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doc_第1页
第二讲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doc_第2页
第二讲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doc_第3页
第二讲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doc_第4页
第二讲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生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第一编第二讲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所以要特别提出这个问题,是我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在与家长的广泛接触中,发现了不少的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中有一些不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而这种不正确的指导思想与方法将严重的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使三口之家大量增多。一个孩子的出生,至少有三个家庭、六个大人围着他(她)转。孩子的喜怒哀乐时刻牵动着家长的心,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由于家长的过于关注,就使得这些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过多的关心与呵护,使一些孩子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与学习的习惯,而这些不良习惯的根源绝大部分可以在家长那找到答案。家长的关心本来是无可厚非,天经地义的事,非常正常的。然而,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某一个方面发展状况,而不是关注孩子在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相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形式出现了变化、就业压力的增大,人口的不断增多等原因,使得一些家长无睱顾及孩子,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完全可以避免的情况发生。比如说,有的孩子从出生身体就一直不太好,家长就会非常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还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内向,家长就可能过多地关注对孩子性格方面的培养;还有的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有时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才能见到孩子一次,即使见到了孩子,时间也是很短的,这就使得不少家长觉得自己欠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太多,至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被家长忽视了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孩子没事则罢,有事则全家兴师动众。其实家长也知道过度的关心与呵护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好处,只是由于亲情占了很大的比重,才造成了家长的过度关心。相反:有的孩子从出生便寄养在他人家中,有的孩子从小失去父爱或母爱,有的孩子出生便遭到抛弃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没有亲人的爱,没有人关心。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孩子,无事没人关心,即便有事也没人关心他们的成长。现实中的情况远比我例举的还要多,还要复杂。1.“我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学校就是应该完全负责了。”赵晓阳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三天两头不做作业,就是做了也是马马虎虎,在经过家访后,才得知他的父母则认为自己不懂什么家庭教育,也不管什么家庭教育。家长非常明确的告诉我,说他们已经把孩子交给了学校,已经交给了我,并且也已经交了学费,自己的责任就尽到了,教育孩子是学校和教师的事了。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并没得意识到,教育孩子不仅要靠学校、靠教师,还要靠家长三方配合起来才能进行有效地教育。我们常说孩子好比是一颗小树苗,学校与教师就好比是园丁,而家长就好比是阳光雨露。只有园丁的努力,而没有阳光雨露,小树苗是绝长不成参天大树的。2.“家庭教育就是教育孩子要学习好。”从上学开始,只要遇到劳动,班上打扫卫生时,钱育林的父母亲总是会来帮助他打扫。到了高年级后,他更不爱劳动了,也不关心集体。别人在劳动,他好像一点都没有看到,好像这劳动的事与他毫无关系,就是轮到他值日也不会去劳动的,如果一定让他去扫,他也只是东扫一下,西扫一下。因为他的家长非常关心她的学习,除了规定她完成学校规定的作业外,另外还规定她每天都要完成家长额外为她安排的课外作业,其它的书籍一律不许看,就连电视也不许看,更别说让她劳动了。持这种观点的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并不仅仅只是让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学习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固然重要,然而这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对的,因为学习与生活对于孩子来说,好比是一个人的左右手,缺少了哪一只“手”都是不行的。3.“我文化程度太低,没有办法辅导”崔亦同学自觉性较差,作业常常拖拉、马虎,甚至不交作业,你找他谈,让他补,最多也就好上几天,他仍旧又是老样子。