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刍议.doc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刍议.doc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刍议.doc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刍议.doc_第4页
小学语文论文: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刍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施有效拓展,净化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拓展教学刍议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刮起了一阵拓展教学之风,许多研讨课、公开课,不约而同地都会选择在课堂教学的后半程来一点拓展教学,拓展教学一下子变得非常“时尚”和“流行”。的确,以课堂为核心进行适宜的拓展阅读,不但能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而且会让课堂教学充满无限生机与活力。但是,语文课堂教学拓展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课适合拓展?怎样进行拓展?这是教师在实施拓展教学之前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几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盲目实施所谓的拓展,那只能是“应景”。【1】拓展应是依据课文这个“点”向外延伸或辐射,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合理拓展,把握切入的时机和切入口,追求一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效果。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完成了一个大循环的语文教学,又正遇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因此对新课标中关于拓展的内容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感觉拓展的关键在于“适时”、“适度”,什么时候进行拓展、精心选择拓展的内容,这是课外拓展有效性的关键,现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的看法。1、拓展为充实课文内容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课本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读者去感悟。如果我们的老师选择课外知识作补充,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促进学生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品质,一位老师在“困难”上做文章,告诉学生,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还遇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困难,老师从课外资料中摘录了一份:(屏幕出示以下文字,背景音乐为命运)慈禧太后为修颐和园每年不惜数千万金,但不愿为修路出钱。京张铁路经费被控制在英国汇丰银行手中。正当进入第二段工程时,汇丰银行故意刁难,拖付工钱,造成误工。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他们派人打扮成猎人的模样,在詹天佑修筑铁路的地段巡视,以便随时看中国人出洋相。铁路要经过皇室亲戚的坟地,他们率众闹事,要求改道。詹天佑忍辱负重,花费许多时间跟权贵周旋,终于让铁路从墓墙外通过。和詹天佑一起修筑铁路的好友,有的坠入深涧,不幸牺牲;有的中途逃跑;最让詹天佑感到痛心的是,女婿被绑架,心爱的女儿不幸身亡。 在看了这段文字后,学生对于詹天佑为了祖国忍辱负重的伟大品质的感悟一定更深刻了。又如在大海中永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排比句:“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国的万里海疆;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澳门、香港;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往宝岛台湾;也许,奔腾不息的浪花会把他的骨灰送向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这一组排比句句式整齐,范围由小到大,介绍了小平同志的四大贡献,即改革开放、一国两制、期盼台湾回归、深远的国际影响。从而让学生感悟伟人时刻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此时,我把课外阅读资料进行精心筛选,分别结合文本内容向学生出示了如下材料:(1)邓爷爷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展示了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到现代化的大都市的对比照片。(2)出示了香港、澳门一国两制、回归祖国的资料。(3)邓爷爷多次与美国代表谈判,指出“主权问题不容谈判!”等,与美国正常外交,扫除台湾问题最大国际障碍。(4)出示了世界上的一些领导人对邓小平的高度评价,体会他在世界上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这四段材料正好是对文中四个“也许”的有效补充,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理解课文扫除了难点。2、拓展为学生答疑解惑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每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围绕难点而设计,因此,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如螳螂捕蝉一文中,螳螂捕蝉的故事和吴王攻打楚国有何联系?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我补充了七国纷争的动画形势图,直观形象的形势图让学生理解了如果吴国攻打楚国,吴国将处于怎样不利的形势,从而明白吴王就像故事中的蝉一样,只顾眼前的利益。又如江雪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严寒中独钓寒江的独特意境,诗人为何要在冰天雪地中独钓寒江呢?对于这一难点,如果教师简单地告诉学生诗人要表达不愿与世人同流合污的清高的品质,这不免牵强。因此,我把柳宗元的背景资料进行处理后这样向学生展示:师:江面上的这个老翁就是柳宗元,或者说他就是柳宗元的化身。柳宗元是唐代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21岁时考中进士,一度成为皇帝身边的红人!在朝廷为官很难啊,他一心想做一番事业,让人民做上好的生活。但是在朝中就有一部分人,出来反对,阻止,不但如此,他们还把柳贬到了永州。请问,怀着一腔热血,想干一番事业的他被贬到荒凉的柳州时,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啊?生:气愤,孤独。师:看着屏幕,把贬到荒凉地方的柳宗元,他的心中的孤独和悲愤,读到这首诗里去。生:配上哀缓的音乐,齐读这首诗。师: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67岁的老母亲啊,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只能住到一个四处透风的破庙里,母亲染上了重病,仅仅半年的时间,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柳宗元扑到了母亲的身上,喊:“母亲啊,母亲,是儿不孝啊!从此在这个地方,我成了孤儿了”同学们,此时,你能体会到柳宗元的心情吗?带着他的心情,来读这首诗。生:非常低缓地读了。师:老天爷仿佛偏偏要跟他过不去啊,母亲去世以后,他心爱的大女儿竟然也染上了病,那个欢笑的女儿也离他而去,柳宗元对着苍天长叹啊!