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doc_第1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doc_第2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doc_第3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doc_第4页
中药学重点知识总结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 论一、中药的概念1“中药”:是指在中医中药基础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一部分天然药及其加工品。 2“草药”:实际也是中药的一部分。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占多数,所以历来就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3“本草学”:人们习惯称记载中药的典籍为“本草学”。中 药 分 类 :天然药: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合成药、半合成药:有机药品类、 无机药品类、 生物制品类二、中药学中医学中的重要地位 三、中药学的内容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劳动创造了医药中药的起源,是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果。二、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 酒剂、汤剂的发明和应用 诗经 山海经 三、封建社会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1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年公元264年)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本书载药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品三类 。上品120种,当时认为有补益作用,无毒,可以久服的药物。中品120种,能治病补虚,有毒或无毒,酌情使用的药物。下品125种,能治病多毒,祛邪破积,不可久服的药物。本书对中药学的贡献:(1)是按药物功效分类的创始。三品分类法。(2)所载药物功效大多也都是行之有效的。如:麻黄治喘、常山截疟,黄连治痢、海藻疗瘿、苦楝子驱虫、当归调血、阿胶止血、乌头止痛、水银疗疥等等。(3)将当时的用药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四气五味、配伍禁忌、“七情合和”在临床的应用规律。(4) 并介绍了中药的产地、采集、炮制、制剂、配伍、禁忌、服法等用药原则问题。(5) 书中介绍了水银、铅丹、雄黄的提炼在世界制药化学史上也是处于领先地位的。(6) 它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我国最早的珍贵的药学文献,被奉为医药学的四大典籍著作之一,后世医家,在这一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2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265年580年) 本草经集注梁代陶弘景 :载药730种 雷公炮炙论: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抱扑子:晋,葛洪,撰写了完整的炼丹著作。3、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907年) 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经政府批准,由长孙无忌、李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全收药844种,新增药物 114种。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 ,全书 33卷,载药 1558种,较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的宝贵文献. 5、明代本草纲目, 李时珍,该书共52卷,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本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分为16纲,60类。本书的特点是:“振纲分目”、“纲目分明”。载药1892种,改绘药图1160幅,附方11096首(新增药物374种)。全书分16部按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禽、兽、人16部(纲),每部有分若干类,共60类(目)。每味药物再分释名、集解、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以前还有药图、序例、百病主治药等内容。这是一部伟大的药学巨著,在历史上有重大的贡献: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用药的经验和知识。在医药学史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药物功用的论述。本书的分类,是一大进步,消除了许多药物互混的现象。本书问世后,不但国内广为流传,对国外也有很大影响。自1596年在南京印行后,很快风行全国,17世纪流传至国外,先后被译成朝、日、法、德、拉丁、俄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不朽的科学巨著,在世界科学史上永放光辉。6、清代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载药921种,在本草纲目之外新增药物716种。