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后.doc_第1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后.doc_第2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后.doc_第3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后.doc_第4页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物态变化第一节 温度计教学目标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教学教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提问:你们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衣服为什么被晒干?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小?教师板书:第四章物态变化二、想想做做1温度。想一想: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想一想: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2温度计。想一想,议一议:如何判断两杯水温度的高低?哪种方法更准确?师生总结:使用温度计测量较准确。三、想想议议1你想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什么知识?2原理。教师演示自制温度计,引导学生回答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温度,温度计应怎样改装?(学生讨论回答)3:温度计的构造。(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表示方法、单位、符号、读法,然后练习读数。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三种温度计的不同,同时进行量程、分度值的教学。6学生测量热水温度并上台演示,师生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正确方法(1)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并估测。(2)玻璃泡不能位于容器底及侧壁,必须全部浸没在液体中。(3)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5)读数时眼睛要平视(以上各点均配有图片)五、小结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教师归纳。六、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七、板书设计第一节 温度计1、 温度2、 温度计3、 温度计的使用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熔化和凝固: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二、展开探究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提出问题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假设与猜想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断上升。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变。设计实验论证教师:为了让我们发挥团结协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探究实验整个班级组成一个科学研究组,老师作为组长,下面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组长组织讨论1怎样组装这个实验装置?2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作好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小组讨论并汇总)教师讲述实验中注意的事项: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四)实验物质:海波和石蜡。(五)进行实验。1海波与石蜡的熔化曲线的分析熔点: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像石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熔点叫做非晶体。2凝固曲线石蜡在凝固是温度怎样变化?(不断降低)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凝固点。3学生练习读物质的熔点表。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想想议议: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达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是固态的。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4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小组交流归纳总结: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1、 熔化2、 凝固3、 晶体和非晶体4、 熔点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重点难点: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教学用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二、进行新课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活动2:“探究水的沸腾”这个探究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探究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时间/min温度/气泡变化情况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合作与交流: 由于有许多探究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板书设计: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1、 汽化A:蒸发B:沸腾2、液化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烧杯、热水教学过程一、引入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冬天,晾在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衣服上的冰并没有熔化成水,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在思考、讨论。二、新课学习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大家要注意观察,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升华和凝华的过程是互逆的。碘的固体受热升华后,变成气体;气态的碘遇冷后,重新凝华成固态的碘。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例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例如: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凝华需要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板书: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升华和凝华两个概念。并通过实验知道了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习题五、板书设计1.升华和凝华升华物体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第一节 电荷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5)了解原子结构及元电荷e=1.610-19C。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教学重点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 教学器材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碎纸屑、散开的塑料绳、塑料梳子、铁架台、验电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程 略。二、新课教授 (一)两种电荷 1、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方法二: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验电器结构: 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4、电荷量及单位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简称库符号为 5、原子的结构元电荷 原子结构认识历史电子电荷量是最小的,我偿把最小的电荷叫做元电荷 E1.610-19C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都是元电荷e的整数倍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下电荷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数目相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板书设计第一节 电荷1、 摩擦起电2、 两种电荷3、 电荷量4、 元电荷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2知道电源和用电器。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教学重点:认识电路和电路图。教学用具: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有哪些?用验电器检验;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用带电体的性质。二、进行新课(一)电流演示 用导线把小灯泡、电池、开关连接成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小灯泡发光,说明电流流过了小灯泡。1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当电路闭合时,在电源的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正极经过用电器流向负极(正极用电器负极)。电流的内部的电流方向与外部相反。金属导电时,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与电流的方向相反。(二)电路的构成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叫做电源。电池、发电机等是电源。实验室常用的电源干电池:锌筒是电池的负极,铜帽(与碳棒相连)是正极。学生电源:学生电源把电压很高的照明电变为单向电流,可看作电池。2用电器:消耗电能的装置叫做用电器。灯泡、电动机、门铃等是用电器。3开关:控制用电路通断。导线:输送电能。4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5通路、开路和短路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叫做通路。开路: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短路:把电源的两极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叫做短路。 短路会烧坏电源,所以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用导线直接把用电器的两端连接起来称为用电器短路,此时用电器不工作,没有什么危害)(三)电路图1电路图:利用规定的符号代替实物,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电路图的优点:简单,方便,电路连接情况容易辨认。2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3画电路图的要求:元件位置安排要适当,分布要均匀,元件不要画在拐角处。整个电路图最好呈长方形,有棱有角,导线横平竖直。(四)想想议议课本P104想想议议问题。三、归纳小结四、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板书设计第二节 电流和电路一、电流1电流:电荷的定向流动形成电流。2电流的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3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二、电路电路: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三、电路图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教学目标1.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归纳出正确结果。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电源、灯泡、开关、导线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现在有一个电源和两个灯泡,要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几种接法?现在就请你们小组合作,来研究这个问题吧。二、新课学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请同学们分成两人一组,先考虑一下有几种接法。想一想,然后画出电路图,讨论一下,如果可行再连接电路。我们可以把两个小灯泡一前一后串起来试一下,也可以把两个小灯泡并起来,让电流一块流入,再一起流出。那大家动手画出每组的电路图,讨论一下是否正确。学生画电路图,老师给予指导。两个灯泡“并列地”连接在一起,“首首”相接,“尾尾”相接,我们叫并联。那我们的设计的线路图正确吗?两种方案都能让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吗?现在马上动手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提醒学生:注意实验警钟: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学生连接电路,教师给予帮助、指导。同学们完成实验了,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实验演示给大家?请两个组的同学分别上台把串联、并联两种电路演示一遍。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果呢?谈谈你们的体会吧!在电路中,使两个灯泡同时亮灯泡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我们一起来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各有什么特点。刚才我们只用了一个开关,如果现在有两个开关,两个灯泡,一个电源,你会怎么连接电路呢?串联电路中,再加一个开关,和原来结果一样。用电器首尾相接,像串糖葫芦,一个开关足够,一管到底,所以合上开关,电灯全亮,断开开关,电灯全灭。并联电路中,情况不一样。我发现两个开关分别和灯泡连在一起,两条路径互不影响。当闭合或断开一个开关时,和它相连的灯发光或不亮,但另一个小灯泡不受影响。三、知识应用1.串联:家过年的时候挂的彩灯,采用的是串联方法。2.并联:家里的电灯和电视机、冰箱互不影响,是采用了并联电路。晚上,马路上的灯有亮有灭,它们是并联关系。教室里的日光灯互不影响,采用的是并联方式。四、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1.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串联和并联两种。2.串联时可把元件逐个首尾连接;并联时可把元件首首相连,尾尾相连。3.串联的用电器互相影响工作;并联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工作。五、板书设计第三节 串联和并联1、串联:把元件逐个首尾连接;2、并联:把元件首首相连,尾尾相连。3、串联的用电器互相影响工作;并联的各用电器互不影响工作。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教学目标:1、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2、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3、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重、难点:会连接电流表。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通过讲解上一节课的练习纸复习前面所学知识。二、进行新课:1、电流的强弱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单位:安培,符号A,还有毫安(mA)、微安(A)1A1000mA 1mA1000A 例:12mA A= A2、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2)、电流表的使用: 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等于一条导线) 电流必须从正极流进,从负极流出 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作业布置:课本后练习。板书设计:第四节 电流的强弱1、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的物理量,符号I2、单位:安培,符号A3、电流的测量第五节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目标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2、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重点:在实验中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结论。教学用具:电池、开关、灯泡、导线等实验用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看黑板上的电路,从前面学过的知识知道,这是两个小灯泡组成的串联电路,电路中各点的电流之间有什么关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二、新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