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1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2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3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4页
第三课宋明理学.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程门立雪 第3课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阳明 儒学产生 初步发展 春秋 儒家思想演变线索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面临挑战 三教合一 理学产生 儒学复兴 2014年9月9日晚8时56分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汤一介在北京北医三院逝世 享年87岁 汤一介1927年2月16日生于天津 祖父汤霖是前清进士 父亲汤用彤则是哲学大家 1951年毕业于北大哲学系 留校任教 夫人乐黛云是北大中文系教授 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奠基人 1988年 冯友兰 季羡林 梁从诫 汤一介 张岱年 朱伯昆等学者创建中国文化书院 汤一介任院长 梁从诫任副院长 季羡林任主席 2012年汤一介获首届 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颁奖词中将他描述为 汤一介先生力主思想对话 引领风气之先 传承中国学脉 执掌 儒藏 编修 他所创办的中国文化书院 重启了传统文化热潮 他所主张的普遍和谐 中国解释学和新轴心时代 激活了融通中西的世界之中国 他所撰述的 郭象与魏晋玄学 中国儒学史 弥伦群言而精研一理 为中国思想的当代价值立言辩德 2013年 汤一介主编的 中国儒学史 获得了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一 三教合一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请思考 自汉武帝时期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但为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着严峻挑战呢 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反映了魏晋时期什么现象 佛教兴盛 佛道盛行的缩影 另类皇帝梁武帝梁武帝名萧衍 南朝梁开国君主 自幼饱读儒家经书 后一度信奉道教 对阴阳 五行 星算无所不通 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 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 山中宰相 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 随着他 舍身 同泰寺 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公元68年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第一座由官府建造的寺院 所以历来被尊为中国佛教的 祖庭 和 释源 有 中国第一古刹 之称 白马寺 河南洛阳 道教在民间传播 东汉末期 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 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 任何时代 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 一是籍宗教信仰 寻找未来的幸福 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 中国境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 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 如妇女 儿童和老年人 大都投入宗教 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同心出版社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的原因 A 佛教盛行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 社会矛盾的尖锐 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而佛教本身具有一定的欺骗性 其宣扬的今生忍耐来生幸福 使人感到似是而非的满足和安慰 B 道教在民间的传播C 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儒学本身在思辩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儒学在孔子创立之时 只是一些伦理原则和教条 但是中国儒学以它顽强的生命力 吸收了佛教 道教的精神 可谓是兼收并蓄 于是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古代追求长生不老 隐逸无为的道家思想 为许多在世俗权力角逐中失意的士大夫和逃避战火的普通民众所信奉 2 隋朝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请思考 什么是 三教合一 它对儒学的发展有何作用 1 含义 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2 作用 使儒学的发展更为辉煌 三教图 清 丁云鹏 此图绘佛 道 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 体现了中国古代 三教合一 的社会思潮 画面中 释氏趺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 老子坐于蒲草之上 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 三教合一 的风景名胜 左侧是佛教的米勒院 右侧是道教的元君祠 中间是儒家胜景 孔子登临处 方寸之地 三教会集 巧妙融合 泰山名胜 红门宫 3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1 含义 尊道 礼佛 崇儒 2 影响 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误区警示儒 道 佛在中华文化的体系里是不断从对抗 排斥到互相融合 而又独立并存的 故 三教合一 是指将儒家的纲常伦理 佛教的劫变 来世观念 道教的修炼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 而不是 合并 程朱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是什么 1 历史原因 魏晋南北朝以来 儒 佛 道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为了重振儒学 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 他们吸收佛 道哲学思想 力图建立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2 社会因素 政治上 两宋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 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经济上 农业 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 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思想上 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北宋时 儒家学者在展开复兴儒学 抨击佛道活动的同时 他们又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这就是 理学 合作探究一 1 什么是理学 2 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3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二 程朱理学 实质是以儒家纲常伦理来维护封建统治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融合道佛 以儒为本 根本目的 1 含义 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2 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程颢 1032 1085 字伯淳 人称明道先生 程颐 1033 1107 字正叔 人称伊川先生 二程 兄弟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宋神宗时 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曾在洛阳讲学 故其学派称为 洛派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 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 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 盖皆此理之流行 无所适而不在 合作学习一 阅读以下材料 概括北宋二程的主要观点 观点一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其实质是客观唯心主义 即认为世界统一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绝对精神 上天的意志 材料二 所谓天理 复是何物 仁 义 礼 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岂不是天理 父子 君臣 天下之定理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为君尽君道 为臣尽臣道 过此则无理 观点二 天理即 三纲五常 其实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特点 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材料三 今日格一件 明日格一件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 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含义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 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的 理 目的 明道德之善 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观点三 穷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朱熹 