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复习阅读材料(一)一、中国古代政治1、宗法制材料一: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材料二: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祖宗。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以上至高祖宗,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别也,各自为宗。西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德论 【解读】材料一、材料二是东汉班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周朝,天子这一系统(周文王、武王及其嫡长子、嫡长孙)自然是“大宗”,是百世不迁之宗。同母弟及其他庶子就是“小宗”,“小宗”只能祭祀高祖以下(即父、祖、曾祖、高祖),高祖以上,按规定无权祭祀。其神位也就随之拿走,这就叫做小宗五世则迁。但这都是对周王室(大宗)来说的。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也可能受封(封为王或卿大夫),别子受封后,对于他的后裔来说,他又是“祖”;他的嫡长子、嫡长孙这一支又是“大宗”,也是“百世不迁之宗”,而其他的旁支,则是“小宗”,“小宗”又是“五世而迁”。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大宗”与“小宗”往往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注释】祢(n):宗庙中称亡父为祢。禘():宗庙祭祀的一种祭名。先祖主:此指神主。2元代的地方行政区划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明宋濂元史卷八五百官志【解读】上述资料表明: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又有一些变化。在地方,则设行省。行省之下则有路、府、 州、 县。 行省、 路、 府、 州、 县的长官为蒙古人, 掌实权。 这也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注释】登用老成:登用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3西汉三公的设置及其职权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复置一丞相。有两长史,秩千石。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武帝元狩五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武帝建元二年省。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宣帝地节三年置大司马,不冠将军,亦无印绶官属。成帝绥和元年初赐大司马金印紫绶,置官属,禄比丞相,去将军。哀帝建平二年复去大司马印绶、官属,冠将军如故。元寿二年复赐大司马印绶,置官属,去将军,位在司徒上。有长史,秩千石。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有两丞,秩千石。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成帝绥和元年更名大司空,金印紫绶,禄比丞相,置长史如中丞,官职如故。哀帝建平二年复为御史大夫,元寿二年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更名御史长史。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解读】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这条资料显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是西汉朝廷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位高权重。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地位最高,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太尉不常设,地位比丞相稍低。太尉和丞相一样,也是“金印紫绶”,但他只是“禄比丞相”,说明太尉的地位与丞相相近而略低。太尉常不置。太尉虽说是“掌武事”,负责军务,但不常设,或者虽设置而无印绶,且不置官属。无印绶且不置官属,实际上形同虚设。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与监察事务。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说明其地位低于丞相。御史大夫虽然是“掌副丞相”,但他不是丞相的下属。御史大夫有自己的独立的机构与专门的职责。御史大夫的职责除协助丞相工作之外,还包括管理图籍(户口、地图等)、受公卿奏事、监察百官等。透过这条资料,我们还可以看出:皇帝之所以让监察机构的长官协助丞相工作,实际上含有牵制丞相之意,反映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汉承秦制”。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与设置情况,与秦朝相似。【注释】汉代以粮食为官吏的俸禄,因而“石”的多寡,也就表示官位的高低。三公为“万石”,亭长之类的,则是“斗食”吏。比,有参照、视同、类同之意。从汉代的职官制度讲,“比”二千石的品级稍低于二千石。4西汉丞相位崇权重,但决定权在皇帝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其后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七周勃附子亚夫传【解读】这条资料记述了汉景帝时(公元前156公元前141)丞相周亚夫执行相权的情况。皇太后要景帝封皇后兄王信为列侯,景帝说要和丞相商议。丞相周亚夫根据汉高祖的约定,认为王信无功不应封侯,景帝采纳了周亚夫的意见。不久,景帝要封匈奴降将为列侯,周亚夫不同意,景帝没有采纳。这说明:西汉丞相位崇权重,国家大政都要先听丞相的意见。最后决定权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丞相的意见,皇帝可以听,也可以不听。【注释】列侯:爵名,秦汉实行二十等爵制,列侯为其中的最高爵位。5东汉陈忠论其时三公有责无权时三府任轻,机事专委尚书,而灾眚变咎,辄切免公台。忠以为非国旧体,上疏谏曰:“臣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故三公称曰冢宰,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汉典旧事,丞相所请,靡有不听。