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知识变迁与制度调适:现代学制的知识学关照 摘 要 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不是对现有制度的修修补补,而是一项立足于知识学规律,以文化、传统、伦理重建为使命的系统工程。知识的量变和分化、知识性质和媒介的演进、知识增长方式的变动等都将波及到一个时代学校教育制度的诸环节及其构架。建立知识化取向的学校教育制度,促进学校教育制度向学校学习制度的根本转型,是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总体图景。关键词 学校教育制度创新;学校学习制度;知识学 Knowledge change and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considering schooling system in the view of epistemology Abstract: Schooling system innovation isnt mend of the current regulations, but a systems engineering that is based on epistemology and rooted in reestablishment of its corresponding culture, tradition and ethics. It is quantitative change and split of knowledge, qualitative evolu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change of knowledge, and ways of knowledge increasing that influence the links and framework of the schooling system at that time. Its our overall prospect for schooling system reform that we should erect knowledge-oriented schooling system to facilitate the change from schooling system to school-learning system. Key words: schooling systematic innovation; school- learning system; epistemology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的诞生源于加速知识传承的需要,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出自对知识变动规律(或者说是知识学)的自觉调适。然而,由于受其他学科,尤其是政治学、经济学等强势学科的干预,学校教育制度的构建日渐偏离了知识学的轨道,沦为政治利益争斗、经济结构变动、学习者心理年龄波动的应声虫。知识发展的要求日渐被忽视,学校教育制度慢慢蜕变为人走向二十一世纪知识化生存方式的障碍。有鉴于此,从知识学视角来探讨学校教育制度、复兴学校教育制度“为知识而生、为知识而存”的本然使命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奴隶社会产生的第一所学校算起,学校教育制度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从贵族的垄断到向大众的开放,无不是和知识传承方式的社会化、理性化、民主化要求紧密相联。人们对知识的性质、类型的认识,知识媒介、增长方式的变革不仅直接决定着一个时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架及其功能,而且直接催生着新型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生。同样,一个健全的学校教育制度不仅是民族精神、国家意志、制度理性的外化,更是自觉干预知识创生、传播、应用等环节的有力武器。遵循知识学规律来安排、创新学校教育制度,让知识在制度的关怀下自由成长也是防范学校教育制度异化的根本保证。构建知识化取向的学校教育制度并将其自觉引向学校学习制度,体现着知识、制度、学习者三者和谐共生的生态型制度伦理的客观要求。一、学校教育制度的知识学思考何谓学校教育制度?一般认为,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1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对学校教育制度的表面化理解。以笔者之见,学校教育制度是特定结构与功能、组织规范与制度理性、组织形式与组织文化整合而成的有机聚合体,单单从结构、规范和形式等方面来看待学校教育制度是肤浅的。换言之,学校教育制度是从结构到功能、规范到理性、形式到文化双向建构的动态组织机制。它绝非教育机构的组织平面图,更是一种需要理性穿透的文化现象。从整体有机论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制度就是一块依靠知识学与制度学建基而成的合金,具体制度构架只是它的表层,人们对知识和制度的认识、建构制度所依托的制度伦理和制度文化才是它的内核。