1130 1200 字元晦 世称晦庵先生 南宋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省婺源县 人 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 思想家 哲学家 教育家 诗人 闽派的代表人物 世称朱子 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 编著 四书章句集注 地位 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 观点四 存天理 灭人欲 天理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即三纲五常根本目的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天理人欲 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是 遏人欲而存天理 合作学习二 阅读材料 概括南宋朱熹的主要观点 探究点一宋明理学的特点 影响1 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有哪些 1 主要观点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 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在把握 理 的方法上 需要通过强调 格物致知 的方法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 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 理 在人性论上 主张在 天理 与 人欲 发生冲突时 应 存天理 灭人欲 2 特点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与先秦 汉唐儒学不同 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 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义理 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 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 人性论 存理去欲 或 存心去欲 的修养论 格物 或 格心 的认识论 成贤成圣的境界论 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 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更多吸收了佛 道因素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 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 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 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提出了 存天理 灭人欲 的道德主张 程朱理学 理 是万物的本原 格物致知 存天理 灭人欲 结小识知 内容 影响 国内影响 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 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国际影响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 朝鲜曾一度盛行 被称为 朱子学 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朱熹首先提出 四书 之名 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了 四书章句集注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它的刊行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始被称为 四书 与 五经 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元以后的科举考试 都首重 四书 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 朝鲜曾一度十分盛行 被称为 朱子学 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重视 三 陆王心学 陆九渊 1139 1193 江西金溪人 因曾在江西象山讲学 人称象山先生 2 穷理的方法是反省内心 1 心 是万物的本原 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心即理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王阳明 1472 1528 浙江余姚人 名守仁 号阳明先生 明中期以后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 只有通过整治人心 才能挽救统治 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 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宣扬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概括王阳明 心学 的主要观点 史料记载 王守仁曾多次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 他进一步悟出 破山中贼易 破心中贼难 的道理 实质 主观唯心主义 史料再现 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的本体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弟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恢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2 致良知 含义 通过内心反省 加强道德修养 克服私欲 恢复良知的本性 3 知行合一 含义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总之 王阳明心学对于程朱理学的突破表现在以 致良知 作为人生观 它高举 良知 的牌坊 企图通过 恢复良知 获得 天理 以此匡扶天下道义 挽救乱世危亡 陆王心学 内容 影响 结小识知 把客观唯心主义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 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心 是万物的本原 心 即 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 儒学受到挑战儒学复兴运动儒学获得新发展 发展的过程 创立 北宋二程成熟 南宋朱熹发展 陆王心学 产生的背景 本课小结 合作探究二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 理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 维护专制统治 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表格 儒学的表现形式 理是外在的 理是内在的 心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表格 合作探究三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宋明理学 翻开历史一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鲁迅 贞洁牌坊的背后是血泪 三从四德 三从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 贞节牌坊群 绣花鞋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 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 于谦 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时 深情的引用了理学大师张载的一段话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理学在今天 2 积极作用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制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1 消极影响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 总之 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和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宋明理学 3 理学对儒家思想有什么新发展 1 宋朝儒学从佛 道之中汲取有益内容 使儒 佛 道三家融合 完成了更为理论化 思辨化的过程 2 理 是程朱理学的核心 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 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原则 既是人类社会的等级秩序和社会道德规范 也是天理在人间的具体表现 这就把儒家传统的 天人合一 思想 用 天人一理 的形式表达出来 天 的主体地位也被 理 取代了 4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1 两宋时期 儒学从佛 道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 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 使之更为理论化 思辨化 是对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 是历史的一种进步 2 理学重视个人主观意志力量 注重气节 品德 讲求自我节制 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积极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和谐意识 忧患意识 道德意识 力行意识等 3 程朱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要 进一步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其消极思想主要表现为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观念 因循守旧观念 重理轻法观念等 同时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 助长了明朝中后期不切实际的清谈之风 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