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docx_第1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docx_第2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docx_第3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docx_第4页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近年的翻译研究关注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的探讨, 取得了明显成果, 凸现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本文在此基础上, 对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与把握并协调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间的关系,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各种关系的和谐是保证涉及翻译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条件。而积极、互动的主体间性使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和谐共存成为可能, 也为从视界融合导向人类灵魂的沟通开辟了一条必由之路。关键词: 翻译、主体间性、视界、融合近年来, 国内翻译界对翻译主体与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研究与探讨, 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得以凸现。但同时, 翻译界也更清醒地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以排斥作者为前提, 也不以否认读者的作用为目的; 译者的主体作用不是孤立的, 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作用紧密相联。现代阐释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阐释理论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为这种认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译活动不再被看作一种孤立的语言转换活动, 而是一种主体间的对话。本文在这一理论背景下, 提出要正确认识翻译的主体性, 有必要进一步探讨翻译的主体间性问题。一研究翻译的主体性, 不能忽视翻译主体间的关系。于是需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看待译者在翻译中的中心地位? 如何认识和把握翻译活动中作者、译者与读者这三个主体的关系杨恒达( 2002) 从翻译活动的任务和目的出发,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指导, 从主体间性这一概念的内涵出发, 探讨了上述问题。杨恒达把处理好多重的主体间关系, 当作成功、出色的翻译的基本前提。他( 2002) 着重分析了译者与原作者、译者与读者的双主体间关系, 以及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多主体关系, 并提出: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否定自己, 然后才能确定自身。为说明此问题, 他把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定为翻译的前提。他援引哈贝马斯的话说: 我把达到理解为目的的行为看作是最根本的东西。0他认为对翻译来说, 最根本的问题, 也必须以达到理解为目的。而要在翻译中达到理解之目的, 就必须以确立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为前提。就翻译的具体操作程序而言, 虽然译者面对的是文本, 但杨恒达不说/ 文本的可认知性, 而提出/ 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0, 是因为文本不仅是作者主体的创造物, 而且实际上是作者主体的一部分, 对文本的理解不可能离开对作者主体的理解。在是否以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为前提的问题上, 他谈到了译者的良心问题:就译者作为认知主体而言, 我们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得到的启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 哈贝马斯对非认知主义的抨击是从道德角度出发的, 而在翻译问题上, 是否以作者主体的可认知性为前提, 涉及到译者的良心问题。译者在翻译中扮演的认知主体角色不同于普通读者在阅读中充当的认知主体角色。因为读者可以误解作者的意思, 而当他向他人阐释或介绍作者原意的时候, 他是以自我的身份出现的, 他要为自己的误读、曲解及错误解释负责。而译者则不一样, 他是以作者的身份说话,他在翻译中的误读和曲解在一般情况下都会被读者看作是作者的本意。那么, 既然译者是以作者的身份说话, 他在翻译中就有一个否定自身, 进入文本作者主体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 译者的伟大之处在于甘愿把自己看作文本作者的传声筒, 他既是认识主体, 又要否定自己, 尽量让作者借他的语言来说话。这就像演员一样, 既要认识角色, 又要成为角色。能否做到这一点, 或者说尽可能接近这一点, 就要看译者是否真诚, 是否有对得起作者、对得起读者的良心, 这是一个道德问题。( 杨恒达2002: 99)关于良心问题0, 这实际上是任何一个译者都挥之不去的/ 情结0, 也就是/ 忠诚0的观念。良心问题0的提出, 明显受到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学的启发。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 主体间的对话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参与对话的各方应是平等的, 二是参与对话的各主体必须遵守被语言和生活共同体所承认和接受的准则与规范。