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诗词赏析.doc_第1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诗词赏析.doc_第2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诗词赏析.doc_第3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诗词赏析.doc_第4页
中考语文复习之诗词赏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语文复习之诗词赏析这几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了诗歌赏析的内容,去年她悄悄地也来到了我们南宁市。走进古代诗歌,接触诗人内心情怀,品悟诗歌的意境,揣摩诗歌语言的精妙,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且看2010年南宁市中考题目: 8、下列对诗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这两句诗“随”“入”用得好,诗人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船过荆门时所见到的不断变化的景物,写得极为传神。B、“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运用“风飘絮”“雨打萍”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破碎,形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的局面。C、“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天狼”即天狼星,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诗句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的雄心。D、“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这首诗写诗人不善于种田,傍晚收工时,露水打湿了衣裳,沉重的劳作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抱怨之情(一)注重积累,做到“知人”、“知诗”。这里的“知人”、“知诗”就是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这样才能设身处地地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如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王维、李商隐、杜牧、陆游、苏轼、辛弃疾、文天祥等都是诗词的名家。 (二)抓住诗歌意象,善于描摹诗歌意境。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单位,诗人主观想象与客观物象凝聚的表现,是诗人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的统一,是构成意境的基础。因此,赏析诗歌意境,要抓住诗歌所运用的意象,通过想象,描摹出情、景、意高度糅合的图画来。如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两句运用了军营、军旗、火堆、熟牛肉、五十弦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热闹、壮烈、斗志昂扬的场面,具有独特的塞外空旷豪迈氛围。(三)把握诗眼,体味语言的精妙。一个字用得好,往往会使全句、全诗生气盎然、灵动异常,这便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是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的句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有挺拔坚毅之美,落日映衬在茫茫的戈壁背景上,直线与曲线浑圆交融一体壮观而艳丽,这“直”与“圆”正是此诗的诗眼,别的字无法替代。以下是我们在初中阶段语文课本里的重点诗词的赏析1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此联无意说理,蕴含着新事物往往在旧事物将要消失时诞生了。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尾联,由上面景物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抒发一种淡淡的愁绪。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2钱塘湖春行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3西江月这首词是词人在隐居时期里写的。词中描写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愉悦心情。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这景象是词人在夜行中见到、听到的,表达他内心的喜悦。用这些声音来表现了夏夜的寂静。这正是寓静于动的写法,能够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词人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他急忙转过溪头时,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不用说,词人这时的心情是何等欣慰呀! 这首词上片写景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4天净沙 秋思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品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秋日黄昏下独自牵着瘦马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的境界。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在作了这样的铺垫之后,作者才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异乡人望了一眼即将西沉的夕阳,不禁叹道:“断肠人在天涯。”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乡愁何等浓重。5望岳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首联写远望所见,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颔联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6春望首联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联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颔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颈联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尾联是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7使至塞上首联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颔联写山高路远,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颈联内容已在上文)尾联写经过长途跋涉,诗人终于到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8登岳阳楼首联写景,上句一“东”一“西”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下句由近及远,从“帘旌”到“夕阳”,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诗人不由悲从心来。尾联的“风霜”是双关。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颔联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颈联诗人推开一步,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哲理:新事物总是能够战胜旧事物、取缔旧事物,或说新事物不能因为旧事物的存在而停滞不前)末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10赤壁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注意:是“反说其事”,是一种假设而已)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现了词人由心中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作达观之想的心理变化。(哲理:事物没有十全十美,完美和残缺是相辅相成的)。最后,水到渠成地唱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放达宽慰之语。远隔千里之人,同处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虽不能团聚,也能有所安慰了。全词乐观旷达的情怀和深邃的哲理趣味,在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现出来。12山坡羊潼关怀古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其实是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判。作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这样的认识是难能可贵的。13饮酒(其五)“而无车马喧”的原因是“心远地自偏”,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14行路难(其一)“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的尾联,诗人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的结局,诗人突然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共十八句,正如诗题所示,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即“咏雪”(前十句)和“送别”(后八句)。开头两句,突出了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一个“即”字,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接着,诗人发挥神奇的想像,将北风看作春风,将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比喻何等新奇,格调多么豪迈!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两句是过渡性的,将视线又转向“外景”,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17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面两句现在常用来指那些离退休干部仍关心国家和人民,为人民献出最后一份力。18沁园春 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动态描写,有活泼奔放的气势。 “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江山.折腰。”这两句是上文写景与下文议论之间的过渡。上句总括上片的写景,对“北国风光”作总评;下句启下,展开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抒发诗人的抱负。 “惜射大雕。”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了。“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 “俱.今朝。”“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风流人物”即“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他们具有无比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必将能担当历史重任,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课文中“风流人物”指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我觉得并不矛盾)19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主要是写内心的孤独。“过尽千帆皆不是”,作者通过她看遍一艘艘驶过的客船,来写她的一次次失望,充分地体现了她从希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与内心的痛苦。 “斜晖脉脉水悠悠”是写自然景象,同时也是在表达这一女子的思想情绪。预示着她的孤独生活也将不断地持续下去。 “肠断白洲”中的 “白洲”,那是她当初同爱人分手的地方,当然更是使她因相思而愁肠寸断的地方。20渔家傲 秋思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异”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衡阳雁去无留意”,实际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依据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惯常体例,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是词人和征人们共同的心理矛盾:他们思念家乡,但未能建立军功、勒石燕然而不能。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结句“人不,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白了头发,征夫流下了眼泪(互文)。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2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22武陵春北宋败亡后,李清照各处流亡。写这首武陵春词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上片首句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物是.先流”,眼前春天花开花落年年如此,而她却面对国破、家亡、夫死,她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此两句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 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