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采.doc_第1页
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采.doc_第2页
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采.doc_第3页
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采.doc_第4页
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更多语文学习精彩内容请点击:/2012年高考语文备考指导之八如何落实文言文翻译的“采分点”罗福清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失分往往比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往往只翻译文句的大意,而忽略试题的“采分点”。下面,我们就结合近几年的湖南高考题谈一谈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突破“采分点”的方法。 一、注意古今异义的翻译与落实 古今异义词主要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与用法却不同的词。翻译古今异义词时,尤其要注意那些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些词,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或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或名称(说法)发生改变,翻译时千万不能以“今”释“古”。最为特别的是,有些古今异义词的词形与今天的某些双音词相同,但其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翻译这类词时要特别注意。 例如,2009年高考湖南卷12题是“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小题3分,其中有一个小题所指的画横线的句子是“今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评分细则中将“子”和“食”确定为正确答案的“采分点”,可很多考生却将“子”误译为了“儿子”,将“食”误译成了“食物、食品”。这都是因为没有注意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事实上,“子”要译成“儿女”;“食”要译为“养活”;画横线的句子则应该译为“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想不做官,也办不到”。 突破方法学会识记和确认古今异义词。 1通过识记常用词语的古义确认古今异义。对于古今异义词的学习,学生必须下一番记忆的工夫。一是自己对教材中的文言文讲读篇目中涉及的古今异义词进行归纳并记忆。比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一句中的“非常”,古义是“意外的事故”,作名词用,今义是“很”,作副词用。二是借助古今异义词表记忆。 2借助成语确认古今异义。成语中的有些词语至今依然保留着古代的意义。比如,“久假不归”中的“假”就保留了它古代的意义“借”。利用这类至今依然保留古义的成语,可以推知具体语句中某一个词的古今异义。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中的“假”,就是“借”“借助”的意思。 3借助语境确认古今异义。俗话说:“词不离句。”要想正确解释一个词语,必须将其放在句、段、篇中考虑,即要关注要解释的词语与相关词、句、段的关系。比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13题是“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小题3分,其中有一个小题所指的画横线的句子是“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做这道题时,借助语境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购”是古今异义词,应该译为“悬赏缉捕”。 二、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与落实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一种很普通的语法现象。文言文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都会出现活用现象。翻译与落实词类活用时,除了要注意一般的活用现象,还要特别注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活用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词类活用在一定的语境中是有规律的,因此根据其所在的句子位置和上下文的语意,一般都可以判定其用法并推断出其含义。湖南高考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涉及这个“采分点”。比如,2004年考查的“乐”“全”“名”分别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2006年考查的“实”是形容词作名词;2007年考查的“从”“衣”“已”分别是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作动词和使动用法;2008年考查的“苦”是意动用法;2009年考查的“食”“步”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2011年考查的“病”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突破方法掌握词类活用的判定方法。 1名词与名词组成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时,其中一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例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从衣文之媵七十人”中的“衣”本是名词,用在宾语“文”前活用为了动词“穿”,“衣文”是动宾结构,意思为“穿华丽衣服”。 2名词出现在动词前且句子已有主语时,名词一般活用作状语。 3动词与宾语之间的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是“使它怎么样”,这种情况是动词的使动用法。这一采分点的考查,湖南高考多次涉及。比如,2007年高考湖南卷“从衣文之媵七十人”“知其入而已己疾也”中的“从”“已”就都是使动用法,应分别译为“使跟随”“使治好”。 4形容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时,可译为“认为”“以为”,这种情况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2008年高考湖南卷“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中的“苦”本是形容词,在此句中则活用为了意动词,应翻译为“以为苦”。 三、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与落实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语法方面有重要区别。高考中,对特殊句式的考查往往放在翻译中进行。比如,2005年高考湖南卷“因乞李氏以归”一句,动词“乞”前无主语,因此该句是省略句省略了“吾”;“乞”后的“李氏”不能作“乞”的宾语,因此该句又是省略了介词“于”的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吾)因(于)李氏乞(之)以归”。这样一分析,译文就应该是“(我)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再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一句,也既是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苏轼”,又是状语后置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苏轼)于斯亭饮酒而乐之”。这样一分析,译文就应该是“(苏轼)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 突破方法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以练促进理解。 1把握特殊句式的特征。 (1)判断句最主要的特点是主语和谓语直接相续,且谓语是对主语有所判断,通常是以“者也”或其变体为标志。 (2)被动句的实质是主语不是施动者而是受动者,一般可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型。 (3)宾语前置的实质是谓语和宾语的位置发生了倒置,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时,宾语要前置;二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要前置;三是有“之”或“是”作提宾标志时,宾语要前置。(4)成分省略的实质是句子成分不全,一般是指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的省略。 2以训练促进理解。 掌握文言句式的规律不应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上,还应在实践中积累相应的解题技巧。具体地讲,就是要以课内学到的知识译读课外的文章,从而真正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3精选例题,触类旁通。 具体做法是每一类特殊的句式都要选一个短小、易记的典型熟读牢记,以便以此为例,触类旁通。例如,为了掌握宾语前置这一特殊句式,就不仅要记住宾语前置的几种常见类型,还要记住“何罪之有”“未之有也”“唯你是问”“尔何知”这四个句子。这样,以后的学习中就可以触类旁通,解决相似的问题了。 4识记固定结构的翻译。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与虚词的配合,或者虚词和实词(包括词组)的配合,中间或前后往往会插入一定的成分组成固定的搭配形式。这种语法现象,一般称之为固定句式。值得注意的是,固定句式具有一定的整体意义,翻译时不能拆开理解。因此,牢牢地掌握常见的固定句式对正确、快速翻译文言文显然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表判断语气的常见固定句式有“所以”“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之谓也”等。 (2)表委婉语气的常见固定句式有“得无乎”“无乃乎”等。 (3)表反问或疑问语气的常见固定句式有“不亦乎”“何为”“何以为”“何如”“何若”“岂哉”“庸乎”等。 (4)表比较或选择关系的常见固定结构有“孰与”“与其孰若”等。 四、重视虚词与特殊修辞的翻译与落实 1表示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等实际意义的虚词,要准确翻译出其意义;表示假设、因果、条件、转折、递进等语法关系的虚词,要准确译出各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 2要注意文言文中的繁笔,以及比喻和互文等修辞手法的翻译。 突破方法识记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落实修辞的翻译。 1掌握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学会辨析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方法。 2要注意古代官职、礼俗的翻译和落实。 3要注意比喻、借代、委婉等修辞手法的翻译和落实。 4要准确把握句子的语气、语体色彩、感情色彩等。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复习时能充分注意上述采分点的落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