法国的贝尔曼在5翻译批评论: 约翰#唐6一书中也提出了这一问题。贝尔曼以/ 道德0与诗学0的双重标准对译者与作者( 原文) 和读者( 目的语文化) 的关系进行了审视。在他看来,翻译主体间的关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限制。首先是道德标准, 这与杨恒达所谈的/ 良心问题颇有相通之处。道德标准是针对原文而言。贝尔曼避免用/ 忠实0概念, 而是提出尊重和负责。译者要尊重原作并要对原作负责, 这里借用的不是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而是现代阐释学关于主体间关系的/ 宽容0与/ 能动的观点。贝尔曼所说的/ 尊重具有两方面含义, 一是保留原文的特质、气韵、风格等; 二是要在目的语中进行再创作, 以丰富、拓展、延续原作的生命。也就是说, 译者与原作者应该是一种相互尊重的对话关系, 应以平等的态度直面对方的存在, 作为译者, 他应当以其再创作的作品来实现对/ 原作的一种馈赠0。诗学标准是针对目的语而言。诗学视作品为整体存在, 则诗学标准强调译作要作为整体而存在, 有独特的节奏、连贯的风格和内在的统一。总之, 译者奉献给目的语读者的, 是一部完善的经过再创作的作品, 它既包含了原作者的生命要素, 又以新的生命形态在新的语言、文化环境中生存( Antoine1995: 86-101) 。考察翻译活动, 探讨翻译的本质, 不能不关注译者、作者与读者的相互关系。无论是杨恒达在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启迪下所说的/ 否定自身以确立自身, 还是贝尔曼针对原文与目的语所提出的道德与诗学标准, 都在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那就是翻译活动, 特别是文学翻译活动中所涉及的作者、译者与读者三个主体,不是孤立的主体, 而是以对方存在为前提的一种共在的自我。因此, 如何协调好作者、译者与读者间的关系, 使共在的自我在翻译中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 非常重要, 为此, 我们有必要求助于伽达默尔的/ 视界融合0说。二阐释学作为一门对于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和哲学, 所关心的问题总是与翻译学所关心的联系十分紧密, 伽达默尔在5古典阐释学和哲学阐释学一文中这样写道:赫尔默斯是神的信使, 他把诸神的旨意传达给凡人) 在荷马的描述里, 他通常是从字面上转达诸神告诉他的消息。然而, 特别在世俗的使用中,的或不可理解的表达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翻译这个职业因而总有着某种-自由. 。翻译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语言并以对被表达东西本来含义的理解为前提。谁想成为一个翻译者, 谁就必须把他人意 指的东西重新用语言表达出来, - 诠释学. 的工作就总是这样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的转换, 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 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另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 转引自洪汉鼎2001: 2) 。细读伽达默尔的这段话, 我们可以看到他所说的/ 诠释学, 与我们研究的翻译问题在许多层面上相一致。首先, 在他的论述中, 翻译的传统方式得到了揭示, 即在荷马的描述里, 通常都是/ 从字面上转达诸神告诉他的消息0。字面翻译在本质上就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其次, 伽达默尔所说的诠释( 阐释) 任务与我们今天所说的翻译任务是相同的: 把一种用陌生的或不可理解的语言表达的东西翻译成可理解的语言。在这里, 我们特别注意到被反复使用的两个词:理解与表达( 包括下文的/ 重新表达) 。这两个词构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翻译的基本过程。在伽达默尔看来, 这两个方面中理解是前提, 所以他的许多著述中特别强调对/ 理解0的研究。再次, 他指出了对于翻译研究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 即从/ 他世界到/ 我0世界的转换, 这一转换是本质性的, 它标志着语言生成与接受环境的根本变化, 而这一根本变化必然对理解与再表达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此外, 伽达默尔提出了一个与传统翻译观相去甚远的观点, 还给了翻译这个职业/ 总有的某种自由, 也就是在根本上承认翻译是有一定自由的。上述几点, 在今天看来, 也许并无新颖独到之处, 但以此为出发点, 可以紧紧围绕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当译者进行翻译时, 他直接面对的并不是/ 作者0和/ 读者0, 而是文本和想象中的/ 隐含的读者0。也就是说, 一边是文本, 另一面是译者假定的读者。这马上给我们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那就是文本是否等同于作者? 译者翻译时考虑的读者是以什么方式出现的? 换言之, 译者考虑读者时考虑的是什么因素? 如果按照伽达默尔的观点, 翻译 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语言, 而且还以对被表达的东西本来含义的理解0 为前提, 以/ 他人意指的东西重新用语言表达出来0为结果, 那么我们可以说, 前者是针对原文本而言, 而后者是为了读者而言。对于翻译的前提) 理解,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6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 / 不应把理解设想为好像是个人的主观性行为, 理解是将自己置身于传统的一个过程, 正是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不断融合0。