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必修3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作业.docx_第1页
中图版必修3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作业.docx_第2页
中图版必修3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作业.docx_第3页
中图版必修3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作业.docx_第4页
中图版必修3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 作业.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种群的稳态与调节一、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既属于生命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层次,又属于种群的基本单位a噬菌体 小球藻 黑藻 b衣藻 变形虫 大肠杆菌c洋葱 青蛙 小鼠 d烟草花叶病毒 草履虫 肺炎双球菌【答案】b 【解析】噬菌体是病毒,不属于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衣藻、变形虫、大肠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既是生命系统的最基本的结构层次,也是种群的基本到位,b正确;洋葱、青蛙、小鼠是多细胞生物,不是最基本的生命结构层次,c错误;烟草花叶病毒是病毒,不属于命系统的结构层次,d错误。【考点定位】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名师点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单细胞生物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这些层次。由此可见细胞是生命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层次。【答案】c 【解析】在种群内因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是不同生物之间因争夺食物、生存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由于一个湖泊中的鱼不只有一种,故所以有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种群。而群落指的是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它们只是湖泊生物中的一少部分,因而也不能构成群落。3下面叙述可以描述“群落的丰富度”的是 a调查池塘中鲫鱼的数量b海洋捕捞时最需要获得的信息之一c调查池塘中有多少种鱼d一座倒塌的寺院几年后淹没在杂草和灌木丛中【答案】c【解析】略4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有多种方法,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通过构建模型的方法,可以研究血糖调节的机制b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c 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d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方法,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答案】c【解析】研究血糖调节的机制,可以通过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的方法,a正确;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可以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b正确;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c错误;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方法(如“j”型增长模型),研究种群的数量变化,d正确。5下图为某种生物学效应与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对该曲线所反映的生物学过程或特点分析不正确的是a 若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在ac时期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 若该曲线表示池塘水体中某重金属污染物随时间的含量变化,表明池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c 若该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一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那么bc段表示起抑制作用d 若x和y分别表示某种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生物种群,那么该曲线显示x和y为竞争关系【答案】c【解析】若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在ac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零,说明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因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a正确;若该曲线表示池塘水体中某重金属污染物随时间的含量变化,则某重金属污染物的含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表明池塘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若该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某一器官所起作用的关系,则bc段表示仍然起促进作用,只不过是促进作用越来越弱,c错误;若x和y分别表示某种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的生物种群,则该曲线显示:x种群的数量一直增加,y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表明两者是竞争关系,d正确。6用一定量培养液培养少量小球藻,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下列能大致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种群增长率是指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增加的个体数(在一定时间内,结束时的种群数量相对于开始时的种群数量的增加的数量占开始时种群数量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这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上一次总数100增长率。在不考虑迁移的情况下,增长率即为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的大小不仅与种群数量增加的时间和种群数量增加值的大小有关,还与种群的起始数量有关。种群增长率与种群的起始数量呈反比,与增加值呈正比。“j”型曲线的增长率保持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按一定的比例下降。这就是说,“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在不断下降的,降到零之后才保持不变。c正确。7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可通过抽样检测利用显微镜计数法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活菌数量进行计数,下列操作一定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大的是a 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中直接取样b 清洗血球计数板后未进行干燥处理c 计数前没有用台盼蓝对酵母菌染色d 未统计压方格边界线上的酵母菌【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详解】从静置的酵母菌培养液中直接取样,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小,a错误;清洗血球计数板后未进行干燥处理会导致加样后的培养液浓度降低,进而引起计数结果偏小,b错误;计数前没有用台盼蓝对酵母菌染色,则计数的酵母菌中包含有死亡的菌体,从而导致计数结果偏大,c正确;未统计压方格边界线上的酵母菌,会导致计数结果偏小,d错误。【点睛】明确血球计数板的使用注意事项及实验的基本技术要求是解题的关键:需使用清洁干燥的血球计数板加样;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结果的记录最好用记录表。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需要进行重复实验,使获得的数据更准确。