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预习测试新人教版20200219236.doc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课件+教案+测试(打包7套) 新人教版.zip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预览图 预览图
编号:56492250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6.63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0-03-12 上传人:扣*** IP属地:宁夏
15
积分
关 键 词:
短诗五首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课件+教案+测试打包7套 新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 下册 第一 单元 短诗 课件 教案 测试 打包 新人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课件+教案+测试(打包7套) 新人教版.zip,短诗五首,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短诗五首》课件+教案+测试打包7套,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短诗,课件,教案,测试,打包,新人
内容简介:
短诗五首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二课时第1课时 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激情导入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月夜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2.朗读诗歌,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明确: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教学提示】抓住诗中景物特点来写。(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明确: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简要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2.朗读诗歌,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明确:“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明确: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明确:“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明确:“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三、结构纲要品味新诗的美月夜: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2课时 断章风雨吟统一一、激情导入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断章1.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明确: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明确: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明确: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明确: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目标导学二:风雨吟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明确:“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2.结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明确: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明确:“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目标导学三:统一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明确: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明确: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明确: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目标导学四:对比阅读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明确: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三、结构纲要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教学反思6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准确、有节奏、感情饱满地朗读五首诗歌。2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3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描写的形象性和蕴含的深刻性。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歌多声部式的结构和热烈汹涌的情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五首短诗,这些诗歌篇幅短小,却精悍隽永,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哲思,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其中的韵味吧。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今湖州吴兴区)人,诗人、书法家。沈尹默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也是最早的新诗尝试者之一。主要作品有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欧,浙江杭县(今杭州)人,现代诗人、翻译家。代表诗作有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烦忧等。主要作品有诗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诗人、翻译家。其创作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歌中汲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诗作有断章雨同我等。主要作品有诗集鱼目集慰劳信集雕虫纪历,合集汉园集等。芦荻(19121994),原名陈培迪,广东南海人,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桑野驰驱集等。聂鲁达(19041973),智利诗人,获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漫歌等。2背景资料月夜写于1917年,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的“月夜”一样。萧红墓畔口占是诗人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的一首悼亡诗。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中,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断章创作于1935年,是一首精致的哲理诗。据作者自云,这四行诗原在一首长诗中,但全诗仅有这四行使他满意,于是抽出来独立成章,标题由此而来。风雨吟这首诗写于1941年。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吟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诗人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3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墓畔(pn)漫漫(mn)风雨吟(yn)舵手(du)卷舍(2)词语释义口占: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漫漫:(时间、地方)长而无边的样子。闲话:没有一定中心地谈无关紧要的话。装饰: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舵手:掌舵的人。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3)词语辨析“繁多”和“繁杂”两词都有“内容多”的意思。“繁多”是指种类多、丰富。“繁杂”是指(事情)多而杂乱。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答案示例: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2断章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答案示例: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3风雨吟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画面并描绘出来。答案示例:“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请结合月夜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的理解。答案示例: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2“口占”一词有着怎样的意味?