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_第1页
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_第2页
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_第3页
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_第4页
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及其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园区将是国家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农村发展形势以及农户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三农”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在农户与科技人员之间架起科技与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巴彦淖尔市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科技成果,在相对可控环境的条件下,对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追求合理的投入、科学化的管理与最佳的产出,取得较高的效益。把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三者有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农业与旅游业有机紧密地结合,相得益彰的品牌,通过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增添河套平原生态休闲旅游的亮点;通过旅游载体,又增强园区的辐射功能。为自治区级、市级35名科技特派员创业搭建良好的平台,并有效整合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的科研、技术、生产、推广等科技人员智力与信息资源。创建“科技特派员+园区+农户”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园区+农户”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新模式,解决多年来制约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瓶颈”,打通农业科技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科技专家常下乡、企业农家是一家,进一步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CONSIDERATION OF LAYOU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PARK AND CONSTRUCTION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E CITY OFBAYANNURABSTRAC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s an important task putting forward by theState Council,is a strategic measure to solve ofthree ruralissue of the new era and achievewell-off rural areas,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increase income of farmers.Modern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will be an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to promote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nd promote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the new situation.Scientific and technical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can not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ruraldevelopment and farmers,which was formatted under t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andwas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extension system.Social consensus need tostrengthen thethree rural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and put upgreen channel.between farmers and scientists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ransfertechnology in the new stage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 the city of bayannur,its guide is technologyand innovation,the development polic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ng primary productiveforces was uphold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e research outputs.Establishment of amoder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model is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tomodern farming technologies and pair of new varieties,new facilities in a relativelycontrolled environment conditions,by introduc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high technology andcapital facilities,integration of existings technology results focus the investment anddevelopment on new agriculture products and new technology in order to pursuit of rationalinvestment,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the best output,get a higher benefit.Science andtechnology 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ourism,the three closely linked andorganically,to maximize the ecological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and economic benefits.Organ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re closely linked to adding to the Loop plain ecoleisure andtourism highlights through science and agriculture,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landscape,hasenhanced the radiation of cooperatives function through travel carrier.Agricultur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park sets up good technology platform for 35 technology specialcommissioners of the autonomous region,municipal,district and integrate effective scientificand technical personnel intellectual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universities,corporate research,technology,production and promotion.A new model of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was create,which is technology special commissioners,park,farmersand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universities,park,farmersto