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entor2013的颜色机制应用.doc_第1页
inventor2013的颜色机制应用.doc_第2页
inventor2013的颜色机制应用.doc_第3页
inventor2013的颜色机制应用.doc_第4页
inventor2013的颜色机制应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基本概念按Inventor的自述:在某些设计环境中,对象的外观是最重要的,因此这些材质具有详细的外观特性,如反射率和表面粗糙度。在其他情况下,材质的物理特性(如屈服强度和热传导率)更为重要,因为材质必须支持工程分析。这是个清晰而正确的概念表述,确实如此。基于此,目前的材料-外观库,有两个大类型:锁定的和可更改的。而具体使用又分为文档材料、收藏夹材料和库材料3种。其中:锁定库中的内容能添加到文档材料中,而文档材料则跟随模型一起存储,收藏夹则是对整个Inventor有效的公用设置。为讨论方便,后文便将简称Autodesk材料库为“A库”,而Inventor材料库为“I库”。1.Autodesk材质库与Inventor材质库的关系如图1所示,两个应当属于并列地位的库,同样的“金属:铁”类别,其内容相当不同。先不说A库的内容是否专业(似乎是基于Revit的材料库),至少从数量来说,其明显多于专为机械设计而研发的I库,而A库的分类却不如I库清晰可见,用户必须自己决定到底用哪个库才合适?笔者理解的规则是:A库应视为“总库”,因为被锁定,具体分类和内容,应不能改编,但可直接设置给当前模型;I库应视为“子库”,能编辑,其内容可复制自总库,能自己添加,也可设置给当前模型;文档材料则是“应用库”,其内容来自子库,同样可设置给当前模型。若按这个逻辑,新的材料-颜色库的层次,应当是清晰而有序的,使用的脉络也因此而明确。至于某模型的材料来自Autodesk库?Inventor库?还是文档材料或者是收藏夹?都是有可能的,笔者以为:应当基于Inventor库。而Inventor库的维护,需要有确定的用户自己的设计标准规则。2.从Autodesk材质库复制内容到Inventor材质库如图2所示,左侧是复制的操作过程,右侧是结果。对于I库没有而A库有,且其内容基本上符合需要的材料,可按这个操作将其从A库复制到I库中,然后再对其中细节进行修改,以补充I库的内容。(未完待续)从操作菜单中可见:无论是A库(Autodesk材料库)还是I库(Inventor材料库),其材料的右键菜单中都有“指定给当前选择”的选项,这个动作的含义就是:将选定的材料赋予当前选定的对象。这是为模型设置材料的一种新的操作方法。之后,这个材料将被添加到当前文档的“文档材料”之中,相关模型的“iProperty-物理属性”也会随之更新。而且,无论是在A库还是在I库中这样做,并无差异。从材质库复制材质到文档材料如图1所示:左侧是从A库复制,右侧是从I库复制。从操作菜单中可见,无论是A库还是I库,其材料都能直接添加到“文档材质”,从结果来看,两种操作并无差异。1.文档材料的作用如图2所示,对文档材料可进行的操作中,“编辑”的作用为启用“材料编辑器”,并可对所有的参数进行修改设置。“复制”的含义并非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建立副本”。操作的结果是在文档材料中产生这个材料的副本,并自动命名为“(1)”。对于不太有把握的材料设置进行修改,先做副本修改是有必要的。“添加到”有两个选项结果:一个是往I库中,另一个是往“收藏夹”中。图2文档材料2.材料的“收藏夹”如图3所示,是材料-外观收藏夹。图3收藏夹显然,这个机制使得用户在使用收藏夹中的内容时,比从材料库界面中获取更为方便。当然,默认的设置并无这种效果,需要做专业化的定制才行。这个“收藏夹”是新的材料-颜色体系中,笔者认为最有实用价值的部分。3.到底怎么用事情展开到这里,必须回答“到底怎么用”的问题。而Inventor一贯的风格(“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在这里表现得空前地鲜明。给选定的模型赋予材质,目前可能有4种方法:从A库选定和赋予;从I库选定和赋予;从文档材料选定和赋予;从收藏夹选定和赋予。笔者的观点是,不管Inventor怎样,我们只用一个:从Inventor库中选定和赋予。理由如下。(1)能顺利继承以前的设计。(2)能自成体系。以后这个新的材料-外观数据结构和机制都会不断调整,这种操作具有最小的影响。(3)我们自己充分可控其内容,且易形成企业内部的操作标准。二、自定义材料新的材料机制,并未表现出应有的专业水平,我们需要的基本材料仍未列入。