察结果。 I J e a f n u mb e r r o o t n u mb e r a n d r o o t l e n g t h i n d i c a t e a v e r a g e wh i l e l e a f l e n gth a n d l e a f wi d t h i n d i c a t e ma x i mu m, t h e s e d a t a o b s e r v e d 3 0 d aft e r e x p e r i me n t s p e r f o r me d 由表 3可以看出: 每株苗叶片数最多 的 4号培养基 , 其次是处理 2, 且其叶长和叶宽值都较大。处 理 2 、 3和 7 , 处理 4和 5 , 处理 6和 8之间的实验结果表 明: 在 N A A浓度相 同的条件下 , 植株叶片数 、 叶 长和叶宽随 B A浓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在 B A浓度相同的条件下( 处理 5和6 , 处理 7 、 8和 9 ) , 植株叶片 数 、 叶长和叶宽随 N A A浓度的增加有降低趋势 , N A A保持在 0 5 mg L更有利于植株生长 。说 明细胞 分裂素与生长素只有 以一定适宜浓度配比, 白芨组织培养才能获得较好的生长效果 。 表 4不同基质 对 白芨移栽成活的影响 T a b 4 Effe c t s o f d i ffe r e n t m a t r i x o n s u r v i v a l o f Bl e t i l l a $ l r l a t a a f t e r t r a n s p l an t 9种培养基 中的苗都能生根 , 综合考察苗的生根数和根长 , 效果较好的处理为 3 、 4和 5 , 其中生长的 植株平均根数分别为 : 7 4条 、 7 2条和 6 6条 , 平均根长分别为 : 2 2 3 , I 5 4 , 2 5 0 c m。 第 5期 邹娜等: 优 良观赏药用地被植物白芨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研究 9 5 5 瓶苗移栽实验结果表明, 白芨无菌苗最适宜的移栽生长基质为蛭石 ( 表 4 ) 。蛭石具有 良好的保水 透气性能 , 这也与 白芨性喜温暖而又湿润的环境 , 要求排水 良好含腐殖土较多的沙壤土的特性吻合。此 外, 白芨瓶苗的叶较薄 , 出瓶后极易脱水而使叶边缘焦枯 , 从而影响成活率 , 保证移栽前期的空气湿度在 8 0 9 0 , 可提高移栽成活率 。 本实验主要采用 的是种子萌发方法繁殖 , 虽然增殖系数不高 , 但成苗迅速且苗的质量好。本研究 中, 以种子作为外植体, 3 0 d就开始萌动, 6 0 d小苗就分化完全, 这也与韦卡娅等的研究结果相一 致 。研究表明利用幼嫩块茎作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 6 0 d才有小芽形成, 且分化效率不高 。此 外 , 白芨块茎长期在地下 , 受病菌和泥土污染严重 , 很难彻底灭菌 , 而且由于分化效率低 、 成苗所需 时间 长等原因, 白芨块茎、 侧芽等作为外植体的方法目前远不如种子萌发方法普遍。 本研究得到白芨高效成苗的技术流程为 : 白芨成熟 尚未开裂的蒴果消毒灭菌处理后将种子播于培 养基 MS+K T 1 0 m g L+N A A 0 5 m g L进行原球 茎的诱 导和芽的分化 , 5 0 d后转入培养 基 MS+ 6一 B A 0 4 5 m g L +N A A 0 4 m g L进行壮苗生根培养 3 0 d , 而后将生根无菌苗移栽到蛭石中, 移栽初 期进行适当遮荫并保持较高的空气湿度, 成活率可达到9 6 。 参考文献 : 1 刘燕 园林花卉学 M j 匕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 2 0 0 8 : 2 1 4 2 石晶 自芨属植物资源与利用 D 海口: 海南大学 , 2 0 1 0 3 国家药典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l 部 s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 0 1 0 : 9 5 4 颈学裘 , 沈文照, 胡晋, 等 中药白芨的研究 j , 药学学报, 1 9 9 8 , 3 ( 1 ) 7 5 8 7 5 陆峻波, 刘亚辉, 杨永红 , 等 从文献分析看我国自芨研究进展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 0 1 1 , 2 6 ( 2 ) : 2 8 82 9 2 6 刘军凯 白芨细胞悬浮体系的建立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 D 昆明: 云南农业大学, 2 0 1 2 7 张永为, 蒋福升, 王寅, 等 白及产业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 0 1 2 , 3 0 ( 1 0 ) : 2 2 6 4 2 2 6 6 8 张亦诚 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 J 农业科技与信息 , 2 0 0 7 , ( 1 0 ) : 4 5 