血球计数板的清洁:血球计数板使用后,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或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8表是某科研单位对某地区红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査结果,则有关该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年龄结构一级幼苗阶段二级幼苗阶段小树阶段中树阶段大树阶段个体数(棵)120101602815a该种群所处的环境阻力将逐渐增大b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将逐渐增大d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将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包括三种:(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解:将该表改换成种群年龄组成结构图,应是增长型,因此发展趋势应为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增大种群数量增加说明环境阻力加大故选:d考点:种群的特征9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在探究限制大草履虫种群k值的因素是生存空间还是食物条件的研究中,学生提出了4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在探究限制因素是生存空间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溶液量不同b在探究限制因素是食物条件的实验中,应检测大草履虫消耗营养物质的速率c实验中应保持环境温度、氧气浓度、大草履虫的起始数量等相同d在探究限制因素是食物条件的实验中,培养大草履虫的营养液浓度不同【答案】b 【解析】略10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过程是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 将某地分为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不同的样方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 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相加获得总数值a b c d【答案】a【解析】种群密度为单位面积该个体的数目,所以在调查较小植物群密度时所取样方面积大小应相同且为1 m2,计数时应先计数每个样方内该种群数量,再计算平均值,即为种群密度,本题答案为a 。【考点定位】样方法【名师点睛】种群密度的计算:种群的个体数量/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逐个计数:针对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样方法(取样分有五点取样法、等距离取样法)适用于活动范围不大的生物,如植物、松毛虫、昆虫卵等,用样方法计数时,首先要计数样方内部的个体,对于处在边界上的植株,应该只计数相邻两条边上的植株,不应四条边上的植株都计,也不能四条边上的植株都不计。一般来说,记上不记下,记左不计右;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对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微生物:抽样检测法。11下列关于种群的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b 只有少数物种的种群,其性比率基本保持1:1c 对动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答案】d【解析】种群密度是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a错误;大多数物种的种群性比率基本保持1:1,b错误;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来调查种群密度,c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因此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d正确。1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 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b 出生率、死亡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c 迁入率、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原因d 年龄组成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答案】a【解析】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a项错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均可以直接影响种群数量,b项、c项正确;年龄组成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项正确。1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有:a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b 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d 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不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但可以改变演替速度【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单位,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a项正确;大肠杆菌无性别比例,人工种植的水稻无年龄组成,所以并不是所有种群都具有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种群数量特征,b项正确;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c项正确;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4“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疏于管理的大豆田中,大豆与狗尾草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乙两曲线分别代表大豆和狗尾草两种群bt1t5时间内乙种群呈“s”型增长ct2t3时间内,甲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乙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该农田中,物种丰富度将逐渐增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坐标的纵轴为“种群增长速率”,分析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变化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属于竞争力悬殊较大的竞争,从结果看,乙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增长率为正值,则种群数量增加;s型曲线的增长率是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对应解:a、“草盛豆苗稀”说明草在竞争中获胜,即曲线图中乙,a正确;b、甲在t1t3呈现“s”型增长曲线,而乙种群在t1t5呈现“s”型增长曲线,b正确;c、甲在t2t3种群增长率减少,但种群增长率大于0,则种群数量增加,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在t2t3种群增长率为正值,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错误;d、该农田中,疏于管理出现杂草,则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故选:c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群的特征;群落的结构特征;种间关系15啮齿类动物如兔、鼠等以植物为食,下图表表示某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密度与植物种类数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啮齿类的存在可能会引起部分植物种群密度增大b 啮齿类的存在可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c 啮齿类动物密度适当增大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d 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种群密度呈现出先升后降趋势【答案】d【解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也随之增加,说明其中的一部分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故该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在相应的时间和范围内有所增大,同时,部分原来处于优势的植物的种群密度将下降,a正确;由于啮齿类取食的偏好等,使得同一种植物的被取食带有一定的倾向性,其结果可能定向改变某些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b正确;啮齿类动物的适度有利于提高草原上植物的多样性,c正确;纵坐标表示的是植物的种类数,并不能表明每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与啮齿类动物的密度之间的关系,d错误【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的特征【名师点睛】分析图示曲线可知,啮齿类密度低时,不同种的植物之间竞争较激烈,部分物种在竞争中被淘汰,所以物种较少;随着啮齿类密度的增加,植物之间竞争降低,植物种类增加;而啮齿类密度过高时,大量植物被捕食,导致植物种类数减少16下列关于实验室果酒、果醋制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果酒制作的菌种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菌种属于原核生物b 醋酸菌在糖源充足和缺少糖源时都能产生醋酸c 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一段时间内相应菌种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果酒制作需要的温度比果醋制作温度高【答案】d【解析】果酒制作的菌种是酵母菌,属于真核生物,而果醋制作的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生物,a项正确;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因此,醋酸菌在糖源充足和缺少糖源时都可能产生醋酸,b项正确;果酒和果醋制作过程中,相应菌种种群数量因为营养物质、空间的限制会呈“s”型增长,故c项正确;果酒制作最适温度是1825,果醋制作在3035,d项错误。