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苏轼)教学目标:1 朗读诗词,借助注释读懂词意2 运用联想和想象,想象词中的画面,读出词里所蕴含的情感3 思考探究,深入质疑,读懂苏轼的词心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生女占绝大多数,他们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感不会领悟得太深刻。再加上娇生惯养,所以他们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友情,大都缺乏换位思考的观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传达了浓浓亲情,可以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一次情感教育,使得他们在青春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及朋友的关系。在学习本诗之前,学生接触的诗词已很多,并能简单地叙述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但对情感的把握不是很到位。根据该学段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该单元的单元说明文及文本的特点,意境、情感及人生哲理的把握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可是利用文中浓浓的亲情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同时也要加强挫折教育,这一时期的学生很脆弱,很容易放弃。对作者苏轼的介绍可采用考查的方式,学生对苏轼并不陌生,可以让他们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苏轼的了解,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教学重点:明确想象的内容,提出具体要求,给学生描述画面的练习教学难点:学贵在质疑,让学生在探究疑问的过程中,真正与词人零距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自然导入(屏显月亮的图片)中国人是最爱月亮的的。正月十五的元宵是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圆的,连我们的团圆饭桌也是圆的。圆月意味着圆满和团圆,可是人生世事哪都是圆满的?我们今天穿越时空,走近苏轼,走进水调歌头。二.走近苏轼,朗读课文1.苏轼(1037一l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被后人列 入“唐宋八大家”,称为“三苏”。苏轼是宋代文学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一位作家。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在书法、绘画等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 2.教师朗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语气、语调)三.借助注释,读懂词意(屏显)学习要求:1.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标记出来。2.同学们把不懂的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在书上做好批注。仍然有疑问的,全班交流。(生自学,小组讨论)3.全班交流。(屏显全篇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教师提问:苏轼此时身在何处?心在何方?)(屏显相关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遭受排挤和打击,政治上很不得志,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做官。熙宁七年(1074)奉调密州,而此时苏轼和他弟弟已经七年,没有见面了。四.想象画面,读懂情感我们在背景介绍和小序中发现,苏轼身在密州,心在子由。然而在“兼怀子由”中我们看出词人其实还有别的意味和情味在,那么词人通过什么来表现情味的呢?首先我们来解读和想象词人为我们营造了几幅画面?师生交流:把酒问天、起舞弄影、辗转难眠、翘首祝愿屏显:选择一个画面,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词人的神态、动作、心理以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我透过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示例:我透过“把酒问天”这幅画面,仿佛看到了词人东坡一袭素衣,独立院中,在静谧的月光下,在习习的秋风中,他双眉紧锁,面泛醉意,紧握酒杯,举过头顶,仰望苍穹,长叹道:“苍天啊,这撩人的明月究竟何时就开始朗照大地?真想知道夜晚皎洁的月宫之上、玉宇琼楼之间是否也是团圆的中秋!好想,好想驾一缕清风,离开这充满纷争的人间而飞入九天仙境,可是那广寒宫的清冷我一个凡人又怎么能够忍受呢?”讨论交流:老师在这段示例中加入了哪些想象?学生静心书写,描绘自己所选的画面。全班交流各自书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的情感。五.思考发现,读懂词心(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了解了诗词所营造的情境画面,更加深了对词的理解。让我们一起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叩问词人的灵魂)屏显:1. 词人心中有愁绪,为何“把酒问青天”却不问人?2.词人“欲乘风归去”,为何后面又说“何似在人间”?3.词人看着月亮为何会产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自我细读,全班交流)(屏显)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诗夜游教师追问:此时苏轼身在何处?心在何方?身在失意的仕途,心系天下人。全文总结:苏轼的面对政治失意,兄弟离别,中秋对月,没有一味的消沉,而是以豁达的思想排除了忧患,表现出对人生的的热爱,对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