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结合的教育与学习(张英).doc_第1页
人机结合的教育与学习(张英).doc_第2页
人机结合的教育与学习(张英).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联网时代-人机结合的教育与学习中科院院士戴汝社会智能科学一书中提到,到了信息社会,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将会取代以个人为主的思维体系。他认为人脑和计算机都是信息处理,人脑通 过经验的积累和形象思维,计算机有着极快的速度,两者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互相结合,分布式认知,它可以超越我们人类认知个体的极限,使得我们能够驾驭和超越个体极限的复杂性,使得我们能够驾驭超越人类个体极限的快节奏、海量信息、不确定性,以及它的复杂性。 学的转变:知识获取方式的变革,即人机结合是认知方式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以指数曲线来膨胀,但是个人的认知能力却十分有限,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把所有东西都存储在学生大脑里这显 然是不可能的。在社会越来越复杂,信息量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学习时间又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人类只有变革学习和认知的方式,只有接纳新的认知方式,即人机结合的思维体系,也是现在认知的基本方式。 时间倒退20年,无论在世界何处,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方法几乎只有一个看书、看报,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是图书馆;而在国内,图书馆是少数几个大城市或者高校学府的特权。遥想过去,读书识字是社会上层人士的“特权”,寒门子弟的“寒窗苦读”已经远远过去了。 对比现在,互联网的普及,传统图书馆被“搬”进了网络,海量纸质书籍、全球信息都能得到完好保存与共享,再加上检索技术的发展,获取知识的便捷已经不可想象。各大小型数据库、多媒体的使用,早已经把纸质媒体远远抛在了身后。 教的转变:利用技术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即人机结合的教学行为。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到来,各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纷至沓来。最初是幻灯、投影仪、录音、广播、语音实验室、在线直播等现代技术广泛应用,不仅极大 丰富了教学的手段,而且促成了“个别化教学”的产生,为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自2001年以来,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信息 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而深入的应用,构成课堂教学的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及相互之间关系都较之传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近20年的中国教 育信息化道路并不平坦,人灌变成了“电灌”、“路”“车”“货”建设的争论不休、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体制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最终高考指挥棒成了“替罪 羊”。 新教育认为,一次次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一个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怎样的? 至少应包含这三个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和人类文化视野,其中人类文化视野决定着教师的思想高度与知识储备的更新速度。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是作为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满足这两点还只能算是一名刚够入门的教书匠,混口饭吃没问题;但要在教师岗位上,教书育人,发光发热,人类文化视野至关 重要,决定教师的思想高度与知识更新的速度。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信息技术与网络使得知识呈现方式更符合学生认知需求,教师的知识 权威地位逐渐被打破,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未来50年内,美国4500所大学将会消失一半”美国国家利益杂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