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论6【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二、能力培养目标1理解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重点、难点】本单元在语法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词类活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以及名词用作状语,要重点掌握。其他的词类活用现象只要求略有了解。课文分析的重点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选自贞观政要唐吴兢编著)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苏祠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二、作者介绍: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张“言必中当世之过”,为文见解精辟,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明快酣畅,纵横捭阖,雄奇遒劲,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后人因其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选自嘉祐集笺注。2背景(1)六国灭亡的时代背景(幻灯)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年 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 魏割温予秦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秦灭六国时间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灭赵、灭燕前221年灭齐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于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战国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开始进行改革,众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成功,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六国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渐衰落,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后来秦国用了8年的时间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2)苏洵所处的北宋的时代背景(幻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作者所处的北宋王朝,对内专制集权,对外卑躬屈膝,内忧外患,始终不绝。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年年间,宋和辽与西夏开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北宋为求苟安,年年割地纳贡。而这样沉重的负担,全落在百始头上。国难当头,矛盾尖锐,苟洵针对这样的现实写作此文,用于讽喻宋王。二、注意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1活用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却,动词的使动用法。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使听到,动词的使动用法。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削弱、使变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达土,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洁,使洁;美,使美:饱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短语智力孤危:智,智谋;力,力量。孤,孤立,孤单;危,危急。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咽,咽喉。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可以;以,凭,凭借。3固定结构为之所表示被动,相当于“为所”。“为”是介词,“所”是结构助词,“之”字无义,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意思是:“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啊。”4互文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败存亡的命运。翻译时要将上句、下句的相对应的词语拼合为一句。“胜负”“存亡”要合译为“胜败存亡”,“数”“理”合译为“命运”。数、理同义,另有合成词“天数”“天理”“理数”,都是天命、命运的意思。第二课时操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步步推进一第一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明确第一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二问:作者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是从“赂秦”的国家来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一是从不赂秦的国家来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二第二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其中有几层意思?用于哪些对比的语句?明确第一问:从第一个方面(“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二问:有三层意思(见上)。第三问:用了以下对比的语句:秦“攻取”所得与受赂所得对比:“秦以攻取之外其实百倍”。诸侯赂秦所亡与“战败而亡”对比:“诸侯之所亡其实亦百倍”。以上两个对比之间也构成对比。通过对比,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结论。祖父创业艰难与子孙轻易割地对比:“思厥先祖父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与“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急”对比。通过以上四个对比,说明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三第三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的?齐国和燕、赵两国为什么灭亡?明确第一问:从第二个方面(“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第二问:齐国灭亡的原因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两国灭亡的具体原因是其本身的错误,即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但根本原因是“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孤立无援。燕、赵“战败而亡”是“诚不得已”。四第四段的哪句话概括了六国破灭的历史教训?明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五从这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来看,写到第四段的“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本来是可以结束的,作者又写了最后一段,这两句话是否多余?明确这两句话是在论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发出来的感慨。从文章的结构来说,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好像没有也可以;从写作的目的来说,这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这两句话却非常重要。北宋建国以后,对不断进犯东北、西北边境的契丹、西夏,一直采取妥协退让、屈辱求和的政策。到苏洵生活的年代,北宋统治者每年都要向契丹、西夏纳币输绢以求苟安。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评论战国时期六国灭亡的原因,说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讽谏北宋王朝以六国为鉴,不要为契丹、西夏“积威之所劫”,一味赂贿以求苟安,而要奋起御侮,积极谋求“不赂而胜之”之道。在最后一段,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六国只是各踞一方的诸侯,力量虽然比秦弱小,“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而北宋据有一统天下,力量远远强于六国,却“从六国破灭之故事”,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作者语重心长地警告北宋王朝,切勿重蹈六同灭亡的覆辙。这就点明了本文的主旨,即作者的写作意图。可适当介绍有关背景(见资料)。三、思考、讨论关于六国破灭的原因,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的观点是否有道理?六国究竟为什么破灭?(练习四)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政治的主张。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四、布置作业课文有哪些精彩之处?语句出处和有关史料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语本战国策魏策一:“苏子(秦)为赵合从,说魏王曰: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说韩宣王曰:“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今兹效之,明年又复求割地。与,则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受后祸。且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结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3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战国策魏策三载孙臣谓魏安釐王曰:“且夫奸臣固皆欲以地事秦。以地事秦,譬犹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则火不止。今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穷,是薪火之说也。”史记魏世家载:“安釐王元年,秦拔我两城。二年,又拔我二城,军大梁下,韩来救,予秦温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斩首四万。四年,秦破我及韩、赵,杀十五万人,走我将芒卯。魏将段干子请予秦南阳以和。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个有名的比喻,苏秦说韩宣王(战国策韩策一)、虞卿说赵孝成王(战国策赵策三)也用过,在当时是颇为流行的。苏洵这段文字,明显地是师法战国游士之说,但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引申发挥,融为自己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公元前270年,周赧王四十五年,秦攻赵,围阏与,赵将赵奢大破秦军。赵封奢为马服君。公元前260年,周赧王五十五年,赵使赵括代廉颇,秦白起败之于长平,大破赵军,坑四十五万人。公元前257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秦兵围邯郸,急,魏公子无忌袭杀晋鄙,夺军救赵,大破秦军于邯郸城下,秦罢兵。公元前234年,秦王政十三年,秦将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同年十月,桓齮复攻赵,赵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赵封李牧为武安君(赵世家载李牧破秦军事为十四年)。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公元前232年,秦王政十五年,秦攻赵,一军抵邺,一军自太原拔狼孟、番吾,李牧击却之。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人年。秦大兴兵攻赵,围邯郸。赵大将军李牧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贵池区安全员证考及答案1
- 高职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 脐橙产业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 老旧建筑健康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探索
- 土味水晶鞋营销方案
- 2025年交通工程安全题库及答案
- 三级语文百科知识竞赛题及答案
- 养殖专业模拟试题及答案
- 儿科病区应急预案(3篇)
- 7.2 三角函数概念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数学苏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苏教版2019
- 楷书毛笔课件
-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应急处理预案及流程
- 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评分标准
- 额窦手术课件
- 电梯井道圈梁加固工程施工方案
- 流感疫苗项目市场营销策略方案
- 财务代理记账报税合同模板
- HY_T 0330-2022 海滩养护与修复工程验收技术方法
- 十四条经络养生课件
- 清洁生产的实施途径
- 钢结构厂房监理实施细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