所以,用户定制的第一个动作就是:自定义材料。基于前边的讨论和结论,笔者以为仅讨论I库(Inventor材料库)的自定义材料就够了。一、自定义类别前文曾经分析过,I库的分类依然不专业。但是毕竟进步了,有了分类的机制,关键是终于支持用户定制了。这比起资源中心的分类,已经强很多了。如图1所示。图1创建类别很有趣的是,读者一定会认为图1左是在I库中创建第一级分类,而图1右是创建“金属”类别的下一级分类。但实际无论在何处选定,右键菜单中的分类机制只能是“第一级分类”。无论从界面表达、基本的逻辑还是一般的数据结构上看,这个表现都难以理解,而且很“土”。二、向自定义类别添加材料向自定义类别添加材料是个很必要的操作,这里仅介绍向I库自定义的类中添加材料,如图2所示。具体地,图2所示为将文档材料中的“高速钢(W18Cr4V)”这个自定义材料加入到I库中的自定义类“CBX”之中。这是笔者认为最常用的一种添加方式。笔者在此强调一点:只有“文档材料”的成员,才能无风险地修改和方便地验证,所以在定义新材料时,要在“文档材料”中进行,做好并验证后再入库。三、自定义材料如添加“高速钢(W18Cr4V)”这样一个自定义材料,一般的操作过程如下。(1)找到一个类似的材料,复制到文档材料中。(2)创建形状合适的一个模型,设置“视觉样式”选项为“真实”。(3)编辑这个材料的特性,填写好各个栏目的相关参数,最终点击“应用”按钮。如图3所示(这仅仅是举例,因此参数并不精确)。(4)切换到“外观”模式,将材料赋予准备好的模型,验证外观表现,并作适当的调整。(5)将这个材料“添加到”I库的自定义类中。至此,一个材料的自定义过程全部完成。在以后设计新模型的时候,用户就可以在I库看到自定义类,以及其中的高速钢材料。三、Inventor2013的颜色机制应用:颜色的定制一、定制颜色经过之前几讲,现在只剩下一件事情要做:基于这些规则,定制我们需要的颜色,放入收藏夹。笔者提醒,在此过程中,有些必要的规则需要遵守:可以将任何位置的颜色设置拖放或者利用右键菜单“添加到”收藏夹中;自定义的颜色应当首先放在“文档外观”栏目中,然后再进行编辑;收藏夹中的颜色设置不能编辑;直接从现有库中拖选到收藏夹中的颜色设置表现正常;编辑过的颜色设置,在收藏夹中有可能会丢失图标(图1)。如图1所示,收藏夹中的“红”,在大界面中并无问题,但是在颜色下拉列表中的图标就没有显示“丢失”了。而直接从库中拉进来的“薄片蓝色”就能够正常显示在下拉列表中。这个现象目前已经被确认为是Inventor软件的BUG,但是这并不会影响设置的参数在使用中的表现。直至笔者完成本文前,这个问题仍然在解决中,尚未发布相关的补丁。很显然,用户进行颜色定制的要点在于:先在“文档外观”栏目中产生和编辑定制的颜色,然后再将其添加到“收藏夹”中收藏夹是整个Inventor公用的内容,而文档外观则是“这一个”模型的内容。二、其他操作界面中的颜色选择在Inventor的其他操作界面中进行颜色选择,具体情况要看用户的设置:如果用户采用系统默认的设置,那么选项就还是老样子,选项相对杂乱无序;如果用户做了上述“收藏夹”的用户定制和整理,并将颜色列表设置在“收藏夹”中而非某个库,那么操作界面就会更简明有序,如图2所示。三、颜色的传递产品开发过程中,一般的过程为:特征多实体成员零件装配。这样的产品开发过程,实际上也是颜色属性的传递过程。具体为:这样的结构传递过程中,所有的环节都可以设置颜色,而在不同环节所进行的设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此笔者认为是需要解读的。基于Inventor2013新的颜色管理机制,一般在这一过程中的表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在Inventor环境中,颜色传递的路线从始至终保持“按材料”的设置,直到总装,这个是没问题的。第二种情况:颜色传递在中间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设计师设置了与材料不同的颜色,而这种颜色修改在设计表达上来看,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笔者以下重点来讨论第二种情况。需要指出的是:以下的讨论,都是基于笔者整理的如图3所示的“收藏夹”内容。(1)零件级别的透明色。以往版本的Inventor颜色体系下,特征不能单独设置成透明色,但是基于这个特征的多实体,能单独设置成透明色,这一点在新版本的Inventor中没有变化。(2)特征及其多实体的颜色关系。由于在以往版本的Inventor颜色体系下,特征不能单独设置成透明色,但是基于这个特征的多实体,却能单独设置成透明颜色,可见这一定是“两套马车”两种不同的颜色机制。