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苏轼在黄州期间的诗词创作看他的矛盾心态作者:崔 建摘要: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为黄州,这一时期他的诗词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洒脱无羁与无可奈何,随缘自适与失意彷徨,深刻地反映了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愈益强化时代的内心苦闷。但苏轼是一个富于浪漫气质和自由个性的人物,他能把两者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苏轼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典范,因而获得他们普遍的尊敬。关键词:苏轼 乌台诗案 诗词创作 矛盾心态 人生态度一、苏轼生平及乌台诗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他生活在寒素的地主家庭,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占据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个席位,可见苏氏家族在宋代文坛的显赫地位。文化的传承是需要底蕴的,苏轼出生在这样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氛围的家庭中,他是幸运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幸运。苏轼自幼聪颖,在其父苏洵的熏陶影响下,经过勤奋地学习,二十几岁已能博通经史,驰骋文墨。在嘉佑元年(1056),21岁的苏轼首次赴京应试,便中进士,并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可见,苏轼确实才识过人。从此,开始了苏轼的政治生涯,并影响着苏轼以后的文学创作。 苏轼生活在一个比较“承平”的历史时代里,说是“承平”,但阶级矛盾依然存在着,而且生长着。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的御史们作了手脚,因此心中的不平之气便按捺不住,不由得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一句。当时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借此指责苏轼以“谢表”为名行讥讽朝廷之实,妄自尊大,发泄对“新法”的不满,请求对他加以严办。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还举出苏轼的其它诗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一些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于是朝廷便将苏轼免职逮捕下狱,押送京城交御史台审讯。此时,宰相王圭还出来挑拨,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举出苏轼的诗作为证据(令苏轼倒霉的诗句是歌咏桧树的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这两句诗被人指称为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他“大逆不道”,想置他于死地。一场牵连苏轼三十几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他在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当时的头衔是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实际是当作政治犯发配地方,叫当地官吏监管。没有人身自由,处境可想而知。苏轼在贬黄州之前,虽政治上不得意,但在杭州、徐州、湖州时仍是地方官,但这次是作为罪人安置于黄州,行动受到管制限制。“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就是他当时潦倒处境的真实写照。二、 苏轼黄州期间诗词创作“乌台诗案”使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的四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是他政治生活中极为困厄的时期,也是他文学艺术方面丰收的高峰时期。苏辙墓志铭称:“谪居于黄,杜门深居,驰骋翰墨,其文一变,如川之方至,而辙瞠然不能及也”。苏轼在黄州一方面郁愤满肠,一方面仍然关怀国事,正视现实,写了不少作品。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谪居无事,默自观醒,回视三十年来所为,多其病者”,并认为“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可见,黄州时期他的思想相对于前期发生了极大 的变化。其实这一时间的苏轼,不论是对待佛老、心灵,还是对待社会、现实,都与前人不同,而是得时代风气之先,建立了自由人格。他的心态达到超脱放旷的人生境界,对生命价值有全新的认识,其创作也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1、 题材特色方面“乌台诗案”引发了苏轼对人生新的思考,同时贬谪生活也让他摆脱了缠身的政务,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接触百姓。因此,该时期苏轼诗词创作的题材极其广泛。“无一事不可入诗”,“嬉笑怒骂皆成文章”。(1)借山水之境寓释然之意“乌台诗案”在苏轼思想情绪上引起的波动非常大,在湖州至京城的押解途中,曾试图纵身江流,在狱中也准备服药自尽。然而,苏东坡又是最具有人生智慧的,他的智慧就在于把入世(儒)和出世(道)有机统一起来,以出世的思想入世。道的消融于自然扯回到“ 境由心生”,从而使他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弃官而去,纵身山水。苏东坡的世界里也有一个“ 武陵桃源”,只是不在世外,而在人间,在心境,在尘世生活中。禅的智慧让苏东坡解决了出与入的人生问题,总能以一种空明澄静的禅悦之心对待外部世界的一切矛盾和失意,并将其化为一种恬然自适的心性,一种把地狱变成天堂的能力,一种韧性的生命力。此时儒家宗亲、仁民、爱物的仁心,在苏轼身上发生了效应。他一到黄州,就对那里的人民,那里的一草一木,怀有一种感人至深之情。赴黄途中,苏轼就对自然深有感触:“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二首其二)而黄州一带的地理山水,使得苏轼有了心灵的寄托。青山流水,陶冶性情,苏轼乐在其中:“乐此今夕游,获此陪杖履。”(夜坐与迈联句)“我醉欲眠芳草”(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又充满了和自然溶为一体的渴望。苏轼“乘鸾来去”(念奴娇中秋,下一句同),俯瞰人间“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得其自然之乐。欣赏着美丽如画的江山风月,苏轼真得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了。(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访岐亭,时值细雨蒙蒙,梅花盛开,苏轼借花抒情,写作了以梅花自况的梅花三弄,留下了“一夜东风吹石破,半随风雪度关山”的名句。至此梅花成为他幽独、高洁、不随世俗的精神象征。(2)民之疾苦,心之所系苏轼济世为民,关心黎庶:“伫立望原野,悲歌为黎元。”(正月十八日蔡州道上遇雪次子由韵二首其二)只要一有机会,苏轼便热心从事其中。