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doc_第1页
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doc_第2页
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doc_第3页
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doc_第4页
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虞兆中往昔的所谓工程大都是土木工程,由于科技的逐渐孳长分工,目前的所谓土木工程仅为众多工程中的一类。近来在科系整合的声浪中,大家又强调了各类学术间的通连关系和相互影响。今天所谈论的虽以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题,却难以从整个教育或工程教育发展情况和趋势的探讨中分离出来。所以部分内容不免是有关于一般教育或工程教育的,祗是限于个人的见闻与学识,偏失之处一定不少,务请各位不吝赐教。一、 我国古代工程知识的成长1. 我国古代土木工程的成就:日本人伊东忠太原在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曾说,中国书籍多夸大的记事。或许国人的写作在外国人看来难免有自我吹嘘之嫌。英人李约瑟氏所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一书内的论述,应该较具客观性,较易为人们接受。该书第四卷第三册土木工程篇的引言第一句话就说世界的古老诸国中,在土木工程方面的成就,论规模,讲技术没有任何国家能超越中国。的确,我国古代在土木工程方面成就是辉煌的。由下列四个例子可见一斑:(1) 北平城的都市规画与建筑:登梅山俯览北平城,北起钟楼南抵永定门长达八公里的主轴,历历在目。这世界最大规模的主轴设计,经由元、明、清三代的经营,论建筑群的气势和都市计划的完美,其庄严宏伟,气象万千,变化玄妙而引人入胜,在世界国的都市中十分突出。(2) 赵州的安济桥:俗称赵州桥,隋代李春所建,是一浅拱结构,跨长三十七公尺半,而拱高尚不及跨长的五分之一。它的造型之美,施工的因难,以现代工程技术的观点来衡量,仍不失为一项土木工程杰作。反观欧洲,到十四世纪方有类似的桥梁结构,落后我国数百年。(3) 四川的都江堰工程:秦太守李冰所建,兼具防洪与灌溉之利,惠及成都平原十余县约三百万亩耕地,使成都平原有谷仓的美称。后人依据他所遗留的深淘滩,浅作堰六字碑编成治水三字经,共二十句六十字,且遵守不渝,使这伟大的工程历二千余年功效至今不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被其余泽,供应粮食,对于胜利的获致有不可磨灭的贡献。(4) 秦汉时期的道路工程:大家都知道罗马人善于造路,殊不知我国的道路工程也有辉煌的过去。根据李约瑟的记述,秦汉是我国历史上道路工程的颠峰时期。保守的估计,秦汉时期中国境内所造的干道长达三万六千公里,约为罗马帝国所筑道路的三分之二。那是因当时中国水上运输发达而无需太多的道路的缘故。我国当时道路的规画和质量则不输罗马帝国。秦汉和罗马帝国时代相当,两大帝国的道路工程都在这三世纪同趋没落。缅怀先贤,景仰不已,尤其在当时的教育背景下(下面要谈到),工程前辈有这些作为和成就更是令人钦敬。2. 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礼记乐记篇中说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塾又称学塾,相当于小学;每党五百户,所设学校称庠,相当于国民中学;每术二千五百户,所设学校为序,相当于高中;国家设国学或太学,相当于今日的大学。可见我国的教育早就有相当完整的体制。至于高等教育,胡美琦先生在他所著中国教育史中,将其演变分为八个时期,我把它稍加简化合并成下列五个时期:(1) 贵族教育时期:从西周到孔子约六百年。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往往少数英武俊秀的平民子弟亦能分享这种教育机会。(2) 私学讲学时期:由孔子至秦约三百年。孔子开私家讲学的先河,教育因而趋于平民化,士的阶层与起,当时有所谓布衣卿相。更掀起学术思想的高潮,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3) 国家教育时期:秦汉时期约四百年,国家教育兴盛,其中最有名的是汉武帝崇尚儒学,兴太学,立五经博士。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博士原为官名,始于战国时期。于武帝前,博士是掌通古今的学术性官职;武帝后则专指讲授五经的教授,即国立大学(太学)的教授,与今日的博士不同。(4) 门第与寺院教育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约七百年的期间,由于上层政治不安定,士族门第形成特殊阶级。教育内容分两部分;处世循道家思想,治家则遵儒家传统。又由于佛教的与盛,尤其是禅宗的崛起,而产生了寺院教育,山林讲学。