在家访中,得知他是三代单传,家里人喜欢得不得了,家长不仅不管,还再三强调自己文化不高,没有办法来辅导孩子。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信息时代,然而一些的家长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仍旧根深蒂固地。喜欢孩子是做父母、长辈的职责和义务,这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我个人认为对于孩子的爱应该要有个“度”。爱应该是建立在为孩子着想的基础上,因为孩子终究是要长大成人的,父母应该明白一味爱孩子,而忽视了对孩子思想、品德、学习方面的教育是不对的。家长不能无原则地去爱孩子,而去袒护孩子。有些家长甚至为孩子做他所能的事。这些家长认为的自己文化太低的问题,我个人认识,家长没有必要去知道、明白孩子所学的知识,如果能懂那是最好,如果不懂,也没有什么关系,家长最起码也应该是做到督促孩子的学习。4“我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王明林同学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可就是染上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攻击性非常强、好斗,如果和同学在一起时,只要认为自己没有占到便宜,或者是别人碰到了他,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轻则骂人,重则动手打人,被师生称为“惹不起”“刺头”。在进行了家访后,得知他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不在家,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我在心中暗暗赞叹孩子的自理能力,更为孩子出现的问题而担心。这种现象在现代的家庭中是非常普遍的,因为现在的家长工作的确非常忙,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还要忙着吃喝,为孩子、为自己忙。然而家长可能没有想到,或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是比这些更为重要的事。错误的认识之五: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没办法改李吉天同学不爱与同学交流、性格内向、孤僻、胆小,在班上从不说话,即使要说话,也只是和他一起玩的一二个同学在一起说话,如果你上课提问他,他会显得非常紧张,脸涨得通红,说话结结巴巴,也说不了几句。这已经影响到了她与同学之间的正常的交往。在与他的家长谈话后,才得知他的家长也很着急,他反问我,谁说我不管了?我管了,可是没有用!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我自己心里也着急,可是又找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来,又不能放弃,真是左右为难。的确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是家长已经知道、了解了孩子的性格后,就应该更加地要引导足够的重视。因为越是性格内向的孩子,越是要格外关心他。我们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上不难发现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越是容易出问题,因为现在的学习压力真的非常大,在加上现在的家庭绝大部分是以独生子女为多,家长平时在家庭中就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多让孩子发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多与孩子交流以及时了解他的思想、行为。错误的认识之六:孩子现在还小,等到他大了,再改也不迟王强烈同学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喜欢做恶作剧,让一些同学感到难堪,到了中年级后,常常搞得同学常来找我“告状”。后来,有些家长也经常找来了。找到了他的家长后,才知道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他只是好玩而已。持这种观点的家长还真的不少,其实在学校、在学生的集体生活中,是需要孩子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的。而孩子自身也难免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是需要家长及时地教育与引导,如果家长一味地偏袒,忽视了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那么,等到孩子真正养成了恶习的时候,就很难帮助他改正过来了。错误的认识之七:教育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许志朋同学因父母离异,长期和他的奶奶生活在一起。他有着许多不好的习惯:学习较差、作业经常不做、内向、自卑、不关心集体、不爱劳动、不与同学交往。在家访后,得知孩子的父母都不管这个孩子,各自在推托责任,他的奶奶年龄又大了,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来教育孩子,才导致了孩子存在许多的问题。仅管这样的孩子在我所教过学生中,为数并不多。然而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却真的让我担心。我个人认为,有些的父母虽然离异了,但教育孩子的责任并没有改变,孩子是无罪的,没有必要,也不能轻易抛弃孩子,而不管不问。对于由父母离异造成的孩子,家长需要更加、格外地关心,因为一些出问题的孩子,多半都是由于父母离异而造成的。以上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典型的错误的方法和思想。然而,我们都知道,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但绝大部分都与家长有关。正是因为家长的原因,才导致了孩子们在学校、在生活中,特别是在学习上产生令我非常担忧的情况出现。张小林同学从入学到小学毕业一直都是学习认真、成绩突出的好学生。可是每逢轮到他值日,其他的学生就会向我反映他不爱劳动,不扫地,问其原因,才得知他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所以扫地自然也不会了,只会洒洒水。