“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死生之际。虽怀坎壈,于时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望躯为之,付于造物。”(与李公择书)黄州一带有杀婴恶俗,苏轼竭力挽救,作书太守上鄂州太守朱康叔(寿昌)书,并且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善、为人正直的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在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中,他惦记民生疾苦,“但令人饱我愁无”;在鱼蛮子中表达了对渔民疾苦的深刻了解,甚至含沙射影地讽刺王安石的新政;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中,对“县令催钱夜打门”的现状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于他的人民生活,苏轼也甚为关心:“闻河决阳武,立下得无有曩日之患乎?”(与几宣义一首。苏轼写这些,做这些已是放开了最大的胆量,拿出了最大的力量了。此时,他最需要的是出力的机会,最恨的也是自己的被罢黜。(3)丝毫不减之爱国热情 “西羌解仇隙,猛士忧塞儒!”则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忱,也是苏诗的重要内容。“西事得其详乎?虽废弃,未忘为国家虑也。”(与滕达道书)他沸腾着儒家志士的爱国热情,闻说官军收复失地,唱出了“放臣不见天颜喜,但惊草木回春容。”他真想亲自跨上战马,“臂弓腰箭何时去,直上阴山取可汗”(谢陈季常惠一揞巾),而且在答李琮书信末对李琮坦言:“此非公职事,然孜孜寻访如此,以见忠臣体国,知无不为之义也。轼其可以罪废不当言而止乎?虽然,亦不可使知我者见,以为诟病也。”这种“不当言”而言,实是苏轼对宋王朝极其关心而发出的肺腑之言。虽是放逐之臣,不在其位,然而仍谋其政。在国家有难、朝廷有事的时刻,苏轼把贬谪看得很轻,认为这只是“鼍愤龙愁为余变”(过江夜行武昌山上闻黄州鼓角)。(4)厌倦官场,倾心于乡村自然苏轼在长期的宦游中,常常表现出对官场应酬的厌倦,而以喜悦的心情描写了农村生活或自然景物的清新。如南堂里回荡着新居的欣喜:“一听南堂新瓦响,似闻东坞小和香。”寓居定惠院之乐有与黄人亲密无间的:“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他俨然如一“黄人”。此时的苏轼,对于身外之物看得很淡,“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尽管生活穷困,但苏轼颇能随缘自适,保持一颗平常心:“某凡百粗遣,厄困既久,遂能安之。昔时杂念浮好,扫地尽矣。”(答苏子平先辈二首一)。苏轼躬耕于“东坡”,尝尽了农人的苦和乐:“风从南来非雨侯,且为疲人洗蒸郁。褰裳一和快哉谣,未暇饥寒念明日。”(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其一)回归田园,苏轼更加贴近大自然,心胸为之豁达。2、诗词风格方面苏诗境界大,笔力豪,变化多,宏肆雄放,自由驰骋,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沈德潜说:“其笔如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之所欲出。”这都很能刻画出苏轼诗的博大自由。至于刘克庄所云苏诗“有汗漫者,有典丽者,有丽缛者,有简淡者,翕然开阖,千变万态”,则是就苏诗风格的多样化来立论的。而作家的种种心理状态也蕴含于这多种风格之中。(1)借豪放之势来抒建功之情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是苏轼诗的主旋律。虽仕途艰难,被贬黄州,但苏轼并没从此淡忘世事,泯灭他那颗火热的用世之心,每当有触发的契机,他那建功立业的激情,壮志未酬的感慨会象积蓄已久的岩浆喷薄迸发。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这样一篇抒发人生豪情的词作。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既不是悲愤激昂,也不是沮丧灰暗,而是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一开始就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展开,在这样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人生短暂、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丧引向高远之处。这种人生哲学虽然缺乏激烈抗争的力量,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苏轼历来都是个豁达豪迈之人,遭贬谪虽属人生之大逆境,但其思想性格上亦是甚为达观,矗立江边,以风流人物及豪杰自比,对周瑜满怀崇敬向往之情,怎奈生不逢时,报国无门。可贵之处在于苏轼豁达人生观的转化力量,他能轻松地面对逆境,面对坎坷,付之一笑,叹罢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什么忧愁,什么愤懑,统统随江水远去。诗人心中留下的便是那封侯拜相,报效君国的宏图伟愿。(2)以平和淡然疏解失意 由于热爱大自然,喜登临山水览奇观妙景,贬谪黄州之后,他把政治上的苦闷消解于山光水色之中,出现了萧疏淡然的格调,更加有意识的追求类似于陶渊明诗那种平淡的风格。他之所以酷爱陶诗,一是爱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特色;二是崇尚陶渊明的性情和为人。东坡的和陶诗寄情山水,游心物外,笑傲忧患而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三:“新浴觉身轻,新浴感发稀。风手悬瀑下,却行泳而归.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为。”艺术方面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描写真切平淡而自然,追求超然、淡泊,意与境会。在“闲”与“静”的情趣中,融入禅理,表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山水田园生活的神会。虽豪健清雄的超迈之气不能自掩,但风格确已趋于平淡自然。(3)解脱于洒脱超然之心苏轼虽然被贬黄州,但他以洒脱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挫折。随缘自足的态度,又使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可爱之处,经常保持一种乐观、开朗的襟怀。他一到黄州就欣喜地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充满乐观精神,尽管他仕途上不得意,但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满意、失望不满、牢骚,皆可成愁,而东坡独能消释、化解,发而为诗,表现出无挂无碍、洒脱不羁的风格。不仅如此,他还能随时随地从常人凝愁之处,产生幽默感。如身在贬谪之中,不能像太守一样处处派人为自己做事,清明钻木取火这类劳动粗活也要去做,费尽力气,却钻不出来,换作别人,早已愁闷不堪,而苏轼却说:“沟中枯木应关人,钻斫不然谁似我?”他还善于把愁色调和成生活情趣的其他色调,绘成笼盖着浅忧低愁,而散发着浓郁生活情趣的风俗画。如正月二日点灯会客:“江上东风浪接天,苦寒无赖破春妍。试开云梦羔儿酒,快泻钱塘药玉船。蚕市光阴非故国,马行灯火记当年。冷烟湿雪梅花在,留得新春作上元。”善于创造性地把愁思和愤懑装进嬉笑之中,喷发出去,比怒骂更有力度,是他的又一特色。