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1页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2页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3页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4页
1.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新提升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对促成这一时期文化繁荣的原因概括全面的是()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全面”。B、C、D都包含在A中。故A正确。【答案】A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关于“百家争鸣”部分写道:“惟其社会上有此种新集体之风起云涌,才能与当时正趋没落之贵族阶级接步代起”其中“新集体”主要是指()A诸侯 B卿C士 D商人【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百家争鸣”,说明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此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故C正确。【答案】C3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士掌握了各国的统治权A BC D【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正确。【答案】A4下面两幅图选自蔡志忠漫画,它们分别反映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法家、道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墨家、法家【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漫画材料再现史实分析判读问题的能力。图一体现了“舍生取义”的思想,属于儒家;图二体现了“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的思想,属于道家。【答案】B5某思想家曰:“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这主要反映了()A孔子“仁”和“礼”的思想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C老子一切要顺应自然的思想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解析】抓住两个关键词“无人”“自然”可知,“某思想家”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这体现了道家思想。故C正确。【答案】C6下列思想主张中与众不同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分别是孔子、荀子、孟子的思想主张,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而C项体现了墨家“尚贤”的思想。【答案】C7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这一人才观与中国古代哪一思想主张不谋而合()A“仁者爱人” B“无为而治”C“兼爱”“非攻” D“尚贤”【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人才的重视,这与墨子的“尚贤”思想相符合。故D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B是老子的思想主张。C虽然是墨子的思想主张,但与人才观无关。【答案】D8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道:“凡兼人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反映了荀子()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以德兼人者王”可知,荀子主张“以德服人”,故A正确。B属于其人伦思想,C、D是孟子的主张,皆不符合题意。【答案】A9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B封建土地所有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考。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B是经济制度的变化,D是道家学派的主张,都无法体现题意。故C正确。【答案】C10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当时统治者的认可,最主要的原因是()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C施刑罚恰恰是爱民的表现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韩非子提出加强君主的权威,可以增强国力,从而结束分裂,实现统一。这些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A不是主要原因,B并非原因,C不符合史实。故D正确。【答案】D11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墨子反对一切战争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张战争的正义性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进攻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A BC D【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墨子的“非攻”并不是“非战”,而是反对不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角度出发的不正义战争。因此,中的“一切”、中的“虚伪性”都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答案】B12唐太宗在总结其治国经验时,提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的理念,同时又认为“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太宗的治国经验体现了中国古代哪些学派的主张()A儒家、法家 B儒家、道家C墨家、儒家 D法家、道家【解析】材料“国以人为本”反映出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君无为则人乐”“抑情损欲”体现了道家学派的“无为而治”“知足寡欲”思想。故B正确。【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论语颜渊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材料四儒学经典论语中的五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请回答:(1)四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4)论语中的五句话体现了怎样的人文理念?【答案】(1)民本、人文思想。(2)关键:取信于民。统治者应为政以民,关心爱护百姓。(3)“民贵君轻”的观点。统治者应“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4)理念:团结友爱,崇尚道德,和睦相处,和平发展。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三“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材料一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的认识。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3)据材料三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解析】第(1)问,“含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原因”应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抓住设问中“儒学的社会价值”“推崇墨家”“法家的不足”,结合材料二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形成了时代”“萌芽形态”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答案】(1)含义: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