更形象地说,学校教育制度就是一棵“树”,它的一半以观念价值的形式植根于历史文化传统中,并保护和营养着位于其上的制度构架;另一半则露出地面,把这种观念价值性的东西以组织结构、显性规范的形式显现出来。因此,“教育秩序是以教育制度形式体现的人的教育信念、教育价值和社会信念”,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育是一个“始于根底,成于枝干,显于枝叶”的“价值制度化”(伊利奇语)过程。要完整地认识学校教育制度就必须从结构论走向有机论,从给定论走向生成论,牢牢地把学校教育制度观建立在对它进行有整体、机体地考察之上。故此,我们有必要从引发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内在原因知识变迁角度入手来探明学校教育制度发生、发展、转型的根本动力。无论是知识总量、性质、媒介,还是知识的基本范式、增长方式,每一个方面的变化都可能波及到制度机体的一个或多个层面,从而引领着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航向:1.知识的量变决定了学校教育制度产生、壮大和衰落的发展脉络知识的积累和传承是社会特有的遗传方式,知识的“筛选”和“精化”是推动社会进化的重要力量。3知识的有无是教育存在的理由,知识的剧增是学校教育存在的原因,对知识加速度增长的自觉适应是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原初动因之一。其实,社会的进化过程就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变迁过程:从古代社会的物化生存方式到现代社会的制度化生存方式,再到信息化社会的知识化生存方式,人类愈来愈有赖于知识来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的个性的解放、生产的发展、社会的民主化,哪一样都要以知识量的增长为前提。在原始社会个体经验优于社会性知识,人类的知识极端贫乏,因而没有学校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就已足也,更够不上谈制度。在奴隶社会,脑体分工和专事知识收集的职官的出现加速了知识的积累,知识总量有了增长,所以产生了学校教育。加之,知识都是由神学家和经学大师来生产和传递的,知识是巩固他们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因此学校教育具有了“官师合一”的新特征,并寄生在国家行政制度之上。到了近现代,知识的数量猛增使垄断性的贵族化学校教育形式已难以为继,以致要求国家动用制度理性的力量来支撑知识的增长时,义务教育制度诞生了。渠敬东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制度与知识之间的复杂联系:“在现代社会里,个体内在意识在不断扩展的同时,外在的社会强制力量(主要是制度性力量引者注)也通过资本和知识等形式相应地得到了扩张”。4概言之,制度的发展与知识增长具有内在关联性,制度理性的产生和膨胀也要借助于知识的力量。及至当代,知识的量变具有了新的特征:“摩尔定律”初露锋芒,人类真正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随之,义务教育阶段被迫向两头延伸,学校教育和生活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人类开始迈向学习化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封闭性、层级性、稳定性弊端日趋暴露,知识“爆炸”摧毁了学校教育制度的禁锢,一种新的学习制度必将取而代之。2.知识性质观的深化决定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弹性任何制度都“硬”性与“软”性的统一:其硬性体现着它对相关活动的刚性要求,软性体现着它对具体控制对象的灵活处理,制度的弹性就是指这两者之间的波动空间,合理的弹性是一种制度具有生命力的表现。对知识性质认识的水平是影响学校教育制度弹性大小的深层原因之一。在过去,人们把知识的客观性、中立性、普适性视若神明,知识可以被“打包”,可以当作财富一样来储存,一个人学历的高低就标志着他所拥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这样,学历制度实质上就是知识制度,与之相应的学校教育制度必然是单一刻板、毫无弹性的金字塔式制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在其中找到一个相应的位置,进而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正如伊利奇所言,“学习与社会角色分配已被融于学校教育中”,“学习藉助于课程设置来分配社会角色,学生若欲升级,就必须学习所规定的课程”。5实际上,这种学校教育制度的标准化、封闭性和稳定性正是和知识的普适性、中立性和客观性相对应的,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种客观主义知识观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翻版。在当代,知识的境域性、价值性和文化性已为人所认同,6学校教育制度不能不浸染上本土化、政治化和民族化的色彩。