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doc_第1页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doc_第2页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doc_第3页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doc_第4页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课堂教学中应对“意外”情况的几点策略与思考【引言】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然而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惟恐打乱自己的教学设计而置之不理,硬生生的把学生拉回到预定轨道进行教学,让稍纵即逝的“灵光一现”白白溜走。殊不知,有些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只要合理机智地有选择性地加以开发和利用,往往能为课堂教学带来无法复制的精彩。还有一些教师,不加选择地一味地“利用”生成的资源,结果导致离原有的课堂教学偏差较远,甚至越走越远,既无法精彩,又完不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当然,也有的老师对“意外”情况不知所措,只好用“这个问题我们课后再来探讨”来给自己打圆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尴尬。如何有效应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情况,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对此有甄别的眼力,同时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下面根据实例分情况逐一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思考:一、让学生跟着教案走-中规中矩型意识在作怪【教学片段一】一年级第二学期统计的教学片段:师:熊猫乐乐给大家出了一个难题,请我们调查班里每位同学最爱吃什么水果?(每人只选一样)把结果记录下来,再把它画成图,要想调查我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谁来说说你打算怎样调查呢?(出示表格)水果葡萄香蕉草莓橘子菠萝苹果人数(人)生1:可以请爱吃哪样水果的小朋友举手。生2:我可以请爱吃哪样水果的小朋友站起来给大家看。生3:可以让爱吃一种水果的小朋友站在一起,然后数一数。师:我们就用站起来后,数一数的方法来调查。谁愿意做老师的好帮手,这么多小朋友都愿意,老师请两位小朋友在前面数,其余小朋友在后面默默数,再核对。师生共同数数并把数据填入表格。水果葡萄香蕉草莓橘子菠萝苹果人数(人)2130师:填完后,我们核对人数是不是正好是43人呢?生:只有42人。师:让我们再数一遍。(数好后核对总人数时仍失败)师:爱吃草莓的小朋友比较多,我们请站到前面数。水果葡萄香蕉草莓橘子菠萝苹果人数(人)师:现在我们核对人数是不是正好是43人吗?生:对了。师:小朋友站起来数一数方法真好,统计数据完全正确,非常好。现在老师请你们把书打开翻到55页,照老师的统计的数据填入表格,再画一张美丽的统计图,好吗?生动手画统计图。师演示,核对。(预设课件统计图中最多17格)师:小朋友,这个图画得对不对?生:不对,吃草莓的小朋友只有17人。师:电脑里只有17格,它不对的,我们还要画上去五格。【思考】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成性的动态过程,有着一些我们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本节课在统计班里每位同学最爱吃什么水果中,出现一些老师意料之外的情况。统计后的总人数与班级总人数不符时,教师采用了再数一遍的方法,主观地请学生站出来数一数,最终得出了正确答案。可是,这样的课堂多的是教师严密调控下的顺利,少的是学生的激情参与、大胆的寻找对策,有的是老师精心安排的“求顺之笔”,没的是充满个性的课堂意外,最终收获的是缺乏生机的课堂成功。透视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生成的机会,请学生说一说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当爱吃草莓的学生太多,站在座位上数容易数错时,可以请他们站出来数一数等方法。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在统计数据时,先要预设比较合理可行的方案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同时由于爱吃草莓的学生超过了预设的17人,而事先做好的课件无法满足这一即时生成的现象,这时教师只简单地说电脑不对,自顾自地说还要画上五格。其实对于这一生成现象,教师可以不要急于“解决”,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并适时提问:“这张统计图中只有17格,如果要在图中表示22人,你有什么好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会提出一格能不能表示2等想法,这样,不仅延伸了教学内容,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由此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不要急于教给学生什么,也不要满足于教给学生什么,而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注重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在生成的课堂情景中生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二、让教案跟着学生走-对二期课改新理念认识上的盲从【教学片段二】认识平均数教学片段:师:男女生比赛套圈,老师这里有篮球和绳子,谁愿意到讲台前拍球或跳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生:很踊跃。生:现场拍、跳。组内的小朋友计数、计时。生1:汇报:甲同学2分钟11秒拍了121个,乙同学3分钟差一秒拍了182个。师:那他们平均每分钟各拍了多少个?生2:不好算生3:还是可以比的。生4:可以把2分钟11秒就看成2分钟,3分钟差一秒看成3分钟算,老师你看可以吗?师:这样也可以,那动笔算一算,开始。(教师觉得有些出乎意料,有些突然)生独立计算。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结果告诉大家?生5交流:1212=601.有生举手:老师,余数怎么办啊?到底平均每分钟算60个,还是算61个啊?(教师为了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示意他站起来发言)师哑然后解释:这个其实不影响比较的结果,你再算算乙同学就知道了。谁来说说看乙同学平均每分钟拍的次数。生6:1823=602.师:现在你们知道谁快谁慢了吧?生7:乙快,因为乙的余数比甲的余数大。师表示同意: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是乙稍微快一点。师:所以在比较平均数的时候,我们一般怎么做?请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开始。生同桌交流。师:谁愿意来说说看?生8:首先要用总数除以总时间,然后还要看余数哪个大,余数大的那个平均数大。师一脸的“没精打采”。【思考】其实数字和图画书本上都有了,只要直接计算就很方便。可这位老师觉得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非要来什么现场男女生拍球或跳绳比赛,并不是说这样的创意不好,而是要知道如果数据凑不好计算时有余数怎么办?这余数可不可以舍去,该怎么舍,怎么比较大小,这一系列的问题能一时间全给学生讲明白吗?我想未必。而且学生之间也会有激烈的争论,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影响了后续内容的继续教学。而教师也一味地容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意外”,顺着它而“一错再错”,并没有及时制止来及时更换有效的教学方法。虽然在这一教学内容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无疑也大大降低了课堂实效。 因此,面对这样的课堂“意外”,我们应权衡利弊,作出选择,应及时打住,及时更换教学方法,这样才不至于在效率很低的情况下使宝贵的课堂时间白白流失。三、面对“意外”不知所措-一场不可避免的尴尬【教学片段三】线段、射线和直线教学片段师自述:手电筒、太阳等射出的光线,我们都可以把它看成是射线。在我们的生活中你们能举出线段、射线或直线的例子吗?(联系生活实际)生1:一个人的身高可以看成是线段;师点头默许:还有吗?