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园社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1页
新园社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2页
新园社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3页
新园社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4页
新园社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园社区失地农民就业安置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新园社区失地农民的成功再就业与各级领导的正确领导和社区工作人员的有效工作是密不可分的,让失地农民不仅搬入了新家,也拥有了一份理想的工作和崭新的生活。细致完善的分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了社区的努力、关怀和重视,减少了无业人员的数量,保障了社区的稳定和和谐。关键词:失地农民 就业安置 社区发展由于成都市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时时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从而引发了失地农民有了房子但失去了收入的窘迫困境,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针对失地农民的情况下达了一些关于失地农民再就业的重要文件,石羊街道办事处的新园社区认真积极地落实文件内容,并做好文件以外的有关失地农民再就业的具有新园社区特色的工作一、新园社区基本情况 新园社区地处成都高新区石羊街道办事处,位于府成大道和成雅路匝道以北,三环路以南,机场路和成雅路以东,成昆线以西区域,南与新街社区接壤。辖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社区居民入住面积84200平方米,辖区内现有企业38家。新园社区从2006年11月初开始筹备,社区共有20幢楼房,74个单元,1396户。其中15幢农民拆迁安置房,由原桂溪和石羊两个街道办事处13个行政村拆迁户组成;农民拆迁安置房的1、2、3、4栋共244户,安置了庆云、三元、石桥和丰收村4个村的失地农民,从94年已经入住;另外11栋共876户,安置了清和、仁和、石墙、勤俭、裕民、五岔子、石桥、建设、丰收、三元、灯塔共13个村的失地农民,于06年11月开始陆续入住;另有5栋城市返迁房276户,主要安置从大学路、致民路、玉林巷、小兰街、菊乐路拆迁的城镇居民,目前入住8户。二、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全国有近亿亩耕地被征用,其直接后果是造成了4000多万徘徊在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2003年,九三学社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60%的失地农民生活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失去土地的农民,不仅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且就业和社会保障均无着落。根据九三学社对辽南某市郊区的调查,失地前平均每个劳动力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户均收入2万元左右。失地后,不仅收入减少,还由于搬进楼房,取暖费、电费、水费、物业费、饮食费等支出增大,平均每年每户农民减收1.13万元。因为生活拮据,甚至出现了失地农民以捡破烂为生的群体,有的农户夜里连电灯都舍不得点,到农贸市场捡菜吃、到河边洗衣服、在楼下支起锅灶做饭的农民大有人在。特别是城乡结合部或城市郊区农民,失去土地后,很大一部分成为游离于城乡社会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在未经任何培训的条件下进入城市,又因为这些城市并没有做好接收吸纳他们的准备,使得他们面临被彻底“边缘化”的危险。他们中间条件和运气好一些的,经过百般周折和十分繁琐的手续就业,但是即使找到一份工作,也要时常处于怕失业、怕生病、怕孩子失学、怕暂住证上找麻烦的惴惴不安的心态之中。处于这种心境的农民并不认同城市是自己的家,他们与城市间存在着难以消除的隔膜。这些成千上万游荡于城市边缘的“失地大军”,如不及时引导,必然会对整个社会甚至国家的发展稳定产生负面影响。三、失地农民问题产生的原因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把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才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唯一出路。当我们把实现小康的希望放在城市化的道路上时,城市化、工业化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新篇章。城镇的铺开,改变着土地上千百年来未曾动摇过的生产方式,也剥离出一时间手足无措的农民。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随之迅速扩大:失地农民。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是有助于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但是在这发展的过程中也让失地农民有一段时间处于无房无地无收入的窘迫困境,从而在失地农民心中形成了一种对政府不信任的不助于政府管理及沟通的心理障碍.1、心理意识的影响 一部分失地农民在从农村社区走进城市社区以后还会对角色转换产生心理抵触情绪,融入社区困难。这部分失地农民即有实力走进城市,也有想搬迁到城市的愿望,但个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大。这部分失地农民对于农村的生活方式比较认同,但又不习惯农村社区生活的某些方式,他们希望过上那种游离于两个社区之间的生活。同时他们乡土观念较强,怀旧心理严重,不能向前看,总觉得自己原始生活的地方是比较好的选择,这是一种小农思想的误导。