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教材修改情况(张旭兰范雪梅).doc_第1页
一下教材修改情况(张旭兰范雪梅).doc_第2页
一下教材修改情况(张旭兰范雪梅).doc_第3页
一下教材修改情况(张旭兰范雪梅).doc_第4页
一下教材修改情况(张旭兰范雪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下教材修改情况 范雪梅 张旭兰第一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1. 教科书第1页由原来的4种方法,减少为3种,少去了“一个一个的减”的方法。省去了减法算式的13-9=?变成这样的形式,这一种算法中的图形有所改变,由原来静态的13个桃子,改换成便于孩子们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图形,“?”处,更利于减法雏形的渗透。2第2页第1题,由原来的“拿走9根,还剩多少根?”改成问句“先圈一圈,再计算”让学生再次在操作中思考出答案。3.第2页的第2题,规范了单位名称,由原来的“根”变成了“条”。4.第2页的第3题,由原来的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中的3条单一的减法,变成有加减法联系的题组练习,渗透“加减互逆”的思想。5.第3页的练习一中,第1题的两题情境图,变成一道题的练习,增加了加法和减法算式的联系。6.第3页增加了“去情境化”的第2题加减法题组练习,第3题少去了“你能走过每一个树桩吗?”第4页的第6题增加了加法练习,老师在讲解练习时,可以随意渗透。7.练习一中去掉了重复练习的第6题,它和第5题的练习相似。8.第8、9题中的问题“()”都变成了文字叙述,进一步规范了数学语言的描述。9.练习一中增加了这样的一道思考题,一般的孩子会用12-9来做,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超过”一词的含义,从不同角度引导孩子解题。注意一题多解。(12+1-9 、 12-9+1)10.第5页中15-8=()所有的流程图都隐去了,这一个过程,就是留给孩子们操作、思考在脑中形成图形,再自己画出的过程。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11.第6页中第4题“用你喜欢的方法算”,第5题是孩子身上的号码发生了变化。12.第7页中增加了第4题,看着图标,学生可以想着情境,用自己的数学语言进行实际问题的描述。13.第5题把“14筐”换成了“15筐”,第6题的习题减半,第8题中去掉“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14.第9页的主题图有所变化比原来多了让孩子思考的空间。在第(1)题理清题意的基础上,第二题可以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进行列式。15.第9页的想想做做中,第2题可以让孩子自主想象,画出喜欢的图形。16.第10页去掉了第4题中的14-6、14-5、15-617.第11页的练习三第2题去掉了重复练习,留下了两题。18.第11页的第3题由原来的比较随意的练习,变成了规律习题的练习:第一、二两竖行,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增加1,差会依次减少1;第三竖行被减数和减数同时增加(或减少)1,差不变。教学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19.11页去掉第4题,增加了第5题的减法练习,还增加了这样一道思考题。向学生渗透“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策略。13-5 15-7 17-920.在复习的第1题中,少去了加法算式8+4=(),由学生直接看图想减法算式。21.由原来的立体图改成现在的平面图,原来需要学生“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去发现规律,现教材减少了难度,小坡度引导学生前进,教师引导、点拨的空间比较大了。竖着看,减数不变,被减数依次增加(或减少)1,差也随着增加(或减少)1;横着看被减数不变,减数依次减少(或增加)1,差反而依次增加(或减少)1。如果学生学有余力,斜着看,引导学生差不变的规律。22.去掉了复习课第3题中的第(2)小题的要求。第5题中增加了练习量。增加了第7题这样的练习。第9题把原来的情境图去掉了。24.去掉了原来的第10题(?)这道题不错,不知道去掉的理由。增加了思考题,渗透“九宫格”的资源。这里需要引导学生找出解题的突破点。4+2+()=15, 4+5+()=15第二单元 认识图形1. 第16页增加了主题图中三角形的认识。2. 想想做做中,少去了原教材中的“你还在哪里见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圆”?3. 少去了原教材的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其实,钉子板上围和方格纸上画是不一样的。(画三角形的两种情况)4. 第4、5题的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渗透了长方体的对面相同,最多有三组不同的长方形,正方体的六个面都相同的知识。5. 教材去掉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一课。6. 第20页增加了第5题,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更大,引导学生先操作,根据图形,再画出作图痕迹。增加了第6题,学完认识图形之后,将图形赋予数学的规律美。动手做的要求更明确。 第三单元 认识100以内的数1. 教材去掉了前面两课时,认识整十数和整十数的加减法。21页主题图中语言的描述有所变化由原来的“1捆是10根,2捆和3根是二十三根”,变成“1捆是10根,2捆是20根,再添3根是二十三根”,规范了语言描述,突出了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 21页的主题图之后,增加了“数一数、摆一摆”24、29的练习,及时巩固了几十几的摆法和数法。