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测)作业.doc_第1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测)作业.doc_第2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测)作业.doc_第3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测)作业.doc_第4页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测)作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题4分,12小题,总共48分.)1“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南方人的优势明显。”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考试制度不公平b. 经济重心南移c. 商品经济发展d. 中央集权加强【答案】b2黄梅戏天仙配的唱词中,最能够形象地反映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生活情景的是a.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b.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c.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d.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答案】c【解析】“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没有体现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体现了古代中国农民遭到国家和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的特点,不属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排除b;“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体现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特点,c正确;“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排除d。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点”,根据“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结合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分析解答。3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说明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b.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c.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答案】b【解析】无论是私人之间的文契还是国家的产权证明文件,都体现了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故b项正确;a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相当频繁”,应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c排除; d项错在“完全”,当时还存在自耕农经济,应排除。4下表是均田制的部分内容。它反映了当时a. 绝对平均分配土地 b. 消除了土地兼并c. 土地国有占主导 d. 受田者有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答案】d点睛:解答本题我们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材料中的内容对于选项来说并没有过多的帮助,只对a选项有一定的作用,其余选项都需要我们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得出。5统一后的秦,除皇室以外,明显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前者主要来源于秦国,后者是原六国依靠宗法家血缘关系的地主、贵族,两类地主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表明( )a. 宗法制度顽强存续 b. 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c. 秦尚未真正完成统一 d. 秦的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意思可知,材料中提及了有军功地主和宗法性地主两类,而a项中只讲到了宗法制度,这与材料不符的,故可排除a;据材料意思可知,不管是有军功地主还是宗法性地主,他们都是地主,而且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土地,这说明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体的封建土地制度占据主导,故选b;材料反映的情况出现在秦统一后,故可排除c;材料没有反映秦朝的社会矛盾,故可排除d。6皇室、贵族、官僚、地主都可以用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造成巨量的土地集中。但是,王朝更替,宦海风波,都会在短时间内引起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多产之家往往多妻妾多子孙,而再多的田产也经不起一析再析,几代之后,集中的土地又会化整为零,这主要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 ( )a. 土地所有权在各阶层间的流动 b. 小农经济不断受到冲击c. 土地兼并现象呈现减弱的趋势 d. 土地占有权的非连续性【答案】d7下面是根据吴慧主编的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相关数据整理的宋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情况统计图(单位:斤)。据此可以推知宋至清朝前期a. 生产工具不断创新b. 粮食产量迅速提升c. 民众生活改善缓慢d. 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自宋代以来农业工具基本没有创新,故a错误;根据题干图示可以知道,宋至鸦片战争前我国粮食亩产量提高不大,意味着民众生活改善缓慢,故排除b,选c; 对荒地大量开垦不一定能粮食亩产量,故d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图示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发展对粮食亩产量的作用即可得出答案。8春秋至秦汉,我国农业呈现出如下现象: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产生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耕作技术提高。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这说明a. 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 b. 社会转型推动科技进步c. 传统科技领先于世界 d. 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答案】a【解析】材料的耕作技术和农书的信息表明精耕细作的农业出现,故选a;材料与社会转型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我国传统科技的世界地位,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小农经济持续发展,排除d。9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 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b. 引起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局势动荡,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c. 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封建统治者通过均田制加以克服d. 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因而政府往往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答案】c点睛:为了保证国家赋税收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措施抑制土地兼并。如北魏至唐实行的均田制,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收税等。由于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10“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有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导致难以扩大生产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a. b. c. d. 【答案】d11颜氏家训说中国古代能够“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这主要说明a. 传统农户男耕女织,基本可做到自给自足b. 家庭成员从事各行各业,一切生产生活所需均自己解决c. 农民思想保守,不愿外出d. 农村物质丰富,农民生活富足【答案】a【解析】材料中“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经济特点,故选a;b中“一切”,排除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中“生活富足”不符合实际,排除。12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a. 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b. 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c. 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d. 使用水力鼓风冶铁【答案】d【解析】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题中四幅图涉及内容体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技术的进步:包括铁制用具、牛耕的出现,这反映了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因此abc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这与冶铁技术无关,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点睛:生产工具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表现。我国春秋以前主要是采用的石器耕作;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铁制农具,到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得到普及。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发展起来。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我国古代的农业走向了精耕细作的类型。到了唐代,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二、非选择题(每题12分,1小题,总共12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迎往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材料三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请回答:(1)材料二体现的历史现象与铁农具的使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请指出它们的内在联系。(4分)(2)依据材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4分)(3)依据材料,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小农经济存在的因素。(4分)【答案】(1)铁农具的使用为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小农是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大批小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繁荣的基础。(3)有利因素: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采取措施培植、保护自耕农经济。不利因素: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赋税徭役沉重;自然灾害的发生;小农是一个不稳定的阶层,经常发生分化和破产。【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