17如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两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 只有说法正确 b 只有说法正确 c 两种说法均正确 d 两种说法均不正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若图甲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a点后种群的k值增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产生的结果,正确;图乙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在k/2的时候进行捕捞,有利于种群的高速增长,正确。故选择c。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8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右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b点时环境阻力最大b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d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答案】a【解析】环境阻力是指自然选择过程中淘汰的个体,c点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下降最明显,此时环境阻力最大。19下列有关种群数量特征概念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 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率c 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数量的持续增长,并不是没有死亡率和迁出,b项错误;分析图示可知:b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趋势,c项正确;c表示种群密度,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也达到最大并保持相对稳定,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0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栖息地样方1样方2样方3平均森林边缘15181516小溪岸边12141313森林5524a 美洲大树莓数量调查时,选取的样方是随机的b 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 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它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d 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答案】d【解析】调查美洲大树莓数量时,应该随机取样,a正确;取样时,应该选取足够多的样方,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b正确;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它树种都属于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c正确;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在森林边缘和小溪岸边较多,说明其适宜生存在阳光充足的地方,d错误。二、非选择题21(4分)图是1845年至1935年的90年间,北美加拿大森林中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据图回答有关问题:雪兔的种群数量变化用字母_表示,其数量最多的年份曾达到_ _只。【答案】a 140千或140 000【解析】22(5分)右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3)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_ 。【答案】(1)s d (2)b (3)食物充足又无天敌 (4)食物减少,天敌增加【解析】略23 (6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实验材料、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1 mm1 mm方格)、滴管、显微镜等。血球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算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呈“s”型增长,原因是 。(2)本实验没有另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 。该实验是否需要重复实验? 。原因是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原因是 。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答案】(1)随着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物质消耗,ph变化,有害代谢废物积累等(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 需要 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增大稀释倍数【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题意,开始一段时间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少,营养丰富,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数量的不断增多、营养物质消耗、ph变化、有害代谢废物积累等,导致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另设置对照实验。该实验需要重复实验取其平均值,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使培养液中酵母菌分布均匀,减小实验误差。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增大稀释倍数。考点:本题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24某小组为研究不同浓度纳米银溶液对某单细胞绿藻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将单细胞该绿藻置于空间充裕、原料充足且其他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算有关数据,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1)实验中,通过测算培养液中溶解氧含量的相对变化反映其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抑制率,已知净光合作用抑制率=(对照组溶解氧增加量实验组溶解氧增加量)/对照组溶解氧增加量100%,则呼吸作用抑制率=_。要对培养过程中的单细胞绿藻进行计数,可采用_的方法。 (2)实验中若持续培养,对照组中该单细胞绿藻的种群数量每8h增加一倍。若其有丝分裂细胞周期的时长与有机物积累速率呈反比,且纳米银对其净光合作用抑制效果在培养过程中不变。若初始数量为1103个,于下图1中m点条件下培养48h,在下图中画出其种群增长曲线。 (3)上图2表示在最适温度条件下测得的杨柳二氧化碳吸收量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当光照强度达到b点时,在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强度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限制c点后杨柳二氧化碳吸收量不再上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答案】 (对照组溶解氧减少量- 实验组溶解氧减少量)对照组溶解氧减少量100% 抽样检测 大于 co2浓度【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