3. 重点强调几十九添上一根,很好的突出了学生的易错点,23页增加了第3题,从70起一一数到一百,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数“2个2个数”“5个5个数”4. 第4题中,原教材中,是()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的形式,本题更加简洁,让学生看图想数,语言描述成:()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5.23页增加了第6题,了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的年龄。在生活中巩固数数的内容。6.26页的“想想做做”比旧版教材中的图形发散的空间更大,旧版教材局限在45这个数据,这里可以随意让学生发挥,操作的任意度更大。7.新教材26页去掉了第2题,增加了题组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加减法之间的联系。8.26页增加了第3题,增加了写相邻数练习。9.练习五的第1题中,原来两种不同描述,现在统一成()个十和()个一合起来是()的形式。(为什么改掉原来的?)10.第2题中,把原来的(2)、(3)题改换成现在第(2)题。(?)11.28页的情境图和文字叙述有些改变。12.29页的情境图中,进一步规范了数学用语,横行看是“行”,竖行看是“列”(以前是“排”),为后面教学先列后行的数对确定位置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13.32页第2题,多了几十与几十相比较。第3题多了个位相同的数进行比较。1432页去掉了第5题,可能是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温度计的知识还比较深一些。或者说这一情境在这里不起多大作用。15. 33页的主题图由原来的两个数据的比较变成了三个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学习了“少一些” 、“多得多” 和“多一些”的语言描述。16.在“想想做做”中增加了第1题,比一比、说一说,加强了学生学习新知之后的数学语言的训练。17.把原教材中的2、3两题换成了3、4、5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18.35页增加了第2、3、5题,前面的习题移至第4题,巩固了学生各种形式数数的方法。19.由原教材中“哪边的门牌号是双数?哪边的是单数?”换成现在的“左边的门牌号是双数,右边的是单数”数学概念的渗透更加清晰。20.增加思考题通过学生的操作,向学生渗透平均分概念的模型。21.37页增加第2题,向学生渗透数轴概念,把原教材中的“46接近50,还是接近40?44呢?”和图形结合起来,便于学生形象的理解。22.增加第5题,渗透一一列举的思想,让学生从数数中抽象出规律。23.修改了部分习题,让题组更具有比较性,便于引导学生比较。24.增加第7题,及时让学生进行多数之间的大小比较,进一步巩固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25.第8题是将前面的习题放在了这里。26.39页增加第11题和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在数数中,掌握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27.39页还增加了关于“”“”的阅读资料。28.40页的交流谈话的内容中,把“我们楼里住了24户人家”换成了第四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1.情境图由原来的图变成整十数加整十数。试一试中,是整十数减整十数。2.42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巧妙的将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结合起来。很形象的让学生看图形象的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3.想想做做第2题,通过一位数加减一位数,让孩子们变通为三个数的加、减法,再变通为三个整十数之间的加减关系。将所学的知识进行了一次梳理和重组。4.45页第2题由原来的题组,变成了三个数之间的运算。546页第4题由原来的题组少掉了一组练习。6.46页第6题增加题目的要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7.46页的第8、9题去掉原来的图表式描述,换成了文字描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10.47页的主题图中多了一个提醒学生检查的过程。11.想想做做的第1题,增加了文字条件“还有3块”。12.48页去掉了原来的第2题(干扰条件比较多),增加了第4题的题组练习,利于学生对题组之间条件的关系进行透彻的分析。13.49页的第4题,练习求出“原有的台数”,增加第5题,进行有多余条件的题型练习。14.51页的想想做做第2题,把两个数相加的题组练习变成了三个数的加减混合练习。稍稍提高了计算的要求。15.52页的第5题增加让学生估算的要求。16.53页的主题图改变了数字,增加了引导学生进行验算的语言表达。17.53页的想想做做去掉了原来的第1题,54页增加了第4题的题组练习。18.56页去掉第10题,增加思考题,培养学生逆向思考的能力。19.57页去掉小辣椒和小蘑菇的算法,着重引导学生竖式的算理理解。20.58页第4题换成纯文字描述。21.59页的主题图中,改变原来问句的形式,注重学生在比较中获得数学语言的准确描述。22.60页去掉原来的第2题和第4题,增加了第3题的题组练习。23.去掉原来的第6、7题,换成了两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24.63页第5题,去掉了一半的计算练习。25.65页,增加了思考题。