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doc_第1页
专题二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doc_第2页
专题二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doc_第3页
专题二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2007江苏16)我国农业总产值19791984年增长455.40%,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04亿吨增加到1984年的4.07亿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运动 B.完成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2(2007江苏17)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是A.创办深圳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答案:B3(2008江苏15)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A.中外合资B.承包经济(承包责任制)C.私有化D.公私合营答案:D。4(2008江苏16)观察右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A. B. C. D.答案:A。5(2008江苏17)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答案:A。6(2009江苏17)对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下列对联,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历史现象的是A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C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D港澳回归扬眉吐气,申奥成功万众欢呼答案:C。7(2010江苏18)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过变成了工业国答案:C。8(2010江苏20)观察以下柱状图,指出造成这一时期台商在江苏投资情况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南方谈话”的发表香港、澳门的回归江苏投资环境的改善“九二共识”的达成A B C D答案:B。9(2010江苏21)2009年10月举办的“奋进的江苏庆祝建国60周年”图片展,全国展示了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取得的辉煌成就。国家最早批准江苏对外开放的是A经济特区 B沿海经济开放区C沿海港口城市 D经济技术开放区答案:C。10(2011江苏16)下图为建国后某一时期“主要工业生产指标”图,导致这些指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大跃进运动的开展,造成工业片面发展B“一五”计划实施,重工业发展迅速C实行政企分开,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答案:B。11(2011江苏17)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口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2005年,这些比重分别为12%、59%和27%。有人认为这一变化与1992年改革开放的新举措有关。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当年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提出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D确立了浦东开发的战略部署答案:C。12(2011江苏18)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根据一些地区的历史和现状设立了特区。下列两幅图片所示两个特区最主要的区别是A文化传承不同 B政治体制不同C经济模式不同D生活方式不同答案:B。二判断题:13(2007江苏34)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生产力造成的极大破坏。时间粮食产量(万吨)比上年减少(万吨)1958年200001959年1700030001960年143502650答案:A三材料题:14(2009江苏36)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申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年份1952年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农业总产值461510535575610中国统计年鉴(1983)材料二: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7月23日)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关于农村政策问题(1980年5月31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2分)(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4分)(3)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3分)(4)综合上述材料信息,你得到了什么重要启示?(1分)答案:(1)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1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分)(2)不真实。(1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2分)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