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使命不再是为了寻求一种全球普适的、公允的、标准的学校教育制度,而是为了追求一种更适应本国国情的、内生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有利于本国综合国力增强的学校教育制度。知识性质的变化使人们清醒意识到:知识不再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其中积淀着知识原创者的求知情结和民族情感;知识的获得不能超越于学习者的生活和文化背景,而是与之融为一体的。因此,知识与生活、文化、国家命运的关联撑破了僵化学校教育制度的捆缚。为此,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必须坚持面向学生、面向文化、面向民族的理念,把提升制度对国情的适应性、提升本国教育事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为学校教育制度建构的迫切追求。因此,当代学校教育制度追求的是个性化和本土化,制度的好坏与否只有一个国家、民族和学习者自己清楚,所谓“鞋子合脚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一句话,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绝非画地为牢,而是以保障学习者学习自主权、激励民族奋进情怀、提升国家制度这一软实力为目的的。灵活性和弹性将赋予学校教育制度以活力和生机!3.知识的分化诱导着学校教育制度变革观的深化知识变迁是量的增长与类型分化的同步伴生过程,知识类型的分化通过影响制度学知识范型的变动来诱导更全面、更深刻的制度变革观的诞生。当今,知识的每一次分化都给制度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科学知识到人文知识,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从现代性知识到后现代性知识,制度伦理、制度文化、制度生态成为制度建设的新内容,催生着全面的学校教育制度变革观的诞生。在这些新知识类型的引导下,人们开始将学校教育制度视为由观念、精神、文化和规范、形态、构架两部分构成的生态系统,它们分别在学校教育制度变革中发挥着不同功能:前者对已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发挥着认同辩护(对其合理方面而言)和批判拒斥(对其不合理方面而言)的双重功能,为变革打造必需的舆论和文化是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第一站;后者担负着把学校教育制度的主流观念行动化、现实化的使命,是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另一站。全面的学校教育制度变革实际上是在两个层面之间展开的对立统一过程:诱致性制度变革一般始于社会心理层面的制度观念的启蒙或论争,当这一论争在公共领域内达成共识后,改革者再将其向现实层面推进并借助于制度理性将其制度化;强制性制度变革则始于改革家的制度设计和论证,在改革出台后再将新制度推入公共领域,让其接受人们的评判和讨论,这自然是一个磨合的过程。成功的磨合使制度为社会所认可,进而在民众当中生根并产生预期的效力;否则,该制度会为社会所否定。可见,知识类型的分化直接加深了人们对学校教育制度的认识,推动了全面制度改革观的产生。4.知识媒体的变革支配着学校教育制度的命运语言是“时空分延的主要的和原始的手段,它使人类活动超越动物经验的即时性”,7语言就是知识传播的基本载体,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原因之一。有声语言具有易逝性,由口耳相传演绎出的教育具有生活性,没有制度产生的基础。学校的产生源于文字的创制,文字为知识物化提供了最初的媒体,它首先使知识由主体的内储式(由大脑来完成)转化为以书本、黑板等为载体的外储式,实现了知识的批量生产,同时也使知识跨越时空的传播成为可能。其次,知识的物化解放了人脑,使知识与生命体、产生情景相剥离。这样,要再将这些“死”知识活化后转教给学习者就必须依靠教师的中介来实现。因此,为了实现的知识代际传承,教师与学生形成了学习共同体。当这种共同体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并且必须让国家介入来规范这种学习组织形式的发展时,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就成为必然。在现代,知识的载体已经从书本转向了电子媒介,知识的各种物理特性、相关情景可以被复制和再现,学校教育制度的时空统一性开始被打破。尤其是人工智能出现后人类能够将知识主体的思维过程进行模拟,学校教育的重要构成因素教师的专业性地位受到质疑,作为“经师”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这样,徒留“人师”称号的教师和牧师没什么两样,“知识引路人”不复存在,学校教育沦为“世界宗教”(伊利奇语),它失去了生存的理由。同时,知识媒体智能化趋势在威胁学校教育制度生存的同时还赋予人以更多的学习自主权。一台电脑、一套软件即可代替近乎学校教育的全部功能,人们不再为学习权利而烦神,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意义正在被弱化。