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第一节 产 地1、道地药材的含义: 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2、主要的道地药材 甘肃当归 宁夏枸杞 青海大黄 内蒙黄芪 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 山西党参 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 云南三七、茯苓 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山东阿胶 浙江贝母 广东陈皮、砂仁 江苏薄荷第二节 采集1、总体原则: 一般来讲,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作依据,也就是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 2、各类药材的采收时节和方法 (1)全草:大多数在植物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盛开的时候采集; (3)花、花粉:一般采收未开放的花蕾或刚开放的花朵; (4)果实、种子:一般都在果实成熟时采收;(5)根、根茎: 一般以秋末或春初即二月、八月采收; (6)树皮、根皮:通常在春、夏时节植物生产旺盛,植物体内浆液充沛时采集; (7)动物昆虫类药材:为保证药效也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采集。 (8)矿物药材:全年皆可采收,不拘时间,择优采选即可。 第三章 中 药 的 炮 制一、炮制的含义 炮制,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的过程,它是我国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二、炮制的目的1纯净药材,保证质量,分捡药物,区分等级;2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3干燥药材,利于贮藏;4矫味、矫臭,便于服用;5降低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6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7改变药物性能,扩大应用范围;8引药入经,便于定向用药;二、炮制的方法(一)修治:1纯净药材2粉碎药材 3切制药材(二)水制 1漂洗 2浸泡 3闷润 4喷洒 5水飞(三)火制1炒: 炒黄、炒焦、炒炭2炙:蜜炙、醋炙、酒炙、姜炙、盐炙、土炙、麸炙3煅4煨 5. 炮6. 烫(四)水火共制1煮法2蒸法3淬法4氵单法5炖法(五)其他制法:1制霜2发酵3精制4法制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一、概念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味和功能,也就是中药的药性理论。具体的说,性,是指药物的性质;能,是指药物性质所发生的效能,两者称为性能。 第一节 四气一、四气的概念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 温 属阴 属阳 凉 热三、四气的产生 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的。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温性或热性。四、四气所代表药物的作用 寒凉药物: 治疗:阳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 温热药物: 治疗:阴寒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临床用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 2、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具有程度上的差异。 3、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则当寒、热药并用。第二节 五味一、五味的概念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二、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 酸 甘 阳 苦 阴 淡 咸 三、五味的产生1、经健康人味觉器官的辨别而得,即口尝所得。2、经过临床疗效观察而得。四、五味的作用及临床指导意义1、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2、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多用治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3、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证。4、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等作用。多用治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5、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6、淡:“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小便不利之证。 7、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能敛、能固、能收。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沉浮的概念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是和各种疾病在病机和症候上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病势)相对而言的。 二、升降沉浮的作用 1、升:上升、升提的作用。用治病势下陷的药物。 2、降:下降、降逆的作用。用治病势上逆的药物。 3、浮:升浮、上升发散的作用。用治病变部位在上在表的疾病。 4、沉:沉重、下行泄利的作用。用治病变部位在下在里的疾病。 升浮药一般具有上行、向外的作用,有升阳举陷,解表发汗,散邪涌吐等作用; 沉降药一般有下行、向里的作用,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止咳平喘等作用。三、升降沉浮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病变部位在上在表者宜升浮不宜沉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2、病变部位在下在里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的药物治疗。