(5) 书院讲学时期:宋以后直至清末千余年间,书院讲学担负教育的重要使命。宋代设有白鹿、石鼓、应天、岳麓等四大书院。元代更盛,在各路、州、府都有书院,明清尤多,且有私家设立的。3. 我国古代工程知能的培养:古代的读书人认为工程乃匠人技工之事,讲器而非论道,不登大雅之堂。因此,我国古代的教育学府中,无论那一个时期,那一阶层,都不讲授工学。工程知识的培养,就全仗师徒传授和观摩、思考、阅读等方式的自我进修了。由于土木工程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有关的记述散见于各种写作,例如,尔雅中有专讲宫室施工的一章;读红楼梦亦可窥见当时豪门府第屋宇庭国的概貌。这些资料汗牛充栋。因为作者们大都不是专家,着眼的角度不同,不免偏失,甚至虚构夸大,真正可作参阅的数据有限。像宋朝李诫所著营造法式,明朝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等工程专著,实在是凤毛麟角了。水利工程是唯一的例外,水的治理对于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太大,一直备受重视。夏禹且因治水有功,得民心而做了皇帝。所以治水虽仍没有列入教育系统,却被认为是一种经世之学。以文献而论,史记有河渠书,汉书有沟洫志历代正史都有专篇记述水利工程。水利文献中很有一些连贯的研究性作品。例如:汉朝桑钦着水经,北魏郦道元加注而成水经注,其后清朝赵一清又加阐释而成水经注释,层层深入;宋朝沈立着河防通议,过了三百年,元朝有一位从中东的瞻思将其内容增补,沿用河防通议的原名另写成一书,前辈后辈作接续的努力。其他像明代潘季训的河防一览,清代靳辅的治河方略和傅泽洪的行水金鉴等,亦都是经典之作。徐世大生先在所著中国水利学史中曾说:后世无专习水工者,殆以水官已有专设,从事水利事业者得以吏为师也。至不世之治水能人,多凭其天资卓见,立功当世,虽或著书立说,能与以规则而不能与人巧,此四千余年来之憾事也。然即此留遗之区区,整理而归纳之,亦不失为今日水利工程学中金科玉律矣。先贤的成果得来不易,值得我们珍惜。二、 西洋高等教育的发展1. 希腊罗马的学术活动:以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中心的演讲讨论,具有浓厚的学术和教育意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且先后设立学苑(Academy)和书院(Lyceum)来培养教师。其后有声誉卓著的亚历山轴学府,常被称为历史上最早的大学,实际上是一个由政府支持的师生团体,它设有藏书逾七十万册的图书馆。他们研究讨论的范围有:文学包括文法、逻辑、和修辞,数学包括算术、天文、和几何,以及音乐、法学、神学、医院等六方面,而没有工学。2. 早期的欧洲大学:由于希腊、罗马时期公共讲学风气的延续,加以中世纪教会维持了一些学术活动,早期欧洲的大学从同好结合的团体,不经筹划,无意间逐渐形成。所以很难确定它们成立的时间,最早的有十二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以研究神学为主;意大利的波隆纳大学,以研究法学为主;意大利的沙利诺大学,以研究医学为主。稍后有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又迟了一点,到十三世纪成立。德国早期的大学有1348年成立的布拉克大学,布拉克现为捷克首都,当时属德国;以及1392年成立的汉德堡大学。其他如莫斯科大学创于1755年,柏林大学创于1810年,更迟了三四百年。早期欧洲大学的教育方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读课,当时印刷不发达,书籍缺乏,所以采读课方式。由学校规定读课的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学生跟不上;也不能太慢,太慢了则有偷工减料,拖延课程进度,赚取学费之嫌。并有额外读课,由高年级同学主持,为低年级同学补习。二是辩论。那时教师称为师傅(Master),类似我国汉朝的五经博士。3. 早期的美国大学:美国的第一所大学是1636年成立的哈佛大学,初为培养教师而设,规模很小,开始时仅有一位教师,1642年有学生二十名,1660年有学生六十名 。第二所是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 1693年创立于维吉尼亚州。它因创建荣誉制度,考试自律不要人监考,和选课制度,学生可依自己的意愿选读课程,而闻名教育界。此校目前仍沿用旧名,已改为州立大学。第三所是耶鲁大学,创于1701年。此后普林斯登大学设于1746年,哥伦比亚大学设于1754年,布朗大学设于1746年。这些都是私立大学。最早的州立大学是1817年 设置的密歇根大学,第二所是1819年设置的维吉尼亚大学。早期的欧美大学仍都没有工程方面的课程。三、 早期的土木工程教育与学术团体1. 早期的土木工程师学会:十八世纪的英是一个富有活力,欣欣向荣,科技居领导地方的国家,积极致力于工程建设而获有多方面的成就,执业的人数亦很可观。