在与其家长交谈后,得知父母对他的在学习方面的要求非常严,只要求他学习优秀,其他的事一律都不让他做,更让我感到吃惊的是他不仅不会扫地,甚至像系鞋带这样简单的事也不会做。在我刚接手五年级时,有一个叫林浩的同学很少做作业,即使做了,也是马马虎虎,字也写得非常潦草,让你难以辨认。在多次的教育不见效之后,便走访了他的家长,才得知他父母是这样告诉他的:作业不用做,只要能认识课本上的字就行了。同样的一个班上,还有一个叫崔晶晶的学生性格内向,胆子也非常小,从来不愿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就是你点名让她发言,她也是能省则省,决不多说一个字,而且说话的声音非常小,与同学之间的交往也很少。在与其家长交谈后,得知她以前不是这样的,自从有了她弟弟以后,父母就不太关心了,不允许她犯任何错误,只要一犯错误,轻则责骂,重则就打。肖琳是成绩不错的学生,但他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随便拿、用别人的东西,而别的同学是决不能拿、用他的东西。这样一来,班级里没有学生愿意与他来往,所以他就显得非常的孤独。在随后的家访中,得知他的家境比较困难,父母给他买的学习用品,要求他在使用后必须是完好无损的,而且是每天晚上都要检查、清点后才算完事。钱玉兵同学的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但他却是一个比较讲义气的学生,所以他在班级里是属于“老大”。无论是哪个班级的学生,只要有人,不管是无意,还是有意碰了他认为是自己的“哥们儿”,他轻则张口就骂,重则就打。所以在学校里他是出了名的“人物”。不仅其他学生,连许多的老师看到他都头疼。像这样的学生还有许许多多,这使我非常着急,有的孩子在做了大量的工作后,收效始终不大;有的学生改了一段时间,很快又回到老样子上来了;而有的学生根本不改,依旧我行我素。直到通过与学生家长的交流后,才使我逐渐明白了过来,也使我感到非常震惊,更感到无奈和着急、担心,才真正找到了学生旧习难改的原因,才明白实际情况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容易,才明白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大部分是与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孩子的种种不良的习惯和行为,恰恰是他们的父母造成的。让我感到不安是的孩子们在学校的行为表现,他们的父母有的并不了解,有的即使了解了也无所谓,有的则了解后非常焦虑、担心,却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教育孩子。还让我感到忧虑的是一些家长不知道什么是家庭教育,就是知道了也是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愿去正确教育孩子,这些家长可能并没有意识到,正是由于家长的不正确的教育观点、教育行为正逐渐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性格、思想、情绪,也没有意识到如果这样长期以往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于是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些家长想把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把孩子培养成自食其力的人呢?还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将来能永远依附于自己,陪伴自己生活一辈子的人?还是想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长?为什么像张小林、崔晶晶、肖琳、钱玉兵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举不胜举,我们每每也能在报刊、杂志、电视上看到他们的影子。为什么像这样的事情会时常发生?这是由于我们的家长在教育时,思想上、行为上出现了偏差造成的。下面是最为常见的几种错误的家庭教育。1、“溺爱型”的教育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多,所以小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长期生长在娇惯之中。他们受到的委曲、挫折,失败相对也少得多,正所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的这种长期的“默许”和“赞许”,再加上溺爱、“纵容”就导致了孩子在生活上、学习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点。这种教育方法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为家长平时事事顺着他,迁就他,只要一次没有满足他的要求,他要么乱扔东西,要么大发脾气,一直到你满足了他的要求为止。作为家长,一来,你可能会认为孩子还小,这些要求是正常的,他的“胃口”也不大,无非也就是吃、喝、穿着等方面的“小事情”,所以你并不太在意;二来,你还可能会认为,反正家庭条件也不错,花点钱也无所谓,只要孩子高兴就行。然而你想过没有: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的“胃口”也会越来越大的,等到了迟早没有办法满足他的一天,那时,你会怎么办?林浩同学不写作业,开始我只是认为他的学习成绩差,不会写。直到家访后才得知,他不做作业是得到了他父母允许。还有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他是三代单传,在家庭中自然就格外受到宠爱,只要他开口,没有不答应的。所以等到他上五年级时,不良习惯的养成已经是很长时间了,成绩自然也排在倒数的位置上了,即使这样,他的父母也不着急。我也才明白为什么多次请他父母到学校来,想让他的父母在家中督促他的学习,而使终见效不大的真正原因了。2、“忽视型”的教育有的父母因为自己的文化水平低较,有的父母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有的父母感情出现了危机。