3、病势上逆者,宜沉降不宜升浮,选用沉降性药物治疗。4、病势下陷,宜升不宜降,选用升浮性的药物治疗。 四、影响药物升降沉浮的因素1、气味的影响。2、药物质地轻重。3、炮制和配伍的作用。 第四节 归 经一、归经的概念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几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经则作用较小,或没有作用。二、归经理论的产生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具体病症为依据,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三、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便于临床辨证用药。 2、便于对功效相似的药物区别,精选用药。3、根据脏腑传变规律选择用药。第五节 毒性一、“毒”的含义狭义的毒:指药物的毒副作用,物之害人即为毒。与现代医学所言之毒相同。广义的毒:(1)是药物的总称。(2)指药物的偏性。(3)指药物作用的强弱大小。二、有毒无毒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认识。2、指导临床安全用药,防止中毒事故的发生。3、便于及时抢救。4、便于以毒攻毒。三、产生中毒的原因1、剂量过大。2、误服伪品。3、制剂服法不当。4、炮制不当。5、配伍不当。6、个体差异。第五章 配 伍 一、配伍的概念: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二、配伍的临床意义1、可以增进疗效。2、能适应各种复杂病症的需要。3、抑制、消除某些药物的毒性或烈性,降低毒副作用。4、掌握配伍禁忌,有利于防止医疗事故,确保安全用药。三、配伍的内容(一)药物的“七情” 药物的“七情”实际是指药物的几种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二)“七情”的含义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2、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3、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5、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6、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四、总结1、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疗效,是临床用药充分利用的。如相须、相使。2、某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物或剧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如相杀、相畏。3、某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消弱原有功能,用药时应加以注意。如相恶。4、另一些本来单用无害的药物,却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则属配伍禁忌,当禁用。如相反。第六章 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 就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二、妊娠用药禁忌 1、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2、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三、服药饮食禁忌 1、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2、特殊的食忌 四、证侯禁忌 是根据药物的性能以及阴阳属性,有毒无毒的不同情况,提出的一些临床用药原则。第七章 剂量与用法一、剂量的含义:1、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2、指方剂中每味药物之间的比较分量,也称相对剂量。 二、如何确定剂量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 4、季节与剂量的关系 三、中药的用法1汤剂煎煮法: 煎煮用具 煎药用水 煎药火候煎煮方法 先煎 后下 包煎 另炖或另煎 .烊化 泡服 冲服 二、服药方法 1服药时间 2服药次数 第八章 解表药一、定义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证为主的药物,称解表药,又叫发表药。二、特点本类药物大多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偏行肌表,能促进肌体发汗,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从而达到治愈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 三、功效主要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四、适应症主要用治外感表证。五、分类及适应症1、辛温解表药(发散风寒药)发散风寒风寒表症2、辛凉解表药(发散风热药)发散风热风热表症 六、使用注意1、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汗太过 。2、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也应慎用解表药。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而异 。4、入汤剂不宜久煎 第一节 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桂枝: 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共同功效:发汗解表共同应用:风寒感冒小异点: 麻黄:宜用于外感风寒无汗表实证,为发汗解表之要药。 桂枝:对于外感风寒,不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及阳虚受寒者,均宜使用。不同功效:麻黄:1、宣肺平喘 咳嗽气喘 ,为治疗肺气壅遏所致喘咳的要药。 2、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 3、散寒通滞治风寒痹证,阴疽,痰核。