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6、7单元教案.doc_第1页
语文第6、7单元教案.doc_第2页
语文第6、7单元教案.doc_第3页
语文第6、7单元教案.doc_第4页
语文第6、7单元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2、学习文章第一段。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3、揭题天火之谜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题。(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3、检查自学情况。(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2)理解词语。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四、学习第一节1、指名读课文。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3、为什么说它可怕?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4、齐读第一节。四、指导写字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的: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中国人雷神西方人上帝的怒火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二、学习第二段。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5、板书:注意观察认真思考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认真实验勇于实验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7、讨论交流(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观察比较(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板书:习惯地(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他读得怎么样?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10、引出第5节。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板书震惊世界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三、布置作业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教学目的: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述实验经过。二=学习第三段。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三、总结课文。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2、完成课后练习4。四、指导复述全文。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5、优选复述。五、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2、完成练习册。主要板书计划:(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厄运打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裁矗?2、指导分段 (1) 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 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诺贝尔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3、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 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他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 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目标:1、扫除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2、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3、从名人事例中懂得滴水穿石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抓住自己读有心得的语言,谈谈读后感受。 教学准备:查找名人资料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自然导入我国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就是其中一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象形字,看看你们认识吗?(出示象形字并板书水和石)从这两个象形字你能看出水和石的特点吗?(水,柔弱;石头,坚硬)可你相信柔弱的水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吗?这就是滴水穿石。(板书)这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现象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二、读题质疑读文释疑1、读读课题,你最想弄明白什么?(1)、水滴为什么会穿石?(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师:带着你的问题,自由读文,同时还要找出引起你重视的字音。2、哪些字音引起了你的重视?锲而不舍白炽灯给予3、谁解决了滴水为什么穿石这个问题?(学生汇报)解决问题(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却能把石头滴穿?(学生根据课文一二自然段谈为什么穿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师: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落下来的,力量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没有把石头滴穿呢?(板书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师: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滴,不停止,不放弃,正是因为小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才能滴穿顽石!4、解决问题(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三、学习事例加深理解师:作者看到了这个现象,想到了一些人,一些事。请同学们读读课文中的事例,再读一读补充资料一,看看他们与小水滴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汇报:(1)李时珍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行医是受人鄙视的行业,可李时珍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他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对药物描述不清,药性介绍不详,尤其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写一部本草书籍。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并利用行医的机会,拜访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为了完成本草书的艰巨任务,他不怕山高路远,严寒酷暑,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产药的名山,行了上万里路。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还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他历时27年,参阅了800多家书籍,终于在6l岁那年,编成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共有52卷,16部、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00幅精美的插图,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师:想象一下,在这二十几年里,他会遇到哪些困难?