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专家畅谈提升高速互连系统设计能力的捷径.doc_第1页
华为专家畅谈提升高速互连系统设计能力的捷径.doc_第2页
华为专家畅谈提升高速互连系统设计能力的捷径.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走出华为一书的作者汤盛平说:“华为,中国最尖端的民用高科技企业.高科技让你对它有神秘感.”。本文试图带您走近华为,揭开高科技那神秘面纱的一角,探究华为的4位年轻技术专家对提升高速互连系统设计能力的方法和策略。这4位专家分别是:在华为工作七年、担任互连设计部正、副部长的资深专家胡庆虎和姜向中,在华为工作五年、担任互连设计高级工程师的刘卫东,以及在华为工作四年、在电源完整性领域屡有突破的新锐张坤。 高速互连设计的研究对象是芯片、封装、PCB和系统四个层面的互连,它借助于EDA工具和先进的测试测量设备等手段,利用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和电磁场理论,为从事产品系统设计的工程师提供高速互连优化设计的支持,目的是缩短产品设计的周期、降低系统设计的成本,提升高速PCB和产品设计一次性通过的比例。问:目前在高速互连设计领域,工程师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胡:芯片、封装、板级和系统四个层面的互连问题是密切联系的,在这四个领域当中,还有一些技术的细节需要研究。最大的挑战是观念的挑战,是怎样从系统体系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互连问题,建立系统设计方法论是关键。目前的困难在于:要让一个工程师转换一种思想方法是比较困难的,它甚至超越了解决技术细节问题本身。问:观念的挑战具体表现在哪里?姜:现在的产品几乎都包括芯片、封装、板级和系统四个层面的互连。比如你只从板级设计中考虑解决互连问题,而没有在从整个系统设计中考虑这个问题,那么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往往导致设计周期延长。在几年前“光纤泡沫”的年代,什么事情都用光纤,一些工程师用光接口实现无线产品中的系统互连,而现在我们通过仿真和测试验证,结合了板级的互连情况,建立的一套新方案,建议622M速率下得信号用铜互连就足够了,成本也节省多了。目前,我们把信号完整性的知识系统整理出来培训所有的硬件工程师,从概念、流程到如何申请信号完整性设计的业务,对工程师进行全面培训,并结合具体的产品系统的设计,推进观念的更新换代。问:你们怎样将信号完整性设计融合到产品系统设计当中?刘:以前,华为单板投3-4次是非常常见的。信号完整性研究部扎到产品线上去之后,主要参与了前端的分析和互连设计,产品工程师负责原理设计,这样,信号完整性的隐患如时序和串扰等问题,都能够提前发现并解决,从而为产品上市赢得了时间并大幅降低了成本,很多产品线因此都提出了“一板成功”的口号!现在信号完整性仿真已经嵌入到每一个产品线当中。目前,利用实践得到的系统设计规则,以及对许多类似问题的处理经验,就能够很好地解决产品设计过程遇到的信号完整性问题。问:你们的设计经验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刘: 举例来说,我是99年进入华为公司的,刚开始在IBIS模型测试项目组工作,当时,主要想将产品设计中所用的IBIS模型测试出来,因为IBIS模型是信号完整性仿真的基础,而业界提供的IBIS模型还存在许多问题,想通过测试建立一个IBIS模型库,把所有的模型都验证一遍。经过对一两颗芯片进行测试,发现这条路走不通,因为每个芯片都要做测试板,测试过程就非常漫长,对一些高端芯片根本没有办法测试,后来项目就放弃了。但是,通过这个项目,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面,我成为了经验丰富的IBIS模型专家。部门配备的完善的信号完整性仿真工具,对我的迅速掌握信号完整性测试和仿真的系统知识帮助很大。问:如何将一个入门级工程师培养为专家?胡:在互连设计领域,我们建立了很好的资源平台,有高速设计实验室,提供高速电路仿真和测试的环境,新手要对整个领域有所了解,掌握该领域的基础技能,当然还要看他个人的努力是否能够在这领域成为专家?问:个人应该怎样努力才能提升到为专家级工程师?张:公司对产品的完成时间要求很紧,每天会不断地冒出新的问题和各种各样的应用环境,迫使你不断去研究新的设计和仿真方法,像EMI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基础。我每天早上6:00要起来看电磁场和电磁兼容性的经典书籍,现在EMI问题很多,就一定要看这些书籍,尽管里面的内容不一定能用到,但是会给你许多启发和大方向的指导。此外,我经常上国外的论坛。国外的工程师有一个特点,只要你不涉及具体产品中的元件,仅就基础内容提出问题,他们都会毫无保留的回答,这是国外的工程师与国内的工程师的最大的区别。国外的工程师在网上工作的时间是非常长的,通过论坛,尽管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够解决,但是他能够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开始进入论坛时基本上处于学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现在可以跟他们做一些交流了。问:要提升工程师在高速互连系统设计上的能力,你们有什么建议?张:想要培养人才,就要有这么一个环境,让工程师很高兴去研究技术,同时,物质生活上要达到中等水平,此外,还要一个很好的团队。从看得见的标准来说,至少要在每年的技术峰会上要露脸,必须是技术峰会的成员,这才能与国际水平的工程师交流。在技术交流上,只要不涉及专利和产品,国外的工程师都会给你讲,但是,国内的工程师还有遮遮拦拦的味道。自己的水不多,给别人一倒就没有了。实际上,如果对方没有设计经验,即使你把技术全盘告诉他,他也不一定有这样的敏感。胡:要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工程师,关起门来是不行的,一定要参与交流,这是必然的。问:你们未来的研发方向是什么?胡:我们在电源完整性问题上已经做了1-2年的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Designcon2004上,现在正在拓展新技术在华为产品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在低电压、高速度的高速系统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