他们有的没有文化,有的没有耐心,有的没有时间来教育孩子,所以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忽视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也就导致了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大都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而且性格也较孤僻,对于周围的人或事都比较冷漠,同时伴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突出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破坏性,另一种是表现出懦弱、胆小。崔晶晶同学一来是家境不好,二来是父母又生了男孩,而她的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又极为严重,三来是她的父母亲天天忙于生意,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孩子。他们认为只要孩子不生病,只要老师不来“告状”,只要孩子不给自己添麻烦就行,其他就一概不管了,自然也就更加不去管她了。在家访中我还得知,她年幼时性格并不是这样的,也是非常开朗、活泼的女孩子,是父母使得她变成了现在的样子。3、“理想型”的教育这一类的家长大多数是属于有文化的,有的家长甚至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理想化的,脱离现实的。在他们眼中的孩子存在着一大堆的问题,没有一处优点:缺乏自觉性、学习不刻苦、学习不主动等等,所以对孩子的要求也就非常严,特别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许多的家长做出了硬性的规定,所有的功课必须在九十五以分以上,甚至更高,不管孩子能否达到他们的要求,不管孩子的学习成绩如何。他们采取的方法是简单而粗暴的,不是骂打就是指责,或者采取用增加课外作业,不让孩子去户外活动来惩罚孩子。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根本没有一点自由。这些家长只是在“教”孩子,而不是“育”孩子。是用教训的方法来教育孩子,一味指责孩子,即使孩子做得对,家长也还会增加“砝码”,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情况也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他的思想、性格、行为都将会发生巨大的扭曲,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更没有什么自信心可言,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早已形成了这样一个结论:自己是最无用的,最无能的,不管自己怎么做,怎么学,怎么努力,在父母眼里,在老师眼里,在同学眼里,自己都是一个“坏”孩子,一个“不合格”的孩子。这样的孩子的发展也是两个极端。一种是他将变得极巨攻击性和报复性,而且性格可能也会由此而变得非常暴躁。因为他长期受到压抑,没有地方可以发泄,所以他会把所有的怨气发泄到与他毫不相干的人或动物的身上去,甚至是自己的长辈身上去;一种是他将变得非常软弱、自卑感也非常强,他会因此而变得非常懦弱,他会认为自己是天底下最笨,最愚蠢,最无能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还会出现自残,甚至是自杀的倾向和行为。在我教五年级时,有一次写作文,题目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当我看完一个叫李新的同学写的作文时,不由得让我感到非常地难过,也感到爱莫能助。以前我一直以为她的学习成绩很好,所以也就想她的父母对她的教育一定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她在作文中写道:爸爸,你从不让我出去玩,我也知道你这样做是为了我好,为了我将来长大以后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可是你知道吗?每当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外面玩的时候,我是多么想出去和他们一道玩啊!因为我也是个小孩子。可是我不能,也不敢,我只能趴在窗口看,看着他们玩。爸爸,你知道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啊4、“随意型”的教育这种情况是相当多见的,一些家长由于不懂得什么是家庭教育,所以就对孩子采取了随意的教育方式。完全凭借自己的一时兴趣,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根本不管什么科学不科学,合理不合理,不管孩子的感受如何,与孩子说话也不考虑孩子是否能承受不能承受,也没想过他们还只是孩子。这些家长在高兴的时候就与孩子一起玩耍,什么事都答应孩子,不高兴时就朝孩子发火,不管是自己心情不好。高兴时孩子成了玩具,不高兴时孩子就成了他们发泄的工具了。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显而易见,他们会变成什么样子的了。孩子会变得非常讨厌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现在还小,无力抗争,也不敢抗争,然而到了孩子成大成人之后,他们会非常鄙视自己的父母,甚至会仇恨自己的父母。5、“粗暴型”的教育我常常遇到一些家长,他们在说到教育孩子时,常常会说:我不懂什么家庭教育,我只知道教育孩子就是靠打,靠教训,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至于说服教育根本,一来我没这个水平,二来就不管用,没必要跟小孩谈什么大道理。再说我小的时候,我的父母也是这样教育我的。记得有一次,钱玉兵因为作业没有做,我就把的父亲请到了学校,没想到他的父亲劈头就打,我拦都拦不住,打完后他还告诉我,前几天刚刚把他打了一顿,就是因为其他作业没有做,说完还让我看孩子的头上的伤口。还有一件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我当时在教六年级毕业班时,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下午放学后,轮到值日的学生都留下来扫地。有一个女同学不小心把水洒到了金珏同学的身上,这个女同学立刻就向金珏同学说了声对不起,金珏同学当时什么话也说,立刻抢过水壶接了满满一壶水向那个女同学身上倒去,那个女同学哭着跑到我这里来告诉了我这一切,我随即把金珏找来了,询问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的原因,他的问答让我大感意外,时隔多年,我至今还记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