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doc_第1页
冀教版六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doc_第2页
冀教版六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doc_第3页
冀教版六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doc_第4页
冀教版六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冀教版六校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A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但是,那里去呢?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这是朝花夕拾中_所表达的“我”的心境?( ) A . 范爱农B . 藤野先生C . 父亲的病D . 琐记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1分)2. (1分)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远离城市的(xun)_嚣,寻一处静(m)_山水悠然小憩;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感受农家的淳朴风情;在绿水(qng)_山中寻找心中的慢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都市人的选择。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4分)3. (4分)(2014烟台)默写(1)潮平两岸阔,_。(次北固山下)(2)今夜偏知春气暖,_。(月夜)(3)_ , 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云)(4)_ ,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5)山水之乐,_。(醉翁亭记)(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记承天寺夜游)(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_。(沁园春雪)(8)凡出言,_;诈与妄,奚可焉!(弟子规)(9)黎明即起,_ , _。(朱子家训)四、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2分)4. (16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翰墨街田双伶黑槐成荫的翰墨街上,翰墨斋和宜兰轩相邻,除了两家店主人一个一个喜弄墨一个擅操琴之外,与别家无甚区别。鄘南古城有宋时遗风,人们多喜临池研墨,平时来翰墨街逛的人从未断过。也常有邻近县市的人来买纸墨选字画做装裱。翰墨斋满壁悬挂的字画,行草隶篆山水花鸟,看落款,都是临摹之作。门口的茶桌上摆满杯杯盏盏,谁来了,店主老陶就赶紧将绿茶普洱的沏上,遇到性情相投的,免不了铺纸研墨切磋一番。有人把一幅幅卷轴细细看过,说,您这,都不是真迹呀。他嘘叹一声说,这可都是好字。来者指着其中一幅问,这幅价钱多少?他顺势望一眼,脸上满是虔诚之色:哦,这幅,您好眼力,这是弘一法师的字呢。不是真迹,价钱就该低些。他呵呵一笑,您看,弘一法师的气韵可都在呢。最后谈定价钱,不过三两百元。他恭敬地将书轴取下,放进特制的木盒里,说,这大家的字也都是写给百姓看的。您说是不是?来店里逛的人从翰墨斋出来,拐进宜兰轩,一进门先觉得自己俗了几分。迎门的条案上放置的全是兰花、墨兰、蕙兰、四季兰。案上有素琴,几上放金经,小小斗室,雅意非常。店里悬挂的字画,一看钤印落款皆是名家。他给人讲:我这里可都是名门正派。你看这幅山水画,大气磅礴,丰润富贵。这位名家起先不给,我多次上门去求,他才放到小店。可谓我的镇店之宝。若买者讨价,他就面露不屑,您出那价钱,还是赏赏看看罢。可是古城一位作山水画的老先生携了几幅画去做委托,他斜看一眼,说,这山水画题材狭隘,技法单一,章法凌乱,稍显破败之色。润格还不太好定,还是当修身养性之作吧。一番话说得人悻悻而去。可是那日,他店里的一幅(墨兰图)就卖了三万,这在翰墨街上算是高价了。可偏偏那人的亲戚是同在翰墨街经营的纸墨店老板,于是就找回到宜兰轩。翰墨街从南到北都是做书画的,谁个不懂行呢?你这可欺不得人啊。这不就是您自己画的兰花嘛,怎么混同名家的价钱出售呢?那人说。朱先生面不改色,正颜道,我画兰三十多年了,画的兰不输名家!画兰,讲究的是禅意,您看这兰,叶形悠然,雅致非常,哪里不值三万块?若说名家,那润格更高,哪是三万块就能求得?寻常人家,挂幅兰花,让陋室添几分雅意就行了!气得那人要砸店。一时就嘈嘈杂杂围聚了好多人。这时老陶过来,说,既然肯花高价买墨兰图,看来是真心喜欢。这样吧,我店里有幅隶书,写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幽兰生前庭,赠您,算是给这幅墨兰图做伴礼吧,您就别再为难朱先生了。旁边有人就笑出了声,就您店里那些临摹的字画,赠人不显失礼吗?老陶不紧不慢地从屋里捧出一幅卷轴,惊得众人大赞:一行行字体线条凝练,气势通达,高秀清峻,既有曹全碑的丰腴,又有礼器碑的峻拔,还可见封龙山颂的宽博。落款是松龄。你从哪儿得来松龄先生的墨宝?那人惊疑地问。老陶说,您没看见我店里那张“留墨台”吗?松龄先生来店里喝茶,随手写的。他的字您也舍得送人?老陶说,这有什么不舍得。若他的字价高得吓人,或是只闷在屋里独赏,还会有几人看他的字喜欢他的字呢?朱先生听了赶紧跑过来,看看字,看看老陶,又看看店内的“留墨台”说,故弄玄虚。这松龄先生我早有耳闻,是鄘南籍的一位隶书名家。怎么可以跑到这儿留字给你?倒是天天见你在那儿练笔。不过你以前送过我几幅兴起得意之作,我看着和这幅字形似的很呢。哦,我想起来了,好像你落款只署名不钤印,倒是有闲章 , 我还以为是雅趣,你,不会是老陶微微一笑:松龄乃鄙人拙号。天色将晚。那人取了字连连道谢,众人散去。翰墨街上,晚风缓缓吹来。(选自天池,有删改)【注】钤(qin):盖。润格:这里指报酬标准。闲章:个人的与姓名、职务等无关的图章。(1)结合文章情节,完成填空。 来者与老陶谈论字价老陶_朱先生出售墨兰图引发风波老陶_朱先生推测老陶是松龄先生老陶_(2)按要求回答下列两小题。 第段中连用了三个“看看”,请分析其表达效果。文章结尾第段颇具匠心,请加以品析。(3)老陶是书法名家,却多次“舍得”将自己的作品赠予他人,结合全文思考:老陶舍弃了什么?会得到什么?