答案示例:“口占”一词表明这首诗不是作者刻意为之的,而是其情感的沉淀和文学素养的自然流露。3断章共四行,分为两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考?答案示例:第1节:以“桥”为中心营造意境。将“你”与“风景”进行主客体转换,巧妙地传达出对宇宙人生的整体性的哲学思考在宇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但又互为关联。第2节:以“夜”为中心营造意境,表现人与人、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有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4怎样理解“大地风雨的海上”这一意象?答案示例:“大地风雨的海上”是一个独特的意象,是诗人用主观情绪折射客观现象所得到的结果。这个意象使我们知道诗人的人生坐标发生了动摇,他对未来感到茫然。这个意象是与风雨如晦的现实联系在一起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了“房舍如舟”“年轻舵手”等联想,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感觉。5阅读统一,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一思想的。答案示例: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结合加点词,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答案示例:“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2)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答案示例:“一束红山茶”为诗篇带来了一抹亮色。萧红爱花,也常在作品中写到各式花卉,如今诗人为她送上一束鲜艳的山茶花,就是对死者最大的告慰。此句描绘了一种惯常但是又不寻常的仪式,流露出作家之间纯真的怀念和深切的哀思。(3)我等待着,长夜漫漫。答案示例:“我等待着”进一步抒写诗人等待曙光涌观、盼望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急切心情。“长夜漫漫”喻指风雨如晦的敌寇统治,那是萧红贫病交加郁郁而终、诗人也饱受折磨的政治背景,也是二人结下深厚情意的外在原因。“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至窒息的。(4)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答案示例:“却”字表现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和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诗人的人生感悟。2“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里的“人”与“风景”有何关系?答案示例:诗句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3断章的每句诗句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出来。答案示例:第一幅画面:“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但“风景”在此是一个空框结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由“桥”可以想象桥下的流水淙淙,河岸绿竹葱茏、野花摇曳,江上悠扬的船歌,林间清脆的鸟鸣等,画面明净和谐,静穆清澈。第二幅画面:“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在绿竹野花之间,你在欣赏着这如画美景,但是却有一双眼睛在小楼的窗内注视着“你”,“你”变成了“看风景人”的欣赏对象,“你”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这两幅画面表面上似乎互不相关,但是“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却在看风景的时候发生了联系。第三幅画面:静谧的夜晚,月光如水般从窗外流泻进来,如梦如幻,“你”的心也笼在盈盈的月色中,“你”从那扇被“明月装饰”的窗口,打量着深邃的夜空,如薄纱一般的月光给“你”一片梦幻般的宁静与惬意。第四幅画面:“你”在欣赏着如梦如幻的夜色,正赏心悦目时,却不曾想这样的“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给别人带来愉悦。前三幅画面中呈现的都是具体可感的事物,第四幅画面则通过联想展开,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4“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大地”是稳定和力量的象征,没有什么能够动摇它;连“大地”都被“卷来”了,写出了风雨之大。此处翻天覆地的暴风骤雨,是生活发生重大变故的象征。“卷”和“奔”体现了强大的自然力,以动感形成一种剧烈的心理冲击。5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案示例: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个意义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1“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两句最能表现诗的主旨,试说说你的感悟。答案示例:表现出环境的萧瑟,人物的孤独。面对艰难处境,诗人表现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代表的是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独立、自由的渴望。2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答案示例:认同。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3试分析每首诗歌的主旨。答案示例:月夜这首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霜风寒月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自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萧红墓畔口占写诗人走了六个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饱受战乱痛苦,友人却安适地长眠于地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深怀念,以及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断章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桥、景、人、窗、月、梦这几个典型意象,诗人通过调度和安排,让这些毫不相干的事物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关联性,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阐释了诗人智慧思考所获得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在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风雨吟通过对风雨中的“大地”,大地上的“房舍”以及“我”在“大地风雨的海上”忧思满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面对难以预料的世事,产生的一种被动、困惑、无助甚至有些害怕的心理。统一是一首直抒胸怀的战士般的诗。这首诗通过展现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之间的对立关系,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揭示了对立之中存在着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分析月夜中白描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白描手法使诗中“我”的卓然独立的形象,在“霜风”“明月”的一“吹”一“照”中,显得越发清晰、生动,写意传神,颇有韵致。此外,诗以动词“照”“靠”押韵,却在每行诗末缀以一个轻声词尾“着”,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富于散文之美。2分析萧红墓畔口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答案示例:诗中通过巧妙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折。“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喻示的是一种时间和空间上的长度“六小时”说明时间长,“长途”说明距离远,“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又是他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句诗蕴含的是一种沉重、沉郁的氛围,但下一句“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却是轻轻一放,表现的是动作行为上的短促与轻逸。在这一长一短、一重一轻中,透露出的是诗人深沉的怀念、庄严的哀思,以及因好友逝去而感到的孤独寂寞。3赏析断章的语言美。答案示例:这首诗句法相同,首尾相连,主客互换,语音回旋。前后两句主语和宾语的内涵上相同,而在功能上发生了互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和“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看”这一动词没有变,而看到的主体或客体却发生了互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和“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是同样的句法。这种形式,不仅使诗句首尾相联,加强了诗句的衔接和语言的密度,而且统一了诗画意境,在听觉上给人一种语音回旋的享受。4赏析风雨吟对自然意象的描写。答案示例:诗歌对“风”的描写是“从大地卷来”,对“雨”的描写是“从大地奔来”;风雨之后,“郊原”如“海”,“房舍”如“舟”,通过对风、雨、郊原和房舍的描绘,写出了风的奔腾呼啸、摧枯拉朽,写出了雨的滂沱如注,营造了极具气势的氛围。