生2:既然手电筒发出的光是射线,我认为日光灯发出的光也可以看成是射线;师:可以。还有呢?生3:老师,我认为知识是直线。大家都疑惑不解,一齐把目光投向老师。师追问: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3继续:因为直线是无限长的,而语文老师也常告诉我们知识是无止境的。师:你这样想也有道理。生4辩解:老师,我不同意,我们学习知识总有个起点,从出生这个起点出发无限延伸,所以我认为知识是射线。大家再次把目光投向老师并小声议论开来。师面露难色:人类学习知识也确实是从出生后才开始的。这样想也是有道理的。生5又不同意:我认为知识是线段,一个人的学习,总是有始有终的。因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并不是无限长的。师再次陷入了一种尴尬,教室开始要骚乱起来。师硬着头皮:其实每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可以不同。只要想得有道理,我们也认为各有各的道理。其实知识确实是无止境的,但人的生命也确实是有限的。生6又举手反驳:老师,我认为,知识不是线段,也不是射线或直线,它应该是曲线。因为任何事情总不会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也不例外,也会常常遇到困难。师有意避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个问题我们还是留到课后再来细细探讨。教师又遭遇了一次“意外”带来的尴尬,教室里终于压抑不住了,学生们也炸开了锅【思考】新的理念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发展是个性化的,自由的,民主的。因此学生的思维也更是灵动的、不可预测的。这里学生海阔天空的一些想法就很好地生长出了新的教学可利用资源,学生的奇思妙想,别出心裁的观点似乎与数学不太挂边,偏离了数学的学科领域。其实细细品位之后,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竟然如此生动形象,与生活融会得如此诗情画意,他们用数学的“行外话”诠释着数学中的概念,跳出数学来说数学,实属一种来之不易的精彩。然而教师在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面前似乎毫无准备而显得“惊慌”和“尴尬”,没有及时作出适切地分析来“服众”,因此课堂上才出现屡次的骚乱。这种混乱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应变能力和教学机智。其实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抓住这样的契机,毕竟对于个人而言,知识是有限的,好比是线段,但是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知识又是无限的,永无止境的,所以我们可以适时教育孩子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在有限的生命里,从无限的知识中去汲取更多的营养。实践中的感悟教师充分准备、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在实施时被学生“破坏”或“打乱”是再所难免的,而且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这种现象有可能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新课程改革倡导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要给学生创造充分发挥和施展的空间,这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开放,更具有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我们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丰富,家长对子女的培养更加重视。我们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知识,到了怎样的思维水平,教师很难准确地预见到。虽然课堂上的“意外”很难预见,但倘若发生了,又必须很好的解决,那当我们的“预设”在课堂上遭遇“意外”时该怎么办呢?一、教师要有面对“意外”的正确心态 新课程注重教育的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需不断被唤醒,探究知识本质的潜能不断被发掘,形形色色的“课堂意外”也就应运而生、层出不穷,我们既不能一概地“封杀”,不让学生来搅局,或设法让学生走进老师布的阵法中,直到大功告成为止,也不需要一味地去“迎合”,完全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从而严重偏离了主要的教学方向而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课堂意外”是学生真实的流露,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宽容接纳这些“意外”的存在,并且要善于挖掘和运用课堂中的“意外”,有选择性地利用部分课堂生成资源,寻找“意外”之处的惊喜。让这些“意外”成就我们真实的课堂。同时,“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只有较充分地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在“意外”发生前预设试探性的内容,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既可以将“意外”消灭在萌芽状态,又可以及早思考应对“意外”的策略。二、把握好处理教学“意外”的原则当“意外”发生时,教师在主观上要积极面对,主动处理“意外”,不能消极的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或用一些套话敷衍,要认识到每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才是最真实的,根据学生的实际调整教学方案是促进学生在数学方面获得发展最有效的策略。同时还要根据发生的“意外”重新审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权衡轻重做出调整。对整体“意外” 的发生有可能意味着教师预见的错误,这时就需要重新审视原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也有可能意味着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了一定的层次,这时就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加以处理,并善于捕捉一些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从而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对个体“意外”的发生,教师就需要权衡轻重,做出选择和调整,因为在课堂上对个体“意外”的处理往往会影响预定的教学进程,甚至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教师在处理“意外”时,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不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要积极做出调整,一切要按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来处理。三、让“意外”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成长不可否认,新课程下的课堂是活跃的,孩子们会提出形形色色的问题,课堂也会变得难以控制,意外也随之而来,但由于每个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生成资源来源的不确定性及教师教学智慧的不稳定性等原因,如何让这一次次的“意外”生成一次次的“精彩”呢?有人说这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应变能力,是的,可我认为这教学机智、应变能力还是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去积累经验,做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老师(每每“意外”发生后,要反思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只有“肚”里有“货”,我们才能应对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才能把“意外”变成“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们的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