也许他攀登过令人毛骨悚然的悬崖绝壁;也许他顶风冒雨,不远万里寻访名医;也许他因误食有毒药草而命悬一线;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可他仍然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2)爱迪生爱迪生开始试验做灯丝的材料:他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又用钉、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接下来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他先后选择了1600多种材料做试验,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就连跟随他的助手都灰心了,劝他放弃这项试验。面对失败,面对一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仍然继续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后来他又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试验,当他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这盏电灯亮了45小时,试验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爱迪生又继续做试验延长寿命,发现用竹丝作灯丝灯泡可亮1200个小时,这种竹丝电灯使用了好多年。直到1908年发明用钨做灯丝后才代替它。师:6000多种材料,7000多次实验,这是的7000次啊。师:这就是爱迪生的孜孜不倦,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3)齐白石勤奋是齐白石一辈子艺术生活的特点,生命不息笔耕不辍。他对艺术的追求孜孜不倦,在年的绘画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岁以后,只有因两次生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搁过笔。即使到了晚年,他也没有睡过懒觉,每天照例早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一次,齐白石的家人和朋友、学生来给他过90岁生日,在喜庆的气氛中,他一直忙到很晚才把最后一批客人送走。这时他想,今天五幅画还没有完成呢,应该作完画再睡觉,于是他拿起笔作画,由于过度疲劳,难以集中精力,在家人的一再劝阻下,他才去休息。第二天,齐白石早早地起床了,家人怕他累坏身体,都劝他再多休息会儿,可齐白石却十分认真地说:“昨天客人多,我没有作画,今天可要补上昨天的闲过呀!说完他又认真地作画。年春夏之际,他的健康情况已大不如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临终前他画的最后一幅画是花中之王牡丹。师:90岁的老人,本应该本应该可齐白石呢?依旧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四、补充资料写下感受师:任何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不会一帆风顺,但(课件)“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荀子中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事没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的”,这些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同学们再看看资料二,把你的学习收获或学习感悟写下来,在小组里交流交流。五、课外拓展推荐书籍师:同学们,课的最后,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同学们,这里面还有更多成功人,更多给人以启迪的成功事例,只希望当你因困难而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些人会告诉你如何选择,当你因挫折而伤痕累累的时候,希望你谨记一种精神,那就是(生读)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下课!板书:目标专一不三心二意滴水穿石的启示持之以恒不半途而废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习作6:教学目标:、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教学重点、难点:、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二)学习例文,归纳写法。、轻声读例文,完成练习。()给爷爷洗脚主要写()的事。()小作者在叙述给爷爷洗脚这件事时,先写(),再写(),最后写(),其中重点写()。、小结。、结合“习作要点讨论”,归纳写法。()写一件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事情要有重点,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板书:按顺序写具体)(三)细读例文,启发讨论。、仔细读例文,启发讨论:小作者是怎么样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写具体的?、归纳小结:小作者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分成了几个部分:打水脱袜搓洗,每一部份都写得很细致。另外,小作者还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这样就十分具体了。(四)审清题意,循序渐进练习。、审清题意:你们知道今天作文是写什么?有哪些要求?、开拓思路。、教师指导:()指导学生在选择好内容的基础上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织材料,列好提纲。()让一个学生具体地口述自己为老人或病残人做过的一件事的经过。、学生练习草稿,教师巡回辅导。 镇江市八叉巷小学教案 年级 学科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练习6:教学目标:1、能给不同结构的形声字区别形旁和声旁。2、能给同类词语进行归类,会辨析学过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3、能区别一组3个句子的不同意思,并仿照例句写句子。4、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给短文概括段落大意。教学重点难点:训练学生掌握形声字的造字特点,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纳段落大意。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教学第1题。1、指名读这些字,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2、逐个说说哪部分是声旁?哪部分是形旁?3、归类:不同的字形结构,形旁。声旁的组合也不同。左形右声:挣()()()左声右形:鸦()()()上形下声:荠()()()上声下形:堡()()()4、按上述类别,再分别填入三个学过的字。二、教学第2题。1、独立练习。2、交流讨论:为什么划出了“馋、暗堡、饿、财主”这此词。第一组:均是表示人体外形的词语,“馋”是表示人的心理特征的词。第二组:均是武器,“暗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第三组:均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而“饿”是形容人感受的词。第四组:均是一种职业,“财主”不是一种职业。三、教学第3题。1、读词语,说说三个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不同点为语意轻重的程度不同,“请求”比“要求”要恳切,“乞求”比“请求”更为迫切。)2、选词填空。四、教学第4题。1、让学生观察:左边一竖排的()要填什么?右边一竖排的()要填什么?2、提醒学生词语搭配要得当。3、学生自填,4、交流。五、在作业本上完成以上作业。第2课时一、教学第5题。1、读例句,分析:三句话的意思有什么异同?(相同的是都在说荠菜很好吃。不同的是表达的语意逐句加深。)2、看例句,在表达方式上,三句话有什么不同?3、照样子练习。4、交流。这本书的内容有趣。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趣。这本书的内容,别提多有趣了。二、教学第6题。1、复习学过的标点。2、复习顿号和省略号的使用方法。3、学生自点标点。4、校对。(特别指导:“我的成绩是几秒?”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所以用省略号。)三、教学第7题。1、复习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2、按照“概括归并取舍”的步骤概括短文的段意。(1)读短文。(2)写出自然段段意。(3)归并自然段段意。(4)判断两个自然段段意有没有主次之分,进行取舍。四、在作业本上完成第57题。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学会本课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个多音字的用法。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个多音字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板书课题,读题。 