为谋技术的切磋改进,大家对于学术性的活动深感兴趣,于是在1771年John Smeaton等人创设了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他们首先采用了Civil Engineer 这名词,原意为民事工程人员,以别于军事人程人员(Military Engineer),而作为一种行业的名称。早期Civil Engineer 执业的范围很广,包含了一切工程业务。当时英国工程界人才辈出。如建造运河的James Brindley,建造伦敦桥的John Rennie,建造道路大名鼎鼎的Thomas Telford,都是这团体的成员。至于John Smeaton 本人则以制造机具而著名。他们的环境和我国早期的工程师相同,全靠自修而有所作为,真是不容易。现在这个学会已改为Smeatonian Society。1818年英国又有一群年青人组成了另一个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亦即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并邀请前辈Thomas Telford 担任首届会长。1828 年该学会中会章中给民事 (土木) 工程下了这样的定义:“Civil engineering is the art of directing the great sources of power in nature for the use and convenience of man”。意思是说,民事 (土木)工程是使自然界的广大能源为人类所用,给予人类便利的技能。这定义确是高明,在今天看来,仍然对整个工程界具有勉励鼓舞的深远意义。此后,欧洲其他国家如瑞士在1837年,荷兰在1847年,法国和奥地利在1848年亦相继有了类似的团体。美国先在1848 年成立了波士敦土木工程师学会,四年后亦就是在1852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诞生。上述这些学会对于工程,尤其是土木工程科技的推进都有所贡献。2. 早期的土木工程教育:法国在1716年设立了桥梁路工团,1747年设立了桥梁路工学校,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学校。该校教师着有材料力学、水力学和机械方面的书籍。1794年又在巴黎创设多元工艺学校,随后1799年德国也在柏林成立了营建学校。至于工程教育纳入大学系统则又迟了二十余年。以当时十分重视技术的英国来说,直到1826年伦敦的University College开设Machanical Philosophy一课,工程学理的探进入大学之门。又十年后伦敦的Kings College 开始教土木工程。1840年格拉斯哥大学设置了第一个土木工程与力学讲座。美国在1824年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创立,便开始讲授土木工程。随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设置了Scientific School,对于应用科学加以注意。1861年麻省理工学院成立。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Morrill 法案,由联邦政府以公地赠予州政府,协助各州筹设以培养工农人材为主的所谓Land Grant College,以应国家建设的需要。如今这些学院大多已扩充为大学。从此工程教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部门。四、我国早期的现代大学 我国早期的现代大学有京师大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北洋大学、南洋大学等四校。前二校体制较完整,类科较齐备;后二校则以工科为主。此外,稍后设立的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亦是一所有名的工程学府。下面是这五所学校的简单介绍:京师大学堂 中日战争后,光绪24年 (1899年) 12月17日设立于当时的北京,较日本的东京大学 (1877年) 迟了二十二年,分普通与专门二部。庚子之乱时校务一度停顿。光绪28年(1902年) 复校后设大学院及政治、文学、格致、农、工、商、医等七科。大学院相当于研究院,各科相当于学院,修业三年。又设仕学馆与师范馆。次年改大学院为通儒院,修业五年。分科增经学科,另加设进士馆,属专科程度。民国元年改为北京大学,后来将商、医、农、工等四科并入他校,专办文、理、法三科。南京高等师范 光绪28年 (1902年) 改文昌书院为三江师范,三年后易名为两优级师范。辛亥年(1911年)起停办三年。民国4年改称南京高等师范,分国文、理化二部及农、工、商、英文等专修科。民国9年在原址筹设东南大学,民国12年高等师范并入东南大学。民国17年更名为中央大学。校园中有一株六朝松,原来远在三国东吴定都南京时(229年)即置学官,立五经博士并设国学于此。国学就是国立大学。展恒举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洪武14年 (1381年) 明太祖在此地重建国学,永乐20年建校四十二周年时,学生人数达9,972人,校园亦较五百年后的中央大学宽广。