solve theproblems of constraints the years of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ing villages andpeasant households,and open up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ransferpassageway.Technology experts often go to the countryside,farm is a business,which is ourideal of enhancing thethree ruralquality of service.KEY WORDS:agri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agricultural scienceand technology park,technology special commissioners目录第一章概述.11.1目的意义.11.2基础条件.61.2.1气候条件.61.2.2水文地质.61.2.3土壤植被.61.2.4技术条件.71.2.5基础设施条件.71.3指导思想、规划原则与依据.71.3.1指导思想.71.3.2规划原则.81.3.3规划依据.9第二章布局、功能与分区.102.1规划范围.102.2园区布局.102.3建设内容.102.3.1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中心.102.3.2农业文化观光区.112.3.3高效设施农业区.122.3.4工厂化育苗区.132.3.5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展示区.132.3.6高效畜牧养殖区.142.3.7培训及生产监控区.142.3.8物流储运区.142.3.9沼气及沼气发电站.152.4公用工程.152.4.1道路与运输.152.4.2公用工程.16第三章实施进度.173.1建设工期.173.2实施进度安排.17第四章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184.1投资估算.184.1.1投资估算说明及依据.184.1.2主要依据.184.1.3投资估算.184.2流动资金估算.194.3项目投入总资金.194.4资金筹措.194.5资金使用计划.194.6经济效益.204.7不确定性分析.204.8社会效益.204.8.1农业科技园区提高了对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204.8.2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204.8.3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的进程.214.8.4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带动了科技水平的提高.214.8.5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214.9生态效益.21第五章园区运行机制与保障措施.235.1园区运行机制.235.1.1市场导向与约束机制.235.1.2利益诱导机制.235.2园区运行保障措施.235.2.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235.2.2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235.2.3加强政策扶持、扩大宣传.245.2.4注重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持续发展.24第六章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256.1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56.2巴彦淖尔市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256.2.1加大力度、完善制度,努力做好“一网”.256.2.2丰富内容、搞好服务,努力做好“一报”.266.2.3强化组织、提升质量,努力做好“一热线”.26第七章结束语.28参考文献.29致谢.31作者简介.32第一章概述1.1目的意义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地,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河灌区,总土地面积6.6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0万亩。辖7个旗县区及农垦局,总人口176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6万人,农村人口120万人。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7.1,年日照时数3225小时,大于10的有效积温3032,年降水量140毫米,蒸发量2236毫米,平均无霜期165天,昼夜温差大,发展农牧业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生产基地。近年来巴彦淖尔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发展格局,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地政府立足当地资源优势,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突破口来抓,生态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充分显示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能源效益、环境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时期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小康的战略举措,是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在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园区将是国家推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抓手。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吸纳各领域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人员,改变巴彦淖尔市基层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人员不足和服务标准低下的现状。在现阶段要加强农村内部自身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建设,在农户经纪人、村组干部、经营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中发展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员,加大对他们农业科技信息获取能力和农业科技信息意识的培训和为广大农户服务意识的教育。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调动巴彦淖尔市以农业院校、科研机构为主的科技人员以创办农业科技园区的形式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直销。农业科技园区加快实施“大学生引进工程”,强化服务方面的知识教育与培训、农业科技信息获取技术、农业科技信息管理,为基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队伍。农业科技园区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方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当今社会,农业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农业发展到今天,虽然已经逐渐改变“人们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月月重复着”的状况,但又面临着时代新的挑战,人口的急剧增长,可耕地面积的减少,导致粮食和必需品需求压力的增加;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使农业生产1的基本条件受到严重影响;自然灾害的频繁出现,也使农业生产的稳定受到严重威胁。中国已经加入WTO,预示着我国农业将逐步进入全面开放的新时期。同时,也给我国提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和严峻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问题的解决,其中要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依靠科技的进步。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尤其是现代农业的出现,人类能够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成果武装农业,使农业水平有了极大的飞跃,在同样一块土地,产生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模式,就是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和资金、各种设施、集成现有的科技成果在相对可控环境的条件下,对现代农业技术和新品种,新设施进行试验和示范,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投入、集中开发、追求合理的投入、科学化的管理与最佳的产出,取得较高的效益。