桂枝: 1、温通经脉 寒凝血滞诸痛证 。 2、助阳化气 痰饮、蓄水证 。 3、平降冲逆心悸 ,奔豚。 用法用量: 麻黄:29g。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使用注意: 麻黄:发汗宣肺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当慎用。 桂枝:本品辛温助热,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紫苏:辛,温。归肺、脾经。 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共同功效:发汗解表,解鱼蟹毒共同应用:1、风寒感冒 小异点: 紫苏:风寒表证而兼气滞,或咳喘痰多者尤为适宜。 生姜:适用于风寒感冒轻证。 2、鱼蟹中毒,腹痛吐泻。不同功效紫苏:行气宽中脾胃气滞,胸闷呕吐。 生姜: 1、温中止呕脾胃寒症,胃寒呕吐。素有“呕家圣药”之称 2、温肺止咳肺寒咳嗽。使用注意:生姜:本品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共同功效:祛风解表共同应用:外感表证 ,风疹瘙痒(二药对风寒、风热感冒均可使用)小异点: 荆芥:质轻透散,药性和缓,发汗之力较防风强。 防风:质松而润,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治风通用之品”不同功效:荆芥:1、透疹麻疹不透、风疹瘙痒。2、消疮疮疡初起兼有表症。 3、止血吐衄下血 。炒碳后可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种出血证。 防风:1、胜湿止痛风寒湿痹2、止痉破伤风 用法用量:荆芥:煎服,4.59g,不宜久煎。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荆芥穗更长于祛风。 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细辛: 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共同功效: 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共同应用:1、风寒感冒 小异点: 白芷善入足阳明胃经,故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尤为多用。 细辛辛香走窜,达表入里,散寒止痛之力较强,表寒、里寒均可使用。 2、头痛,牙痛,风湿痹痛。 白芷善治阳明经头额痛以及牙龈肿痛。 细辛善治少阴头痛。3、鼻渊。白芷、细辛均为治鼻渊之良药 。 不同功效:白芷: 1、燥湿止带寒湿带下。 2、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3、祛风止痒皮肤风湿瘙痒。细辛: 温肺化饮肺寒咳喘。用法用量: 细辛:煎服,13g。细辛不过钱,散剂,每次服0.51g。使用注意: 白芷:本品辛香温燥,阴虚血热者忌服。 细辛:阴虚阳亢头痛,肺燥阴伤干咳者忌用。不宜于藜芦同用。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藁本:辛,温。归膀胱,肝经。共同功效: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共同应用: 1、风寒感冒,头痛。小异点: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止湿,止痛作用较强。善治太阳经头痛,以及上半身风寒湿痹、肩背肢节疼痛。 藁本:性味倶升,上达巅顶,善治外感风寒、巅顶头痛。2、风湿痹痛。 羌活善治上半身风寒湿痹。 使用注意: 羌活:本品辛香温燥较烈,故阴血亏虚者慎用。用量过多,易致呕吐,脾胃虚弱者不宜服。 藁本:本品辛温香燥,故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者忌服。 苍耳子:辛,苦,温,有小毒。归肺经。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共同功效:发散风寒,宣通鼻窍。共同应用: 1、风寒感冒. 2、鼻渊小异点:苍耳子:有毒,外能散风寒,又宜通鼻窍,且可祛风湿止痹痛。辛夷: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于通鼻窍,为治疗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要药。不同功效:苍耳子: 1、祛风湿,止痛风湿痹痛。 2、祛风止痒风疹瘙痒、疥癣麻风。用法用量: 辛夷:煎服,39g。本品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使用注意: 苍耳子:血虚头痛不宜服用。过量服用宜致 中毒。 辛夷: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香薷:辛,微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应用:1风寒外感,暑湿 外发汗解表、内和中化湿。前人称“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 2水肿脚气 第二节 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牛蒡子: 辛、苦,寒。归肺、胃经。 蝉蜕: 甘,寒。归肺、肝经。共同功效: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共同应用: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小异点: 薄荷:辛凉芳香,清轻凉散,发汗之力较其他发散风热药为强。功善疏散上焦风热,清头目,利咽喉,解肝郁。 牛蒡子:辛散苦泄,性寒滑利,长于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外感风热,咳嗽喀痰不畅,咽喉红肿热痛者尤为适宜。 蝉蜕:甘寒质轻,发汗之力不如薄荷,清热之力不及牛蒡子。既能疏散肺经风热而利咽疗哑,透疹止痒,又能疏散肝经风热而明目退翳,凉肝息风止痉。2、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瘙痒3、风热上攻,咽喉肿痛。 不同功效:薄荷: 1、清利头目风热头痛,目赤多泪。 2、疏肝行气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月经不调。 3、芳香辟秽痧胀腹痛吐泻。牛蒡子:1、宣肺祛痰肺热咳嗽,喀痰不畅。2、解毒消肿痈肿疮毒,丹毒,痄腮。蝉蜕:1、明目退翳目赤肿痛、翳膜遮睛。