9 管常东, 叶静, 郑晓君, 等 白芨组织快繁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J 云南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 0 1 0 , 3 2 : 4 1 6 4 2 1 1 0 M i y o s h i l K, Mi i M P h y t o h o r m o n e p r e t r e a t m e n t f o r t h e e n h a n c e m e n t o f s e e d g e r m i n a t i o n and p r o t o e o r m f o r m a t i o n b y t h e t e r - r e s t r i a l o r c h i d , C a l ant h e d i s c o l o r( O r c h i d a c e a e ) , i n a s y m b i o t i c c u l t u r e J S c i e n t i a H o r t i c u h u F a e , 1 9 9 5 , 6 3 ( 3 4 ) : 2 6 3 2 6 7 1 1 韦卡娅, 刘燕琴 , 秦静, 等 白及组培外植体的筛选研究 J 中国现代中药 , 2 0 0 8 , 5( 1 0 ): 1 3 一 l 4 林副产品N o n t im b e r F o r e s t P r o d u c t 二 o 栽培 技术研究 三 丘 第 :少吾 覃正环。 李波 陈紫常。 六 期 调查规划设计队湖北 宜昌4 4 3 0 0 0 ; 林 业科 学研 究所湖北 宜昌4 4 3 0 0 0 ; 业 长 乐坪林业管理站湖北 宜昌4 4 3 0 0 0 ) 实 用 技 术 药, 具 以南省区, 鄂西南主要分布在五峰、 长阳、 鹤峰等海拔 中种 5 0 0 I 6 0 0 m 的常绿阔叶林 、 针叶林下、 路边草丛或 等高 岩石缝 中, 以块茎人药, 具有补肺止血, 消肿生肌等功 特是 z 息 适 岖发 展 的 白 芨 高 产 栽 培 技 术 。 冀 军 星 _本 植 物 ,高 2 o 6 o m 。 根 茎 三 角 状 扁 低 山 溪 边 及 荫 蔽 草 丛 中 或 林 下 湿 地,分布于我 国秦岭 夕 。 工干 阻 “ 。 K 仝一川 州 析。最后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优劣名次 。 3 结果 与分 析 表 I 测定因子统计结果 测定因子 处理 I 处理 处理 处理 新梢长 c m 9 6 2 士0 6 9 b 1 1 5 2 士0 8 9 a 9 6 9 土0 8 5 b 新叶片 片 3 1 9 士0 2 3 b 4 6 7 0 2 0 a 3 2 7 士0 4 8 b 抽梢率 5 3 1 2 土2 3 4 b 8 6 0 9 1 8 5 a 6 0 4 7 士0 1 7 b 根 系 长 c m 4 2 7 0 4 4 b 5 4 3 士0 2 3 a 4 0 7 0 1 O b 根条数 条3 1 8 士0 1 4 b 4 6 0 0 1 O a 3 1 2 士0 1 1 b 生根率 5 3 1 2 士2 3 4 b 8 6 0 9 土1 8 5 a 6 0 4 7 0 1 7 b 8 0 8 土 0 5 7 c 2 6 20 1 l b 4 5 6 7 3 6 2 c 3 3 7 士 0 3 4 b 2 8 1 士 0 1 O c 4 5 6 7 士 3 6 2 c 注: 表中不同字母表示达 5 显著水平 。 由表 1可以看出, 生根率 比较结果表 明以处理 0 0 2 浓 度 为 最 高 , 达 8 6 O 9 ; 其 次 是 处 理 0 O 1 浓度 , 达 6 0 4 7 , 生根率和处理浓度之间不存 在相关 性 。凡 经生根粉处 理的都 比对照清水生根 率有 明显 提高。根 的条数 和平均 长度 以处理 0 0 2 浓度为最高, 达 4 6 0条和 5 4 3 c m; 其次是处 理 1 0 0 3 浓度 , 达 3 1 8 条 和 4 2 7 c m, 根的条数和 平均长度和处理浓度之间不存 在相关性。新梢长度和 新叶片数 以处理0 0 2 浓度 为最 高, 达 1 1 5 2 a m和 4 6 7片 ; 其 次是处 理 1 1 1 0 0 1 浓 度 , 达 9 6 9 c m 和 3 2 7片 。 4 小结 与讨 论 试验结果表明处理 1 1 0 0 2 浓度 的生根率 、 根的 条数、 根的平均长度、 新梢长度和新叶片数最高, 与对 照清水相比均达到显著水平 , 可以将这一处理浓度 作为园林景观植物红瑞木硬枝扦插繁殖的参考值 。 吲哚乙酸和 a 一萘乙酸属植物生长素类物质, 其 对植物的伸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 生长素对 生长的效应随浓度 、 物种 、 器官而异。通常 , 低浓度促 进生长, 中等浓度抑制生长, 高浓度产生伤害, 甚至死 亡。除了促进生长之外, 生长素对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也产生一定的作用( 生长素促进细胞核分裂) 。使用 适宜浓度 的生长素类物质处理某些植 物的茎或枝条 切段 , 可刺激其生根。即刺激根源基细胞分裂 7 。 