如:“人皆养儿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黄庭坚赞东坡曰:“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确非虚誉。 三、创作过程中的矛盾心态折射他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从小研读经史,受儒学理想影响较深,“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他的一生中,对国家的政治事务,不管其见解是否正确,总是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尽言无隐”(杭州召还乞郡状),“不顾身害”(宋孝宗御制文集序),不肯做圆滑的官僚,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终关心民间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作为一个富于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坚定执着的品格。而另一方面,经历多年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的苏轼,也清楚地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他因此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超越的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的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是非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求得个人心灵的平静。当种种不幸袭来之时,他都以一种旷达的宏观心理来对待,把这一切视为世间万物流转变化中的短暂现象;他不愿以此自苦,而更多地在“如寄”的人生中寻求美好的、可以令人自慰的东西。“乌台诗案”以后,人生命运的倏然变化使他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他不止一次地浩叹“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 “笑劳生一梦”(醉蓬莱)、“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地难以自我把握,即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虽然深切地感到人生如梦,但并未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虽然心中一腔忧愤,却能够坦然面对,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如在黄州作的寒食雨二首,写“空疱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生活困境和“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的心态,语极沉痛。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黄州这座山环水绕的荒城在他笔下是“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多石崎岖的坡路则被写成“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东坡)。岭南荒远,古人莫不视为畏途。韩愈贬至潮州,柳宗元贬至柳州,作诗多为凄苦之音。然而当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却作诗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支二首之二)。这种乐观旷达的核心是坚毅的人生态度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辞采壮丽,并无衰疲颓唐之病。元丰五年三月七日,苏轼等人到黄州东南处沙途中遇雨,同行者皆狼狈不堪,而独他从容不迫。“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就记录了他这次遇雨的心理感受,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境界,在这首词中,比较有代表性地体现出作者由积极进取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追求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随意吐纳,自成高妙。明快动荡,已超然世俗之外。 四、总结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的低谷,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从而成就了一代文学宗师苏东坡。为什么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他的文学造诣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呢?我想这与他思想的复杂,人格的完美是密不可分的。苏轼前期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讲究入世,贬谪黄州后,尽管他还以儒家的忠义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的精神解脱,他以儒家积极入世之精神,融合佛、道轻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又善处人生,能以出世的态度做入世的事业,无论穷达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他那种关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人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海小学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美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超声中级诊断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慈利中选拔考试题及答案
- 社区零售业态创新与数字化社区服务满意度提升策略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签名技术在智能环境监测中的数据分析报告
- 校园入网协议书
- 校园讲座协议书
- 样品价格协议书
- 核心人才协议书
- YS/T 320-2014锌精矿
- GB/T 9123-2010钢制管法兰盖
- GB/T 28137-2011农药持久起泡性测定方法
- 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师傅总结9篇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解三角形专题 - (解析版)
- 农业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实务分析课件
- 传染病疫情演练脚本
- 个人信用报告异议申请表
- 水玻璃有机酯自硬砂工艺简介
- MLPR-310Hb型微机线路保护装置用户手册V1.09.02电子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