此刻,人们需要的是更社会化的“社会学习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将可能成为历史的回声。5.知识的增长方式决定了学校教育制度的构架从结构上来分析,学校教育制度有立体式和平面式(学习网络)两种,前者主要依靠等级制教育制度的建立来推动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后者主要依靠学习者的自主性来推动,两种制度的形成是和知识的增长方式差异相契合的。在原始社会,知识的增长是以试误为基础的经验式增长,人类没有童年(“假如没有学校,则既不会出现大众化的、长年累月的童年时代,也不会产生使人窒息的课堂气氛”8),知识的增长是平面化的、齐头划一式的。可以说,这是最原始的平面式学校教育制度,此时知识的增长根本不需要制度力量的介入。所有公民之间几乎没有知识水平差,若说“有”,仅仅是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的微小差异。从近代开始,人类知识的增长主要通过实验、推理和探究的方式来实现,科学知识日新月异产,知识走上了几何基数增长的道路。科学知识内在的逻辑性和因果性使不同知识之间有了深度的差异。这就要求人们把学校教育划分为不同的教育阶段,以便于按照知识的难易顺序来教授知识,金字塔式学校教育制度由此而产生,并成为测衡人的学识水平的一把尺子。随之,在这种学校教育制度系统中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也开始异化了:参加学习的目的不是出自生存发展的需要,而是为了获取更多更深的知识、更高的学历。实际上,这种通过学校教育制度将人的学识人为等级化的做法也激发了人们的学习动机,这正是制度理性的本质所在,即通过设置不同的“能级”来诱发人学习的动力。这样,制度理性本身就演变为推进知识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当代,知识的增长方式已经产生了质变:以前喻文化的出现为标志,创新和批判成为知识增长的主要方式。此时,对人类生活最有意义的增长不再是量的增长,而是原创性知识的增长,人的创新型人格和主体间交往能力成为知识生产的实在因素。这样,阶段型的、层次化的学校教育制度将成为抑制知识增长的壁垒。建立平面化的新教育制度,让所有的学习者,不论长幼和学历,在同一起点上参与知识的创新工程,让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潜力得到自由运用将是学校学习制度建设的奋斗目标。二、关照知识学的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变革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应是观念与实践、制度与机制、伦理与规范和谐推进的系统工程。传统学校教育制度无视机制的建设,独重制度的关怀;无视制度伦理的精神,独重制度规范的完善;无视知识学规律,偏重社会利益的制衡(如单轨制与双轨制的选择问题),最终走上了制度变革的歧途。在当前,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历程远未完成,知识和理性仍将是主宰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学校教育制度必然仍具有无限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当代中国,现代化事业刚刚起步,如何利用制度的力量来支撑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而又不被自身的弱点所束缚是当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艰巨任务。从制度创新入手,立足于对制度的全面认识,以推动知识的创生、运用、传承是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历史重任。从知识学出发,以构建学校学习制度为总方向,促使合理的学校教育制度生成是当代教育制度创新的应然路向。1.树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谱系观,提升制度对知识学习的适应性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寻求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要素组合方式,更是为了顺应知识生长、发展的规律,促进人类知识的增长。靠规范推进的,封闭、僵硬、强学校教育制度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一个有机的连续体或谱系:其左端是规范强制的行政制度,其右端是自主激励的学习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是一个由强制性的行政制度向自主性的学习制度推进的过程。每一种学校教育制度均属于该谱系中的某一阶段,一个有生命力的学校教育制度应该善于根据该时代知识的发展状况在这个谱系中为自己合理定位。当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创新应该抛弃那种以制度修补为内核的规范型模式,而应将改革视点转移到如何调动学习者的参与性、积极性上来,以促使学习型学校教育制度的生成。