参考文献 : E l i 李宪章 常用景观花卉 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 0 0 9 : 2 4 2 2 乌丽雅斯 , 刘 勇, 李瑞生, 等 容器育苗质量调控技术 研究评述 J 世界林业研究, 2 0 0 4 , 1 7 ( 2 ) : 9 - 1 3 3 曲芬霞, 陈存及, 韩彦良 樟树扦插繁殖技术 J 林业科 技开发, 2 0 0 7 , 2 1 ( 6 ) : 8 6 8 9 4 查振道, 白芳芳, 王军涛, 等 1 8个树种生长素处理扦插 生根效果试验 J 陕西林业科技 , 2 0 0 5 ( 3 ) : 1 2 1 4 5 徐志豪, 陈婷婷 金叶六道木嫩枝扦插育苗试验I- J 林 业科技开发, 2 0 0 7 , 2 1 ( 4 ) : 7 8 8 0 6 何俊华, 罗曼, 周芳勇, 等 红花木莲容器苗栽培基质 配方的比较 J 湖南林木科技, 2 0 0 7 , 3 4 ( 3 ) : 6 - 8 7 白宝章, 徐仲 植物生理学 M 北京 : 中国科学技术 出版社, 1 9 9 5 : 1 3 3 1 3 8 ( 栏目责任编辑蒋旭东) 林副产品N o n t im b e r F o r e s t P r o d u c t 二 球形或不规则菱形 , 常数个相连 ; 叶片 3 5 , 披针形或 在畦 o 宽披针形 , 长 8 3 0 c Y n , 宽 1 5 4 c m, 全缘 , 先 端渐 三 年 尖 , 基部下延成长鞘状 ; 总状花序顶生 , 花 3 8朵 , 花 三年 第 序轴长 4 1 2 c m, 苞片披针形 , 长 1 5 25 c m, 早落 ; 收 , J I 六 期 花紫色或淡红色 , 直径 3 4 c m; 萼片和花瓣 等长 , 狭 面, 林 长圆形 , 长 2 8 3 c m; 花瓣 长园状披针形 , 长 2 4 中毒 业 实 2 9 c m, 唇瓣倒卵形 , 长 2 3 2 8 c m, 白色或具紫纹, 2 4 用 上部 3 裂, 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 先端内凹, 中央具 5 季进 技 术 条褶片, 侧裂片直立 , 合抱蕊柱 , 稍伸 向中裂 片, 但不 肥 , 壶 及 中裂片的一半 ; 雄蕊 与花柱合 成一蕊柱 ; 花药块 4 2 4 对 , 扁而长 , 子房下位, 圆柱状 , 扭 曲; 蒴果 圆柱形 , 长 及时 3 5 c m, 直径约 1 c m, 两端稍尖, 具 6纵肋 ; 花期 4 5 洼湿 月 ; 果期 7 9 月 。 2 栽培技术 2 1 繁殖材料的选择采集 在 6月以前栽培时, 选择上一年度具有老杆及嫩 芽的假鳞茎作种 , 6月 以后 , 选当年生嫩茎 作繁殖材 料 , 试验研究表明, 选用当年生嫩茎作繁殖材料 , 出苗 率达 9 0 以上, 且苗木健壮 , 反之利用老径作繁殖材 料, 发芽率较低, 且出土的苗木瘦小, 多数虽能发芽但 出不 了土 , 出苗率 只有 3 4 。 2 2圃地的 选择 与整理 选择海拔 6 0 0 41 5 0 0 1 T 1 , 土壤疏松肥沃、 富含腐殖 质、 温暖潮湿 、 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地块 , 海拔低 的地方宜 选择半阳半阴的地块 , 海拔高的地方选择向阳的地块。 将所选择栽培地深耕或深挖 1 5 c m 以上 , 清除杂 草树根和草根等杂物 , 将 土壤整细耙平 , 所清除杂物 烧成火土肥用于栽培时覆盖 。 2 3 繁 殖 栽培 方法 白芨繁殖栽培方法一般采用分株繁殖 , 将整理好 的圃地按宽 1 0 0 c m、 高 1 0 c m起 畦, 畦与畦间的步道 宽 2 5 c m。栽植时按株行距 2 5 c mX2 5 c m 开穴 , 穴深 1 0 c m, 将带嫩芽的块茎嘴向外置于穴底 , 每穴按三角 形排放 3 个, 然后施足腐熟的有机肥( 或农家肥) , 每 6 6 7 I n 约 2 5 0 0 k g , 肥料不要覆压在 白芨茎芽上 , 以 免烧芽 , 然后填土压实 , 有利于次年芽 的生长出土, 有 条件 的用火土肥压实最好 。 2 4田间管理 2 4 1 中耕除草 白芨在栽培前 2 a , 除草要求较高, 每年除草约 6次, 第一次在出苗前, 可以用杀生型除 草剂除草。苗木出土后智能人工进行除草, 第二次在 4月进行 , 第三次在 5 月底 6 月初进行 , 第四至六次分 别在 7 、 8 、 9月进行, 最后一次除草时将沟 中的土浇洒 第 采 土 药 欠 、 机 要 低 2 4 4 病虫害防治 白芨 的病虫害以预防为主 , 幼 苗期 “ 地老虎” 危害较严重, 在 4月白芨幼苗出土时, 每 6 6 7 m2 用特丁硫磷 1 0 0 0 g均匀散在栽培地 , 可有 效防治地老虎啃食幼苗地下茎基部 。 2 4 5 夏冬防护当海拔在 8 0 0 In 以下 的阳光直射 地区 , 主要是 防 日灼 , 只要在畦的两边种上 2行玉米 即可, 玉米 的株距为 5 0 c m, 玉米成熟后 , 果实可 以收 获 , 但茎秆不能除 , 要在 1 0月中旬后才能砍除 。 对海拔高于 1 2 0 0 In的栽培地, 栽植时应将行沟 深挖 1 0 1 2 c m, 然后施肥覆土镇压 , 每年的 9月下旬 至 1 O月下旬将畦与畦之间的沟内土壤均匀浇洒两边 畦上 , 同时可均匀的散一层 2 2 5 C In 的农家肥 , 也 可割杂草、 采集枯树 叶等覆盖防冻。 