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生态农业发展。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农业必须通过有效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具有特色的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之路,从传统的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规模经营转变。被喻为“北方鱼米之乡”的河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瓜果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农业科学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一整套“精耕细作”的经验技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良性结合,具有一定的生态合理性。但由于传统农业仅限于依靠农业内部的封闭循环来维持平衡,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又由于传统农业分散经营和规模小,也难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力很低。建设在母亲河身边,建设在河套平原上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采取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一套独有的精细农业技术措施的精华,利用有限的资源和不同生物的互补效应,构建生物与生物相和谐,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维持农业系统的基本平衡和稳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和环境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把科技农业、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三者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河套平原所处的区位是黄河旅游资源的厚积之地,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远灿烂,具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生态环境景观。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人们开始追求更高品位的休闲旅游,返璞归真、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以文化、生态内涵为主题的休闲旅游,已成为现代城市居民普遍的热切期望,将是旅游业今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把现代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有机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出一个有别于城市旅游资源的,以农业科技为依托,以河套文化为背景,融自然风光和农事活动为一体的亮丽的现代农业旅游区,以此作为内蒙一个高新科技农业的窗口,吸引各地旅游者,满足城镇居民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提高,对生态旅游景区的需求。以此促进全国乃至全世界对河套文化、对巴彦淖尔市的了解,增进友谊、交流和合作。以此打造出一个农业与旅游业有机地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的品牌,通过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景观,增添河套平原生态休闲旅游的亮2点;通过旅游载体,又增强示范园的辐射功能。以此奠定示范园的产业基础,探索出一条全新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都市化、商品化的新路子,同时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带动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整合科技特派员、企业的科研、技术、生产、推广等科技人员智力与信息资源。针对近年来我市科技服务”三农”过程中存在的基层农牧技术服务力量薄弱,服务手段落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科技人力、信息资源浪费等现象而提出的.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对于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整合科技人员智力与信息资源,完善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创建我市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新模式,以供求互动、快速反应实地解决的形式为全市的农牧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其意义在于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和互联网技术解决多年来制约农业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的瓶颈”打通农业科技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实现农村生产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农村社会信息化。科技专家常下乡、信息到农家,这对进一步提高为”三农”服务的质量十分必要。荷兰的罗林(N.Roling)教授于1988年提出某种农业机构、组织和个人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体即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理论。许无俱(1997)提出系统中的活动就是知识和信息的产生、转化、传递、储存、综合、扩散和应用、反馈等。该系统主要包括农业技术研究亚系统、推广亚系统和农户亚系统三个亚系统。为了使知识和信息能在“三农”发展中发挥更好的效应,将优秀科技成果和信息真正快捷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中的“三个亚系统”必须加强协同合作,使整个农业知识信息系统的总体贡献率最大限度的大于各个亚系统各自独立贡献之和,产生最大的综合效益。最初,人们一般认为在“三个亚系统”之间的知识与信息的传递只是单向的,即由第一研究亚系统产生知识、通过第二推广亚系统把相关知识传递给农民,认为第二亚系统只是整个系统的一个中间环节。目前,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农业科技信息的双向交流模式,研究部门研究开发出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成果,通过涉农业务部门或直接将这些新技术、新成果传递、扩散到农户。高启杰、王慧军、丁振京(1997年、2001年、2003年)认为农业科技信息的终端农户也可以把他们亟待解决和创新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是能解决的还是不能解决)反馈给推广和研究部门,进而形成了知识与信息的双向交流。农业知识信息系统发展到现在的双向交流模式充分说明“三个亚系统”是农业信息系统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有机结合体,三者缺一不可的,地位平等的组成部分,推广亚系统与第一、第二亚系统是并列的关系,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认为的研究高于推广。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良性农业知识信息系统,三个亚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整个系统之间的信息流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农业信息系统理论对于指导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终端农户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根据农户的需要和能力来开展农业科3技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方向。当前,对于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农村农业科技信息化,国内外研究较多。王有年等(2002)提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生产、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并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就是农业信息化。