可以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画图理解题意,看图能说清题意,注意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第五单元 元、角、分1.第67页的想想做做第3、4题替换了原来的第4、5题,使得低年级学生的练习更加形象,更加贴近生活。2.68页的主题图去掉了“2元”图,因为,2元现在基本不用了。3.69页的第4、5题直接将所学的知识与前一单元的加减法进行了巧妙的融合。4.70页增加第1、2题,把所学的元、角、分的知识进一步进行扩展的同时,又对前面所学的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进行了巩固。570页增加第5题,71页增加第6题,都是在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同时,渗透两位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这样既巩固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72页中,小小商店中的商品数增多,为课堂中老师进行情景的模拟编题提供了方便。7.第73页, “我们自己办个小小商店”中的情景更贴近学生的实际,从情景图中,学生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获得的信息和所求的问题。8.第73页增加了“你知道吗”阅读材料,向学生渗透了古代数学文化,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六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教材第六单元的标题,由原来的“加法和减法(二),变换成现在的“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范围变小,目标更明确了。2、教材第76页的“你是怎么算的?和同学交流”其中“交流”两个字换成了“说一说”,话语更加口语化,贴近一年级孩子语言特征。说法变得浅显易懂了,但是对思考的要求却变高了。原教材给出了4根小棒和6根小棒合起来的图形,新教材却用一个空白虚线框来表示,留给了学生想象思考的空间,把有挑战的思维过程留给了学生。教材渐渐从“教”材走向“学”材。新旧教材在小棒图下面都出示了两道分解算理的算式,但新教材增加了类似于凑十法的算理思路图,学生借助算式图能沟通之前的学习经验,打通100以内加法和凑十法这一计算方法之间“先凑,再合”的微妙联系。新教材在让学生计算24+9时,充分利用上面所提及的算理思路图,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先凑零,再与整十数合起来”的计算方法。并用“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问话引导学生归纳计算顺序。3、教材第77页的练习题变化较多。(1)第一小题,原教材给出小棒图和算式,让学生先圈一圈,再计算。并且最后让学生写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算式。新教材删繁就简,突出数学本质,仅仅给出算理思路图,建立在学生直观操作、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练习中,直接让学生针对算理进行思考。算理思路图不仅包含着操作的过程,还包含着计算顺序。凸显了数学简约的本质。(2)第二小题,原教材给出了三组题,每组4题,新教材,同样给出三组题,每组3题。并且增加了题目要求“算一算,比一比”。明确提出这类练习题的练习目的,不仅是算,还要比较思考。(3)原教材的第三题是较复杂购物情境中的实际问题。新教材安排了两个题目。新教材第三小题是计算通过6道题目的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第四小题是原教材第79页练习十的第8题,较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应用新知识,解决问题。4、教材第78页开始时练习十的内容,新教材因为调整,变成了练习十一。整体看来,练习量发生了变化,两节练习课的练习量变多了,对学生的思维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1)第一小题,原教材给出的第三组题第一个数都是三十几的,新教材给出的第一个数都是十几的。(2)第三小题。原教材有题目要求“算一算,比一比”,新教材无题目要求。应该是学生在前面的练习中,对这类题已经有所了解,知道不仅要算,还要比,所以新教材把题目要求省去了吧。而且这一题中的数据有所变化。(3)第四小题,原教材的题目要求用了一个问句一个陈述句,新教材的题目要求简明扼要“把对的得数圈出来”。其中第三小题和第四小题交换了一下位置。(4)原教材第五题是口算题,新教材第五题用了原教材的第7题比较大小,而原教材的第五题移到了新教材第九题。(5)原教材第6、7题是计算类综合题,新教材第6、7题都是实际问题,原教材的第六题移到了新教材第十题。(6)原教材第8、9题是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新教材在实际问题这一板块则注重问题呈现的从易到难,把原教材第8题较简单的实际问题放在例题学习中解决。而在练习课上,安排了思维稍有挑战的实际问题。在巩固中,提升练习课的含金量。(7)原教材第10题是找规律填数,新教材将之安排在13题,并且在呈现格式上与高年级的学习进行了统一,数与数之间用逗号隔开了。(8)新教材增加了一些较有挑战的实际问题,比如把例题学习中较复杂的购物实际问题移到了第二课时的练习课中。目的就是让练习摆脱炒冷饭的境地从练中巩固算理和算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还增加了一道思考题,目的是让练习课真正的给学生带来一些思维冲浪,5、原教材第80页是例题2的教学内容,新教材安排在第79页。例题中小军的画片数量发生了变化,从33张,变化到了34张。从外观上看,小棒图也发生了变化,整十的小棒图都是涂绿色的,零数的小棒图却都是没有涂色的。便于区分,更便于思考理解。(1)解决的第一个问题都是30-8,新教材在计算前,增加了这么一行字“你想怎样算?和同学说一说。”