3 采收加工 白芨栽培后在第四年秋冬季 即可采收 , 采收宜在 8 1 0月进行 , 采挖时, 先割除白芨的枯黄茎叶, 慢慢 从种植地块边缘依次开挖, 小心去泥后运至集散地堆 放 ; 选种后的白芨 , 放在水泥地上, 用适量流量 的胶水 管 , 洒水闷湿 , 用足反复轻踩 , 并不断喷水 , 去其粗皮 、 泥土。将洗净的 白芨放入沸水 中煮 5 1 0 mi n , 不断 搅拌至透心时取出, 用网状塑料袋装好, 待无流水滴后 , 紧挨放炕上 , 上用塑料薄膜覆盖 , 成 V I 袋状 , 每 1 0 0 k g 块茎用 0 2 k g硫黄熏闷 8 h后取出晒干即可 。 参考文献: 1 胡风莲 白芨 的栽培管理及应用 J 陕西农业科学, 2 0 1 1 ( 3 ): 2 6 8 2 6 9 I- 2 J 张伦梅, 熊云杰 , 谭林彩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E J 3 作物栽 培 , 2 0 0 7 ( 2 ) : 3 4 r 3 J 韩学俭 白芨要用及其栽培技术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 0 0 4 ( 1 0 ) : 3 1 3 2 -A - 中草 6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H e r b a l D r u g s 第 4 4 卷 第 3 期 2 0 1 3 年 2 月 3 4 9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与分化研究 石云平,赵志国,唐凤鸾,付传明,黄宁珍 广西壮族 自治区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 桂林5 4 1 0 0 6 摘要:目的建立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再生体系。方法 以 MS为基本培养基,应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植物生 长调节剂组合和质量浓度配比,研究不同外植体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 白芨愈伤组织形成、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白芨假 鳞茎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外植体;1 0 mg L 6 - 苄氨基嘌呤 ( 6 - B A)与 2 0 mg L 2 , 4 - 二氯苯氧乙酸 ( 2 , 4 - D)组合不仅 可诱导白芨愈伤组织形成,还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1 0 mg L 6 - B A与 3 0 mg L 2 , 4 - D的组合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增殖 系数为 7 8 ;在分化培养基中附加 0 5 merl E噻二唑苯基脲 ( T DZ ) ,可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率。结论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 佳培养基为 MS +6 B A 1 0 mg L+2 , 4 - D 2 0 mg 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 +6 B A 1 0 mg L +2 , 4 - D 3 0 mg L;分化最佳培养 基 为 MS +6 一 B A 1 0 rag L+2 4 - D 2 0 mg L +T D Z 0 5 mg L 。 关键词: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分化;正交设计 中图分类号:R 2 8 2 2 I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 2 5 3 2 6 7 0 ( 2 0 1 3 ) 0 3 0 3 4 9 0 5 DoI : 1 0 7 5 0 1 i s s n 0 2 5 3 2 6 7 0 2 0 1 3 0 3 0 2 3 I n d u c t i o n ,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B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c a l l u s S HI Yun - p i n g, ZHAO Zh i - g uo, T ANG Fe ng l ua n, FU Ch ua n- mi ng , HUANG Ni ng r z h e n Gu a n g x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Bo t a n y , Gu a n g x i Zh u a n g Au t o n o mo u s Re g i o n a n d t h e Ch i n e s e Ac a d e my o f S c i e n c e s , Gu