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几首古诗的异文.docx_第1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几首古诗的异文.docx_第2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几首古诗的异文.docx_第3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几首古诗的异文.docx_第4页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几首古诗的异文.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几首古诗的异文 几年前,曾经出现一则中国李白为山寨版25年前就有专家质疑的新闻报道,报道称“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华裔初中生发现李白的静夜思在日本的版本与中国不同,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日本是原文,中国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山寨版”。山寨有仿造、伪劣等贬义,古诗版本的不同与“山寨”挨不上边。这种版本的不同,一般被称为“异文”。 在印刷术没有出现或不能广泛应用的时代,文化典籍依靠手抄来继承传播,抄写中不免会出现抄错的情况;即使有了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也会有刻错字、排错字的时候。这类“笔误”有的得到纠正,而没有被纠正的就形成以讹传讹。当然,无论是手抄还是刻版、排版,都不排除人为的有意改动,有意改动或出于避讳,或觉得改动后更佳等,原因颇为复杂。古诗异文并不罕见,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就不乏这种现象。 1. 李白的静夜思 静夜思现在通行的文本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学界经过数十年研讨,已基本形成共识:静夜思在后世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已与该诗原貌有了一定差异。日本学者森濑寿三根据他所见到的几十种载有静夜思的刻本文献,将该诗先后出现的不同版本概括为了甲、乙、丙、丁四种: 甲种: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乙种: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丙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丁种: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而甲种与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刊本宋蜀刻本李太白文集所载静夜思完全一致,学术界认为甲种正是李白所写的原始文本,此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及清代王琦李太白全集等收录的都是静夜思的原始文本。但静夜思版本从什么时代开始变化,哪一个人最早作了改动,学界看法还不一致。莫砺锋先生认为:“古诗流传的历史,也是读者参与创造的过程,大家觉得这样更美,更朗朗上口,是千百万读者共同选择了这个版本。今人读到的静夜思已经不仅仅是一首唐诗,它其实凝结了13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创造,后人应该抱以尊重的态度。” 2.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南宋洪迈在容斋续笔卷八里有一则诗词改字: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洪迈此说常被后人援引,说明写诗作文应该字斟句酌,反复修改。 但洪迈所录与同为南宋人的李壁在王荆文公诗笺注所载有别,该书第四十二卷与宝觉宿龙华院三绝第一首有注文:公(指王安石)自注云:“某旧有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自绿江南岸,明月何曾照我还?”吴小如先生考证认为,现在能见到的王安石全集,无论是宋版还是明版,包括上引的李壁笺注本,这诗第三句都作“自绿”,根本没有一个版本是作“又绿”的。因此,洪迈的记载很值得怀疑。 3.于谦的石灰吟 在明代孙高亮的通俗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第五回于廷益大比登科,高孟升坚辞会试中有一段:诸友复来请公看书。公亦因科举在明年,遂不远去,乃从众友之情,同到富阳山中读书,与众深相砥砺,甚为有益。公在馆中数月,一日闲步到烧石灰窑之处,观见烧灰,因有感于怀,遂吟诗一首,云: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代沈周的石田翁客座新闻中,也有于谦创作石灰吟的记载:少保大司马钱塘于肃愍公谦,景泰初,监修京师时,见石灰,因而口占一绝云:“千槌万凿出深山,大火坑中炼尔颜。粉骨碎身皆不顾,自留辛苦在人间。” 然而在明代侯甸的西樵野记也有石灰吟著录,并认为作者是李都宪。王世贞在弇山堂别集卷二十三的“史乘考误”中有:西樵野记言:李都宪守三边,尝题石灰诗云:“千槌万凿出名山,烈焰光中走一番。粉骨碎身都不怕,只留青白在人间。” 后以边境猖獗,挺出,因裂其尸焉。今人仰其节义,诚诗谶也。按,他小说载其诗,语类于肃愍,特小异耳。国朝无守边李都宪出战而死于虏者,惟正德中才襄愍公宽以轻敌死虏,然不闻有诗。此必因肃愍而误传者也。在王世贞看来,西樵野记误将石灰吟作者由于谦而为李都宪。 清康熙时期的御选明诗也收录了该诗:千槌万凿出深山,烈火丛中炼几番,粉骨碎身都不顾,只留清白在人间。并注明作者于谦,冠题咏石灰。 不过,据史洪权考证,石灰吟最早见于元末明初姚广孝所撰逃虚类稿中的双莲忠禅师传,该文记述了宋末元初的信忠禅师生平及创作石灰吟的过程:安庆平章范公舍所居宅为寺,请忠开山。遂往见。公曰:“知师得自然之智,可无语乎?”寺方甓,公以石灰命题,即成偈曰:工夫打就出深山,烈火曾经煅一番。粉骨碎身都不问,要留明白在人间。双莲忠禅师传记载信忠禅师生于1253年,比于谦早了近150年。 4.王之涣的凉州词 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卷三中说:唐诗纪事王之涣凉州词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坊本作“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河岂可言“直上白云”耶?此类殊不少,何从取证而尽改之。 在现存文献中,凉州词最早见于唐代芮挺章编纂的国秀集(书成于公元744年):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但是当今看到的国秀集,最早的是明代早期刻本,因此只能表明明代有这种写法,不能证明唐代就是如此。 据杨琳考查,在北宋李昉等编的文苑英华中就收录有凉州词,现能看到的最早的文苑英华刻本是南宋时期的,仅残存140卷。1966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的文苑英华就是用宋刻本140卷和明刻本860卷配补而成的。凉州词在文苑英华中出现两次,分别是卷一九七和卷二九九。卷二九九是宋刻本,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沙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卷一九七是明刻本,仍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只是以此为首句。 有趣的是,清代的文渊阁藏四库全书中文苑英华的卷一九七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卷二九九作“黄河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两处都把“黄沙”改成了“黄河”,且一处“远上”一处“直上”,由此可见后世版本对前世版本的改动。 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二十二也收有凉州词,文学古籍刊行1955年出版的影印本是以残存的宋代刻本和元代刻本配补而成的,卷二十二为元版,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沈祖棻先生在唐人七绝诗浅释中说:“这首诗的开头四字,或作黄沙直上。这异文出现较早,今天很难据底本以断其是非,而只能据义理以判其优劣。认为应作黄沙直上的人,理由是黄河离凉州很远,凉州离玉门关也很远,不应写入一幅图景之中;而且黄沙一词,更能实写边塞荒寒之景。认为应作黄河远上的人,则认为此四字更能表现当地山川壮阔雄伟的气象,而且古人写诗,但求情景融合,构成诗情画意的境界,至于地理方面的方位或距离等问题,有时并不顾及实际情形,因此,不必刻舟求剑。照我们看来,后一说是可取的,黄河远上是较富于美感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诗歌教学提出诵读、想象、领悟等要求,这种古诗的异文不失为一种教学资源。通过对古诗异文的辨析体会,既可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或可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古诗的兴趣。/05culture/system/2009/02/05/015230872.shtml森濑寿三:关于李白静夜思,唐代文学研究第三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