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doc_第1页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doc_第2页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doc_第3页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doc_第4页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比.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美价值观念对比分析1. 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Oneness vs. Dividedness between Man and Nature)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或对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而西方则主张天人相分。天人合一是指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将自然中日夜交替、季节变换与人们的生活和活动周期相一致起来,一切都处在不断循环往复之中,并与自然和谐统一。实际上,自古代几千年以来,人们在各个生活侧面都力求与自然统一,达到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论是政治、思想、情感、理智和实践等方面都是如此。人们做事情讲究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追求天时、地利、人和。在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和影响下,在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和知觉上重直觉,迥异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言语观。 西方人,从古至今倾向于把宇宙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西方的哲学家从古代起就开始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一分为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等,一切二分对立。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地位,他们相信这并不是天命,顺从命运的人会遭到唾弃。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把自己比作一部机器或一个独立存在的原子的缘故。天人相分决定了美国人一分为二,对待事物习惯分析的思想方式和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以及求“准确”的言语观。总之“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这两种不同的宇宙观构造东西方人色思维方式、民族性格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西方 东方宇宙观: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思维方式:抽象思维 具象思维 重分析、逻辑、客观 重直觉、综合、主观 演绎式 归纳式 线性 圆周式言语观: 法制语言 人制语言 重形合 重意合写作:开门见山(演绎式思维) 往往不开门见山(归纳式思维) 2. 群体取向与个人主义取向(Group vs. Individualism Orientation)群体取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群体取向,二是他人取向。在群体取向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严格遵守人伦界定的规矩,不可越雷池一步。人们要求做到“克己守道”,“贵有自知之明”,“循规蹈矩”,“安于现状”, 避免“锋芒毕露“,因为 “枪打出头鸟”, “出头的椽子先烂 ”,个人主义被视为无父无君无友的表现,严加防范。外国学者认为中国文化I-less culture.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延伸,表现在中国人在做事时首先考虑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人言可畏”。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如:self-control,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self-reliance, self-dependence, self-respect他们是自主独立的实体,是一部机器,一个小宇宙,完全不依赖别人,包括父母。美国人喜欢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在别具一格中出奇制胜,他们追求个人享受、放任个性,自由发展不仅包括物质利益的追求与享受,也包括个人意志、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自由进取的追求。3. 求稳与求变(The Seeking of Stability vs. the Seeking of Change)美国文化的真谛在于“变化”二字,核心思想是“无物不变”,而且变化永无停顿。他们尽力使英语变化,而不执着于传统的秩序,不甘受制于家庭、经济、教育、乃至个人能力的条件。对美国人来讲,变化、发展、改善、进步,成长与未来几乎都是同义词。没有变化就没有进步,没有未来。美国人的变化还表现在不同形态的流动方面,包括职业、社会地位、地域等方面的流动。当然变化还体现在家庭危机、家庭分散、婚姻解体等方面。相对而言,在儒家思想的印象下,中国人的生活则被 “万物不变”,或“万变不离其宗”,“祖宗之法不可变”的精神所笼罩。尽管近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在稳定中求进步,求发展。人们习惯于在一派和平景象中“相安无事”,“知足常乐”,“安分守己”, “安居乐业”.4. 做人与做事(Being vs. Doing)在道家与佛家的影响下,中国人讲究“虚静”,“修身养性”,“谦虚自律”,自我压抑。可以讲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强调如何做人,而不尚做事。做好人成了人生最高理想。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力图“无为而有为”。因为有为意味着矛盾、冲突,会破坏人间和谐,“无为”才能防止对立,防止矛盾产生。因此人们性格内向、省身独慎,好静顺从,含蓄包容,相互依赖。中国人好静不好动,尚静之根源,是老子的影响静是事物的根。而西方从古代希腊的海洋文化起,就企图征服自然,战胜自然,争取个性解放,富有冒险精神;在个人奋斗中克服常规,求变,求动是他们精神的动力,并在做事中发展这一动力,因此 “做事”、“有所成就”、就自然变成了他们重要的文化取向或价值观念。5 性本善与人性本恶(Innately Good vs. Innately Evil) 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性善为本,渊源于孔子思想,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性本善说,注重发扬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以及“是非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性。“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人性论。与“性本善”的人性论相反,影响西方的基督教的人性论是“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就是被西方学者广泛称之为的“原罪说”。人性本源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如传统的儒家文化强调人们要从善性出发,并固守其性本善就可以了。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安于现状”,“安分守己”,“知足者常乐”,“仁者静”.然而以原罪为起点的西方文化,为改变原罪,人们不断忏悔,设法改变罪的本性,奋起变化,以期待世界末日的审判,从而到达彼岸,这就造成了西方人为什么求“动”,求“变”的心态。6 时间取向: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Past vs. Future Orientation)1)过去取向还是未来取向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儒道两家思想相反相成,二者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可以讲中国是一个传统导向的社会,在时间上中国是一个过去取向的社会,或者重视过去的社会。人们崇拜祖宗、敬老尊师、重经验、重年龄。与中国文化的时间取向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对他们来讲,回归过去如同走向“原罪”,因此后退是没有出路的。2)对时间的使用方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讲,中国人是时间的主人,而美国人则是时间的奴隶,相对来说中国人使用时间比较随意,灵活性强,而美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时间。 美国人认为时间的铁腕(iron hand)有时会残酷无情,操纵我们的生活,社会生活、商业活动以及个人生活。Homework:Can you think of any idioms which reflect American peoples values (in English) or Chinese peoples values (in Chinese)?For example,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静水流远枪打出头鸟。All things are possible.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the captain of my fate. The word impossible is only in the dictionar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