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教学设计学情与教材分析“克和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内容,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克与千克有一定的接触,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二年级的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本节课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再运用到实际中,发展学生的经验,促进学生智能、情感的全面进步与发展。教学内容分析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课时。 “数学课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之一。本教材在编排上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与思考,我们发现这节课不但要把生活与数学紧密联系,更在尝试将生活与数学有效地联系。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盘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教学重点:1、 掌握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2、 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实际表象,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准备天平1个、盘秤5个、5个学习袋(内装1个1角硬币、1粒纽扣、1片海苔、1颗塑料珠子,它们的质量都大约为1克)、5袋100克的黄豆、5包质量为1千克的大米、5包质量为200克的橄榄、3种不同颜色的袋子各5个(分别装上500克、1千克、3千克的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今天老师带来了2个小伙伴-球(体积一样大),你们猜猜哪个更重?生产生争论。 师:我们可以用什么好办法知道谁猜的对呢?掂一掂。称一称。师:那谁先来掂掂看?师:要用到称一称的办法就要用到秤?你们都见过哪些秤呢? 课件依次介绍秤。 师:这2个球,黄老师在课前已经用秤称过他们的质量了,一起来看看它们有多重。(实物投影) 生:它们的质量是85克和2千克。 师:克和千克都是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你们知道为什么红色的球用克做单位,而蓝色的球用千克吗? 揭示课题:克和千克 【设计意图:学生可能会根据眼睛看到的球的体积大小来判断球的轻重,因此会出现2个球一样重的猜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想到用掂一掂和称一称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从2个小球所用的不同的质量单位又能引出课题克和千克。】 二、感悟体验,形成模型1、感受1克。师:课前你们都去超市里调查了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谁愿意介绍给大家听听。在我们桌面上有一袋黄豆,你们也找找看它有多重吗?(100克)投影展示。引导学生发现,原来克可以用g来表示,而千克可以用kg来表示。师:现在请大家在小组里轮流掂一掂这袋黄豆,感受一下100克的黄豆有多重。想象一下,如果是1克的黄豆放在你手上掂,会有什么感觉呢?师:你们想知道一克的黄豆大约有几粒吗?我们用天平来验证一下吧。示范天平称给学生看。(4粒)师:你们想不想感受一下1克有多重?请小组长为每个组员取出4粒黄豆掂掂看。师:谁来说说1克重的黄豆掂起来什么感觉?生:很轻,好象什么都没有一样。师: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一些质量大约为1克的物品,就装在学习袋里,把它们找出来掂掂看。师:谁来说说你都找到了哪些大约重1克的物品?生汇报。师:想想看,你准备选哪一样物品来帮你记住1克有多重?师:现在闭上你的眼睛,回想一下刚才你选的那样1克重的物品在手上掂起来,什么感觉? 【设计意图:1克是非常轻的,要想准确的建立1克的概念需要借助一些参照物。在体会100克很轻的感受后,学生能更容易想象1克该有多轻。让学生经历用天平秤1克的黄豆,这样就能很巧妙的把1克的质量和具体的4粒黄豆建立关联。而学习袋中的大约质量为1克的物品就更加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好的帮助他们建立起1克的概念模型。】2、认识1千克,教学1千克=1000克。1)认识1000克师:在你们抽屉里还有一袋物品,把它拿出来吧。是什么?快轮流掂掂看,跟刚才100克的黄豆比起来,感觉怎么样?师:这一袋橄榄的质量是200克。现在请小组长把你们小组的橄榄拿上来。进行累加。 大家一起来数:200克、400克、600克、800克、1000克。 2)教学1000克=1千克师:那到底这些橄榄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再拿到盘秤上去称称看。仔细观察秤盘上,指针指在什么位置上?不是1000克吗?指针怎么指着1啊?生:因为盘秤上的质量单位是千克,指针指着1表示1千克。师:刚才我们知道这一袋物品的质量是1000克,而用盘秤验证的结果是1千克,那也就是说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 板书:1000克=1千克【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由5个200克的物品累加到1000克这一动态的过程,并一同验证了1000克的物品在盘秤上称出来的质量是千克,从而自主推导出这个等式,深刻的体会和理解了这个等式的,理解了克和千克的关系。】师:谁能读一读这个等式,让人一听就知道等号左右两边的单位不一样。生读。师:刚才我们知道了1000克=1千克。现在谁想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啊?请几个同学体验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自己的感受。师:大家都想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呀?在你们的桌上也有1千克重的物品,快把它找出来轮流掂掂看。师:跟刚才1克重的物品比较起来,你有什么感受呢?【学情预设:通过前面的各种体验和验证,学生已经对1千克有多重有了一定的认识,跟1克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能脱口而出:1千克比1克重的多。】3)活动:称1千克的物品师:刚才大家通过掂一掂感受了1千克有多重,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称1千克的物品呢?那就称称咱们的数学书吧。看看几本数学书的质量大约为1千克。待会儿称完之后,再把1千克的数学书在小组里轮流掂一掂。【设计意图:创设这个活动一是为了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把所学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二是让1千克与具体的最贴近学生生活的物品-每天都要用到的数学书互相关联起来,帮助记忆1千克;三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生汇报。