这里涉及到了一个对翻译理论来说非常关键的问题: 若把理解视作译者的纯个人的主观行为, 那么传统翻译论所强调的以客观( 理解的客观性) 为基础的忠实,就无可保证。伽达默尔在对理解的主观性提出质疑的同时, 又赋予了它一个有限制的存在理由, 那就是要将理解的主观性置身于传统之中,因为在他看来, 任何一个理解者, 都不可避免地处于传统之中, 正是传统将理解与理解对象联系在了一起。为此, 伽达默尔又给传统与成见一个重要的位置, 以此作为个人理解的前提, 从而实现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这一观点为译者理解作者的意图, 把握文本的意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 就译者而言, 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 他还担负着用另一种语言将他所理解的东西向所设想的读者表达出来的任务。而我们知道, 在翻译活动中, 读者的期待与要求始终是译者所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一些富有经验的译者来说, 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读者的期待能否与译者的理解与再表达形成和谐的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影响了翻译的目的与任务能否完成。翻译的这种多因素和谐的要求,又同样可在伽达默尔的阐释观中找到理论的支撑, 这就是他的/ 视界融合0说。周宪对伽达默尔的/ 视界融合0说是这样理解的:所谓视界融合, 指解释者的历史理解不可能是不偏不倚客观公正的, 他对过去的理解总是包含着自己对当前情况的理解。然而, 解释者的视界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动态开放的, 当前的视界可以扩大到包容过去的视界( 即施莱马赫尔所要求的) 。这样便构成一个新的更广阔的视界( 周宪1997: 251) 。周宪补充指出, 尧斯在伽达默尔的阐释学基础上, 提出了期待视界这一重要概念。三期待视界是站在读者的立场提出来的。文 本的接受和理解都有赖于特定的期待视界, 对于翻译来说, 这便涉及到多种期待视界存在的可能性。对原文本的读者而言, 存在着至少两种不同视界, 即文本问世时最初读者的期待视界和当下读者的期待视界。一旦引入目的语的接受语境, 便又出现目的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这种视界的历史间距与空间间距是客观存在的。译者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 他的基本任务之一是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阐释, 融合成一个更大的视界, 让翻译涉及的诸视界达到贯通融合, 亦即最终完成沟通与交流之重任。那么如何去达到视界的融合呢? 就翻译而言, 视界融合在某种意义上, 是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在目的语中得到再生, 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对这一问题, 译界近年来有不少思考,其中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 它们都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如何正确定位有关。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对大多数译者来说, 他们长期以来都奉行一条原则, 那就是在翻译中不要掺入自己的主观因素。这条原则的形成是基于如下认识: 只有保持客观, 才能保证正确的理解与再表达。这是一种典型的客观主义翻译观。当我们通过对意义的探索, 不再认为作品的意义是永远固定不变和唯一的, 不再把翻译当作复制原作者的意图, 传达原作的意义的简单的语言转换时, 我们便有可能从一个更深刻的角度去理解伽达默尔的观点: / 理解就不只是一种复制的行为, 而始终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因为在伽达默尔看来, 作品的意义场永远是一种不断开放的结构, 其意义并不只存在于文本的字面, 而是需要读者的不断阐释来激活它, 阐释的最好方法便是作者视界和读者视界的融合。伽达默尔的这一观点表明, 阐释活动既不是一种纯个人的主观活动, 也不是一种客观主义的对文本意义的简单求索或还原。保尔#利科在5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文中对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这一概念作了深刻分析, 认为它/ 是一个辩证的概念, 它是由拒绝两种观点而产生的: 一种是客观主义, 在忘却自身之上假定他人的客观性; 二是绝对知识, 普遍历史可以在一个单一的视域内被表述。我们既不存在于封闭的视域中, 又不存在于一个唯一的视域中。没有视域是封闭的, 因为总有可能使自己置于他人观点和他种文化之中。主张他人是不可接近的, 这将使人想起鲁宾逊#克鲁苏(Robinson Crusoe) 。但是也没有视域是唯一的, 因为他人和自己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不可超越的0 (见洪汉鼎2001: 447) 。文中的/ 视域0,与我们所谈的视界0是一个词。在利科的分析中, 我们可以看到视界融合这一概念的辩证性在于, 一方面对否认阐释者自身, 抹杀阐释主观的作用, 毫无/ 先见0 地解释历史的客观主义提出了质疑; 另一方面, 又对坚持自己一孔之见,单凭自已误以为的惟一视界去理解历史的主观主义予以批评。客观主义的结果是阐释者永远无法真正理解与把握文本的意义和真理。因为呈开放结构的文本需要阐释者的投入才能激活其意义。主观主义的结果便是永远无法超越与原作者的冲突, 两者的视界无法融合, 达不到沟通、交流与对话意义上的积极理解与阐释。针对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而提出的视界融合说于是赋予了/ 成见0以最突出的特征。利科指出:成见是现在的视域、是近物在其向远物开放中的有限状态。