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练习题第一单元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孔子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细细品味孔子的这句话,你会感到其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人格的尊严,还有一种处世的达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赏美文孔子的“激进”钱宁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 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兵家讲攻伐之道,法家说刑罚治国,墨子“非攻”,研究的却是攻城之术,要“以战止战”,就连老子的道德经,虽为道家经典,“无为”中也暗含着“帝王术”。这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孔子不仅执着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有君王头上的“天意”,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对此,礼记礼运篇里有着详尽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一个托名于“复古”的未来社会,以“天下为公”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关爱他人,也被他人关爱,有点社会主义性质,也有些“和谐社会”的色彩。对天下“大同”更深的体悟,是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抢先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冉求说,他能让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会盟典礼。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曾点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道,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不归。”曾点的描述,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先进篇)我赞同曾点呵!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说,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近人也说,其中蕴含有“太平社会之缩影”。其实,更深一层说,在孔子看来,强兵也好,富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人类回归最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形容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孔子为中国人提出了一个终极梦想。像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个人的“大同”之梦,历尽千载,超越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并最终会成为人类的梦想。【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孔子的义利观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后人因此慨叹孔子之“重义轻利”,把 “义”摆在首要位置,而置“利”于不顾;孔子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又有人认为孔子是肯定利,追求利与富贵的。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孔子并没有把义与利尖锐地对立起来,而是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见利思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可见“义”能够成为兼济天下、成就功业的一项重要前提,孔子把讲义、重义、行义看成是修身养性、平家治国匡天下之重要根本。这足以看出孔子对义的高度重视。孔子在里仁篇中也曾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最能代表孔子的义利观的本质,孔子以为对于君子,对于通晓大理的人,重义先义,而后谈利,甚至可以为义而舍利。这种观点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史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追利求物,是人之本性。论语是一部讲伦理道德的经典著作,但是孔子并非不谈“货殖富贵”,并不回避“财富钱物”,并不反对人们追求名利富贵,而只是否定“不义而富且贵”而已。孔子在要求人们重义行义同时,并非要人人去做苦行僧,而应当是名正言顺大胆去追求利益。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即是利,是财物,是人们所共同追求的,追逐功利,追求财富是人们本性的组成部分,孔子把追求财富充分肯定为人的共性,可见孔子也充分注意到“利”“物”的重要性,孔子再三告诫,对于被管理者在利益方面的态度,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孔子的观点非常明确,就是人口众多了,应当“富之”,使国人富裕,使国人多得到物质利益,在富足的基础上才能教化,是富之为第一、为前提,教化为后续,两者有前有后,当然孔子为了充分肯定人们对于物质利益追求的执着性、合理性,甚至拿出自己来做比喻“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就是说,如果有机会能求得富贵,即使是做执鞭为别人服务的差役,我也去做。由此可见孔子对于利益的态度也非避而远之,敬而躲之的。一、基础达标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尚:崇尚B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去:到C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授:付出D子曰:“饭疏食饮水。” 饭:吃解析:B项,去:舍弃。答案:B2与“君子义以为上”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B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C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D二三子以我为隐乎解析:A项与“君子义以为上”中的“以”字都是介词,把。B、C两项,介词,用。D项,动词,认为。答案:A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中“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富而可求也B曲肱而枕之C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D任重而道远解析:C项与例句均表转折;A项,表假设;B项,表顺承;D项,表并列。答案:C4下列各句中,与“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B仲尼岂贤于子乎C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D汤有天下,选于众解析:C项与例句都是判断句。A项为宾语前置句。B、D两项为状语后置句。答案:C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下)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B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C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解析:断句时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本句中,“方命”意为“逆先王之命”,“方命”中间不能断开;“为”表被动,从后文断开。答案:C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巡狩”,尧典作“巡守”,意为巡行视察诸侯为天子所守的疆土,与“巡视”“视察”同义。B“述职”,意为封疆的诸侯向天子汇报工作的完成情况,以评定其是否称职。与“汇报”同义,是上级对下级的关系。C“粮食”,古时行道曰“粮”,止居曰“食”。后亦通称供食用的谷类、豆类和薯类等原粮和成品粮。D“诸侯”,商周时期最高统治者为王,如商纣王、周武王;周朝分封王族子弟为公或侯,因此叫诸侯。解析:应是“下级对上级的关系”。答案:B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C文章紧承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解析:是孟子引用了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答案:B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文:_。(2)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译文:_解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乐、忧;省、不足、敛、不给。“乐”“忧”皆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以为忧”。答案:(1)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2)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参考译文:齐宣王在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国君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以百姓的快乐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百姓的忧苦为忧苦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忧苦为忧苦;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够称王(使天下人归服),是没有过的。”“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春天视察耕种的情况,见百姓缺粮就补助他们;秋天视察收获的情况,见百姓歉收就救济他们。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视察,我怎么能得到补助?一游历一视察,足以作为诸侯的法度。”现在可不是这样了,国君一出游就兴师动众,索取粮食。饥饿的人得不到粮食补助,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侧目而视,怨声载道,违法乱纪的事情也就做出来了。这种出游违背天意,虐待百姓,大吃大喝如同流水一样浪费。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从上游向下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作流;从下游向上游的游玩乐而忘返叫作连;打猎不知厌倦叫作荒;嗜酒不加节制叫作亡。古代圣贤君王既无流连的享乐,也无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只有您自己选择了。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先在都城内做了充分的准备,然后驻扎在郊外,打开仓库赈济贫困的人,又召集乐官说:给我创作一些君臣同乐的乐曲!这就是徵招角招。其中的歌词说:畜君有什么不对呢?畜君,就是热爱国君的意思。” 三、语言运用9把下面的长句子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微信是腾讯公司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