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doc_第1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doc_第2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doc_第3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doc_第4页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课时教学计划教师 崔坤祥2005年10月8、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媒体、诞生、迅猛、埃尼阿克。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感悟计算机计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 教学重点 弄清计算机与多媒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到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3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学会英语是进入21世纪的通行证,新世纪已经来到了,你了解电子计算机吗?你知道多媒体吗?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1、练习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文中得哪些内容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内容是通过学习课本知道的。 3、把你感兴趣或不懂得地方提出来。 三、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那些知识?什么是多媒体?电子计算机和多媒体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提供资料 五、释疑、交流。 1、课文介绍了有关电子计算机的那些知识?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1946年诞生的埃尼阿克; 2、练习说话:电子计算机之所以被称作:“电脑”,是因为-。 3、什么是媒体?什么是多媒体?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媒体就是-,像电话能-,-电报能-,-能 -,.我们都叫它媒体或媒介物。 多媒体就是-,它的功能非常丰富,既能像-,又能像-,还能像-,.十八般武艺精通。 第二课时 一、思考 课文的那一段写电脑和多媒体的关系? 第四自然段 电脑是多媒体,是信息处理系统的“司令部”。 二、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其实现在很多电脑本身就装备了多媒体系统,我们就成它为多媒体电脑。根据你的了解说说多媒体电脑的功能。 2、多媒体电脑有许多的功能,这些功能你尝试过吗? 三、课堂小练习 1、世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 )年诞生在( ),现在存放在( )国的( )博物馆里。 2、多媒体设备就是( )的装备。 3、读下面的一段话,做练习。 比尔盖茨说:“我这辈子没什么要求,我的要求就是想要每个人的桌上都有一台电脑。” (1)、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 - - (2)你对比尔盖茨或它的电脑还有什么了解?写下来,然后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四、剩余的时间同学们互相交流,然后可以做一刻一练的联系。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媒体、诞生、迅猛、埃尼阿克。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延伸 大家想象一下:十年、二十年后的电子计算机会是什么样的那? 或者说你想发明什么样的电子计算机。 模仿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用上“过去”“现在”既能又能还能”说话 三、总结写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这样分?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一、“电脑”发展史;二、多媒体功能丰富;三多媒体电脑越来越神奇。 2、电子计算机那么神奇作者的介绍却浅显易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用我们很熟悉的事物,这是一种很有用的学习方法,我们今后可以在自己的学习中运用。 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角色:本来比喻生活中某种类型的人物,课文中把电子计算机比做人,说明计算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信息:在日常生活中,它可以理解为“音信,消息”;在科学研究中,它指的是用符号传送的内容,而这些内容是接收符号者事先不知道的。 传真:通过有线电或无线电装置把照片、图表、书信、文件等的真迹传送到远方的通讯方式。 信息高速公路:指电脑与电脑连接起来形成的电脑网络。 6.课后,有条件的地方可指导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给远方的亲人发电子邮件;帮助老师做多媒体课件。 四、作业 根据你的想象,写一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9、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地球,学习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学生要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3.学会本课生字、生词,会用“渺小”、“贡献”造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学完课文,谈体会,学写读后感。 教学重点 按一定的顺序写:即学习时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叙述的。 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增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2.指导学生认真写好读后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 我们大家都生活在地球上,每年的4月 22日是世界地球日。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怎样的?你了解多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地球呢?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学生可简单回答。) 地球是渺小的。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课文,认读10个生字,要读准字音。 2.查字典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四、检查自学效果 1.读生词: 遨游璀璨(这两个词要读准字音。) 裹着渺小 矿物 恩赐 慷慨 贡献滥用 威胁目睹 以上9个词语要求不但会读,还要会写。 2.指出难写的字: 裹滥 胁(注意让学生练习、当堂记忆。) 3.让学生说说自己查出生词的意思。 五、学生再读课文 1.标出自然段序号。 2.想想每一个自然段都写的什么内容。 3.根据自然段的内容给课文分成两段。 第一段:(14自然段) 第二段:(59自然段) 4.根据分段情况,说一说课文先讲了什么?又讲了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先记叙了地球的特点和人类对它的破坏,接着又讲地球上的资源枯竭之后,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我们要保护地球。) 5.质疑,提出不懂的问题。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练习朗读课文。 3.找找有关地球的材料。 第二课时 一、通读全文,从整体入手 1.课文共分几段,为什么这么分? 2.提出你不明白的问题。 (学生从整体认识课文后,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课文。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注意,讲到此问题时要给予解决。)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己读12自然段。 思考:从课文中你了解到关于地球的什么知识。通过具体的词句谈自己的理解。 地球是渺小的: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公里,表面积是5.1亿平方公里。人类生活的大陆面积只占其中的1/5。 以上的数字表明了什么。 人类的活动范围是很小很小的。不要认为地球很大,地球并不大,供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很有限。 2.练习朗读,体会地球并不大的含义。 3.默读课文34自然段。 (1)思考:地球有什么特点?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请同学们在默读的过程中、圈画出重点句、关键词语,然后谈自己的理解。