今之三公,虽当其名而无其实,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陵迟以来,其渐久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四六陈忠传【解读】范晔著后汉书是继汉书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东汉历史的主要参考资料。陈忠认为:过去的丞相、三公,位高权重,受到尊敬,连帝王也待之以礼,“在舆为下,御坐为起”,丞相的建议请求,皇帝一般都会采纳。现在的三公,有名无实。重大事情专委尚书去办,官吏的选拔与奖惩,也由尚书负责,尚书的权力超过三公。资料显示:当时三公的权力虽被尚书侵蚀,没有多大实权,却仍有宰相的名义,并承担宰臣的责任,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常归罪于三公,动辄加以罢免。6杜佑和马端临论东汉魏晋宰相制度的变化光武中兴务从节约,并官省职,费减亿计。废丞相与御史大夫而以三司综理众务,洎于叔世,事归台阁。论道之官,只备员而已。魏与吴蜀亦多依汉制,晋氏继及,大抵略同。魏改丞相为司徒。而文帝复置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自是中书多为枢机之任,亦宰相也。又置大丞相及相国。后魏、北齐亦置丞相,俱为宰相。尤重门下官,多以侍中辅政,亦宰相也。唐杜佑通典卷一九职官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尚书始为机衡之任。然当时尚书,不过预闻国政,未尝尽夺三公之权也。至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盖是时凡任中书者,皆运筹帷幄佐命移祚之人;凡任三公者,皆备员高位畏权远势之人,而三公之失权任,中书之秉机要,自此判矣。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九职官【解读】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与元朝马端临编撰的文献通考都是叙述我国典章制度沿革的重要史籍,也都谈到东汉至魏晋时期宰相制度的变化情况。虽然杜佑与马端临的看法不一致,但综观上引两条资料,以及上引唐六典与后汉书陈忠传提供的资料,我们仍可清楚地看到,东汉时起,总的发展趋势是,三公的实权越来越小,尚书的权力越来越大,并最后取代三公成为宰相。中书省长官常参加决策活动,也握有宰相的权力。北魏、北齐,门下省的权力也越来越大。发展到唐朝,便形成为尚书、中书、门下并立的三省制。【注释】洎于叔世:及至末年。唐代三公为“论道之官”,此处“论道之官”即特指三公。7司马光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西汉以丞相总百官,而九卿分治天下之事。光武中兴,身亲庶务,事归台阁,尚书始重,而汉公卿稍已失职矣。及魏武佐汉,初建魏国,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文帝受禅,改尚书为中书。有令有监,而亦不废尚书。然中书亲近,而尚书疏外矣。东晋以后,天子以侍中常在左右,多与之议政事,不独任中书,于是又有门下,而中书权始分矣。降及南北朝,大抵皆循此制。宋赵汝愚宋名臣奏议卷四七,司马光上哲宗乞合两省为一【解读】司马光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曾主编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司马光的奏疏可以看出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的演变趋势:西汉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权在握。东汉的尚书逐渐侵夺公卿权力。曹魏时期,中书开始抬头,尚书的权力渐被侵蚀。东晋以后,门下省开始抬头,中书的权力又被分割。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演变的规律是:皇帝总是利用自己的身边亲信来分割相权。相权一次又一次被分割,相权越来越分散。相权的一次又一次被分割,而宰相的职务并未被取消,体现了皇权与相权既互相依赖又有矛盾。【注释】魏武:指曹操。文帝:此处指魏文帝曹丕。8宋代二府为决策机构材料一:(庆历中)时患州县赋役之烦,诏诸路上其数,俾二府大臣合议蠲减。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七四食货志材料二:熙宁初,置局修敕,诏中外言法不便者,集议更定,择其可采者赏之。元丰中,始成书二十有六卷,复下二府参订,然后颁行。元脱脱等宋史卷一九九刑法志【解读】上述两条资料表明:宋代虽说枢密院与中书(此指中书门下政事堂)对掌文武二柄,实际上枢密使也参加有关赋役制度以及法制问题的决策。枢密院与中书门下政事堂实际上是宋代的决策机构,军国大事多由枢密院与中书“二府”决定。【注释】二府:此处指枢密院与设于禁中的中书门下政事堂。9两汉的察举制材料一:武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考核试卷及答案完整版
- 2025东莞版高净值人士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
- 胆茶碱受体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5房地产并购贷款合同
- 2025年度电力工程电工技术支持聘任合同
- 2025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宿舍管理与维修服务合同
- 2025年企业人事经理高端定制服务合同
- 2025版私单育儿嫂服务合同综合育儿管理与辅导协议
- 2025年度土地招标建房与智慧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合作合同
- 2025第五章合同担保共51张的养老保险产品销售风险控制协议
- 2025年XRF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健康知识》竞赛题库含试题及答案
-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第一课主题班会
- 潘毅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课件
- 残疾预防日班会课件
- GB/T 45760-2025精细陶瓷粉体堆积密度测定松装密度
- 2025年航空发电机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课件】集合的概念+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一册
- 亲子互动策略分析-洞察阐释
- 食堂安全培训课件
- 坏死性筋膜炎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