这种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给予成见概念以其最后的辩证作用: 仅由于我使自己处于他人观点中, 我才使自己与我现在的视域、我的成见发生冲突, 只有在他人与自我、过去文本与读者的观点之间的紧张关系之中, 成见才具有历史的作用和本质利科的表述有些艰涩, 但道出了/ 他人0与自我0、/ 过去的文本0与/ 读者的观点0 之间冲突的不可避免, 而要积极地协调它们之间的紧张关系, 就不能不赋予理解者的成见以存在的理由, 赋予理解者的主观性以存在的必要性。与互动关系。从理解上讲, 译者作为一个处在特殊地位中的读者和阐释者, 面对一部作品, 自然会有着某种期待( 认知的, 审美的等等) 。这种期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介入原文的一种主体意识。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 自然要受到自己的个人兴趣、需要、知识、经验、文艺修养、欣赏习惯, 乃至带有社会性因素的个人信仰等因素的制约, 这些因素构成了译者理解与阐释原文的主观性, 是译者与具有开放结构的文本进行交流与对话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但这些主观因素不能形成封闭的一孔之见、僵化的好恶判断、随心所欲的自我表现, 而是要设法融入文本所提供的历史语境中, 在肯定自我为一种必然存在的同时, 又时时打破自我的禁锢, 走出自我,融入他人, 重新塑造一个融合于过去与现在、他人与自我视界的更大视野, 真正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让原文本的血脉在译本中得到继承, 让异域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获得再生。冲突与和谐的问题 在翻译活动中, 无论涉及哪一方, 从本质上都不喜欢发生冲突。如果按照传统的翻译观, 译者甘当一个没有主见的仆人, 忠实地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充当一个传声筒0 那毫无疑问, 译者与作者也好, 与读者也罢, 都不可能发生冲突。然而, 翻译如伽达默尔所说, 要从神的世界转换到人的世界, 从一个陌生的语言世界转换到一个自己的语言世界。在这种从/ 他到/ 我的转换中, 由于语言、思维与现实的参照方式发生了变化, 也由于涉及翻译各个层面的差异的客观存在, 翻译在某种意义上说, 是在不可能中求得可能, 是在/ 反逆0中求得新生, 于是冲突不可避免。也就是说, 凡翻译必有冲突, 且冲突会出现在翻译活动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 翻译中才存在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矛盾, 存在令译者两难的悖论。面对客观存在的冲突的可能性, 译者不能借口自己的/ 居间性0而回避冲突, 相反, 一个有责任心的译者往往在充分认识有可能造成冲突的种种障碍与困难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采取各种方式, 去化解矛盾, 去协调冲突, 将持不可知论的某些哲学家判为不可能的翻译责任勇敢地承担起来, 通过译者富于创造性的努力, 化冲突为和谐, 从隔阂到相互了解与沟通。为此, 翻译家们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去面对/ 左右为巫0 的困难, 在译与不译的尴尬处境中, 在异同与得失之间, 进行/ 选择0与/ 变通, 在/ 归化与/ 异化0的两极中寻找一个平衡的度; 在对原本血脉的继承中创造某种不朽的生命, 在一次又一次的复译中朝理想中的/ 范本0靠近。在充满冲突和各种矛盾的翻译活动中, 不少翻译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总结出了一套套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方法并试图建立起能被普遍接受的原则。余光中在读思果的5翻译研究 一书后, 写了一篇长文, 叫5变通的艺术文章概括了翻译的一些基本特征: 翻译是一种相遇、相知与共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有冲突, 有矛盾。为相知, 必尊重对方; 为共存, 必求/ 两全之计0, 以妥协与变通, 求得一桩美满婚姻。而这一切, 全凭译者的/ 修养0 ( 余光中2002: 55) 。在我们看来, 这里的/ 修养0, 也就是译者的主体性因素。不少翻译家更是从为人的高度探讨了如何与作者和读者沟通的原则, 如曾虚白( 1984:415-416) 在强调译者的主观性存在之必要的同时, 给自身提出了两重标准: 一在自己, 一在读者。为我自己方面, 我要问: -这样的表现是不是我在原文里所得的感应?. 为读者方面, 我要问:-这样的表现是不是能令读者得到同我一样的感应?. 若说两个问句都有了满意的认可, 我就得到了-神韵. , 得到了-达. , 可以对原文负责, 可以对我自己负责, 完成了我翻译的任务0。傅雷积其丰富的翻译经验, 视翻译为神圣崇高的事业, 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0, 要求自己持郑重的态度, 慎重选择, 以免冲突。他( 1984: 626) 这样说道:/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 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 那就不必勉强; 有的人与我一见如故, 甚至相见恨晚。但即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 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想译一部喜欢的作品要读四遍五遍,才能把情节、故事, 记得烂熟, 分析彻底, 人物历历如在目前, 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琢磨出来。但做了这些功夫是不是翻译的条件就具备了呢? 不。因为翻译作品不仅仅在于了解与体会,还需要进一步把我所了解的, 体会的, 又忠实又动人地表达出来。傅雷把选择原则当作交朋友, 度是严肃而诚恳的。不勉强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作者, 但对一见如故、相见恨晚者, 也不轻率相处, 而是努力去了解对方。金圣华( 2002: 18) 在力求认识翻译真面目的探索过程中, 更是提出了/ 翻译如做人0的原则:翻译如做人, 必须慎言慎行, 掌握分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