i l i n 5 4 1 0 0 6 , Ch i n a Ab s t r a c t : Ob j e c t i v e T o e s t a b l i s h t h e r e g e n e r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f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c a l l u s f o r i n d u c t i o n ,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 a n d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M e t h o d s M S wa s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b a s i c me d i u m T o s tud y t h e e f f e c t i v e f a c t o r s o n i n d u c t i o n ,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 a n d d i f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c a l l u s o f B s t r i a t a wi t h d i f f e r e n t e x p l a n t s a n d t o o p t i mi z e t h e p l a n t g r o wt h r e g u l a t o r s , k i n d s , a n d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r a t i o o f p l a n t g r o wt h r e g u l a t o r s b y o n h o g o n a l t e s t d e s i g n Re s u l t s Th e o p t i ma l e x p l a n t s we r e f a l s e b u l b s o f B s t r i a t a M S me d i um a d d e d wi t h 1 0 mg L 6 - b e n z y l a mi n o p u r i n e( 6 - B A) a n d 2 0 mg L 2 , 4 - d i c h 1 o r o p h e n o x y a c e t i c a c i d( 2 , 4 - D) , n o t o n l y c o u l d i n d u c e c a l l u s f o r ma t i o n , b u t a l s o b e n e fi t t o t h e d i ff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c a l l u s M S me d i u m a d d e d wi t h 1 0 mg L 6 一 BA a n d 3 0 mg L 2 4 - D p r o mo t e d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c a l l u s a n d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c o e ffic i e n t wa s 7 8 Ad d i n g wi t h 0 5 mg L t h i d i a z u r o n( T DZ ) t o t h e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o n me d i um i mp r o v e d t h e d i ffe r e n t i a t i o n r a t e o f c a l l u s Co n c l u s i o n M S+6 一 BA 1 0 m L+2 , 4 一 D 2 0 mg L i S t h e o p t i ma l me d i u m f o r t h e i n d u c t i o n o f c a l l u s ; MS+ 6 一 BA 1 0 mg L +2 4 - D 3 0 mg L i s t h e o p t i ma l me d i u m for t h e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c a l l u s ;MS+6 - BA 1 0 mg L+ 2 , 4 - D 2 0 mg L+ T DZ 0 5 mg L i S t h e o p t i ma l me d i u m fo r t h e d i f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f c a l l u s Ke y wo r d s :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T h u n b ) R e i c h b f ; c a l l u s ; i n d u c t i o n ;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 o n h o g o n a l d e s i g n 白芨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T h u n b )R e i c h b f 又名白 及 ,别名地螺丝、白鸡儿、刀 口药、连及草等,为 兰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J 。