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初一语文月考一试卷.doc_第1页
2013-1初一语文月考一试卷.doc_第2页
2013-1初一语文月考一试卷.doc_第3页
2013-1初一语文月考一试卷.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海中学2013-1七年级语文月考一试卷命题:金冠芬 审题:初一语文组亲爱的同学:走进2013年的十月,你走进了人生的又一处驿站,也攀上了语文的又一级台阶。在这个庭院里,花香满径,足够你采英撷华。当初中的第一份语文月考试卷在你的眼前徐徐展开时,广阔的生活画卷也在你的人生中缓缓打开!1.全卷满分100分(含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请用黑色水笔答题,请勿使用修正液或修正带。具体分档及标准如下:一档:(加3分)书写工整规范,卷面洁净基本无涂改。二档:(加2分)书写工整清楚,若有少数书写错误能规范地修改。三档:(加1分)书写基本清楚,若有书写错误能规范地修改。四档:(加0分)书写潦草,修改不规范,或使用蓝色的笔,或使用修正液、修正带等。一、积累与运用(24分)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我们就像一只小船,撑起了帆,开始(sh) 向无边的学海,寻找着梦中的彼岸。也许前方有风浪,也许前边有暗(jio) ,我们依然执著、努力前行,书包里装满对未来的美好(chng) 憬。虽然学海无(y) 苦作伴,但也会苦尽甘来乐无穷。2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在下面的表格内。(3分)各得其所 决别 喜出望外 憔悴自做主张 爆怒 形影不离 祷告错别字改正3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 (1) 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 (2) 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 (3) 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 A、驱散 B、融化 C、摆脱4古诗文名句填空。(9分)(1)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2)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3)山光悦鸟性,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作者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朋友的诗句是: , 。(5)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 ?(冰心荷叶 母亲)(6)“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含有一个“月”字的上下句 , 。(不能与第4题重复)5综合性学习(5分)现在举国上下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以利于我国可持续性发展,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关于节约的活动及报道。作为学生的我们,应是责无旁贷,现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1)拟一条提倡节能的宣传标语。(2分)(2)从我们学校、班级的实际出发策划一次活动,来帮助同学们改掉浪费的毛病。(3分)存在的毛病是: 活动的方案是: 二、现代文阅读(21分)(一) 大地的耳朵(11分)(1)小时候,讨厌冬菇,嫌它丑。黑黑的一朵,像巫婆身上诡秘的袍子,每每在饭桌上见到它,筷子总绕道而逃。弟弟受我影响,也把冬菇当敌人。(2)妈妈的拿手好菜是冬菇焖鸡,我一见便皱眉,觉得大好鸡肉被那可憎的冬菇白白糟蹋了,感觉上就好似香喷喷的一锅白粥,无端掉入了黑漆漆的老鼠屎。(3)聪明的妈妈,察觉了我和弟弟的异状。有一回,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你们看,这像什么?”(4)我闷声闷气地应道:“黑色的鬼。”(5)弟弟鹦鹉学舌,也说:“像鬼,黑色的鬼。”(6)妈妈好脾气地应道:“冬菇不是鬼啦,它是大地的耳朵。”(7)嘿,大地的耳朵?这个新鲜的比喻霎时把我和弟弟的好奇心全撩起来了,我俩齐齐竖起耳朵来听。(8)妈妈饶有兴味地说道:“人间每天都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大地好奇,便把长长的耳朵伸出地面来听。”经妈妈这么一形容,那朵圆圆的冬菇落在眼里,果然像一只卯足全劲来偷听的耳朵。妈妈继续说道:“大地的耳朵,听觉敏锐,你们吃了它,同样可以拥有耳听千里的能力!”(9)耳听千里?呜哇,太棒了呀!我和弟弟的筷子,都不约而同伸向盘子里那一只只“大地的耳朵”(10)万万没有料到,这一吃,便上瘾了。品质上好的冬菇,硕大肥厚,一触及嘴唇,便有一种绵密温厚的感觉。在与鸡肉长时间焖煮的过程中,它吸尽了肉的精华,吃起来像是一块嫩滑的黑色油膏,但又绝对没有脂肪那种油腻感,这种绚烂的风采是独树一帜的。(11)盲目地相信冬菇有助听觉,吃着吃着,果然便养成了“耳听八面”的能力。然而,有时,不小心听到了一些飞短流长的谣言,听到了一些令人义愤填膺的负面消息,听到了一些叫人恶心的言谈,我便衷心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12)小小一道冬菇焖鸡,盛满了童年的快乐回忆,还有温馨的伦常亲情。每回闻到那一股熟悉的味道,母亲慧黠的笑容,便清晰浮现。我们在无数无数半真半假的故事中成长,我们在一则一则美丽的谎言里接受了许许多多原本为我们所抗拒的东西,那样的一个成长过程,幸福而美好。而全心全意的相信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那些岁月,是人生的无尘岁月,澄净明洁。(13)一日,我刻意用筷子夹起一朵冬菇,微笑地问:“看,这像什么?”