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_.doc_第1页
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_.doc_第2页
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_.doc_第3页
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_.doc_第4页
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_.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论文: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我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就业弹性计算公式进行分解,失业变动与劳动生产率权衡(trade-off)关系的讨论,分析不同经济增长方式下的失业率与产出水平的变动趋势,认为短期内失业率与产出水平存在倒U型关系,长期内失业率与产出水平的关系取决于经济增长中资本与知识作用的对比。在此分析框架下,本文构建一个拓展的索罗模型,并分析其平衡增长路径。目前我国失业上升与经济增长共存仅是短期现象,调整要素供给比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可避免上述长期趋势的出现。文章最后利用我国19882005年分省面板数据对以上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关键词:失业变动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方式一、序言我国在近30年的时间里实现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劳动力的大量供给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中的供方弱势,将使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维持较长时间。因而,近30年的高速增长是以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为基础,体现出由人口扩张、廉价劳动力供给带来的低成本增长为主要特点。但勿庸置疑的是,这一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1996年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们职业和收入结构的调整,第二阶段是人们在不同就业状态上的分化。(陆铭,2007)这种阶段性特点表现为:一方面,劳动力流动性增强,在不同部门、产业、地区之间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经济效率快速提升,单位劳动的产出水平大幅上升;另一方面,这种分化的情况下,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工作调整、工作搜寻及劳动力迁移的成本随之增加,劳动力就业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由此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显性化等多种失业类型交织在一起,促使劳动参与率下降,总的失业率迅速上升。综合起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化出现了失业人口迅速上升与单位劳动的产出水平大幅增长共存的现象。本文尝试通过劳动生产率探讨失业与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关系,结合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分析失业变动是如何通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的。本文的框架如下:第二部分,利用失业与劳动力产出水平的简单关系,分析了失业变动与产出水平的短期倒U型关系,通过剖析劳动生产率变动的来源出长期内失业与产出水平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会改变短期失业与产出水平的倒U型关系。结合我国就业弹性、城镇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历年变动情况,/短期内,资本约束条件下,经济中的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有限、技术创新程度不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多来源于劳动力的数量,但是,随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就业工人通过提高努力程度保有自己的职位,生产规模没有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失业率将会上升,因此,产出水平上升,失业率上升;当产出水平进一步上升,随劳动力数量增加,平均到每个工人的产出水平将下降,企业或行业固定其生产规模,控制劳动力就业数量,利用增加单位工人的工作量增加产出的作用减弱,失业率上升而产出水平却下降,表现为失业率到达一定阈值()时产出水平达到最大值,其后随失业率上升产出水平下降(如图2所示)。这样的变化在短期内由于资本投入是固定的,因而失业率与产出水平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长期内,上述关系倒U型关系是否还会存在?在上述生产函数中,劳动供给在长期内是稳定的,这样的条件下,影响产出水平最为重要的就是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本文将考察劳动生产率的长期变动。经济理论认为要素比例的变动会影响产出的组成结构,改变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率,长期内,劳动力数量带来的生产率提升在要素比例转变的条件下,其主导地位在技术、知识的作用下逐步减弱,而劳动力质量的的权重将得以不断加强,体现在经济增长中即劳动生产率更多的来自于知识、创新与技术的合力,因此,长期经济增长中劳动生产率的增减与一国或一地区的劳动力质量提升有关,引起劳动力质量的变动主要来自于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来源于传统教育、培训及健康投资等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另一部分则来源于使用新技术、创新知识等“干中学”方式积累人力资本带来的,这一部分更多程度上体现为技术进步。假定长期内生产函数中的劳动生产率是人力资本(通过正规教育获得)和技术进步(物质资本积累获得)的函数。令是正规教育的人力资本存量,是物质资本存量。