其花大色艳,被称为中国 洋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常用于花径 、花坛及 林下的地被植物等 。其假鳞茎是我国传统中药,具 有收敛止血、补肺、消肿生肌之功效,外敷治疗创 伤出血 、痛肿、烫伤和疗疮 ,内治吐血、肺病、咳 血、慢性 胃溃疡 以及肿瘤等症【 2 J 。现代研究表 明, 白芨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3 】 ,可用于 保健、护肤及美容养颜【 4 J 。 白芨在我国长江流域及 以南地区均有分布 ,生 长区域较广。由于多年的掠夺式采挖 ,加上生境 日 益恶化 ,使得野生白芨的数量急剧减少,濒 临灭绝 边缘, 已被 国家列为重点保护 的野生药用植物之一。 收稿 日期:2 0 1 2 0 6 2 O 基金项 目:广西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药用植物白芨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 2 0 1 1 G X NS F A 0 1 8 1 0 5 ) ;广西科技攻关项目 “ 广西重要兰科资源植物 保护与繁育技术研究”( 桂科攻 1 0 1 0 0 0 1 2 5 ) ;桂林科技攻关项 目 “ 药用植物白芨种源基地建立与产业化研究”( 2 0 1 2 0 1 0 5 1 1 ) 作者简介:石云平 ( 1 9 7 4 一) ,女,广西桂林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E ma i l : s h i y u n p i n g 1 6 3 t o m 通信作者黄宁珍E ma i l : h a n g n z g x i b c n 网络出版时间:2 0 1 3 o 1 O 8 网络 出版地址:h t t p : w w w c n ld n e t k c ms d e t a i l 1 2 1 1 0 8 R 2 0 1 3 0 1 0 8 0 9 2 8 0 0 2 h t ml 3 5 0 中草焉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a n d H e r b a l D r u g s 第 4 4 卷 第 3 期 2 0 1 3 年 2 月 白芨应用 日益广泛 ,人工栽培势在必行。虽然 白芨 组培快繁技术 比较成熟 5 , 但是 目前栽培仍以分株 繁殖为主,存在产量较低、所需的生长周期长等不 利于大规模发展人工栽培的因素 。因此,改 良白芨 品种,提高其产量和品质是大规模栽培的前提 。 由于愈伤组织是未分化的具有分生能力的原始 细胞团,通过对愈伤组织进行基因转化和化学诱导 可较快获得新品种 。目前,关于兰科植物愈伤组织 诱导的文献报道不多L 8 ”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还未见 报道 本实验 以白芨无菌组培苗为材料,在 MS培 养基中附加不 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进行实验,建立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体系。 1 材料 B B S -DD C型洁净工作台, 济南鑫贝西生物技 术有限公司;J Z 一 1 6 0型接种器械灭菌器,上海咏 星生物科技有 限公司。 白芨 B l e t i l l a s t r i a t a( T h u n b ) Re i c h b f 为广西 桂林优 良品种 , 由广西植物研究所刘演研究员鉴定。 以白芨种子无菌播种得到 白芨组培苗为材料进行实 验 。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 ( NA A) 、6 一 苄氨基嘌呤 ( 6 - B A) 、2 , 4 一 二氯苯氧乙酸 ( 2 , 4 。 D) 、噻二唑苯基 脲 ( T DZ)均为分析纯,购 白 S i g ma公司。 2 方法 2 1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与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培养基 :以 MS为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调节 剂 2 , 4 一 D、NA A和 6 - B A分别为 A、B和 C 3因素, 各取 3水平,应用正交表 L 9 ( 3 ) 设计不 同因素水平 配比的培养基 ( 表 1 ) ;再加 2 0 g L白糖和 4 5 L 琼脂;p H值 5 8 6 0 ;1 2 1、1 1 k g c m2 下灭菌 2 5 rai n。 