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ppt_第1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ppt_第2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ppt_第3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ppt_第4页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课件中国古代科技文化.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 一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二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三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览四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特点 书目导读 春秋战国 19 24孟韩非思想 最古老帛画 墨经 秦汉 47 51太阳黑子 黄帝内经 道教 史记 魏晋南北朝 61 65裴秀郦道元 神灭论 民歌隋唐 91 95 四部医典 石窟书法 乐舞辽宋夏金元 118 122三大发明划时代发展管形火器明清 142 146科技著作 李贽 类书 丛书 知识归纳示例 一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国家统一 政权巩固 社会安定 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经济繁荣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前提 民族交往 对外交往频繁 促进了文化繁荣 统治阶级的重视 文化发展的继承性 如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等 广大人民辛勤创造 劳动人民是物质资料的直接创造者 也是科技文化成果的直接创造者 二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1 四大发明 造纸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国家 西汉前期 发展 东汉 蔡伦造蔡侯纸 传播 4世纪东传至朝鲜 日本 8世纪西传中亚 阿拉伯 非洲 欧洲 印刷术 发明 雕版印刷术 隋唐 发展 活字印刷发明于北宋 传播 东传朝鲜 日本 西传埃及和欧洲 二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概览1 四大发明 指南针 发明 战国 司南 发展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 传播 南宋时 13世纪 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火药 发明 唐朝中期 发展 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如最早的火器火箭 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炎器 突火枪 传播 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 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2 古代的天文历法天文 1 春秋 记载公元前613年世界上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比欧洲早600多年 2 战国 甘石星经 世界最早天文学著作 3 西汉太阳黑子 世界最早记录 4 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发明地动仪 比欧洲早1700多年 5 唐朝僧一行测量子午线 创始人 6 元朝郭守敬创制简仪 高表 大范围进行天文测量 2 古代的天文历法历法 1 春秋时形成固定系统 确立19年7闰原则 2 汉武帝时编制第一部完整历书太初历 3 唐朝僧一行制订大衍历 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成熟 4 北宋沈括编制十二气历 5 元朝郭守敬编制授时历 比公历早300年 3 古代医学卫生 一 著名的医生 扁鹊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华佗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土蕃名医元丹贡布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 二 著名的医学著作 内经 是战国问世 西汉编定的著名医书 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 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 唐本草 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药典 千金方 四部医典 本草纲目 东方医药巨典 4 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 东汉 九章算术 计算圆周率 魏晋时期 刘徽 提出了正确的计算方法 南朝 祖冲之 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 著有 缀术 5 中国古代的农学 北朝贾思勰的 齐民要术 徐光启 农政全书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译 介绍了当时欧洲的先进技术 5 地理学 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世界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 比欧洲早1700多年 西晋裴秀 地图学家 禹贡地域图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 明朝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6 综合性著作 1 沈括著 梦溪笔谈 中国科学史里程碑 2 天工开物 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7 中国古代科技特点 长期世界领先 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西方 来自于生活实践 又指导生产生活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理论总结欠缺 重复发明多8 明清落后的原因a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重农抑商传统 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b 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 更隔绝了中外文化交流 c 文字狱 使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 三 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概览1 史学 西汉司马迁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的历史 东汉班固的 汉书 第一部断代史 叙述了西汉一朝的历史 2 文学 1 先秦 诗歌 诗经 屈原 楚辞 离骚 诸子散文 孟子 庄子 2 汉赋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班固 两都赋 乐府 3 魏晋南北朝 承上启下 诗歌 完成了从四言 五言到七言的过渡 建安诗人曹操父子 东晋陶渊明田园诗 南北朝时 新乐府诗即民歌 南方 采桑度 北方 敕勒歌 木兰辞 4 唐诗 2000多位诗人 近5万首诗歌初唐 陈子昂 盛唐 诗仙 李白 诗圣 杜甫 中唐 白居易 晚唐 李商隐 杜牧 5 五代 两宋时期 词 原因 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 商业的繁荣 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的出现 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民族 阶级矛盾尖锐 词比诗更能抒发感情 代表 五代李煜 北宋苏柳 李清照 南宋辛弃疾 宋诗 陆游 市俗文学 话本 6 元曲 杂剧和散曲 关汉卿 窦娥冤 7 明清小说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 3 绘画书法雕塑等从略 4 中国古代的宗教与思想中国古代的宗教 1 两汉时期 佛教传入 道教产生 古代宗教形成新格局 西汉末年 佛教经中亚传入我国内地 东汉明帝派使臣赴西域求佛法 在洛阳建造了白马寺 东汉时民间流传的神仙方术和道家学说相结合 形成了道教 太平经 是主要的经典 中国古代宗教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道教 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 宣扬采药炼丹 长生不老 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南朝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丰富了道教教义 创立了道教的神仙体系 中国古代宗教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 佛教迅速传播 a原因 社会下层的精神解脱 社会上层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 b 危害 政治 统治者利用佛教 使人民甘受剥削 经济 统治者支持佛教 浪费大量钱财 寺院经济与政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 加重了人民负担 c反佛 南朝思想家 范缜 神灭论 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 先后灭佛 古代的唯物主义思想 荀子认为 星坠日食 刮风下雨 春生夏长 是自然的正常现象具有唯物思想 他主张 制天命而用之 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 造福人类 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 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 他反对天人感应说 反对有鬼神 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 人死不为鬼 他从无鬼论出发 反对厚葬 提倡薄葬 论衡 范缜认为 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形体存在 精神就存在 形体死亡 精神也就消失 神灭论 的反佛思想 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王夫之认为 气 是物质实体 理 是客观规律 提出 气者 理之依也 和 天下唯器 的唯物观点 他还提出 静即含动 动不舍静 即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朴素证法思想 他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历史 提出在政治上要 趋时更新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 儒家思想的演变1 春秋 孔子 儒家学派形成 提出 仁 的学说 反对苛政 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主张维护周朝的礼 这是孔子思想的保守部分 作为一个教育家 提出 有教无类 的思想 兴办私学 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垄断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 诗 书 礼 易 春秋 被后代称为儒家的五经 2 战国时期孟子 主张仁政 提出 民贵君轻 的思想 主张 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 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 主张宽刑薄赋 3 西汉董仲舒 兼收百家思想 创立新儒学 提出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思想核心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二 历代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1 明李贽 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指责儒家思想并非 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 天生圣人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带有一定民主色彩 2 清初三大民主启蒙思想家 生活在明末清初 黄宗羲 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提出君主是 天下之大害 提倡法制 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 主张工商皆本 3 近代以来 康有为 梁启超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来宣传维新思想 利用孔子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新文化运动把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道德 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对儒家思想认识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要批判地继承其优秀的思想精华 孔子思想多为后人所利用 应该辨证地对待儒家思想 四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阶段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 伴随着社会大变革 科学繁荣 学术思想活跃 出现 百家争鸣 的局面 经济发展导致科技进步 人本思想形成 古典文化第一个高峰 秦汉时期 国家统一 生产发展 各民族政治 经济联系加强 科学文化进一步发展 呈现统一前提下的多样性 思想上 独尊儒术 与 焚书坑儒 取代 百家争鸣 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 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气势恢弘等 四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阶段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佛教盛行 范缜 神灭论 齐民要术 和北方的民歌体现这一特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阶段 中国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