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和本文第段划线句,回答问题。 【链接村料】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链接材料中描写的陋室很有“雅意”,本文第段划线句描写的“宜兰轩”也很有“雅意”,但“雅意”的意味不同。请说说你的理解。陋室“雅意”的意味:_。宜兰轩“雅意”的意味:_。5. (16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说“俗话说得好”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该是传統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言简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進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谚语之天然本真,诚如唐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俗谚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须是真言。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谚语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经验之谈”。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俗话说:“养儿不用屙金尿银,但能见景生情。”生活中常见的这种其乐融融的骨肉亲情,体现的即是天伦之乐,人伦之美。俗话又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 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朴实,深刻,精辟!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俗话说得好”的观点,接着先后从俗语具有的“真”、“善”“美”等特点来说理,结尾重述观点,结构严谨。B . 文章善于运用引用材料的方法来论证观点,如名人名言、诗文诗句、日常的俗语,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加强了论述的力度。C . 因为俗语通俗易懂,父母可以用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故而,很多俗语都可以作为人性向善的向导。D . 文章告诉我们,俗语(俗谚)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所以,俗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2)根据文意,下列对俗语(谚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西谚)说的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这俗语不能证明俗话“好在它的善”。B . 俗话“千两纹银万两金,难抵父母在世恩”说的人生事也是世俗事,是俗语真诚与真实的体现,所以俗语是真言,也是箴言。C . “粗布衣裳家常饭,吃不俗,穿不烂”这句俗语,可谓是俗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名副其实的活的哲学。D . “春捂秋冻”、“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等谚语对生活、对世道人心起到教益之用。(3)为什么俗语(谚语)能够“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6分)6. (16分)(2015山东莱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5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 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 , 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注】黾勉:勉力辞世:指弃官隐居缅求:远求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夫君子之行。_年与时驰 , 意与日去。_每以家弊。_至心尚之。_(2)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患病以来,渐就衰损。B . 虽不能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C . 汝其慎哉。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D . 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故时有物外之趣。(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_(4)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六、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7. (10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日西斋书事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注】这首诗是司马光辞官后居洛阳时所作。(1)诗人在诗中借助哪些意象,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也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七、 命题作文 (共1题;共5分)8. (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美好的青春岁月里,我们常被身边的点点滴滴所触动。一个善意的动作或眼神,一句温馨的鼓励或劝告,一次意外的相遇或碰撞,都能拨动我们年轻而敏感的心,给予我们奇妙的感觉,温暖的情怀,美好的想象,深刻的启示请以“于细微处见真情”为题目,写一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