(14)孩子缺乏我天马行空的想像力,老老实实地应道:“像冬菇。”(15)我说:“不是啦,它们是大地的耳朵” 6.开始“我”和弟弟为什么讨厌冬菇?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7.冬菇如此味美,作者为什么又在第11段中说希望“自己不曾吃过那么多的冬菇”? (用原文回答)(2分) 8.这篇散文温馨感人,语言很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处的比喻句,请找出来并作分析。(3分)比喻句 赏析 9.本文通过对吃冬菇这件事的回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二)小学同学(10分)夏榆 现在我仍记得起那个得肺病的孩子,那个苍白瘦弱身体发软的小学同学。他坐在我的座位的后边,那个位置使他的脚经常穿过课桌的空当踩到我。上课的时候我听得最多的不是教师讲课的声音,而是他咳嗽的声音、吐痰的声音。因为他的肺病,班里的孩子都拒绝跟他玩,拒绝跟他讲话,所以我总记得他一个人坐在那个角落里,目光散漫而空洞。 但是他每天都要找我一起上学,他把我看成是朋友。我们居住的地方实际上相距很远,但他总要绕道去我家喊我上学。走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一边尖着嗓子很用劲儿地说话,一边不停地往地上吐着痰。他背着一只蓝花布制的书包,里边装着几本书,分量并不重,但他总是塌着腰,不住地咳嗽,一副力不能支的样子。 人多的时候我就有点不喜欢他了。因为很多人都不喜欢他。我顺势而行,也故意和他拉开了一点儿距离,他却不能觉察,依然热情地靠近我,执著地诉说着什么,但那时我已觉得是聒噪了。 有时我看见他吐出的痰里有血丝,有时吐出的又干脆是血,他总是把那些东西吐到从作业本上撕下来的一页纸上。老师不允许随地扔果皮和纸屑,所以他的课桌里堆满了那种纸。 大家都觉得他脏,嫌恶地看待他,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他总是处于很孤独的境地。 一个群体对一个个体的疏远孤立是可怕的,它让人丧失正常的认知能力和判断力。那时我很清楚地看到一个群体对个体拥有的那种权威优势和主宰力量,看到个体在这种力量的威压之下的胆怯和软弱、自卑和无助。在学校,他像一只幼鼠一样惶惶不可终日。 但他功课却是极好,各科均在前列,几何学这门被我们认为最头疼的课程他学起来如鱼得水。数学老师每次发问,他总是率先举手,答案总令老师满意。他是试图以此建立自信,以此赢得他人的善意和友爱的。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使更多的同学敌视他,他发言完要坐下时,凳子就被人从后边抽出去,结果他跌到地上,引来满堂的哄笑,笑声中充满报复的快感和阴谋得逞时的狂欢。 人很容易就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实际上我并不怎么反感他,但在人群中我对他的态度就变得暖昧不清,我虽然知道一个人在艰难时刻对友谊的需要,一份友谊对他是一种怎样的支持和温暖呵护,但我就是不能当众给予他这一份友谊,我甚至当众也参与对他的起哄、攻击和迫害,参与拍手和哄笑。我冷漠甚至残忍地看着他受伤害以后那绝望的目光。 他是班里缺课最多的同学,有时上午的课程还没完,他就背书包走了,下午就不来了,有时则是好几天不来,老师也很不满意,他来了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指责他,那些语言的利器不容躲闪地飞向他。这种时候他也不解释,垂着头发稀黄、面色苍白的脑袋,那细弱的脖子如同秋天枯萎的瓜秧。 那时候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帮助他。我们依附和顺从在一个群体的意志中,我们被训练得没有个人意志,没有个人情感,没有个人立场,甚至没有爱,没有真诚。老师指责他最凶的那一天,下午他没再找我上学。我一个人去学校,上课铃响过他也没来,然后一连好几天也没能见到他。大家都习以为常,没有人关心他的缺席,甚至没有人过问。 第二天,他的姐姐送来了请假条,说他住院了。 几天以后就传来了他病逝的消息。他死了,彻底地远离了我们。大家这才懂得流泪,在去他家看望他母亲的时候,面对他的遗像,面对那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母亲,许多孩子都哭了。 再后来,我渐渐明白,我们对人的麻木和冷漠一向是通过死才得以震醒的,仿佛只有死才换得来良心的发现。10从这孩子的哪些举动中能看出他把我看做“朋友”?(2分) 11文章第(6)段中“群体”特指 ,“个体”特指 ,“个体在群体压力之下的胆怯、软弱、自卑和无助”是指 。(3分)12第(9)段中“那些语言的利器不容躲闪地飞向他”中“飞”一词强调了什么?(2分) 13最后一段饱含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3分) 三、文言文阅读 (22分) (一) 陈太丘与友期(1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4将文中缺的句子补充完整。(2分)15解释加点词语:(4分)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已去 16翻译句子。(4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7友人责备太丘的理由是什么?元方反驳友人的理由又是什么?(2分) 18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2分) (二)岳柱八岁指瑕(8分)元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chun),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也?”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选自戒庵老人漫笔)注释:止所:止所是岳柱的字。金钏:金手镯。诘:问。 为:即“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