2、息风止痉急慢惊风,破伤风。用法用量:薄荷:煎服,36克,宜后下。薄荷叶长于发汗解表,薄荷梗偏于行气和中。牛蒡子:煎服,612克。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蝉蜕: 煎服,310g,或单味研末冲服。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共同功效: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共同应用:1、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小异点: 桑叶:疏散风热的作用较菊花强,又善于清肺润燥,并能凉血止血; 菊花:平肝、清肝明目的作用较桑叶为强,又能清热解毒。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不同功效:桑叶: 清肺润燥肺热咳嗽、燥热咳嗽。 凉血止血血热吐衄 。菊花: 清热解毒疮痈肿毒。野菊花作用强。用量用法:桑叶:煎服,5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菊花: 煎服,59g。疏散风热宜用黄菊花,平肝、清肝明目宜用白菊花。 柴胡: 苦、辛,微寒。归肝、胆经。 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 葛根:甘、辛,凉。归脾、胃经。共同功效:发表,升阳 共同应用:1、外感表证 小异点: 柴胡:苦辛微寒,主升肝胆之气,长于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退热,疏肝解郁。为治疗少阳证之要药 。外感表证发热,无论风寒、风热都可应用。 升麻:主升脾胃清阳之气,升阳举陷之力较柴胡强。并善于清热解毒。葛根:解肌退热,既能辛散发表以退热,主升脾胃清阳之气而达到升津止渴、止泻;又长于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故对于外感表证,项背强痛者尤为适宜。2、气虚下陷,脏器脱垂。不同功效:升麻、葛根:透疹麻疹初起,透发不畅。升麻: 清热解毒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丹毒痄腮。葛根: 1、生津止渴热病烦渴,阴虚消渴。 2、止泻热泄热痢,脾虚泄泻。柴胡: 1、疏肝解郁肝郁气滞。 2、退热截疟疟疾寒热。用法用量:柴胡:煎服,39g。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升麻:煎服,39g。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宣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葛根: 煎服,915g。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蔓荆子: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功效: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应用:1风热外感,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 淡豆豉: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发表除烦,宣发郁热。 应用:1外感表证 2热病胸中烦闷,不眠 第九章 清热药一、含义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特点及功效:清热药的药性寒凉,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 三、适应证:本类药物主要用于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无积滞的里热病证 。四、分类及适应证 1清热泻火药,用于高热烦渴等气分实热。2清热燥湿药,用于泻痢,黄疸等湿热病证;3清热凉血药,用于吐衄发斑等血分实热证;4清热解毒药,用于痈肿疮疡等热毒炽盛的病证;5清虚热药用于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以清泄气分邪热为主,主要用于气分实热证。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共同功效: 清热泻火共同应用:1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小异点:石膏:石膏泻火力较大,重在清解肺胃实火。知母:滋阴润燥力强,重在滋润肺胃。2肺热咳嗽。石膏泻火力较大,故肺经实热喘咳多用。知母滋阴润燥力强,故肺热燥咳多用。不同功效: 石膏:1清泻胃火胃火牙痛、头痛。 2除烦止渴实热烦渴。3煅用:敛疮生肌、收湿、止血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等证。 知母:1生津润燥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2滋肾降火骨蒸潮热、盗汗遗精。 用法用量:石膏:生石膏煎服,1560g,宜先煎。煅石膏适量外用,研末撒敷患处。芦根:甘,寒。归肺、胃经。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共同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 共同应用:1热病烦渴,内热消渴。 小异点:芦根:寒性较大,清热泻火功胜,又能除烦。天花粉:味兼微苦而质润,生津止渴功胜。2肺热咳嗽:芦根:又善清透肺热,用治肺痈吐脓。天花粉:清肺润肺,多用治肺热燥咳证。不同功效: 芦根:1清胃止呕胃热呕哕。2清热利尿热淋涩痛。 天花粉:1消肿排脓疮疡肿毒。 竹叶:甘、辛、淡,寒。归心、胃、小肠经。淡竹叶: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共同功效:清热泻火,除烦,利尿共同应用:1热病伤津,烦热口渴。 小异点: 竹叶:功长于清心泻火除烦,并能生津,热病口渴多用。淡竹叶:清心泻火之力不及竹叶,长于清热利尿,心移热于小肠的心烦口疮多用。2口疮尿赤 栀子: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应用:1热病烦渴。能清泻三焦火邪,既清气分热,又清血分热。为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的要药。2湿热黄疸,热淋涩痛。3痈肿疮毒。栀子:1凉血止血血热吐衄(焦栀子) 2消肿止痛目赤肿痛,外伤肿痛。