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阐释模式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法律语言法律解释.doc_第1页
意义阐释模式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法律语言法律解释.doc_第2页
意义阐释模式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法律语言法律解释.doc_第3页
意义阐释模式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法律语言法律解释.doc_第4页
意义阐释模式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法律语言法律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意义阐释模式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法律语言法律解释摘要:意义阐释模式经历了从一元化模式到多元化模式,再到后现代的解构化模式的变化历程,意义的客观性逐步走向衰弱,这与其说是人们关于意义问题的立场变化,不如说是人们关于意义问题的认识更加接近实际。客观性在法律领域具有独特的价值,法律领域要保证科学意义上的客观性,却存在着应然层面的客观需求与实然层面的实际分歧之间的紧张。关键词:意义;意义阐释;客观性;法律语言;法律解释意义究竟为何?究竟是经过阐释而生成,还是作为自在之物静待人们去发现的?文本意义,相当于汉语系统中的意思(meaning),当我们分析某段话、或某个“本文”有什么意思时,它所指的便是其中的“意思”, (更多相关资料、论文写作方法以及代你写等咨询请看我的bai-度的号加我扣,我的是97文采飞扬2写论文34写作98写作28请只看数字加扣我们是高校老师硕博团队,乐意帮忙)也即其“含义”。意义阐释的理论是针对普通文本而言的,司法场域是意义世界中的一个特殊领域,不能纯粹照搬哲学上关于意义阐释的基本模式。一、意义与意义的确定性意义的生成在语言学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指称论,二是意向论。指称论主张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这个语词所指的事物。阿尔斯顿(1964)在Philosophy oflanguage中对意义的指称理论的主要思想有精当总结:“(意义)指称论把表达式的意义等同于它所指称的对象,或者等同于那种指称关系。”指称论第一次从哲学视角对意义问题有了个交代,也建立了语言和现实的关系,而这正好是语言哲学的两个中心问题之一。因此它曾一度产生很大影响,至今都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意义的意向论是从意识的意向性出发考察语言的意义。所谓意向性就是人之意向对某物的关系,“意”之所“向”,必有所指。胡塞尔认为,声音或墨迹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物理现象,正是因为意向性的赋义活动,才使语言符号具有意义。这里的意向性指的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我们认为,指称理论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它将意义等同于指称对象,这样就无法解决虚构的、不真实的事物的名称的意义问题以及两个词或多个词指称同一对象而意义不同的情况。因此,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义的意向论,体现了语言分析哲学对意义的探索经历了由语形到语义的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追求确定性为旨意的司法场域中,渐已形成了“追求立法原意”为旨的“主观解释”与“追求契合社会需要”为旨的“客观解释”。法律解释到底解释什么?从直观的角度看,法律解释就是解释法律,无法律便无法律解释。但是,德国法学家拉伦兹说:“假使以为,只有在法律文字特别模糊、不明确或相互矛盾时,才需要解释,那就是一种误解,全部的法律文字原则上都可以,并且也需要解释。需要解释本身并不是一种 最后应借助尽可能精确的措词来排除的 缺陷,只要法律、法院的判决或契约不能全然以象征性的符号语言来表达,解释就始终必要。”按照传统法治的基本理论,行为者应依法办事,司法活动中应依法裁判。这其中的“依法”隐含着立场要求,也就是行为人要作出合法行为,法官作出判断要依据已公布的法律,司法者不仅得搞清楚法律条文的意图,还得搞清楚立法者的意思,即把探究立法原意作为法官的最高境界。而要搞清楚这二者,按照狄尔泰的说法,解释者就得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置身于立法者的角色进行以立法为中心的想象性重构。另一观点认为,司法者的任务是把法律贯彻到司法实践中去,探求社会客观需要,为个案找出解决方案。由此可见,依照一元化意义阐释模式的作者中心论、文本中心论,不论是追求立法原意的主观阐释还是追求客观社会需要的客观解释,所探究的意义应有较好的确定性。而现实中的司法虽然多数可以获得一致的看法,但也存在一些难以调和的分歧。可见一元化意义阐释模式难以为司法实践的实际情形提供合适的理论解说。二、意义阐释分歧的社会学调查多元化的意义阐释模式似乎更加实际一些,赋予文本主体性的同时即给文本带来生命,因此文本就成为具有主观性的客观之物,与司法实践中之意义阐释兼具稳定与分歧正相契合。为了更好地说明实践中意义阐释之分歧情形,笔者特意在浙江省内的基层法院中随机选择48名法官作为调查对象。(一)法条意义的阐释:仰赖直觉抑或逻辑下述是一个关于法条理解的问题,我们既可以看到错觉与理性的冲突,又可以看到理性的力量。如何理解专利法第47条的规定:第47条 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即不存在。宣告专利权无效的决定,对在宣告专利权无效前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判决、栽定,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不具有追溯力。但是因专利权人的恶意给他人造成的损失,应当给予赔偿。问题:如果专利权人在宣告无效前给他人造成了损失,但尚无恶意存在,您认为专利权人是否该赔偿?我们询问了48个法官,其中13人(271 )认为应该赔偿,33人(688)认为不应该赔偿,2人(42)没有给出明确答案,认为需要结合其他事实方可确定。其中关于赔偿与不赔偿的比例在统计学上经卡方检验存在显著差异(x =8696,P=0003)。但为何有这样对立的观点?究竟何种观点符合逻辑呢?主张不该赔偿的法官认为该条款的意义是:“当专利权被宣告无效,如专利权人在被宣告无效前恶意造成了他人损害,则应该赔偿。其中恶意是赔偿损失的前提条件。”因问题中提及了不存在恶意,故不应该赔偿。主张应该赔偿的法官认为:依据第47条的文义,从逻辑上可以推理出以下两种结论:一是,除了第二款列举的三种情形之外,其余因专利权被宣告为无效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均具有追溯力,且不需要具备恶意条件,适用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而承担赔偿责任;二是,出现第二款三种情形的,如果因专利人恶意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给予赔偿。从逻辑上分析,该条中只能解读出以下意义:宣告无效的专利权视为自始不存在是原则。在法律上,被宣告无效,就应当恢复原状。但由于专利被宣告无效往往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已经形成的既定事实,所以该条的第二款作出了三种例外的规定,即人民法院作出并已执行的专利侵权的判决、裁定,已经履行或者强制执行的专利侵权纠纷处理决定,以及已经履行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和专利权转让合同等情形,鉴于这些情形已经形成稳定的秩序,所以对这三种情形不具有追溯力。如果让这种情形也都恢复原状,必将会使已经稳定的秩序再次掀起波澜,所以法律在严格限定的条件下将之作为自始不存在的三种例外。法律进一步用但书对该例外作为限制,也就是说,尽管出现这三种例外情形,如果因专利人恶意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也应当予以赔偿。显然,这里的但书是针对第二款的三种例外情形而言的。但书的功用是用来减少因例外而不赔偿的范围的,换句话说,其目的是增加赔偿范围的。由此可见,那种认为“当专利权被宣告无效时,只有存在专利人的恶意损害才给予赔偿”的观点实际上是误读,与专利法第47条的规定是矛盾的。但令人诧异的是,这种误读的比例(688)却远远高于逻辑分析的结论(271)。这或许印证了心理学上的一句名言:人们日常行动更多依赖的是直觉与经验而不是逻辑。当然,这种误读只要经过解释,多数人会明白自己的错误而接受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