北洋大学 北绪21年 (1895年) 盛宣怀在任天津海关道时筹设,初名为天津头等二等学堂,是我国最早的大学。光绪29年(1903年) 改名为北洋大学,设法、工二科。民国6年北京大学的工科并入后专办工科。民国19年正名为北洋工学院,设土木、机械、采冶等科。南洋大学 光绪22年(1896年) 盛宣怀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光绪30年(1904年)改名高等实验学堂。宣统元年(1909年) 铁路科 (后改为土木科) 第一届学生毕业,据温鼎勋先生考据,这是我国最早土木科毕业生。宣统3年 (1911年) 电机科第一届毕业,是我国最早的电机科毕业生。同年学校易名为南洋大学,民国元年改称为上海工业专科学校,民国10年与唐山工业专科学校及北平的铁路管理与邮电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该校从光绪30年起先后隶属商部、邮传部、交通部、铁路部,民国26年才纳入教育部系统。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民国3年全国水利局兼总裁张骞所创办,以培养水利专门人才从事导淮工作为主要任务。民国17年并入中央大学。沈百先和宋希尚二位先生就是该校的首届毕业生。五、土木工程教育的过去 任何学术的发展,早期常常是缓慢的。以梁内应力分布的探究例,在17世纪30年代伽利略认为臂梁内仅有拉应力,破坏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均布的。到了19世纪,法国的Navier才推导出我们所用的弯曲公式。工程学早期的进就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始有较大改变,较新的面貌。因此,我想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间作为工程教育过去与现在的分野。这样的话,工程教育的过去应包含我早年的教书时期,我的求学时期,前辈凌竹铭先生的求学时期,美国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的创设时期,以至法国桥梁路工学校的建立时期。其间约二百年。1) 重视技艺操作训练: 我在民国22年进入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当时一年级的课程中,上学期大投影几何3学分8小时,锻工1学分3小时,下学期有机械画3学分8小时,木工1学分3小时,共计8学分22小时。可见技艺操作训练分量之重,与目前的图学2学分6公时比较,相差甚远。而且投影几何和机械画的作业都必须在教做,要求很高。到了二、三年级,则有多种测量课程:平面测量6学分6小时,实习4学分12小时;大地测量3学分3小时,实习1学分3小时;铁路测量及土工2学分2小时,实习1学分3小时;共计17学分,其中讲演11小时,实习18小时。另在三年级暑期内历时两个月的全天作业的校外实习。所以那时大家把标杆或经纬仪看作土木工程的标志。在一年级学过机械画以后,所有课程的习题,试验或实习报告,以及设计课程中的图样等都须一笔不苟的制作,一笔不苟的写正楷子。新竹交通大学的图书馆内珍藏了凌竹铭先生六十多年前就读交大时的多项作业,诸位如有机会可以去参观一下,也就证验我所言非虚了。2) 专业课程内容的贫乏: 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理分量不多。那时盛行经验公式和试误法。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关屋顶上风力的算式,都是经验公式。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团体,便有不同的算式,为数真不少。可惜由于当时没有负压力概念,那么多红红绿绿的算式,竟全部是错的。那时结构学中最被重视的就是画影响线,把如何在桥梁上配置火车头的轮子当成了大学问。丁观海教授四十多年前在密歇根大学研究院读高等结构学时,据说教授将画再分格桁架的影响线作教材,而且常为画一个构杆的影响线,不惜磨掉一节课,还磨得津津有味。3) 名层次教育的混乱: 当时设土木工程科系的有大学工学院,工业专科学校,以及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不仅科系的名称一样,课程也差不多,甚至连教科书也有用相同的。Poorman 所著的应用力学,三级学校都用作教本,便是一例。名层次学校的教育目标不明,都在造就类似的人才。因此,层次低的学,由于学生的条件差,在学的时间又短,反而不容易读。凡此种种,以现在的眼光来看,也许可笑。但工程成为有系统的学问究底时间还短,早期的这此现象该是难免的。六、现阶段的土木工程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两个显著现象,不容漠视。一是人口的激增和集中都市。全球人口在1947年是20亿,1978年是40亿,三十一年间增加一倍。世界银行预测到2000年时将达59亿,联合国估计那时人口将达65亿。