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决明子: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共同功效:清热泻火,明目,降血压 共同应用:1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多泪。小异点:夏枯草:善清肝火,散郁结。善治痰火凝聚之瘰疬。决明子:明目之力较强,无论风热上攻、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还是肝肾阴虚的目暗昏花,均可配伍使用。 2肝阳上亢,头痛眩晕。 不同功效: 夏枯草:散结消肿瘰疬瘿瘤,乳痈肿痛。决明子:润肠通便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夏枯草:煎服,915g;或熬膏服。决明子:煎服,1015g;用于肠燥便秘,不宜久煎。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黄连: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黄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共同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共同应用:1湿热而致的腹泻、痢疾、带下、淋证等证。小异点: 黄芩:善清上焦火热湿邪,清肺火,止血安胎为其特长。黄连:善清中焦火热湿邪,清心、胃火热。以清心实火,清胃止呕,解热毒为特长。黄柏:善清下焦火热湿邪,以泻肾火,治脚痿为其特长。 共同应用:2热毒疮痈。 不同功效: 黄芩:1清肺泻火肺热咳嗽、热病烦渴。2凉血止血血热吐衄。3除热安胎胎热不安。黄连:1清心泻火热盛火炽,高热烦躁。2清胃止呕胃热呕吐。黄柏:1清退虚热阴虚发热,盗汗遗精。 龙胆草:苦,寒。归肝、胆、膀胱经。苦参: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共同功效:清热燥湿。共同应用:湿热泻痢,黄疸尿赤。小异点:龙胆草:大苦大寒,清热燥湿,尤善清下焦湿热,清肝胆实火。苦 参:湿热退黄疸,清下焦湿热,兼能通利小便,使湿热从小便排出。 不同功效:龙胆草: 1泻肝胆火肝胆经实火,胁痛,口苦。 肝经热盛,热极生风,高热惊厥,手足抽搐。 苦 参: 1杀虫利尿带下阴痒,湿疹疥疮,小便不利。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甘,寒。归肺、心、胃经。连翘:苦,微寒。归肺、心、胆经。 共同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共同应用:1痈肿疮毒。 2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小异点:金银花:长于疏散风热。尤多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连翘:功长于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不同功效: 金银花1凉血止痢热毒血痢。2清热解暑小儿热疮,痱子。连翘1消肿散结瘰疬痰核。2清心利尿热淋涩痛。板蓝根:苦,寒。归心、胃经。大青叶:苦、咸,大寒。归心、肺、胃经。青黛:咸,寒。归肺、肝、胃经。 共同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共同应用:1温毒发斑,吐血衄血。 2痈肿疮毒,喉痹口疮。 小异点:大青叶、板蓝根:善于清解心、胃二经实火热毒而利咽。板蓝根:以解毒利咽散结见长,咽痛痄腮、大头瘟疫等多用。大青叶:咸寒入血分,长于凉血消斑,血热斑疹、吐衄多用。青黛:青黛咸寒入血分,长于清肝泻火,凉肝定惊。 不同功效: 青黛:1清肝泻火咳嗽胸痛、痰中带血。 2祛暑定惊暑热惊痫,惊风抽搐。 蒲公英:苦、甘,寒。归肝、胃经。紫花地丁:苦、辛,寒。归心、肝经。 共同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肝明目。共同应用:1温毒发斑,吐血衄血。 2痈肿疮毒,喉痹口疮。 小异点:蒲公英:兼通经下乳,又为治疗乳痈的首选药紫花地丁:入心肝二经血分,尤以治疗疔毒为其特长。 不同功效: 蒲公英:1利湿通淋热淋涩痛,湿热黄疸。紫花地丁: 1解蛇毒毒蛇咬伤。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败酱草: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共同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共同应用:1痈肿疔疮。小异点:鱼腥草:善清肺热,善治肺痈吐脓,及肺热咳嗽。为肺痈,咳吐脓血的要药。 败酱草:善治内痈,肺痈肠痈均可用治。为治肠痈的要药。 不同功效: 鱼腥草:1利尿通淋湿热淋痛,湿热泻痢。 败酱草:1 祛瘀止痛产后瘀阻腹痛。 射干:苦,寒。归肺经。山豆根: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共同功效:清热解毒,利咽。共同应用:1咽喉肿痛。小异点:射干:功善于降火散血,消痰散结,治热结血瘀,痰热壅盛之咽喉肿痛。山豆根:大苦大寒,善于解毒利咽,善治火毒蕴结之咽喉肿痛。又为治疗喉症的要药。 不同功效: 射干:1消痰痰盛咳喘,癥瘕积聚,肝脾肿大。 山豆根:1消肿牙龈肿痛,痈肿疮毒,肺热咳嗽。善清胃火。 使用注意:山豆根:本品有毒,过量服用易引起呕吐、腹泻、胸闷、心悸等,故用量不宜过大。脾胃虚寒者慎用。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1热毒血痢。 2疮疡肿毒,阴痒带下等。 白头翁:尤善清胃肠湿热及血分热毒,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赤痢,休息痢均可用之。菌痢、阿米巴痢均可用之。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肺经。玄参:苦、甘、咸,寒。归肺、胃、肾经。 共同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 共同应用: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 小异点:生地黄:主入心肝经,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力较强,故为凉血滋阴的佳品。玄参:味兼咸,泻火解毒,软坚散结力较强。玄参入肺经,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又可用治肺肾阴虚的劳嗽。 2血热妄行,斑疹吐衄。 