江雪生:再配乐齐读,哀哀地缓缓地读。师:他被贬永州,一贬就是十年,十年的漫漫光阴,满腔的抱负难以抒展,他的心里就这样充满着,充满着生:悲愤,孤独,凄凉师:但是,柳宗元不是一个就放弃自己追求的人。在柳州,他带领人们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在他的带领下,人们的生活也一天天好起来了。直到今天,当你来到永州的时候,你会发现,后来的人们为他建了一座庙堂,庙堂里有他的塑像,人们来到这里,来敬拜着他。同学们,你们现在再看,柳宗元是在钓鱼吗? 生:在钓着孤寂, 他在排解着内心的孤独。 师:由雪的洁白,你还想到什么?生:纯洁师:一个冰清玉洁的人,不仅是一个孤独的柳宗元,还是一个顶风冒雪的柳宗元,还是一个坚强的柳宗元啊,(板书:坚强。)把这份坚强读进这首诗里。让我们把诗记在心中。我们的心中就不仅是一幅画,还是一段深深的情。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再来诵读这首诗。 生:孤舟(齐读后两句。) 师:是呀,柳宗元在独钓寒江雪,他的孤独,他的寂寞,他的不屈,让他化成了一朵盛开在寒江上的白梅。 这些精心筛选后的背景材料不仅让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而且理解中心,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变得水到渠成。3、拓展为丰厚语言积累丰厚的语言积累是一双隐形的翅膀,它能让学生“下笔如有神仙助,妙笔生出灿烂花。”丰富的语言积累从一定程度上能代表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不露痕迹地拓展一些语言供学生积累。如学到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描写戈壁恶劣环境时补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学习黄鹤楼送别中“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时,补充:“兰舟未发已盼君归”;学习草原美景时补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补充的这些内容简洁、经典,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消化”,长期坚持定能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要使学生的语言积累真正地变得“丰厚”,关键还在于能运用,所以课堂上还可设计形式多样的开放题,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内外积累尽情表达,既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又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如黄鹤楼送别教学片段: 师:如果我就是孟浩然,哪位同学能用诗句来安慰我,为我送别?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我会永远记住老朋友。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我的朋友遍天下。 生:桃花潭水深千“丈”,不及汪伦送我情。师:“尺”已不足表达我们的深情厚谊。 生: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别忘了我这位老朋友,我也思念着你们呢。 在这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所积累的送别诗句融会贯通,使平时的积累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在阅读中享受着拓展的魅力。4、拓展为感受人物情感学生对课文的鉴赏和感悟,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识能力丰富课文的意蕴。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感悟,在感悟时渗透多种内容,扩大阅读含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上播放出精彩的小插曲,有利于阅读感悟。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学到司马迁入狱受了酷刑,悲愤交加的内容时拓展其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并把它翻译成白话文有感情地朗读:“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侮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再去拜谒自己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中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一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司马迁遭受酷刑后悲愤欲绝的心情,以及绝望中奋起的可贵。又如在学完渔歌子这首词后,我补充了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并与学生进行分角色吟诵:师:狂风浪起且须还生:斜风细雨不须归师:且须还生:不须归在这一和一答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宁静平和的心态。再如教学如梦令时,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依次补充李清照早年的幸福生活、北宋末年时颠沛流离却奋起抗争、晚年时悲凉孤独的背景介绍,并让学生带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心情一遍遍本词进行朗读,可以说李清照尝尽了人间所有的幸福、甜蜜,也品尝了世上无尽的心酸、痛苦,因此不同时期的李清照读起这首词的心情完全不同,朗读便更具个性化。5、拓展为升华文章主题“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任何一篇课文都渗透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而这种情感往往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教师教学时,在文本显情露意处,做适当的课外拓展定能起到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如夹竹桃一文中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在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后,我适时提问:“作者爱上了具有可贵韧性的夹竹桃,用饱含热情的语言来赞美它,文如其人,你们猜猜,热爱夹竹桃的作者季羡林他该是个怎样的人?”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后,我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直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季羡林留德十年”。这段节选文字的巧妙引入让学生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那种和夹竹桃一样的坚韧与执著、宁静与淡泊、丰富与博大的人格魅力,从而明白了夹竹桃的韧性正是作者伟大人格的真实写照。又如月光启蒙一文,在教学接近尾声时,我也补充了一段被删除的原文:“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这段原本放在文章开头的,选入课文时被删掉的文字经过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读,配以布满皱纹的母亲的照片和感人至深的配乐显得尤其能打动学生,当然,字里行间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激、怀念之情,学生也能容易地理解了。这些拓展如课堂的点睛之笔,既可巩固课堂教学,又可升华文章主题,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