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容易融入城市社区的生活,市民化较难。但新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并不这样想,他们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入户调查,对失地农民心理上的安慰,让失地农民不再觉得他们不能融入社区的居民生活,让他们在思想上就提前一步融入社区。2、失地农民自身素质的影响 失地农民角色转换的成败与否还与个人自身的适应能力有关。这部分失地农民困难则是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不清造成的困难,农民角色与市民角色是两个绝然不同的角色。市民角色是市民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有其相应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人们在心中对其有约定俗成的行为期待。而部分失地农民由于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差异,不能准确把握市民角色的内涵,对于市民角色的行为实践不成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更多的是农民角色形象。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是其市民化关键的一步。走进城市后,失地农民融入城市最大的困难是要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化。转变过程中出现的角色不清、角色中断等问题从产生的原因来看,更多的是个人内因,适应能力差。提高进城农民的自身素质是解决进城农民角色转换问题的有效途径,可以对进城农民进行城市文化生活方面的宣传、解释、培训等多方面的手段,让进城农民心理上接受学习城市文化与城市生活方式。通过提高进城农民的自身素质,更新观念、改变陋习,学会遵守城市的各种规章制度,培养社区和公共意识,改变原有的文明生活准则,顺利的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融入城市,成为一个真正的市民。 3、失地农民的自身技术技能由于失地农民是长期劳作在田间地里,没有受过好的教育和技能技术的专业培训,因而他们不能来到城市就直接找到工作,所以他们的就业难也是有教育的落后,生产力发展缓慢是密切相关的。由于张氏见的也居生活也导致特们有了一些很不好的生活和语言上的习惯。对他们的影响是只会说粗话,不讲道理的。所以在劳动就业方面除了加大力度为失地你哦哪个民找工作还要加强对他们的技能技术培训。新园社区针对4050人员及挑剔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及灵活就业人员,积极稳定地把家庭手工业引入社区,切实解决失地农民不出社区就实现就业增收问题,从3月起心愿社区先后引进了手工艺花制作、童装加工、川剧脸谱表面上色的手工业项目13项。新园社区还开展免费的引导性培训,培训后的失地农民有了明显的进步。四、解决措施1.加强就业培训,增加就业岗位很多的社区也愿意自己社区的就业人员能增多,无业人员能减少,但是仅有这个愿望是不行的。很多社区的工作人员不愿为之付出行动,从而使社区的失业人员有增无减,是无业人员怨声载道。但是新园社区的工作人员是不止说,也要做。由于新园社区管辖范围内有38家企业,他们把企业作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平台,积极寻找稳定性强,收入较高的就业高位为社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服务条件。通过此项举措,不仅为新园社区失地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资源共享,信息互动,很好的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就业无岗位四、解决办法社会保障体系、2.社会保障体系由于失地农民对于社会保障体系不了解,造成的生病看不起病,只有在家拖着的窘境。在普遍实行货币制度补偿后,失地农民自行解决养老、医疗、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的社会保险待遇,从总体上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新园社区的国内钢作人员积极商们讲解买社保的好处和优点,许多居民也了解了社保的优点,积极咨询,大部分人都有了社保。总结:新园社区的再就业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的高度好评,相信他们会造福当地居民,为城乡一体化的失地农民就业工作起积极作用参考文献:1.高勇.失去土地的农民如何生活-关于失地农民问题的理论探讨N.人民日报,2004-02-02(9).为失地农民构建生活保障网N.新华日报,2005-12-06. 2.杨翠迎.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来自浙江省的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6). 3.陈映芳.城市贫困的新问题J.中国城市评论: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4.常进雄,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合理利益保障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4 ,第3 期。5.陈映芳等, 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上海:文汇2003 ,版社。6.杜洪梅, 城市化进程中城郊农民融入城市社会问题研究, 社会科学2004第7 期。7.高勇,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探讨, 经济学家2004第1 期。8.史娟,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述评,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第二期9.特奥多沙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