徐兴林(1995)认为农业科技信息是经济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经济信息的范畴,是与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郑业鲁等(2002)认为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终端农户的信息获得、农业的栽培管理、农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发挥耳目和载体的作用,实现传统农业的改造、升级,并且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科学化和效率水平,即农业信息化。信息传播“communication”或“dissemination”,是指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渠道使农业科技信息从时间、空间的一点向另一点流动、移动的行为。传播学家施拉姆(美国)认为信息传递、传播永远是互动的、双向的过程,应该说,“信息交流”替代“信息传递、传播”更合适。孟广均等(1998)信息交流是一种互动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不是一种直线单向过程。阮怀军等(2002)希腊的农业信息服务主要是通过建立互联信息网络。有条件与互联网相连的可直接访问互联网获取信息,没有条件的通过设立网络工作站和农户联盟(农户协会)相配合实现信息的传输传播。法国利用国家农业部门采集信息,通过电视、会议、报刊、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话等途径向社会发布信息,然后不同层次用户收集对本阶层组织有用的信息,相关协会、合作社、互助社等民团组织采取相应方式向终端农户传递信息。有条件的终端农户也可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乌干达的农业信息服务通过区域性信息服务中心和电子网络再与传统技术手段结合实现信息服务。美国的农业信息一般通过政府设置的五个单位分工协作完成信息收集、整理、传播。农户可以通过网络、邮件和电话等方式得到一套完整的市场信息,渠道是有关职能局及其农业部。赵继海等(1999)研究认为应通过培育发展农业信息网络“中继”服务机构向外扩散传播,提高信息入户率。并从广义农村信息用户的角度对浙江省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基层农技推广部门是受访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大学科研院所、农户协会、生产资料供应单位(个体经营户、农资公司)也是信息获取的渠道;第三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王茹等(2002)认为当前农业信息的供需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经纪人制度以联系供需双方,实现农业信息有效准确的传递。王军(1998)认为在一些偏僻的农村通过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使农业信息电子网络在服务功能上得到延伸。卢瑜(1999)在论述农业信息产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时,指出农业信息推广网络应实行“官办”与民办相结合。并认为政府应进行有效干预,激发农户信息需求。郑冶钢等(1999)在对辽宁农户信息需求调查后发现农户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法律意识正在增强,区域之间的农业科技信息意识不同。农业信息服务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用户采用不同的方式。通过在基层建立信息服务站和充分利用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文化素质较高的农户(科技示范户)来开展工作。张小青等4(1999)认为缺乏市场机制应变能力;农业有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是我国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张广胜(2001)分析认为从大力发展农村科教事业;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加快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发展农村信息网络;建立“产一学一研一推”促进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信息扩散五方面来有效消除或减少农业推广信息传播制约因子。张广胜(2001)分析认为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结构与布局,农业推广管理体制与机制,农业和农村公共设施、农村文化教育水平等是当前农业推广信息传播的主要障碍。郑业鲁等(2002)研究认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首先应该从信息资源上下工夫,建立区域性、时效性的数据库分区域进行服务,农业信息化建设应该采取政府启动、企业化运营,多种手段综合运用的原则。经学军、权丽平(2002)从防范农业信息化风险的角度指出农业信息主要有以下风险:生产信息“刚性化”风险;农业信息传播失效风险;“农户文化”与“信息文化”冲突风险;农业信息供求失衡风险,并提出从充分开发信息资源和加强信息服务的组织创新方面防范农业信息化风险。巴彦淖尔市发展农业产业,是当地政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推进“三农”工作跨越式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由于受到发展规模较小、种植结构单一、技术力量薄弱、经营能力不强等多种因素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规模较小,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大量、及时、准确的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信息,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农户没有相关农业科技信息要素的投入,是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在农业产业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其生产微观主体的农户为了适应新阶段的变化,在生产过程农户对科技和农业科技信息的需求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迫切需要大量、及时、准确的社会需求、市场行情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农业科技信息,做出科学的决策。农户没有农业科技信息,就难于决策,不知种什么,怎么种;盲目决策,就会造成失误。无数事实和发展历程证明科技和农业科技信息是促进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农户在市场经济中只有物质要素而没有农业科技信息要素的投入,是难以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更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的。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国家农业推广体系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农村发展形势以及农户发展的要求。加强对“三农”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在农业产业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在农户与科技人员之间架起科技与农业科技信息传递的“绿色通道”。因此,如何按照农户的需求和接受能力以及农业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把农业科技信息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传递给农户成为新阶段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51.2基础条件园区位于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距市区10公里,属于典型的城郊型经济区。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反租到包”的土地流转形式,租用双河镇富河村、进步村、团结村、丰河村共3万亩土地,并通过土地资源的整合,开展农业高新技术科研、生产、示范、推广与农业科普教育、生态观光旅游。目前已整合土地3000亩,现已投入固定资产3000万元,购置了小麦联合收割机一台,玉米联合收割机一台,904型拖拉机一台等;建成温室大150栋,自用加油站1处;建仓库晾台1处,建办公用房等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等。1.2.1气候条件巴彦淖尔市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7.1,7月份最高,极端最高气温39.4,平均气温24;1月份最低,平均气温-9.9,极端最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