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内热,骨蒸潮热;肠燥便秘。 不同功效: 玄参:1泻火解毒目赤咽痛、瘰疬、痈肿疮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赤芍:苦、微寒。归肝经。 共同功效:清热凉血,活血祛瘀。共同应用:1热入营血,血热吐衄。 小异点:牡丹皮善于清透阴分伏热,为治无汗骨蒸之要药。赤芍,善走血分,活血散瘀止痛力强。 2血瘀经闭、痛经、跌打伤痛、痈肿疮毒。不同功效: 牡丹皮:1退虚热温病伤阴,阴虚发热,夜热早凉,无汗骨蒸。赤芍:1清肝火肝热目赤肿痛、肝郁胁痛。 第五节 清虚热药青 蒿:苦、辛,寒。归肝、胆经。地骨皮:甘、寒。归肺、肝、肾经。 共同功效:凉血除蒸。共同应用:1阴虚发热,劳热骨蒸。 小异点:青 蒿:辛香透散,长于清透阴分伏热,凉血除蒸。地骨皮:能清肝肾的虚热,除有汗之骨蒸。善清肺中伏火。 不同功效: 青蒿:1清透虚热温邪伤阴,夜热早凉。 2解暑暑热外感,发热口渴。善解暑热。 3截疟疟疾寒热。善除疟热。 地骨皮:1清肺泻火肺热咳嗽。善清肺中伏火。 2凉血止血血热出血。3生津止渴内热消渴。 银柴胡:甘、微寒。归肝、胃经。胡黄连:苦、寒。归肝、胃、大肠经。 共同功效:退虚热,除疳热。共同应用:1阴虚发热,骨蒸潮热。 2小儿疳热。 小异点:银柴胡:长于退虚热,除疳热,甘寒益阴,清热凉血,退热而不苦泻,理阴而不升腾,为退虚热除骨蒸的佳品。胡黄连:功似黄连,善除胃肠湿热及下焦湿热蕴结,为治湿热泻痢及痔疮肿痛的良药。 不同功效: 胡黄连:1清湿热湿热泻痢,痔疮肿痛。善除胃肠湿热,善清大肠湿火蕴结。 第十章 泻 下 药 一、含义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二、功效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 三、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四、分类 攻下药润下药峻下逐水药 五、使用注意 攻下药、峻下逐水药,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妇女胎前产后及经期应当忌用。应用作用较强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慎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第一节 攻下药1特点:本类药物多为苦寒,其性沉降,主入胃、大肠经。2功效: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作用,并能清热泻火。3适应证:主要适用于大便秘结,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之证。 大黄: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芒硝: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共同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共同应用:1实热积滞,大便燥结。2目赤咽肿、口疮、牙龈肿痛、疮痈肿毒、肠痈及痔疮肿痛。 小异点:大黄:大苦大寒,泻热攻积力强,为治疗热结便秘,壮热神昏,阳明腑实证的要药。又善治湿热积滞泻痢初起见里急后重者。芒硝:兼咸味,润燥软坚,长于润软坚硬燥屎,尤宜燥屎坚结难下或热结旁流者。不同功效: 大黄:1凉血解毒血热吐衄,水火烫伤。 2逐瘀通经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及跌打损伤。3清利湿热湿热痢疾、黄疸水肿、淋痛尿涩,痰热癫痫。用量用法: 大黄:煎服,515g。攻下入汤剂宜后下。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强;酒制大黄善清上部火热,泻下力较弱,增强了活血化瘀的功效;炒炭后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第二节 润下药1特点:本类药物多为植物种子和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多入脾、大肠经,能润滑大肠,使大便软化易于排出。2适应证: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 火麻仁:甘,平。归脾、大肠经。 郁李仁:辛、苦、甘,平。归大肠、小肠经。共同功效:润肠通便。共同应用:肠燥便秘。小异点:火麻仁:兼有滋养补虚作用。多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郁李仁:功似火麻仁而较强。兼有行气利水作用。 不同功效:郁李仁:利水消肿水肿涨满,脚气浮肿。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1特点及作用:本类药物大多为苦寒有毒,泻下作用峻猛,药后能引起剧烈腹泻,使体内潴留的水液随从大便排出,部分药物还兼有利尿作用。2适应证:适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正气未衰之证。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大戟:苦、辛,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芫花:辛、苦,温。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共同功效:泻下逐水。共同应用: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腔积液,二便不通的实证。 小异点:三药都有毒,均为作用峻猛的泻下逐水药。药力以甘遂最雄,大戟次之,芫花较缓。有“甘遂泄经遂之水湿,大戟泄脏腑之水湿,芫花泄窠囊(胸胁)之水饮”之说。三药均燥烈有毒,然毒性芫花最烈,大戟次之,甘遂次之。 不同功效: 甘遂、大戟:消肿散结疮痈肿痛。大戟:又可治疗瘰疬痰核,多外用。 甘遂:逐痰涎风痰癫痫。芫花:1祛痰止咳咳嗽痰喘。2杀虫疗疮头疮,白秃,顽癣,痈肿。 用法用量: 三药均外用适量,生用,内服醋制用 。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巴豆: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功效与应用:1、峻下冷积寒积便秘。 2、逐水退肿腹水臌胀。 3、祛痰利咽喉痹痰阻 4、外用蚀疮痈肿脓成未溃、疥癣恶疮。 用法用量:巴豆:入丸散服,每次0.10.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