至于人口集中都市的现象,根据一调查资料,乡村人口与都市人口的比例,已开发国家在1950年是1:1,在1970年是1:2;开发中国家在1950年,是5:1,在1970年是1:3。另一现是由于科技的进步,传播事业的发达和计算机的运用带来了知识爆炸。这两个现象使人类间的接触频繁,而凭借的条件优越,因此问题增多且趋于复杂,变化亦快。为适应这情势,人们求知进修意愿兴趣大大的提高了。后果是高等教育,工程科技教育都受到冲击。1) 高等教育的膨胀: 美国社会学家Martin Trow将大学扩展分成三个阶段:就读大学的在学率,亦即该学龄的在学人口与该学龄总人口之比,在15%以下第一阶段,可称为贵族化时期;在学率在15%到50%为第二阶度,可称为大众化时期;在学率在50%以上为第三阶段,可称为普遍化时期。战后各国为达成人们的求知欲望,都积极致力于高等教育的扩充。1973年此项在学率:美国42%,日本32%,法国23%,英国18%,西德16%,都已达到大众化的阶段。而美国在本世纪初仅4%,日本在1960年还祗有10%,扩展的速率相当惊人。现在举几个例来看看各国大学学生人数增加的情况:法国在1960年200,000人,1970年增至660,000人;西德在1955年127,000人,1975年增至763,000人,预计到1982年时将达1,400,000人;我国(台湾地区)在民国39年是5379人,民国67年增至150,184人。因为学生人数激增,学校亦随之增设。以法英二国为例:法国在1808年拿破仑一世肇建大学制度,每一大学区设一所大学,包括阿尔及利亚在内,全国共十七所,后增为二十三所。1968年高等教育法案实施后,到目前计有六十四所大学,巴黎大学就由原来一校分成十三所大学。英国的英格兰和韦尔斯在1948年前仅有十二所大学,从1948到1967年间便增加了二十二所。除了正常大学的添加之外,还有许多初级大学、小区大学等短期大学的设立。就美国和日本的情形来说:美国的初级大学创始于1896年,修业二年。早期偏重于普通教育,提供相当于大学前二年的课程。嗣后课程分成两种;一种是普通科目,以准备升学为目的,属于过渡性质;另一种是技能科目,以准备就业为目的,属于终点性质;同时在很多小区设立了小区大学,担负成人教育的任务。这些短期大学具有设校普遍,上学方便,成绩稍差的学生亦有入学的机会,仅需两年即可毕业以便早日就业,减轻大学的压力等好处,所以扩展得很快。1920年时还不及200所,学生16,000人;到了1950年约有600所,学生496,000人;1970年时已超过800所,学生逾1,500,000人。日本的短期大学的发展亦至为惊人,1953年时,短期大学有228所,和当时226所一般大学的数量相当;到1971年时,短期大学增为486所,而大学增为389所,短期大学的校数远超越了一般大学。2) 普设技术学校: 技术教育的被重视,可说是现段高等教育特征之一。原因很清楚,已开发的国家都是工业国,开发中国家也都在向工业化迈进。工业愈发达,所需专业技术人才也愈多。大学虽不断的增添,容量仍有限,何况大学教育不免偏重于学理方面,与技术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另辟天地也是理所当然。以西德为例,在每五位工程师中,一位是大学毕业的,四位是技术学校毕业的,而且技术学校毕业生广受欢迎,供不应求。各国在技术教育上,大都有多方面的设施,来适应不同背景,不同意愿的学生。其中以英国多元技术学院最为突出。这些学院各在一所学校之内容纳各种要求、各种程度的学生。所设课程有科技、社会学科、人文学科、文学等,而以选读科技科目的学生占最大部分,约全体学生四分之三。课程按学生的修件分学位前课程、学位课程、学位后课程、经验后课程等类别。在时间的安排上又有全部时间课程、部份时间课程、短时间课程等之分。这显示一个新的,服务观念,学校尽量的迁就学生的方便,而不惜增添管理上的不方便。在此,我简略的报告一下我国工程技术教育的概况。我国国中以上教育有两个系统: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技术研究所高级中学大学研究所硕士班研究所博士班现有职校184所,其中工职占123所;专校75所,工专占32所;技术学院仅有工业技院1所,创立于民国63年,民国68年设研究所开始招收硕士班学生;高中181所,内92校附设职业科;大学26所,内14校设工程学系与研究所,各校合计539系中有118工程学系,185研究所中有30工程方面的研究所。以上学校或研究所的数字都没有把军事学校计入。另有几项有关我国学生人数的统计资料也值得附带一提:(1) 高中与职校的学生人数比:民国56年是6:4,三年后即民国59年为1:1而高中学生稍多,次年即60年仍为1:1而职校学生稍多,又三年后即63年为4:6,67年是3.4:6.4。这一情势的演变毋宁是正常的。(2) 专校与大学的学生人数比:民国53年是2:5,四年后即57年度为1:1,此后专校学生便多于大学学生,但多得不多,67年的比例是8:7。看来专科教育还有待大力加强。(3) 工程科系学生在各级学校中占的百分比:根据民国67年的资料:工职学生占职校学生的45%,工专学生占专校学生的43%,工程学系学生占大学学生的21%,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学生占所有硕士班学生20.5%,博士班则为14%。3) 推广教育的盛行: 为个人求新知求进步的意愿日益增高,为各机构改进人力质量的需求日益迫切,推广教育因而盛行。