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doc_第1页
浅谈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doc_第2页
浅谈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doc_第3页
浅谈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doc_第4页
浅谈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论文拥科普之鱼 得语味之掌浅谈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摘 要】科普说明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其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教师的认识不足,体裁本身的限制等,使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从科普性、趣味性、生活性和语文性等方面探讨了小学低段科普说明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关键词】小学低段 科普说明文 有效策略科普说明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读者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等功能。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教材,它都占有一定比例,其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其科普的作用,而忘记了它还性“语”。低段教材中,此类课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更容易被忽略。低段科普说明文该怎么教,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才能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 融科普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一) 寻奇激趣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能支配内在动力,促成目标的实现。”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只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礼物来接受。”要想让学生喜欢上科普说明文,就必须挖掘课文所蕴藏的趣味性和神奇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老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小壁虎的样子,边指边介绍: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可在墙壁上迅速爬行。它有一条细长的尾巴,摆动越快,爬得越快,它白天几乎不出来,经常在黄昏和夜间在天花板上和墙壁上张口捕食蚊、蝇、蛾等小虫子。在学生对壁虎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引出:今天,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的时候,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呀!小朋友们,你们说该怎么办呢?这样的问题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能够跟着小壁虎,带着着急的心情去寻找它的尾巴。再如兰兰过桥一文,向我们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学生们都见过桥,也走过桥,他们见到的桥都是江河湖海之上的,但兰兰跟着爷爷一起却看到了一座架在水底的桥潜水桥,一座简易方便的桥塑料桥。教学伊始,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点:同学们,你们见过架在水底的桥吗?见过可以随身携带的桥吗?对于这样神奇的桥,学生一定非常感兴趣。(二) 入角知趣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赞科夫也强调:“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角色体验策略,即让学生扮演教材中的各种角色,让他们充分体验角色所处的情境,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实现了教学有效性的目的。棉花姑娘一文,燕子、啄木鸟、青蛙为什么不去帮助棉花姑娘捉害虫呢?其实这答案就藏在它们的对话之中。教学2-4段的对话时,可以先让学生选定一个角色,练习好各自的对话,然后戴上事先做好的头饰,分别扮演棉花姑娘、燕子、啄木鸟和青蛙等角色。学生们演着演着就进入了角色,进入了课文的教学情境中,真切地体会到棉花姑娘的着急,以及燕子、啄木鸟、青蛙的难过心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多次朗读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知道了一些常识:原来,燕子只会捉空中飞的害虫,啄木鸟只会捉树干里的害虫,青蛙只会捉田里的害虫。教学回声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感知什么是回声,可以由老师扮演这只青蛙,学生扮演这只看不见的青蛙,师:“呱呱呱,多好看啊!”生:“呱呱呱,多好看啊!”师:“你是谁?你在哪儿?”生:“呱呱呱,多好看啊!”在这一来一回的角色扮演中,让学生体验到了回声的有趣。接着,可以采用生当小青蛙,师演回声或同桌互演回声等的形式演一演回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后面的回声原理的学习打下了浓浓的兴趣基础。(三) 临境体趣陶行知对于语言感悟曾这样指出:“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张志公先生也说过:“要让学生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情境体验法在低段科普说明文的教学中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情境中,走进文本。教学影子这一课时,老师可以在阳光灿烂的一天,让学生到外面去感受阳光,说说他们的发现。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他们肯定能发现影子的有趣:我发现太阳底下有影子,我走到哪儿,影子就跟到哪儿;我还发现,我身体的左侧对着太阳的时候,影子在我的右边,身体的右侧对着太阳的时候,影子就在我的左边;影子是黑黑的,我用脚总是踩不到它。我做不同的形状,它就变成什么形状,真好玩也正是这种亲身体验,学生才会明白什么是“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和“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再如恐龙的灭绝,“恐龙”是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然而恐龙却是生活中已经不存在的生物了。课前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让学生对恐龙有进一步的了解,拉近学生与恐龙的距离,使学生在课前就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恐龙生活过的时代,也使学生带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恐龙灭绝的原因。二、 融科普性与生活性于一体(一) 观象亲境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应“废除引经据典、咬文嚼字的文字教学法,运用直观教学法。”他说:“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教学应从观察事物开始。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放在感官跟前;如果得不到实物,就用图像、模型等直观教具代替。”科普说明文描写的一些自然常识、科学知识等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太大,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视频等将一些不易理解、不太明白的信息用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农业的变化真大这篇课文,大棚种植,彩色棉花,无土栽培这些高科技,学生从没见过,理解上是个大问题。教学时,教师可以出示这些农业知识的图片或者是影像资料,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再如我是什么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通过拟人的手法形象地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态、变化以及与生活的利害关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飘浮。”