同时,既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为了服务于每个公民的学习,那么,学校教育制度也不一定要凭藉国家意志来将其同一化、标准化,不同地区、民族、学习群体应有选择和创造自己认为合理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权利。所以,学校教育制度创新应该重过程,而非结果;重自下而上的审议,而非自上而下的立法。这样,国家对学校教育制度的认定或认同就成了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终点站,而非起点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走出“为制度而制度”的阴影,它所建立起来的学校教育制度才是有自己民族性格的、有生命力的制度。制度产生权力,制度规范权力,制度赋予权力,但制度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制度本身的权力是被规范者赋予的,制度就是“群体行动控制个体行动”。9没有学习者、教育者参与的教育制度改革是制定者的独奏,奏不出制度改革的和谐旋律。树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谱系观就是对学校教育制度民主化、大众化发展方向的肯定,是建立学校学习制度的序曲。2.树立以机制为重心的学校教育制度变革观,催生知识的增长与其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对教育关系、教育组织中的人的控制规范,倒不如说是对人类知识进行组织管理的规则。知识反映着学校教育制度中更为本质的东西。学校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建立一种有效应对知识增长、变迁、深化的机制,以间接服务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相对管理人而言,促进知识和人的发展才是建立学校教育制度更为根本的使命。因此,学校教育制度不是要构建一种防范教育关系中的人越轨的制度,而是在寻求一种促进知识与人、知识与知识共生共强,知识与社会生活良性互动的机制。机制和制度不同,机制是一种活制度,是隐藏在制度背后的更为根本的机理;机制激励人,制度约束人;制度是机制的一个环节、纽结和一系列网点。机制在制度的“空场”处运行,制度在机制的关节上存在。制度化教育试图建立一种用知识堆砌起来的金字塔式学校教育制度,知识发展的动力就体现在不同的学历层次之间形成的“势能”(或者说是高学历对低学历者的诱惑)上;学习化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制度建立在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整体关联之上,其机制就体现在学习者相互交流、自主寻找教育资源、自主构建学习环境上,它靠的是知识的内在关联性。学习者可凭借知识的丰富关联去自主展开学习过程。所以,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的目的是要找到一种能够促进知识创新和再生的机制,然后用一系列的制度来“编制”、来实现这种机制,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凭借一些碎片式的制度来达到麻醉、缓解教育中问题、矛盾的目的。实际上,后一做法正是现代“制度性关怀”最为可怕的一面,因为它将制度视为给予学习者的一种“权力”馈赠而忽视了要用一种健康的学校教育机制来让学习者自主获取知识,帮助他们利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命运和处境。而后者正是解决“现代化贫困”的根本出路。目前,对机制的定位和选择直接决定着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生命力:学校教育制度是为“竞争机制”而生,还是为“公平机制”而生;是为“参与机制”而生,还是为“筛选机制”而生,必然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学校教育制度能走多远。3.以知识传媒为中心建立面向全时空战略的学校教育制度面对超越时空的知识扩散状况,学校教育制度的关注点不能仅仅放在学生当前生存境域、当下生活质量这些“在场”的领域,而应把对学生“不在场”的领域,即把学生的终生幸福、学生可能要面对的时空作为学校教育制度构建的重要使命。换言之,学校教育制度的建设取向应是进取性的、辐射性的,而非守成性的、问题解决型的。“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重要,并且制约和说明校内的事情”,10把校内的事情和校外的事情、学生当下的处境和未来面临的世界一并视为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战略性出发点,进而全面统筹、合理安排各种制度。更进一步说,只有当我们把学校教育制度当作学习者一生发展的一个堡垒、一个前哨、一个驿站时,学校教育制度的意义才会持久,才能积极应对学习化社会带来的生存危机。当前,终身教育理念的产生警示我们:学校教育制度只有和终身教育制度共生共存、与非学校教育制度交叉互补,它才可能获致可持续性的发展。同时,学校教育制度的竞争力不是来自侵占或者垄断其他教育时空,而是要以功能上的强势地位来统领、辐射整个教育时空,去滋养、牵引其他教育时空。