实施的方法以各级学校添设夜间部或夜校最为普遍。以英国为例,针对各色各样的要求,英国有十种以上的推广教育措施,其中夜间学院多达7,687所,占十分之九的分量。美国加州的Santa Clara大学设有晨间部,每天早上七到九点上课。这二个小时原分属于个人和他服务机构,换言之,也就是双方各提出一小时来达成这项对于双方都有益处的事。因为晨间脑清新,效果很好。4) 我国土木工程教育的调整: 按各层次学校分别叙述:(1) 职业学校方面:民国44年实施单位行业训练,以行业分类作为各职校设科的依据,讲授实用的技术。土木方面有土木测量、地籍测量、建筑、建筑制图、家具木工、石工等科。民国62年,沙鹿高级工职业学校设轮调式建教合作班,将技能实习课程交由合作工厂负责,现已扩大办理,并及于在职人员的进修。民国66年,三重高级商业工业职业学校施行阶梯式教育,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职教育三阶段,第三阶段亦即第三年的专职教育,在校外机构以实习方式进行。(2) 专科学校方面:科的名称仍沿用土木工程科,教学内容和方式亦仍与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接近。民国64年教育部办理工专评鉴。事后探讨,建议专校土木科分为营建、结构、路工、水工、卫工等五组。各校照自身修件设一组或数组,加强技术训练,来发挥专科教育的特色。(3) 技术学院方面:民国63年创建国立台湾工业技术学院,内设营建技术系,68年该院成立工业技术研究所,亦包含营建技术部门。我国的职技教育系统因该院的设置而渐趋完善。该院是目前我国最高的技术学府,对于整个技术教育的推进具领导作用。它的设系与课程设计以及招生的报考修件,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等对于职校和专校的施教都有影响。(4) 大学方面:课程有大幅度的调整,重视科学学理成为各课内容一致的趋向。比较显著的改变有下面的那些:增加土壤力学、预力混凝土、钢结构塑性设计、环境保护、运输工程、工程分析等新课程;钢筋混凝土以强度设计法取代工作应力法,结构学讲授矩阵法以配合计算机的应用等课程内容的更动;微分方程改为工程数学,水力学改为流体力学等课程因内容扩大而更名;投影几何与工程画(机械画)合并为图学并减为2学分,平面测量与大地测量等测量课程合并为测量学并减为6学分,给水工程与污水工程并为卫生工程并减为4学分等课程的减缩;以及热工学、机动学、电工学等课程的删除。此外,有些学校将土木工程中的水利工程、环境工程、测量工程分出,加以扩充后各自成立为学系或研究所。但设有博士班的,目前仅仍限于土木工程学研究所。七、土木工程教育的未来展望 由于科学技术的与时俱进以及能源物资的日渐短缺等因素的挑战,迫使人人企求更多更高的知能,且因人类生活水平普遍的提升,多数人亦有兴趣来享受高等教育。所以各国高等教育的在学率逐年上升是势所必然的。也许在不久的未来会有不少国家达到Martin Trow 所定的普遍化阶段,即在学率到达50%以上。美国纽曼(Newman)报告中说,将来的高中毕业生所面临的问题不再是是否升,而是立即升学、以后升学、间歇升学的考虑。这个看法我认为将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国民中学毕业生。很可能在接受教育的时间安排上不取集中一口气读完的方式,而宁愿分散为若干段落的人会愈来愈多。这样他可以在需要或愿意时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受教育时间因分开而拉长,却终身都有接受教育机会。至于再教育当然更是一辈子的事了。关于站在教育的立场,未来的高等教育和工程教育应怎样改进,亦都曾经有所研讨。下面是几己见端绪的发展:1) 学校的服务化与多样化: 第六节中提到的英国的多元技术学院是一所学校致力于服务化和多样化的一例。推而广之,将同一系统的学校为配合学生不同的需求亦可分成不同的类别。西德的职业教育就己经实施这种做法,他们在这系统中设有七种不同的学校:(1) 职业学校:属于职业义务教育,学生一面在企业机构投师习艺,同时到职业学校上课。(2) 职建立学校:属于职业推广教育,并设部分时间制课程。(3) 职业基础学校:施以职业基础教育。(4) 职业专科学校:与职业学校不同之处是在校内施行技能训练。(5) 专科学校: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6) 高级专科学校:招收国民中学毕业且已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7) 高等技术学校:亦称工程师学校,招收技术中学毕业生。同时西德的中学系统中亦有偏重职技教育的学校,如国中阶层的实科中学,高中阶层的职业综合中学、技术中学等。为广泛供应读书进修的机会,在传统的学校形态之外,增辟途径恐怕是必要的。目前有些国家努力推行的所谓无墙大学和开放大学正是这种要求下的产物。无墙大学顾名思义是打破学校的界线,教室不再是独有的学习场所,学习的活动延伸到工厂、企业单位、政府机关、田野,甚至家庭中。教师也不限于在学校长期支薪以教育为职业的人士。教学的内容着重于校外的实务和经验。