可以通过课件演示的方法,使学生直接观察到水如何变成云的过程;播放海洋的录相可以使学生如亲眼看到海浪怎样汹涌地翻滚,亲耳听到海浪撞击的声响,从而能够感知到“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这个拟人句的生动形象性;把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用示意图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二) 移知入境曹明海在语文教学本体论说到:“引导学生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激情和智慧投入语文体验,将静态和物化的书面符号还原为同样拥有热的气息、脉流和温度的鲜活的生命体,与之进行亲密无间的交流和沟通,从中感受语言的迷人魅力和灵魂的澄明开阔,贯通彼此隔绝的生活世界、生命境域。”美国教育家华特也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起来,马上就会生动活泼起来。”只有将科普说明文所描述的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相关联时,才能让他们有亲近感。有了亲切感,他们就会更好地融入教学营造的氛围中,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意愿。比尾巴是一首极富童真童趣的儿歌,抓住各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更多动物的尾巴特点:“动物园比尾巴大赛,不仅吸引了儿歌中的这几种动物,还吸引了很多其他的动物参赛了。你知道还有谁吗?它的尾巴是怎么样的呢?”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相机出示课前收集到的各种动物和它们的尾巴,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特点:“燕子的尾巴像剪刀。” “黄牛的尾巴像细绳。”“松鼠的尾巴像被子。”“兔子的尾巴像绒球。”课后还可以鼓励学生比动物的更多的方面,如比叫声、四肢等等,这样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发挥想象力,互相交流,使学生对更多的动物有了更形象的了解,学生在用语言描述的过程,思维也更深层地拓展了。三、 融科普性与语文性于一体(一) 关注用词叶圣陶说得好:“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歌德也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上的话,一只眼睛看纸的背面。”科普说明文虽然介绍的内容不同,但是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个共性,就是用词非常准确、严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在阅读、品析之中领悟文章用词之精妙,使低段的学生初步明白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我是什么第二段中描写雨、雹子和雪从天而降的动作时,分别用到了动词“落”、“打”和“飘”。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关注描写它们动作的词,可以用填空的方式突出: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落)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老师进一步提问:如果把括号里的字的顺序打乱,你们看行吗?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马上就会明白课文之所以把“落”、“打”、“飘”三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分别用在雨、雹子和雪身上,是因为雨落得温柔,冰雹打得急促、野蛮,雪花飘得轻逸。最后,在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再如雷雨一文,“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这里描写乌云没有用“飘”,而是用了“压”这个字,它让人感受到黑沉沉的乌云越来越多,越来越厚地向大地逼近,感觉透不过气来很可怕,很恐怖。“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这个“垂”字用得很妙,它让人们看到了那一阵风的大以及小蜘蛛以最快的速度逃走的场面。(二) 挖掘教材于永正老师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才能和学生交流。”他强调教师应该直面语言文字,深入钻研教材,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科普说明文不仅用词精妙,其一个停顿、一个标点、一处留白也是用心良苦的,好好挖掘出教材的这些细节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理解人物。最大的“书”一课,塑造了一个爱刨根问底的小男孩的形象。为了让学生有更直接的感受,可以让他们找出川川的问题。课文一共有6处川川的问题:“叔叔,您在看什么?”、“哪里有书啊?”、“这上面有字吗?”、“这上面有图画吗?”、“这能说明什么?”、“读了这本岩石书,有什么用呢?”这一个个问句,一个又一个的问号,让学生明白像川川这样为了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一个接着一个地问问题,善于提问、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刨根问底。挖掘小小的标点符号这一细节,也让学生深深地知道正是因为他刨根问底,所以他才获取了这么多知识。句式训练作为说话训练的一种基本的训练方法,它对于培养学生完整表达的能力和形成多种表达技巧起着主导作用。有些教材本身也是说话训练很好的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地利用文本本身的这个价值。最大的“书”这篇课文的一些语段,也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如“你来看,这是雨点留下的脚印,叫雨痕;这是波浪的足迹,叫波痕;还有这些闪光的、透明的,是矿物。它们都是字呀!”这段文字可以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表达:( )、( )和( )都是岩石上的字。还可以这样说:岩石上的字有( )、( )和( )。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提供的信息,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 恪守文体于漪老师在关于语文教学的几个问题的文章里说:“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课文,通过教学,必须彰显文本的个性。同一种文体甚至同一种主题的文章都有不同的个性,比如素材处理方式、结构的安排、表达的特点等,如果教师对每篇课文都能把握其个性,上起课来就有风采了。否则,只是讲解一般原理和概念,这样的语文课,有什么意思!”教材的编者在安排低年级的教材时充分考虑到了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科普说明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同时,也以不同的文体出现,或是富有童趣的故事,或是朗朗上口的诗歌教师应充分考虑科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富有童趣的经典童话故事,以对话为主,呈现了青蛙生长过程的科学知识,蕴含了从小能独立生活、遇事主动探索的道理。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朗读、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小蝌蚪、鲤鱼妈妈、乌龟、青蛙妈妈等角色更加鲜明,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世界的趣味性。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它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课外延伸部分,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如:可以利用树桩上的年轮,年轮稀的一面是南,密的一面是北;利用古老建筑,古老建筑的大门常常朝南开;利用山上的树种,南面多长一些较高大的树,而北面是较低矮的灌木;看向日葵,早上朝东,中午朝南;看竹子,青黄的一面是北,青绿的一面是南接着让学生仿照课文,用诗歌的形式写一写要是你在城里迷了路。这种仿写,既是对课文自然知识的拓展延伸,同时又能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培养了语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