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27张).ppt_第1页
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27张).ppt_第2页
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27张).ppt_第3页
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27张).ppt_第4页
人民版必修3 第3课宋明理学 课件(27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宋明理学 新课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诠解 课前自主学习 一 三教合一 1 背景 1 汉武帝以后 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盛行 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点拨 理解 三教合一 1 三教合一并不是三教相互融合而为 一教 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 调和并吸收佛教 道教的理论 2 三教合一 的提出 一方面反映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面临挑战 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 以及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 与时俱进 佛教 2 表现 1 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学吸收佛教 的精神 有了新的发展 佛教吸收儒学精神 渐趋中国本土化 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 主张 又 尊道 2 隋朝 儒学家提出 三教合归儒 的主张 又称 3 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佛教 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儒学大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道教 贵儒 三教合一 韩愈 二 程朱理学 1 形成 1 背景 北宋时 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 抨击佛道的活动 点拨 程朱理学四个特点 1 吸收佛道思想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 以哲学思维考察人伦物理 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3 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4 对儒家学说有集大成的作用 点拨 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 道 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 强调 存天理 灭人欲 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 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辨析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 理 气 等深奥的哲理 而是儒学的普及化 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 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 而且使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全社会每一个家庭中 2 思想主张 天理 伦理道德 三纲五常 存天理 灭人欲 格物致知 明道德之善 2 形成 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 融合了 来解释儒家义理 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佛道思想 3 影响 1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 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束缚了人的思想 2 朱熹编著的 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的学术思想传及日本 朝鲜乃至欧洲 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 学派 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 朱子学 三 陆王心学 1 南宋 陆九渊 1 哲学观 把 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提出 心 就是 理 万物都在心中 2 认识论 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 只需 就可以得到天理 思考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真理 发明本心 以求理 陆九渊见父自然知孝 见兄自然知悌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传习录 陆九渊认为宇宙本原是什么 心学是如何求理的 答案 本原 心 方法 发明本心 和 致良知 心 反省内心 2 明朝 王阳明 1 背景 明朝中期以后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社会动荡不安 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 地位 心学的集大成者 3 主张 哲学观 宣扬 心外无物 认识论 提出 和 知行合一 的学说 3 影响 1 明朝中期以后 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 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 文化教育以及 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心外无理 致良知 伦理道德 课堂探究研析 主题一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 材料一陆九渊曾记述 鹅湖之会 论及教人 元晦 指朱熹 之意 欲令人泛观博览 而后归之约 二陆 指陆九渊及兄陆九韶 之意 欲先发明人之本心 而后使之博览 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 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 此颇不合 材料一表明 朱熹与陆九渊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产生分歧 朱熹主张 先观后悟 即 格物致知 陆九渊主张 先悟后观 即 内心反省 材料二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 不仅如此 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 析心与理为二 王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阳明说 如其理外在于心 则亲没之后 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陆荣捷 中国哲学文献选编 思考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在对 理 的认识上 程朱与王阳明有何不同 二者有本质区别吗 答案 不同 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 是客观存在的 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阳明认为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理在心中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没有本质区别 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 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对点巩固1 鹅湖之会与陆九渊进行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 朱熹写下 过分水岭有感 诗曰 地势无南北 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 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a 南辕北辙b 大同小异c 水火不容d 大异小同 解析 解题时首先应注意诗歌的开头结尾 地势无南北 应知合处同 这反映朱熹的认识是从大处着眼 认为双方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 相同的 都是孔孟纲常 b 1 消极 1 用 三纲五常 维系封建专制制度 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 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 重礼轻法等观念 主题二宋明理学的影响 2 积极 1 具有和谐意识 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 强调人与自然 与家庭 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2 具有忧患意识 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3 崇尚道德 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4 强调力行 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 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材料一明年 隆兴六年 夏 大旱 朱熹 上疏言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 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十五年奏 愿陛下自今以往 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 此为天理耶 人欲耶 果天理也 则敬以充之 而不使其少有壅阏 果人欲也 则敬以克之 而不使其少有凝滞 宋史 朱熹传 材料一中朱熹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即要求统治者体恤百姓和 正心术 天子要做到 存天理 灭人欲 这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二理学家以儒家 圣人 为最高境界 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 道德精神的意义 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 不相信灵魂不灭 轮回转世之说 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 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中作者认为 宋明理学是一种 理性主义的哲学 因为它引导人们关注灭人欲 并有利于培养人的现实生活 材料三朱熹 人之异于禽兽 是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穷天理 明人伦 讲圣言 通事故 兀然存心乎草木 器用之间 此何学问 如此而望有所得 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张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思考 根据材料三说明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可取和不可取的地方 答案 可取 宋明理学崇尚道德 重义轻利 强调自我约束 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 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 奋发进取 为理想不懈追求 不可取 尊卑等级观念 重男轻女的观念 对点巩固2 自宋以降 仗义死节之士远轶 超过 前古 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根据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