开放大学是运用大众传播体如电视、广播、电影、报纸、以及视听教材或函授等方式,并利用附近的图书馆、数据馆、博物馆、科学馆、视听教育馆等社会设施来开设课程。学生不须去学校上课而同样可接受教育并获得学位。且课程富弹性,可因应社会的需要及时开设或调整内容。教师也不一定是大学教授,可能是工程师、企业家或政府官员,亦可集体教学。学生的年龄更不受限制。英国的空中大学(University of the Air)和美国的中美大学(University of Mid-America)都是办得有声有色的实例。在知识成长更快,变动更多的未来,课程内容将更倾向于怎样学来替代学什么。尤其是无墙大学、开于大学这类学校,学生大多有自动自发的求知热忱,课程也应该以研究性的作业为主要活动。因此,为帮助学生们解决他们学习上的困难,为给他们作多方面的服务,信息中心的设置将是今后学校不可或缺的措施。2) 高等教育任务的探讨: 关于今后大学的任务,下面两项文件所显示的意见也许值得注意:一项文件是美国卡尼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在1973年发表,标题为趋近纪元二千年代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与执行的报告,对于高等教育的任务,在原则和实施上有所建议。他们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应该是:(1)增植个人才能,(2)配合经济成长,(3)促使政治健全,(4)提供社会服务,(5)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在执行上要做到:(1)为人才的启发、培养、成长供应良好的环境,(2)为教育公平的达成采取适当的措施,(3)为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供应良好的环境,(4)为社会评鉴供应充分有效的条件。在功能的发挥上,他们强调大学应为多目标多功能的机构,功能可以相互衔接亦可以相互竞争,但都应该是相互补益的。功能须有凝聚性,对于整个计划,没有贡献的不应附增,没有伤害的不应裁减,来消除功能间的矛盾和不称职。另一项文件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会在1978年所通过的改革大学课程的指导分针。他们的基本看法是:接受大学教育的人应该能想,应该能表达,尤其是文字的表达;应该了解知识的如何成长;应该对于世界、社会、自己有所鉴识;应该对于以往的文化和本国以外的文化有所鉴识;应该重视道德和伦理方面的修养;应该对于某些知识领域有深入的认识。因此他们建议大学核心课程的内容须包括:文学与艺术,历史,哲学含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社会科学含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自然科学含物理科学、生物科学、行为科学等,数学以及外国语言与文化。并特别强调写作的训练。上述二项资料所揭示的精神是,一致的都把大学教育的视野超越了专门学识的研究和传授的范围。大学对于国家社会的健全和进步负有多方面的使命,所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就必须有这份认识与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3) 高度教育多种学位的构思: 学位是表示能力的一种证明,对于学习的人亦有鼓励作用。今后个人学习的时间既有分散的趋向,多设学位,较细的划分段落,便不无意义了。美国有些人士提出将高等教育分作六个期段,设六级学位的构想。亦即在现行的学士之前,硕士与博士之间以及博士之后各增一级。这六级学位是:(1) 专士(Associate Degree):1873年英国首先采用。189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亦曾用过这名称,当时是指一阶层的研究工作人员。现在用为初级学位,颁予修毕二年制职技课程的初级学院或小区学院毕业生,或在四年制大学中完成前二年课程的学生。早在1912和1916年史蒂芬学院和堪萨斯初级学院都曾先后颁发了这项学位。(2) 学士:十三世纪,欧洲用来表示持有这项学位证件的人有参加大学教学工作的权利。1636年哈佛大学创校后,订明修业四年期满毕业的学生获颁此学位。今仍颁给大学毕业生,修业时间可为三年或四年。(3) 硕士:十二世纪巴黎大学用以称呼教师。哈佛大学曾用来给缴付学费在校做了一至三年研究工作的人,没有什么学位的意义。1858年密歇根大学始用为学位的名称。至今被世界很多大学所取用。今后仍将肯定它是进入研究所完成初期要求的证明。这阶段有补充和延伸大学教育的作用,并注重专业性的课程。(4) 研士:(Intermediate Graduate Degree):这学位曾经哥伦比亚大学在1938年和西北大学在1965年先后创议提出,用以授予在取得硕士学位后继续在研究所从事研究一至二年,于某种领域获有高度知识的人士。拥有这项学位便同时取得博士学位候选人的资格。(5) 博士:这学位在1861年就被耶鲁大学使用,颁授给在研究所完成学业,对专门领域有高深研究并有学术贡献的人士。