说话时要按课文的先后顺序。) (2)指导学生从这几方面考虑: 地球的特点: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包括矿物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有的是不能再生的。 课文从以下几方面讲人们对地球的破坏: a.不加节制地开采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资源会越来越少。 b.重点理解这两句话,指导学生多读多体会。投影。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就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不能再生,还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引导学生谈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认识到破坏地球、破坏自然,会带来灾难。如果这样继续下去,人类将不能在地球上生存。) 第三课时 练习课 一、仿照例子写句字。 1、我们要精心的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反对反对- - 2、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地球上的矿物虽然-,但是- -。 二、选词填空 壮观 壮丽 壮丽 1、江面上,波澜 ( )。 2、祖国山河十分( )。 3、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是那样的美丽( ),和蔼可亲。 毁坏 毁灭 1、恐龙遭到了( )性的灾难。 2、人们随意( )自然资源,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上帝的恩赐,( )经过几百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2、( )不加节制的开采,地球上的资源( )会越来越少。 3、在 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 )实现了,( )是遥远的事情。 四、剩余的时间,自由做练习。 五、作业。 协议篇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章。题目自拟。 10、宇宙生命之谜 教学目标 1、认识四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人类存在”的问题讲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教学准备 准备好教师和学生搜集的有关宇宙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茫茫宇宙,除了地球之外,在不可计数得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那? 板书:宇宙生命之谜 二、明确学习的目标 1、请你根据再系的理解和你查阅到的资料;针对宇宙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存在,阐述自己的观点。 2、形成辩论双方,创设辩论氛围。 这节课我们要围绕宇宙中到底有没有生命,开一个辩论会。正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还有生命,反方的观点是宇宙中除地球外没有生命存在。通过辩论开那一方能够胜利。 3、概括生命存在的条件 在辩论之前,我们先认真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概括一下生命存在的天体必须具备的几个条件。 (1)、温度在摄氏负五十度到摄氏一百五十度之间。 (2)、必要的水分。 (3)、适当成分的大气 三、准备辩论 1、个人自读 认真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在文中勾画,为辩论准备材料。 2、小组内交流 正方和反方各自在组内交流,可以列好发言提纲,并讨论和完善发言稿。 四、展开辩论 在辩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依据课前的了解和资料为依据,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 遨游:漫游;游历。 璀璨:本指珠玉等光彩夺目。这里指各种星球光亮耀眼。 宇宙:包括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的无限空间。 恩赐:原指帝王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慷慨:不吝惜。 枯竭:用尽。 目睹:亲眼看到。 地质:地壳的成分和结构。 滥用:过度使用,没有节制。 四、参考资料 1.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 水土流失严重。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7%。 沙化迅速发展。沙化土地已达到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 水源污染明显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 2.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个国家的排序。 土地面积110位以后 耕地面积126位以后 草地面积76位以后 森林面积107位以后 .森林资源的危机。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除了提供木材和各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障农牧业生产、保存生物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人均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107位之后。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森林资源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当中。1981年与1976年相比,全国林地面积减少了309万公顷。据调查,全国有23个省、区、市的森林面积是减少的,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滥砍滥伐和毁林开荒。西双版纳是我国一片比较完整的热带雨林区,生长着许多热带、亚热带植物和珍稀动物。由于不适当的开垦,平均每年毁林22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49年的694%下降到1980年的26%。 五、作业 课余时间同学们可以继续讨论,寻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作者围绕着地球之外有没有生命存在先讲了- -然后讲了- -,最后得出结论-。 二、天体具备那些条件,才可以有生命存在? - - 剩余的时间同学们可以写作文,作文的题目是我来到了某某星球上 。也可以自己定题目。 积累运用 三 教学目标 1、积累名言警句。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进一步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激发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4、写想象作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有条例的表达能力,唤起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学程导引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背诵有关节约的名言 二、积累名言警句 1、自读、读准字音,试着画出停顿。 2、领读,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熟读、能够明白大体的意思。 4、熟练背诵 三、完成阅读 1、导入、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们知道地球是我们全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有的家园,它美丽可爱,却有那样容易破碎。我们下面要阅读的是一位等上月球的宇航员所写的地球颂。 2、根据阅读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自读,便读变画圈。 3、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试着用“地球有很多的优点为开头,以正因为地球由这些优点,它才成为人类唯一的家园为结尾说一段话,中间的语句要连贯,条理要清晰。 三、指导学生读短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交际欲望 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受灾面积2578万公顷,受灾人口2、3亿,死亡人数3656人 。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使幸福美满的家庭 妻离子散,有的甚至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造成这次灾害的直接原因就是乱砍乱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这节课我们就讨论一下怎样保护环境。 二、讨论当地实际环境 根据平时的实际观察,讨论本地区、本居民区或本校再环境保护上存在的问题,师生共同总结。(如,本地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