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检查自学效果。 () 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 生字词释意。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款待 陷害 较量 寻思 依附草木 ()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至自段)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请你按初次见面初次次手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 (五)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讨论交流: ()林冲的“谦虚忍让”。 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 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 ()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第三回合:洪教头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又提起了棒,林冲抡起棒一扫,那棒直扫到洪教头的小腿骨上,洪教头“扑”地倒在地上。 讨论:“措手不及”说明了什么? 评价:读了这三个回合的描写,你觉得林冲的武艺怎么样?(出手迅捷、武艺高强) 小结:林冲是一个谦和忍让、武艺高强的人。 课文中洪教头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 ()第三自然段的外貌描写,看出他粗鲁、傲慢无礼。 ()第四、五自然段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脱、拿、耍、喝、敲”看出洪教头心急气盛; ()第六、第七自然段与林冲打斗的表现,看出洪教头的鲁莽、出手凶狠但又不堪一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表达方法提示:对比描写。 二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指名读。 这一段写了什么?(这一段写洪教头满面羞惭地离开) 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这是为了拿它和他起初傲慢无礼步步逼人的样子相对比,说明他自尝苦果) 齐读第八自然段。 (二)复述课文。 揭示提纲。 () 林冲被押解到柴进庄上。 () 林冲被迫和洪教头比武,获胜。 洪教头挑动比武。 两人交手。 林冲获胜。 () 洪教头羞惭离去。 参考板书内容,组织语句。 分人小组,轮流复述,同学评议。 推选代表到班上复述。 教师小结。 (三)表达方法提示:对比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在写以人物为主的习作时,要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细致地描写,写出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以后,我们感觉到文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描写得入木三分,刻画细腻,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的特点,一下子就能辨认出这是林冲,那是洪教头。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是因为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人物的特点,通过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逼真。 什么是对比描写呢? 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林冲)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头全不理睬。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一个谦让,一个傲慢;一个有礼,一个无礼,非常鲜明。这样把两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放在一起来描写,以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达方法,就叫对比描写。我们在习作时,要突出某人、某物的与众不同,或者使其个性、特点更鲜明,就可以运用对比描写。(四)课后作业:1、练习册;2、课堂作业本;3、看水浒传 板书设计 林冲: 躬身施礼 起身让座 只好拿起 还招 抡起棒扫 洪教头 :全不理睬 也不相让 使招 踉跄 措手不及 倒地 甩棒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少年王晃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儒林外史作品作者简介,指名检查预习情况。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逝,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洪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逝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全书56章,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塑造的。全书的中心内容,就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课文读通顺。 3、正音: 耽误 晶莹 贴补 孝敬 明媚 隔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说说王冕小时侯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第1-2自然段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冕家境的贫寒? “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心里不好受,但仍十分体谅母亲的难处,很懂事) 3、分角色指名朗读12 人/次。 4、学习3-4自然段 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王冕很孝敬母亲?指名说。明确: 母亲疼爱、关怀儿子;王冕孝敬母亲。 三、指导生字的书写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王冕人物形象。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 2、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二、复习导入 1、根据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指名说 3、王冕在秦家放牛一放就是三四年,不知不觉中读了不少的书,也懂得了许多道理。有一天他老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二、正课 1、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2、再默读这一部分,边读边做批注。说说王冕在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指名说。感受 4、读中品味赏析: 在阳光的照耀下,地上的“红”、“青”、“紫”、“绿”与天上的“黑”、“白”遥相呼应,色彩对比异常的强烈。湖边山上、树上景色鲜明有别,景物错落有致。尤其是湖里花苞“雨水点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宛如艺术的特写。一连串动词的准确描写运用,把整个景物描摹得动态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少年王冕面对如此美景产生了美妙的想象,不禁心里想道 4、齐读“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5、读六、七自然段。体会王冕坚持学画的毅力,感受他画荷花的绝妙之处。 三、朗读指导 四、小结及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24、少年王冕 孝敬 画荷花 母亲王冕画家 疼爱 勤学苦练 个人备课集体备课教学内容:黄鹤楼送别 教学目标: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二、讲读课文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一)学生自学课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A、指名读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B、配乐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E、学生上台表演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五、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