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把握生成机遇.doc_第1页
解析把握生成机遇.doc_第2页
解析把握生成机遇.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把握生成机遇 实施有效引领问题的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它一改过去那种视学生为“容器”的呆板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课堂随时呈现着各种动态生成的教学情景。而动态的生成情景又会引发学生的各种思维问题,如思维“堵、拐”无法“起航”现象; 思维肤浅无法深入现象;思维凌乱无法“适航”现象 教师应承担起引导职责,随时把握生成机遇,不断探求引导策略,实施有效引领,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有序、缜密、成熟 策略的探究一、 适当调整问题,为思维“导航”。新课程下,课堂是开放,学生无论在操作、思考、交流中都有了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 因而往往会生成很多意外,如思维受阻、思维偏航等,此时教师应适当调整问题,为思维“导航”。1. 适度细化问题,激发学生再思考。课堂上,教师为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时抛出的问题太大,而学生自身往往缺乏缜密思考和分析能力,出现盲目思考或思维“搁浅”现象。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当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合作用摆、量、算等方法准确求出长方形面积后,教师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一下子陷入了困惑。学生模模糊糊感知长方形长的厘米数正好是沿着长边每排摆的个数,宽也同样,但就是说不清。此时,那位教师就一个接一个地请学生回答,希望有个学生能成为“救世主”,但在这样的意外面前,教师就应承担引导职责,及时出手适度细化问题,激发学生再思考。如在上述案例中“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理不清思路,教师可把大问题适当细化成几个小问题。如引导学生比较着观察量与摆的方法,再比比长方形的长与沿着长边摆的面积单位的个数;宽边亦如此,接着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这样随着问题的适当细化,学生又会重新思考并解决问题。2 适当提高问题指向性, 调整学生思考方向。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时抛出的问题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思考方向,出现思维 “偏航”。如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中,有位教师为引出周长,出示用红线围成的本地区域图,问红色的一圈表示什么。学生说分界线、边界 此时教师就应及时洞察,适当调整 提高问题的指向性,调整学生的思考方向。如红色的一圈表示这个图形的什么?学生就会根据教师指向性强的问题,自然引出周长,实现预设目标。 二、适度放大生成,让思维“扬帆”。在开放的课堂上,动态生成无时不在,而当教师一旦发现这一有效生成资源时, 就应敏感捕捉,不断点击放大,恰当引导,让全体学生扬起思维的“风帆”,那么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就会不期而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分数的意义教学片段: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了1/4后,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手中材料研究其它分数。其中有个学生说到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4个),就是1/3。正当老师肯定了他并要请其他学生再说说时,那个同学又叫了起来:“老师、老师,我还想说。”“好,你说。”“我又把12个苹果平均12份,取其中的4份(4个),就是4/12,我还发现这里的 1/3和4/12都表示4个苹果呢!”“哦,好!谁再来说说别的分数。”上述案例中学生发现1/3和4/12都表示4个苹果, 这是一个多么有价值的生成资源啊!而那位教师为把握进度就用简单的一个好轻描淡写地过去了。而对有效生成轻描淡写、置之不理甚至粗暴对待的案例实在很多。那么面对这样的有效生成我们该如何引导呢? 1引导纵向推进,提升思维深度。生成是瞬间的美丽,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纵向推进,如深度操作、步步追问、创设辩论的氛围等,不断点击和放大生成点,实现提升学生思维深度的目的。如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深入操作,继续利用这张12个苹果图尝试再寻找几个表示4个苹果的分数,这样学生在操作中 ,思路会豁然开阔,他们能很快找到2/6, 8/24,甚至16/48,这样就突破了把一个整体看作单位“1”这个难点,同样对分数的意义也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深入理解只要把单位“1”平均分,可以是1个为1份,也可以是2个、3个,甚至是半个 2引导横向拓展,达成思维广度。同样,有效的生成,还需要教师引导其进行横向拓展,让学生在横向拓展中 ,达成思维广度 。如上述案例当学生利用这张苹果图找出了好几个表示4个苹果的分数时,教师继续深入引导学生比较:1/3、2/6、4/12、8/24都表示4个苹果,那么你觉得这些分数大小如何呢?让学生自然发现这些分数相等。此时教师再让学生选择另外材料验证这个发现。这样引导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比较、发现中,与分数相关的知识不断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 三、适时引领梳理,使思维“适航”。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无论在知识的获取、策略的探求、学习方法的建立上都有更大的自主性,更崇尚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收获颇丰。但同时课堂教学也走进了新误区放开学生的思维,却忽视引领梳理。如作为教师应巧妙处理好发散与整理的关系,通过设计阶梯式的思考台阶引导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存细,让严谨的思想、优化的策略、系统的知识实现内在的建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服务。 1 引导学生在阶梯式情景中比较,实现策略的“优化”。笔者认为我们追求的策略最优化不是绝对的。它应该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事而宜。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了许多种不同的做记号方法,教师如用简单的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算来应付,学生往往容易造成对自身赏识的同时,轻视别人的学习成果,不取长补短,这直接阻碍学生的发展。此时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随着 情景的不断深入展开,在比较中自觉实现策略的优化。如在收集数据的时候,教师可先设计静态的简单情景,让学生收集数据,让学生意识到数数法很有用;接着设计静态的复杂情景,让学生自觉把数数与动笔记录结合起来;再提供动态情景,让学生在矛盾中深刻体会合作划正才能成功。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阶梯式情景让学生在比较中内心领悟,对不同的事情我们应综合分析后在自觉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才简单有效。2引导学生在层层分类中整理,实现知识的“网络化 ”。在课堂上,随着学生不断地探索,各种相关知识就不断呈现,这时教师不能简单的把板书当成知识的堆砌场所,不能让没有体系,一盘散沙似的知识留在学生的头脑中。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在层层分类中整理,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建构。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中学生通过数、摸、比、看等方法合作研究长方体,长方体的各种特征随之出现,此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层层分类进行纵横整理 ,纵向引导从面、棱、顶把这些特征整理成三方面,横向引导学生从个数、大小或长短等进行分类,这样纵横交叉,学生在头脑中就建立了网络化的知识,有利于进一步内化和建构。 3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回顾与再体验,实现方法的“内化”。在新课程下,教师倡导了自主与民主的学习氛围,不断组织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开展自主性学习。但教师在引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探究能力的同时很少考虑自己更深层面上的职责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再回顾、再体验,提炼出学习方法,实现方法的“内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用实验法完成学习任务后,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大胆猜想实验探索不断发现严密验证获取结论,明白实验法的操作过程与作用。除了在课后总结提炼方法外,还应经常在课前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材料思考选择哪种学习方法更合适。长此以往,学生在选择、运用和不断回顾提炼中实现了方法的“内化”。 结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引导策略是一门艺术,它对我们提出了更大挑战。教师的引导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适法,仅仅以上谈到的几点是远远不够的,这还需要笔者不断努力,去尝试、去实践,让这门引导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这门艺术又不得不让我们再一次静心深思。课前怎样的预设才能使引导游刃有余?预设开放些,有弹性,要留白教师怎样的素质才能使引导更加有效?丰厚的知识底蕴、较高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