外植体及接种培养:在超净工作台中,将 白芨 无菌组培苗根、假鳞茎和叶分别切成长度为 0 5 c m 左右的小段, 接入各诱导培养基 中, 在 ( 2 5 1 )、 光照强度 1 5 0 0 l x 、光照时间 1 0 h d的条件下培养 。 2 2 白芨愈伤组织增殖与分化培养基筛选 2 2 1 增殖培养基及增殖培养 根据白芨愈伤组织 诱导正交试验结果,设计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以 MS为基本培养基,1 0 mg L 6 - B A为固定因素,分 另 0 附力 口 0 、1 0 、 2 0 、 3 0 、 4 0 me t E 2 , 4 一 D; 再力 口 2 0 g L 白 糖和4 5 g L琼脂; p H值 5 8 6 0 ; 灭菌。 将“ 2 1 ” 项中诱导得到的愈伤组织切成 0 - 3 c m0 3 c m小块 , 分别接入增殖培养基中培养,以筛选白芨愈伤组织 增殖培养基。 表 1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正交设计与结果分析 ( n =3 ) T a b l e 1 An a l y s i s o n o r t h o g o n a l d e s i g n a n d r e s u l t s f o r c a l l u s i n d u c ti o n o f B s t r i a t a =3 ) 2 2 2 分化培养基及分化培养 根据 白芨愈伤组 织增殖培养试验 ,以 MS +2 , 4 D 2 0 mg L +6 一 B A 1 0 mg L为固定因素 , 分别添加 0 、 0 1 、 0 5 、 1 0 mg L T DZ; 再加 2 0 g L白糖和 4 5 g L琼脂; p H值 5 8 6 0 ;灭菌。将愈伤组织切成 0 5 c m0 5 c m 小块, 接入分化培养基 中培养,进一步筛选 白芨愈伤组织 分化培养基 。 以上每个处理 3瓶,每瓶 1 0个接种 点。每 7 天观察 1次,5 0 d时记录各处理中诱导出外植体的 数 目、增殖系数和分化率。 愈伤组织诱导率=产生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数 接入外植 体数 愈伤组织增殖系数=培养后愈伤组织体积 接入时愈伤 组织体积 愈伤组织分化率=出芽的愈伤组织数 愈伤组织总数 3 结果与分析 3 1 白芨愈伤组织的诱导 3 1 1 最佳外植体的筛选 将白芨无菌组培苗的 根、假鳞茎和叶片分别接入按正交设计的 9种处理 培养基中培养 。2 0 d时,部分根的根尖部位开始膨 大;假鳞茎上端组织变得疏松膨大;叶片大部分发 黄变黑,小部分保持青色。3 5 d时,整条根膨大, 表面长出黑色的致密愈伤组织;假鳞茎的腋芽点出 3 5 2 中 草焉 C h i n e s e T r a d iti o n a l a n d H e r b a l r u 4 4 鲞 笺三 塑 生 旦 图2 愈伤组织分化成芽 ( A )和丛生芽的生长 ( B ) F i g 2 C a l l u s ti s s u e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d b u d s ( A ) a n d c l u s t e r b u d s g r o wt h( B ) 表 3 T DZ对白芨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 ( n =3 ) Ta b l e 3 Ef lf e c t 0 f T DZ o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io n o f B s i a t a c a l l u s =3 ) 化率和产芽数均随着 T D Z 质量浓度 的增加而增 加。当 T DZ为 O 5 mg L时,分化率达 到 1 0 0 , 平均每块愈伤组织分化出的芽数为 5 - 3个,芽比较 壮;当 T DZ为 1 0 mg L时,虽然分化的芽数有所 增加 ,但芽变细弱,有小部分芽出现玻璃化现象。 因此 ,白芨愈伤组织分化最佳培养基为 MS +6 B A 1 0 mg L+ 2 4 - D 2 0 mg L+ T DZ 0 5 mg L。 4 讨论 在植物组织培 养过程中,植 物激 素对 体细胞 胚状体 的发生与发育 有很大影响 。在培养初期 , 一定量 的生长素类 物质是诱导脱分化、愈伤组 织 生长和胚性细胞形成 的必要条件,其 中使用最 多 的是 2 , 4 D ,其次是 N A A 】 。愈伤组织分化培 养时期,必须降低或完全去掉 2 , 4 D等生长素类物 质,才有利于胚状体的形成与发育【 1 。然而本实验 发现 ,当 2 , 4 D与 6 - B A比例为 2:1时,不仅诱导 出愈伤组织,还有利于愈伤组织分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白芨栽培技术专利技术资料汇集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2733078.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