网络使人的教育全球化、网络使人的教育不再受制于时间的束缚,学校教育制度可以通过网络的媒介把触角伸向全球,把制度的力量弥散在所有知识的空间。“媒体有助于改变时空关系的程度并不依从于它所携带的内容或信息,而是依从于其形式和可再生产性”。11网络就是世界教育的连通器,也是检验一个国家学校教育制度先进与否的平台,学校教育制度必须给网络这一知识媒体以高度重视。一种知识媒体创造一方教育时空。当今,“电脑空间”已改写了空间的概念,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改变了时间概念,12人类的教育时空正处于指数式增长的关节点上。教育时空所能延伸的地方就是学校教育制度要辐射的方向,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可能视野和现时取向。学校教育制度也只有通过关注知识媒体来实现对教育时空的引领。跟随知识媒体的“光标”来构建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蓝图是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创新的战略性举措。4.建立一体多翼的学校教育制度,为知识的分化增长、结构变迁提供制度性支持知识化学校教育制度要求学校之间的关系决不能是单一的垂直或平行关系,而应以垂直和平行关系为依托,建立多样化、界限模糊的旁系来辅助,形成“一主多旁、一体多翼、彼此畅通”的学校教育制度,以满足知识分化、知识性质变化、本土化知识传承等多种需要。首先,知识增长规律要求打破一劳永逸的、惰性的学校教育制度,形成制度自身的调适机制。让知识的学习者参与学校教育制度变革,给边缘知识以民主的发展空间就是学校教育制度自身的调整方向。知识类型的多样化、知识性质的变动催生着多元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主流学校教育制度必须给各类知识的发展留出足够的制度空间。同时,知识的增长规律要求学校教育制度担负起让多种知识在制度这个空间内互动共生的使命。因此,学校教育制度必须打破金字塔式、条块分明的学校教育制度,积极为知识的杂交、共生提供制度性保障。其次,知识的分化也要求学校教育制度应该打破“老黄历”式学校教育制度,促使学校类型、专业设置、学校关系的不断调整重组。“一主多旁”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对知识分化的自觉适应,是在当前学校教育制度框架内保护学习者学习极性、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制度内在规定着学生掌握一定知识的年龄,并通过这种所学知识与年龄间的对应关系影响着学习者的成熟规律。因此,学校教育制度创造了童年、少年和青年,学校教育制度在设计人的教育历程的同时也建构着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建立“一主多旁”的学校教育制度就意味着对人的自由发展意愿的自觉尊重。再次,知识性质、知识范式的变化也要求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变革必须从知识与价值、知识与生活境域、知识与人的发展、知识与真善美的关联等多方面来考虑。怀特海认为,“使知识充满活力而不是使之僵化,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13学校教育制度首先应该担负其这一使命。为此,学校教育制度必须重建制度与伦理的关系,为知识走向境域,走向复杂关联创造条件。在一定意义上讲,制度和社会伦理、道德、习俗具有同源性,建立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一种良好的教育生活习俗、教育活动伦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高速公路建设用摊铺机设备租赁合作协议
- 2025版轻钢活动板房建设合同协议
- 2025典当行股份转让与跨境业务拓展合作协议书范本
- 贵州省纳雍县2025年上半年公开招聘村务工作者试题含答案分析
- 2025年度外墙真石漆智能化施工承包合同协议
- 2025房地产与文化产业园合作开发协议
- 2025年度财务人员薪酬福利调整合同范本
- 2025年度陵园墓园消防安全检查及维护合同
- 2025版砌墙工程节能评估与认证合同
- 2025版农业用地流转合同样本
-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KTV突发事件安全应急预案
- 中资企业在非洲的安全风险应对策略与启示
- 2025年高考(陕西、山西、青海、宁夏卷)历史真题及答案
- 中职中专入学开学第一课正视职业教育开启未来征程课件
- 劳动课洗衣服课件
- 护士急诊重症外出学习汇报
- 2025年期货高管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黑龙江省肇源县卫生系统招聘考试(护理学专业知识)题含答案
- 2025年小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知识竞赛题库含答案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英语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