但是,已设置为透明颜色的多实体,在创建为装配成员之后,会丢失透明的参数而变得不透明,虽然这时其颜色的名字并未改变。在新版本Inventor的颜色体系下,这些表现没有本质的变化,但是对来自多实体的零件模型颜色,由原来标记为“按材料”变成了“默认”。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读者或许还记得,在Inventor中,许多设置是按“谁最后说,谁就说了算”的逻辑处理,不会按常识区分设置者或者设置环境的客观“权限”高低,来决定哪次设置发挥作用。如果都是最后的设置发挥作用,也算是一种风格,我们也就会逐渐习惯而形成自然。而对于颜色设置这个动作,“谁最后说,谁就说了算”的逻辑则是完全符合常识的物体的实际颜色,当然是由最后一个颜色涂抹者所决定的。但是(读者看到这里会想:这样简单的事请还会有什么“但是”),恰恰在这个我们认为天经地义的、遵从“谁最后说,谁就说了算”规则最恰当的事情上,Inventor却反其道而行之,搞出了复杂而严格的权限和等级制度。颜色设置权限级别,从低到高依次是:零件多实体特征面。面的颜色权限最高。衍生后,原来实体的颜色可以继承,也可以不继承。零件级别的颜色设置权限最低,所以以零件身份进入装配的模型,可直接修改。所有并非零件级别的颜色设置,无论什么颜色,都会被装配级别判定为“默认”。多实体透明颜色的处理是一个BUG,目前尚未解决。所以,在Inventor中设置颜色,常常令人一头雾水,觉得不能自如地控制,就是因为“我们根据常识认为最后一遍喷上的颜色是我们将看到的物体颜色,而Inventor认为不完全是这样”。一个具体的分析:多实体成为装配模型的成员,其实是遵守的“衍生”机制。衍生中“使用源零部件的颜色替代”开关默认是打开的,且在创建衍生时不能改变。只能是在多实体创建为零件之后,在装配环境下,编辑选定这个零件并选定衍生节点,再在右键菜单中选定“编辑衍生零件”,回到衍生界面,方可关闭此开关。此时这个结果零件将不再关联源零件的颜色,回到确实是“默认”的颜色。四、我们该怎么办?笔者把颜色的事情放在这一章里做最后的解说,是指望新的Inventor颜色架构能有更合理的设置规则给我们。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还是老样子。即,无论是新、老颜色体系,都具有表面级别、特征级别、零件级别、衍生级别和装配级别这样几种相对独立,又有某种联系的颜色传递规则,其中若设置不当,会有我们难以理解和相互矛盾的颜色传递结果。具体怎么办?笔者的建议仍然是:我们应当仅在装配环境下去改变某成员模型的颜色。在其他的环境下,均保持使用材料默认颜色的规则。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结果清晰简明。四、机制应用总结经过之前连续几期的介绍,至此,在Inventor2013新的材料库机制下,怎样继承和移植原有的材料库,应当算是“完全顺利解决”了,至少,笔者目前尚未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任何错误。而对于诸如赋予材料、创建材料和编辑材料等功能的用法,虽然Inventor2013搞成了多头线索,但我们自己已经能够确认一条简明的线索,并认定这就是我们要自我约束的用法。不过,A库(Autodesk材料库的简称)中有不少好的设置(例如图1所示的“滚花”功能),是可复制到I库(Inventor材料库的简称)或者收藏夹中使用。据此可见A库源自Revit,I库源自Inventor,两者的差异还需要时间和研发来弥合。最后,再强调两个要点。首先,新的“收藏夹”机制,使我们有可能整理自己的颜色设置品种,简化界面,提高操作效率。其次,只有在“真实”的视觉样式下,新库中的外观参数才能完全表现,而实际的显示处理可能因此会有5%左右的效率下降。实际上在Inventor2012中就已经可以看到这种限制了,例如在运动仿真中,一些视觉样式就已经被禁用,如图2所示。可见我们习惯的“带边着色”模式已经不能用了。可以预料,在Inventor2013之后,系统对显卡的要求将会更高。不过笔者倒不认为这算是一件麻烦事。实际上,目前稍好一些的三维游戏软件都会对显卡提出要求,例如CallofdutymodernWarfare3这样的FPS游戏,与之相比,Inventor的要求绝不算高,只能算是中等需求。而满足这样的游戏所要求的显卡,也不是很贵。在笔者自用的机器中,显卡是Geforce560Ti,1500元左右的价格。在室温28的条件下,空载温度32,运行FPS游戏并开全特效,显卡最高温度是65。在Inventor的运行中,即便在Studio动画渲染过程使用GPU(Gr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