5分析统一通过自然现象揭示深刻道理的手法。答案示例:这首诗透过叶、花、果实、树木的个体和所有的形态,剖析其本质,即无论是个体还是所有,其本质都是一样的,即所有的花和一朵花,其本质都是花;所有的叶和一片叶,其本质都是叶。表达出看待事物的时候要看其本质,而不能被繁多的表象所迷惑,以及“对立之中存在统一”的深刻道理。(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阅读杜甫的月夜并简要赏析。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被禁于长安时望月思家所作。此诗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首联想象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说透诗人在长安的思亲心情;颔联说儿女随母望月而不理解其母的思念亲人之情,表现诗人牵挂儿女、体贴妻子之情;颈联写想象中的妻子望月长思,充满悲伤的情绪;尾联寄托希望,以将来相聚共同望月,反衬今日相思之苦。全诗构思新奇,章法紧密,情真意切,深婉动人。四、课堂小结这五首短诗,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和多样的思考。课后,同学们可以多找来类似的小诗读一读,运用这节课学到的赏析诗歌的方法细细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五、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六、板书设计断章风雨吟统一整片大地是一朵花7断章 卞之琳 卞之琳 1910 2000 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 现当代诗人 汉园三诗人 之一 文学评论家 翻译家 被公认为是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和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走近作者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 鱼目集 写于1935年10月 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 据诗人自己说 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 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 自成一篇 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 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背景介绍 朗诵 读出节奏2 感受意蕴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这首诗由哪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 站在桥上的你 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 楼 明月 窗子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 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 这四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前两个画面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因为 看风景 这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后两个画面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 装饰 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看到的风景 进入梦里 将四个画面交叠在一起 那桥 那水 那楼 那船 那柳 那窗外的一切一切都溶在这一片淡雅 轻柔 迷蒙 缥缈的如织月色之中显得是那么神秘 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 那么惬意 充溢着奇幻色彩 荡漾着温馨情调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 也可以成为风景 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 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 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这首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 互相依存 息息相关 人与人之间 物与物之间 不论自觉与不自觉 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系 主旨探究 本诗通过几组意象营构了丰富的诗境 诗趣 诗思 又通过意象的顶真旋复在意象之间建立联系 使其在人的视野中变得充盈与丰富 并不断膨胀链接 最终形成了无限丰富 完整 饱满的艺术世界 课堂小结 风雨吟 芦荻 走近作者 芦荻 1912年生 现代诗人 原名陈培迪 生于广东南海 曾与人合编刊物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后任暨南大学教授 著有诗集 桑野 驰驱集 芦荻诗选 等 亦有诗歌理论 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 朗诵 读出节奏2 体会内涵 整体感知 风雨吟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细读感悟 开头两句 卷 奔 两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卷 奔 这个动词极为生动 突出风雨气势之猛烈 磅礴 描绘出了此时 大地 的动荡 不安和被裹挟的状态 自然的将大地与大海联系起来 诗中的 风雨 有哪些含义 不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 对于 我 这样一个 年轻 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 舵手 来说 也象征着 人生 的坎坷与磨难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当时中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风雨 更深层次的涵义是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如何理解 年轻舵手的心 我 面对苦难中的祖国 就像年轻而缺乏阅历 经验的舵手一样 忧思满怀 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对中国社会前途 民族命运的感到忧虑的同时也激发了 我 敢于乘风破浪的强烈责任感 使命感 诗人描绘了在铺天盖地的疾风骤雨中 世界的陌生化给人的冲击与感受 在颇有象征意味的 风雨 中 表现一个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志青年 面对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的责任感 使命感以及对中国社会前途 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课堂小结 统一 聂鲁达 走近作者 聂鲁达 智利著名诗人 13岁开始发表诗作 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 黄昏 1924年发表成名作 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 自此登上智利诗坛 聂鲁达的一生有两个主题 一个是政治 另一个是爱情 朗诵 读出节奏2 体会哲理 整体感知 细读感悟 统一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作者是如何表现 统一 这个思想的 明确 所有的叶与一片叶 所有的花与一片花 所有的树与一棵树 都是多对一的关系 多 和 一 本是对立的关系 但作者在此用 是 将其等同起来 用对立物表现统一的思想 如何理解 繁多是个谎言 明确 作者先写到了花 又写到了叶 然而花 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 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 而果实的本质有是生命的传递 因此繁多是生物存在的表象 他们的本质都是统一的 有人说 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 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就能对所有叶有所认识 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 认同 将零散的事物化整为统一 通过事物现象归结事物的本质 从而达到更清楚的认识 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不认同 从事物的独特性方面阐述 言之成理即可 课堂小结 本诗由事物的表象特征看到其本质特征 让人思考事物的 统一性 揭示了事物认知的规律 简明质朴而又蕴含哲理 艺术特色 从这五首短诗中举例说说新诗的 新 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形式上 不拘平仄 不拘长短 没有字数规定 在韵律上 押韵比较松散 没有严格规定 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 如 风雨吟 中的 来 海 等 在语言上 以白话写诗 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 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 并吸收国外新语法 如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霜风呼呼的吹着 等 语言散文化 在观念上 追求个性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3《短诗五首》课件+教案+测试(打包7套) 新人教版.zip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56492250.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