这学位的意义自此确定,而后亦将不作改变。(6) 高级博士:现行英国的科学博士可以说是属于这个层次。美国普林斯敦在1930年设立高级研究所时,招纳已取得博士学位的学人从事研究工作,并称之为博士后研究。之后,各大学才有博士后研究员或类似的职称,但不是学位。将来希望订定标准成为正式的高级学位。这项六级学位的构想,不失为符合时代的需要,段落亦相当合理,很有可行性。4) 土木工程教育职业导向的增进: 美国土木工程1979年8月份那一期刊载了一篇土木工程教育讨论会的报告,标题是土木工程教育增进职业导向。对于土木工程教育的改进和发展提出一些极有意义的问题和建议。内容有下列五方面:(1) 关于非技术性课程与职业导向:他们认为以往和现在的工程教育旨在造就技术专家,对于职业条件未加重视,而妨碍了执业后工程师能力的发挥。今后工程教育应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语言及文家表达等以增进学生的职业素养,并提高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 关于教师的实际经验:目前各国的大学教师大都是当初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应聘任教,缺乏实务经验,对于实际工程问题往往了解不够,因此所调教的学生也难免不切实际了。他们提出大学教授,甚至主持教育行政的系主任和院长是否应该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他们以为至少宜延揽富有经验优秀工程师参与教学工作。(3) 关于大学工程教育的期限:知识在成长,工程的要求在提高,四年的大学教育在从前也许足够,可以今后是否能在这时限之内,达成培养工程师的目标,他们认为是一相当严重的问题。他们建议考虑延长一年或一年以上。1960年代美国有少数大学曾将工学院各系改成五年制,终因缺乏全面性的配合,学生望而止步,不得已又恢复四年制。所以这可算是老问题。(4) 关于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的设置:美国各大学研究所内读工程的所获得的学位是科学硕士,哲学博士或科学博士,至今还没有工程的学位。因此建议增设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两项学位。在我国已无这项困扰。(5) 关于临床经验(Clinical Experience):美国医学教育在1900年大事改革,增加临床经验教育,实施至今成效卓著。工程方面就土木工程而论,与人类生命财产的关联决不亚于医学,因此他们主张应该考虑增设与医学院类似的临床实习。目前美国工学院毕业生须有四年工作经验后方可取得工程师执照,已有重视临床经验的意味。假如改由学校正式将临床实习列入教学措施,必可收到普遍而彻底的效果。这项主张果真实现的话,那末工学院将有附设的工程服务部,一如医学院的附设医院,可以热闹了。这篇报告虽仅针对土木工程教育,也实在反映了整个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具有强烈的振撼力。对于我们从事工程教育和接受工程教育的人是很有启示性的。5) 土木工程教育发展趋向: 时代在变,高等教育的方向在变,工程师对于自己的期许亦在变,这一势态指示了土木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向。(1) 基础教育的强调:未来大学阶层的工程教育将有别于早期的着重技艺操作训练和后期的着重科学教育,而倾向于强调基础教育。在教育体系上,它的上面有偏于职业性的硕士班和偏于学术性的博士班。而且充实健全的基础素养会使人有工作的高度弹性和多方面的适应能力,对于个人才能的发挥,超越时间的限制都十分重要。(2) 人文与社会科学教育的重视:科技愈发达愈易使人迷失,科技工作者尤其要自我警惕。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熏陶修养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生真谛和社会责任,对于工程师职业的执行亦有裨益。(3) 进修辅导的提供:无论以集中或分段方式来接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知识都有时间性。要使自己不落伍,能跟随着时代的步伐,那末在毕业的那一天也正是进修始业之时,而且进修还竟是终身的事。所以,明日的大学应该为这此进修人士提供辅导的服务,包括再教育课程的开设在内。这也是大学的一种社会使命。(4) 计算机的驾驭:电子计算的问世改革了世界,人类创造它而屈服于它。为了它,多少知识领域重行衡量了以往成就的实用价值,不少的智能结晶被打入了冷宫。事实上人会创造它,亦就会改变它。比方说力学方面的好此图解法,不管如何巧妙精微,因数字计算器不能接受而被一笔勾销,现在我们已能使计算器制图,图解法的抬头又有了征象。所以我们今后对于计算机的态度要从屈从改为驾驭,不可再以能写程序为满足,必须对它作较深入的认识,进而使它听命于我们。(5) 接受未来挑战的准备:明日一定有明日的问题,或由于物资能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