(6本)师:你们现在找到问题的答案了吗?为什么红球用克做单位,而蓝球用千克做单位呢?生:因为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而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设计意图:感受体验后,要对所学知识建立起清晰的模型,初步感知辨认克和千克该如何使用,这样才能更好的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三、解决问题,推广应用1、春游日记(辨析题)师:有一个小朋友用克和千克写了一篇春游日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克和千克都用对了吗?【设计意图:采用春游日记的辨析题的目的是为了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激发了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的欲望,使每个同学都在练习中得到发展得到巩固。】2、游戏:猜质量 (1)猜1千克的物品游戏规则:掂一掂:红、蓝、绿三袋物品。猜一猜:哪袋的质量大约为1千克。比一比:哪个小组猜的又快又准。出示3袋物品,在小组里轮流掂一掂,猜一猜哪袋的质量是1千克。 汇报。盘秤验证。(2)师:猜一猜其他2袋物品的质量分别是多少?投影展示验证。【设计意图:本题考察了学生是否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对1千克建立起了很清晰的概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推广提高,让学生通过动手掂大胆猜想500克和3千克的物品的质量。】四、交流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学的开心吗?在开心的同时你还有什么收获吗?作者:郧县鲍峡镇花园小学李家根“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执教者:邓华阳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实验小学指导者:祝才慧 湖北省襄樊市教学研究室教学内容: 本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第 85-87页“克和千克的认识”。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在设计本课时,重点 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二、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三、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课前的收集)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二)、感知、认识“克”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 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 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学生举例)生 4:一颗豆子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生 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生 5:我估计是4颗师:是 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 4颗绿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 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 1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此环节大约需要 8分钟。)(三)、感知、认识“千克”师 :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生 1:不轻也不重生 2:有点重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千克?(学生举例)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 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分小组活动)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有大约 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 1千克。(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 1千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 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 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生: 1000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计算的: 500克500克=1000克生答后,板书: 1000克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 1kg.师: 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 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1000克=1千克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7985-2025输送带织物芯输送带抗撕裂扩大性试验方法
- 农业生产安全急救培训课件
- 养护安全培训开班讲话稿课件
- 养护安全培训会课件
- 农业市场行情课件
- 别吵小宝宝睡了课件
- 化工企业安全培训要求课件
- 初高生物衔接课件
- 初次安全教育培训证明课件
- 内部审计与反舞弊
- 湿地巡护员培训课件
- 2025鄂尔多斯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招聘92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地质实验室技术员综合素质考核试卷及答案解析
- 小班海浪滚滚课件
- 老年痴呆科普课件
- 2025年泉州大队委笔试题目及答案
- 义乌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2025年度员工公开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文旅演艺活动
- 口腔科无菌操作课件
- 房地产中介服务操作流程手册
- 中风病人的护理措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