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习题(2).doc_第1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习题(2).doc_第2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习题(2).doc_第3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习题(2).doc_第4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习题(2).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评估测试题 (总分100分,100分钟完成)一、选择(共33分)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徘徊(hu2i) 踌躇(ch*) 长歌当哭(d1ng)B寥落(li2o) 桀骜(4o) 殒身不恤(y3ng)C菲薄(b#) 赁屋(ln) 恢复旧观(gu4n)D浸渍(z) 喋血(di6) 语言犀利(x9)2下列加粗词意义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噩耗(消息) 不惮(怕) 黯然(忧伤) 流言(流动)B长歌当哭(当作) 销行(销售) 菲薄(微小)逝者(走了的)C立仆(倒下) 罗网(罗织) 喋血(流血满地)勇毅(果决)D殒身不恤(死亡) 尸骸(骨头) 桀骜(性格暴烈)沉勇(沉着)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选自鲁迅的(3分) A南腔北调集B华盖集续编C且介亭杂文D呐喊4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线索是(2分) A沉痛的悼念与愤怒批判相结合B刘和珍的事迹C总结历史经验D揭露军阀的凶残和反动文人的无耻。5作者结尾写道:“呜呼,我说不出话来。”这样写的用意是(3分) A心情过于激动、忧伤,实在写不下去。B表示还有许多话要说,但故意虚设,让人们共同抨击反动当局。C与第一部分照应,作者深感“言不尽意”,还有许多话要说,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D表示作者该说的话已说完,是以此来记念刘和珍君。6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A对比、反问、反复、对偶B对比、设问、反复、对偶C对偶、反问、反复、对比D对偶、设问、反复、对比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7-11题: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料之外。一是当局者这样的凶残,一是流言家 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 如是之从容。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找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7在第段 里依次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3分) A竟至 竟会 竟能B竟能 竟至 竟会C竟会 竟至 竟能D竟能 竟会 竟至8在第段中加点的“之”字指代的内容是(2分) A中国女子办事B少数中国女子办事C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D中国女子办事的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9第段中画线句子的主干分析正确的选项是(3分) A主语是“这一回”,谓语是“互相救助”,宾语是“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B主语是“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谓语是“压抑至数千年”,宾语是“明证”。C主语是“事实”,谓语是“为”,宾语是“明证”。D是二重复句,第一层是递进关系。10对文中第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A是对刘和珍等烈士死难意义的高度评价,烈士的鲜血不会白流,对苟活者来说,会使他们日益觉醒,对革命者来说会使他们受到鼓舞。B苟活者只能看到一点点的微茫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加奋勇前进。C苟活者是作者自谦的说法,这里是说自己在淡红的血色中,看到一线希望,只有革命者才能更加奋勇前进。D作者将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加以对比,苟活者会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将受到激励。11对文中第段理解正确的是(3分) A呼应开头“菲薄的祭品”,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歉疚。B呼应前文“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呢”,“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C言已尽而意未穷,直接并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暴行、流言的激愤之情。D“说不出话”的缘由是作者对刘和珍等烈士的死难极度哀痛。12下列对“中国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A“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派B“中国人”指为反动统治效力的走狗文人。C泛指所有中国人D指一切反动、腐朽、没落势力的代表人物及其走狗。二、填空简答题:(22分)1鲁迅,原名_,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白话小说叫_,他的小说集有_,_,散文集一部叫_。(5分)2记念刘和珍君中引用了_时陶潜的四句挽歌是“_ _ _。”这四句诗的意思是_。(11分)鲁迅引用此诗有_之意,寄托了作者_,_的深挚感情。3默写课文的第二部分“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_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6分)三、阅读下列几段话,回答问题:(15分)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1文中加点的一句话要看鲁迅哪两篇文章才能清楚了解?(2分)2文中“伟大”“伟绩”“武功”的意思怎样理解?(6分)3文中“有恶意的闲人”“无恶意的闲人”分别指什么人?(2分)4文中划线部分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四、作文:(30分)以“一个物件引起的回忆”为题,写一篇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字数在七百字左右。(提示:文章记叙的是往事,可以用睹物思人的倒叙方法写开头,之后再按时间顺序写;必须以某一物件为线索,贯穿全文;应有明确的中心,不应是随心所欲的回忆。)参考答案 一、1D(A中“当”应为d4ng,B中“殒”y(n,C中“观”应为gu1n)2D(A流言,四处传播无根据的。B逝者,死去的。C罗网,捕鸟用的罗)3B 4A 5C 6C 7C 8D 9C 10A 11D 12C二、1周树人狂人日记)呐喊彷徨朝花夕拾2东晋: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已经唱起歌来了,人死了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是寄托躯体于山陵,和山陵同化而已。青山埋忠骨之意,寄托了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3(略)看课本。三、1可惨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