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回家的路已变成虚无之途.docx_第1页
所有回家的路已变成虚无之途.docx_第2页
所有回家的路已变成虚无之途.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所有回家的路已变成虚无之途读刘亮程散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国人的乡土情结凝重,这为诗文的创作提供了永恒的题材,故而,怀乡去国的诗文写得多也易写得精彩感人。当然,此类题材对作者也是个陷阱,易滥,滥于情滥于物,易千篇一律,滥俗。有那么多名篇佳作在前面挡着,要想翻出新意很难。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篇却显得新颖活脱,情感克制理性,视角独到,语言精美。首先,刘亮程的构思是精巧的。他没有反复吟咏人对故乡的依恋,而是越过这一层面去探究思乡之情何以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家园对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人离家,家乡成为故乡,其间发生了什么,有多少变化寓于其中。在结构上文章紧扣“证据”二字层层展开。作者先写一次搬迁,写我们自己有意无意间毁坏了今生今世的“证据”。“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因为不懂得不知道不怜惜,才会有轻率之举,我们用暴力摧毁了我们曾经生活的地方我们今生今世的证据。“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那土墙,那破墙圈,那门洞窗口,那墙角的烟道和锅头,那破瓦片,那泥皮以及泥皮上的烟垢和灰,那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这些“证据”,被我们彻底摧毁了抛弃了。曾几何时,我们评价东西的价值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考虑它们是否有用。我们也总是满怀信心以为,明天会有更新更好的东西在等着我们。喜新厌旧是人们的通病,为了迎接明天就要干净利索地和昨日告别。于是,就有了急于自我摧毁的暴力豪举。没有了“证据”,我开始茫然开始怀疑。“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那深处的更黑更猛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的大风,那夜晚大鸟的叫声,我沿着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从而躲避背后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那棵大榆树,那根拴牛的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的榆木桩,还有,那恒久明亮的月光,把墙、树木和道路照透,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的月光,等等等等,作者不自信,怀疑了。他一问再问,一次比一次问得深入。“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屈原穷途末路写了天问篇,屈原问得琐屑,问得精微,穿透生活的表象,上升到哲理的高度,这就是所谓宏观在宇微观在握吧。刘亮程同样问得深刻入骨。“上穷碧落下黄泉, 两处茫茫皆不见。”没了证据,就是丢了故乡,丢了故乡,人就变成失根的兰草断线的风筝飘飞的秋蓬流浪的野孩子,那种惶惑孤独感让人同情。但是,“证据”的消亡又是无可奈何的,因为世间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作者以一个村庄的变迁来形象说明这点。“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乡民挖土打墙盖房子,墙打得越高坑便挖的越大越深。要生活,人们不得不制造生存的痕迹证据。“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坑等待什么,等待的当然是喧闹后的寂静,等待大地恢复本来的面貌证据的消亡。证据终有消亡的一天,人为的或自然的。这是让人伤感的事实。物烙上人的印迹,从而证明人的存在。人怀物念旧,怀念的实际是自己的昨天,昨天的历程与价值。人的生存在某种意义上需要物证,但物证又是脆弱的,任何事物都有萌芽生长成熟衰老消亡的过程。好在,我们还有心证,心证就是物内化而形成的情感性格精神思想。心证是永恒的,它使我们充实,它慰藉了人们思乡的焦渴。如果没有内化,那么,物是物心是心,“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身后的脚印不存在了,历史成为空白,他失忆了,崩断了和家园之间最后的纽带,带上孤独,去漂泊。文章紧扣“证据”层层展开,结构严密而不显拘谨,这和作者独到的选材视角有关。作者不空洞地抒发对故乡的爱恋,也不以一枝一叶来言情讨巧。他抓住人与故乡的关系这根藤蔓细细摩挲,告诉我们,家园意味着什么,在家离家,家乡成为故乡,其间发生了什么。可谓切中肯綮,击入要害,动人心魄。读刘亮程的散文,我感佩他超出常人的细腻和深刻处,也陶醉于他那种挥之不去的忧伤和孤独。我主观以为,这大概和气质相关吧。性格外向的人张扬,性格内敛的人深刻。好比植物,麦子的繁华全在穗上,让人一眼看得到,但麦子根须浅生命力短暂。红柳的辉煌在根上,它穿透坚硬的沙土去努力探求生命的深度。刘亮程可能是个性格内敛的人,他就像文坛上的一株红柳,在他擅长的乡村题材里,想得细掘得深写得俏。当然,构思的巧妙思想的深刻还要借助高超的表达。刘亮程的散文耐品有诗意意境美,得力于他的语言功底。作家的语言,存在问题的大致有这样几类:一种是嫁接的翻译文本,欧化句子严重长句子多容量丰富,但读起来别扭。一种是旧学底子厚,但食古不化爱炫耀学识堆积典故熟语,懒省事,没有自己的锻造。一种是从口语化来,自然质朴,但沉淀不够提升不够,少了韵味。高明的作家总是力避这几点的,他们寻求一个成熟独到的腔调。刘亮程的语言是自己下功夫锻造的,显得出类拔萃。他很少用典用熟语,也不全用白描,是工笔加淡彩渲染的那种,精致丰厚隽永。他最擅长用语言造境,质感的动态的含蓄的忧伤的画境。他很少像某些作家一样,板起脸来说教,把语言变成冰雹石块和枯枝败叶向读者倾泻。人惟恐躲之不及。刘亮程的文字有魔力,不炫耀不张扬,叫人不自觉间就沉入他的气场里,欲罢不能。他的笔触极细腻,笔墨满浸情感,句子极富个性。“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人和景相合相融,多真切。“沐浴” “照透” “渗浸”,这三个动词用得好,把作者对月光的感受和迷离的记忆真实地再现出来。“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这风多有“穿”透力,穿进骨缝,穿过人的一生,真是冷毒!作者在这有质感的冷风中寄托了几多伤感呀。“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这简直就是诗歌的句子,化抽象为具体,把痛失家园的惶恐感表现得那么含蓄那么深刻。最好的语言是诗的语言,最美的意境是诗的意境,这是公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刘亮程写过十年诗歌,他的散文语言得益于诗的输血和哺育,极富暗示性启发性象征性。他以诗句入文,诗的节奏感让句子更鲜活灵动,诗的含蓄让表达更形象具体。他将遣词造句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