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4.doc_第1页
岳麓版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4.doc_第2页
岳麓版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4.doc_第3页
岳麓版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学案4.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互动课堂疏导引导一、我国农业的起源及其特点1.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南稻北粟的原始种植结构(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2)南稻北粟的种植结构: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2.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以种植业为主,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一大特色。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3.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二、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1.先秦农具的变化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大量存在,但由于青铜的相对昂贵,不可能大量用于农业生产,这一时期耒、耜仍然是主要的农具。(2)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而且范围日益扩大,牛耕出现。这些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2.汉代以来农具的发明创新和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1)汉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突出成果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犁耕技术的发展,表现在犁壁的安装和牛耕的推广;二是新型播种工具耧车的发明;三是代田法的出现。(2)三国时期,曹魏马钧在前人基础上,制成更加完备实用的灌溉工具翻车。(3)唐代发明的曲辕梨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唐宋时期还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3.意义:提高了农业产量和生产效率,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三、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兴修与完善1.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水利兴修(1)春秋战国时期,水利灌溉事业有很大发展。那时候中原地区已经普遍用桔槔来汲水灌溉农田。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这些水利工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秦始皇统治时期开凿的灵渠,是世界现存的古老人工运河之一,同时也具有灌溉和泄洪等功能;秦朝开凿的秦渠,位于宁夏平原,灌溉农田18万亩。两汉农田水利地区特色明显:黄河流域以修建灌溉渠系为主,著名工程如六辅渠、白渠、龙首渠等;江淮、江汉之间以修建天然陂池为主;东南以排水筑堤、变湿淤之地为良田为主;西北主要是利用雪水或地下水,修筑特殊的水利工程坎儿井。针对黄河泛滥,汉武帝、汉明帝都进行过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取得良好的效果。2.农学水利著作:我国传统农业创造了大量丰富的农耕理论和技术,在我国数目繁多的农学著作中可见一斑,而水利技术作为农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农书中也有大量记载。如元代的郭守敬、明代的潘季驯、清代的靳辅、陈潢等,都提出了关于水利建设的系统思想。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水利占了九卷,除总结前人经验外,还吸收了西方传教士的泰西水法。明清时期,水利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课题。四、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1.从集体耕作到以农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1)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是当时自耕农的一般经营规模。从此,“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2.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作用(1)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基本经济模式,也是近代中国作为落后的农业国的基本特征。小农经济的基本结构特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小农经济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步确立而形成和确立的。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3)自然经济的三个弱点: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自然经济的这些特征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也是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1.我国最早的农作物的格局是()a.“五谷”集中分布于黄河流域b.南稻、北粟麦c.粟麦集中分布在黄河流域d.粟麦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解析:我国传统农业开发较早的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自然条件分别适合粟麦和水稻的生长。答案:b2.下列哪项不属于我国古代居民饲养的“六畜”()a.牛、马b.鸡、狗c.猪、羊d.兔、鸭解析:“六畜”包括:马、牛、羊、鸡、狗、猪六种。答案:d3.下列农具中完全解放了人力的是()a.三国翻车b.铁器牛耕的使用c.唐朝曲辕犁d.唐朝筒车解析:铁器和牛耕的使用虽节省了人力,但并未完全解放人力;三国的翻车是需要手摇的;而曲辕犁虽然由畜力牵引、回转灵活,但需要人扶犁控制;只有筒车是靠水力冲击而运转灌溉的。答案:d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具演变的顺序正确的是()a.木石铁器青铜b.犁壁犁铧犁评c.直、长辕曲辕d.翻车耧车筒车解析:a项的铁器应在青铜之后,b项先有犁铧,后来到汉代才安装了犁壁,d项汉代的耧车应在三国的翻车之前,故排除。答案:c5.下列水利工程不属于黄河流域的是()a.郑国渠b.都江堰c.漕渠d.白渠解析:都江堰在长江流域的岷江上,故排除。答案:b6.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a.成都平原b.河北地区c.渭河流域d.淮河流域解析:春秋时期的楚国境内只涉及两大水系淮河和长江,四选项未提及长江流域故选淮河流域。成都平原对应都江堰,渭河流域是郑国渠。答案:d7.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晁错论贵粟疏请完成:(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解析:根据材料一中所体现的“男耕女织”可判断出是小农经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