从细微处,可见教材已经开始关注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经有了什么,有了哪些自己的思考,关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接下来,新旧教材都借助操作小棒图,引导学生“怎样从3捆小棒中拿走8根呢?”原教材配合小棒图讲述得比较细致“先拆开一捆小棒,再从10根中拿走8根”。并最终给出“先算10-8=2,再算20+2=22”的算法。新教材则提出一个问题后,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给出的小棒图具有连续性,让学生的思考像放连续剧一样,逐步深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教材在这里又一次体现了向“学”材的变革。小棒图后,教材再一次借助百试不爽的“算理思路图”来抽象出计算过程,沟通算理,又逐步抽象出算法。(2)例题中第二个问题,原教材解决的是33-8,新教材解决的是34-8。解决的对象不同了,解决的过程也不同,原教材借助的还是小棒图,新教材虽然也借助小棒图,不过借助的是有连续性的小棒图,箭头图暗示了思维的层次,除了借助小棒图以外,教材依然充分利用算理思路图,帮助学生沟通小棒图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即架起了算理和算法的桥梁,更好地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而服务。原教材直接给出了两种算法。新教材没有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总结交流。6、原教材第81页练习题,新教材安排在第80页。第一题,雷同于例题1的第一题练习。即原教材给出小棒图和算式,让学生先圈一圈,再计算。并且最后让学生写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算式。新教材删繁就简,突出数学本质,仅仅给出算理思路图,建立在学生直观操作、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练习中,直接让学生针对算理进行思考。算理思路图不仅包含着操作的过程,还包含着计算顺序。凸显了数学简约的本质。第二题依然是算一算,比一比。只是题量每组变成了3题。第三题原教材是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目标明确,再一次让学生练习计算。第四题,原教材解决有关年龄的实际问题,新教材安排了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还是落在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计算方法。7、原教材针对例题二的练习十一,新教材因为调整,变成了练习十二。因为题量从原教材的两页,增加到了现在一个练习三页题量,所以,除了题目增加了一部分以外,题目顺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并且最后增加了思考题。(1)原教材第三小题算一算,比一比中,有一道是两位数减去整十数,新教材换成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减去一位数。(2)原教材第四小题题目要求用了一个问句一个陈述句,新教材的题目要求简明扼要“把对的得数圈出来”。(3)原教材第5题口算增减后换到了新教材第8题;原教材第六题增减后换到了新教材第9题;原教材第7题,增减后放到了新教材第5题,原教材例题2后的练习题3,移到了新教材练习十二第10题;(4)新教材的第6、7、12、13、14、15、16以及思考题等都是新增加的,像第11题这种购物情境的实际问题,新教材在其中又增加了一些信息,使情境更丰富,更挑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考题的形式学生一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接触,用图形表示数,潜移默化中,渗透代数意识。8、例题三原教材安排在第85页,新教材安排在第84页。整体没有什么变化,新教材在小棒图的呈现上有了变化,零的小棒不再涂色,这里也是如此。9、原教材第86页安排了试一试,原教材在试一试的环节对学生放得较开,只呈现65+28的竖式格式,接下来就问“你能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吗?”,新教材给出了竖式格式后,给了一句提示“个位上5加8得13,怎么写?”新教材针对学生第一次学习竖式,对其格式的不熟悉,给予适当的扶助,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后,新教材关注生生对话,引导学生“和同学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些什么?”并且新教材最后还把算法关键点呈现出来,便于学生归纳总结。这一页的相应练习中,其中第三题,新教材的实际问题是两个相同数相加。实际问题本身的情境变得更丰富了。新教材还增加了一个数学小常识,关于加减符号的规定,使计算也变得生动起来。10、原教材第87页练习十二,新教材因为调整,换成了练习十三。整体来看,题目进行了增减改编,形式更多样。计算类提高了思维含量,不是一味巩固,实际问题类,情境更丰富,问题呈现更灵活。(1)第2题,原教材问“右边各题的计算错在哪里?”,新教材直接简明地问“错在哪里?”。话语简洁,清晰。(2)原教材第四题,新教材没有用。(3)原教材第7题比较大小,新教材增加了一个条件“不计算比较”,这样更关注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而不仅仅关注计算本身。(4)新教材增加了一些题目,如5、10、11、12。11、原教材第89页学习例题4,新教材安排在了第88页。这里的小棒图依然整十部分的小棒涂色,零数的小棒,原教材涂色,新教材不涂色。而且原教材在小棒图的下面给了一句提醒“拆开一捆是10根”,新教材没有给出这句话,用意是让学生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