据此,我们所讨论的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长期关系可以写为:根据前述分析存在;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的素质的提升失业率会下降,即;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体现为物质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资本聚集程度的提升生产率也会上升,即而的符号相对复杂一些,短期内由资本带来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会产生替代效应,从而排挤就业,即存在;但是,长期来看,如果技术进步可对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使产业内部的分工细化,生产规模扩大,从而创造出大量新兴的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则存在;反之若长期内技术进步只发生在少数部门或行业内,就业并未因此而得以提升,此时,。由于长、短期符号的复杂性,使得的关系同样复杂起来,综合起来,失业率与产出水平的关系可用图3表示。图3:失业率与产出水平的长期关系根据图3,我们看到失业率与产出水平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1)ABC段保持图2的倒U型关系,AB段是失业率与产出水平同向上升,BC段为二者反向变动。ABC曲线为短期情况,是因为短期内术进步或资本对就业具有挤出效应,它们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引起失业率上升,出现曲线中的AB段,之后的BC段表明,技术进步缓慢、劳动力素质提高缓慢的前提下,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因此,失业率上升,产出水平下降。ABC段的变动方向则为由左向右。(2)BD段的出现意味着长期内,当失业率到达一个阈值时,若出现技术进步或资本带动更多的就业增加时,失业率与产出水平就会发逆转,失业率下降而产生水平上升,BD的变动方向为由右向左。利用上述框架来分析考察我国的情况时,有必要分析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失业率与产出水平的关系。首先,我们直接考察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国际上常用三种方法度量劳动生产率,我国历年统计数据中没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根据劳动生产率按不同人员范围的计算公式有,劳动生产率=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基于我国统计口径中,全部职工的统计只包括了行政事业及国有企业的职工人数,在此采用全国就业人数进行计算,同时这里计算的劳动生产率既包括了生产人员也包括了非生产人员在内的全部就业人数,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里计算的是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根据历年我国统计数据计算有图4和图5,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失业率本文对城镇失业率做了初步的估算,利用历年统计年鉴中总就业人员与经济活动人口之差作为城镇失业人口估算的。这里有必要说明的是劳动力调查资料显示,农村的失业人数很少,失业率也很低,农民基本上是到城镇找工作。在此基础上为便于计算本文假定农村失业率为0。在19882004年间逐渐上升,失业率最高年份为2000年,以后略有下降,但失业的上升趋势没有改变,图4中显示城镇失业率上升的同时,劳动生产率也在上升。图4:19882005年我国城镇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上世纪以来,国外学者研究欧洲与美国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时发现,欧洲是以高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为特征,美国则是低失业率与高劳动生产率的特征(MichaelBrauningeetal.,2000,RobertJ.Gordon,1995),并认为失业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权衡(RobertJ.Gordon,1995),如图5所示Gordon的研究认为失业与生产率存在如图所示的UPT(unemployment-productivitytrade-off)关系,UPT线上欧洲与美国分别对应了高失业变动、高生产率变动与低失业变动、低生产率变动的特征。利用这样一个关系对照我国的失业率与劳动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的波动情况有图6图6中的UPT线仅用作分析参照。,显示市场化进程以来我国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关系的特殊性。既没有呈现出欧洲高失业率低劳动生产率,也没有表现出美国低失业率变动与低劳动生产率变动的特征,失业率变动与生产率变动没有明显的图5所示的权衡关系,而是以劳动生产率稳步增长,失业率变动幅度较大为特征。其次,考察我国城镇失业率与GDP的关系。将我国19882004年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利用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应人口普查年份的经济活动人口与就业人口之间的关系计算整理而得。、城镇登记失业率与GDP的关系绘制如图7所示,对比图2与图3,我国失业率与产出的关系类似图2与图3失业率阈值的左边部分。图形对比显示,我国失业水平与产出水平位于图2与图3曲线的AB段,但是,图7中的曲线是否意味着已经到达AB段的阈值水平,我国现在的失业水平与产出水平的关系是否还会沿图7中曲线的态势持续?未来,失业变动和劳动生产率之间是否存在着权衡(trade-off)?若存在权衡关系在未来是否会保持稳定?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的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做进一步的分析。图5:失业与生产率变动关系(RobertJ.Gordon,1995)图6:19882005年我国城镇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图7:1988-2005年我国城镇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与GDP的关系三、模型构建基于上述失业率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国的现实情况,本文考虑建立一个扩展的索罗增长模型。传统的索罗模型中,失业或就业是外生的,劳动供给是外生的,ClasEriksson(1995)考察了三种类型增长模型后,认为经济增长不仅仅是技术进步的影响,还包括其他因素如偏好参数的变化,进而通过一个内生劳动供给模型,认为劳动供给的增加或减少关键取决于效用函数的性质。MichaelBrauninger,MarkusPannenberg(2002)构建了一个扩展的索罗增长模型,将生产函数中的劳动投入内生化为干中学和正规教育两个部分,以获得失业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理论关系,进而以12个OECD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长期条件下,失业率会成比例的减少劳动生产率,即长期条件下失业率会减少单位有效劳动产出水平。上述研究从各个侧面讨论了失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