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docx_第3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docx_第4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海浪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张明茜教学设想及意图:吆喝选自八下第四单元第三课。本单元编者的主体是“感受民俗”,提出“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作者萧乾还在北京城杂忆要旨中提到:“我写北京城杂忆不是知识性的。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书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还写到:“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它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作者是为市民换回荣誉感和尊严。萧乾不吝惜笔墨,为旧北京小商贩的吆喝作了细致描绘,其用意还在对底层平民生活进行一次全景的展示,表达了对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关注和肯定。 对于“不登大雅之堂”的普通小人物的日常琐事,作者盛赞它灵性和诗意的美感,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在作者眼里这些市井生活是和我们生命血肉相连的丰厚滋养,我们心中应该有他们底层的劳动生活应获得被尊敬的荣誉感。基于此,我设想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读吆喝,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对重点字词反复诵读、体会、想象,感受老北京热闹喧哗的市井风情,感受吆喝作为民俗文化的艺术魅力,感受吆喝人艰难困窘的生活处境,感受吆喝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让学生意识到,阅读时需抓住关键字词,结合生活体验,感受文本背后的情感,关注像吆喝一样正在消逝或已经消逝的民俗文化,追寻民俗背后的真实人生。教学目标:1、了解吆喝形式多样、贴切生活、注重声调唱腔的特点。2、通过品味关键字词,结合生活体验,体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3、感受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广的历史视野。教学重点:了解吆喝形式多样、贴切生活、注重声调唱腔的特点;掌握品味关键字词的阅读方法。教学难点:体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感受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深广的历史视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一、课前导入欣赏相声卖布头。做买卖讲究的是吆喝,想要把东西卖出就得吆喝出来,什么是“吆喝”?那么,老北京城里的小贩又是如何吆喝的,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萧乾的脚步,一起走进北京,感受他童年的声音吆喝。二、检查预习1、了解作者:萧乾,蒙古族。北京人。作家、记者、翻译家,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唯一的战地记者。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战场采访,写下了银风筝下的伦敦、矛盾交响曲等描写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大量通讯和特写。 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本文选自北京城杂忆2、掌握字词囿于 小钹 招徕 铁铉 饽饽 钳形 隔阂 佐料 雪花酪 海棠 蘸 兜里 卤煮 山楂 荸荠 荞麦 马趴 嘞 秫秸秆 馄饨三、整体感知,品味语言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提到的吆喝声。商贩:1.“馄饨喂开锅!” 2.“硬面饽饽”3.“树熟的秋海棠” 4.“喝了蜜的大柿子”5.“葫芦儿刚蘸得” 6.“烤白薯哇真热乎”7.“小玩艺儿赛活的” 8.“蒸而又炸呀蒸而又炸”9.“卤煮喂,炸豆腐哟” 10.“栗子味的白薯”11.“萝卜赛过梨” 12.“葫芦儿,冰塔儿”13.“就剩两挂啦” 14.“一包糖来,荷叶糕”15.“哟,荞麦皮哟” 16.“冰棍儿三分嘞”17. “又不糠来又不辣,两捆萝卜一个大” 算命盲人:“算灵卦”乞丐:(1)“行好的老爷赏我点吃吧!”(2)“老太太(那个)真行好没有饽饽赏碗饭。”2、这些物品涉及了哪些行业?(找出文中的原句)明确:百货行业、修理行业和乞讨。3、在老北京,吆喝特别多,涉及的行业也特别多,老北京的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采买到各种物品,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老北京城?预设:热闹、繁荣、充满了民族特色。提示:可以从人。物、声的角度想象当时的情形来思考。人是什么样的人?物是什么样的物?声音是什么样的声音?明确:读吆喝,读出了它的“市井风情”。(板书)4、在所有的吆喝中,哪一类的吆喝最多呢?明确:吃的。5、这么多关于吃的的吆喝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一听就流口水,就想吃的。)学生自由发言。如:“喝了蜜的大柿子”(甜、水分足、运用拟人和比喻) “葫芦儿,冰塔儿”(外表晶莹剔透,运用比喻)这小小的吆喝词,真可谓手法多样,贴切生动,用到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形、写色、写味儿。平实中透着儒雅,质朴又不失鲜活。6、这些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和我们一样读出来的,他们是怎么做的?(在文中找出)明确:唱。7、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吆喝加了唱腔回事怎样的?我们也来试着把它唱出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练一练,一会儿我们来个吆喝串烧表演。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代表表演,师生评价。8、学了这么多的吆喝,同学们对吆喝也有了一些体会,我们也迫不及待地想听一听最原滋原味的吆喝。学生听吆喝,谈听后感受。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1、这些都是老北京城中最本色、最丰富的吆喝,作者自己在文中对吆喝有一个评价,作者把它比作什么?明确:声乐艺术。(板书)2、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从文中找出)明确:街头的小商贩;艰难困窘,忙碌艰辛。读吆喝,读出了他们的生活状况。3、生活虽然艰难,但他们对待生活是什么态度呢?齐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明确:从吆喝省中感受到他们热情、真挚、朴实,对生生活热爱,读吆喝,读出了他们热情、诚信的生活态度。(板书)4、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明确: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些吆喝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小商贩,他们的生活总是艰难因窘、忙碌艰辛的。从清早到深夜,无论夏日还是寒冬,他们走街串巷、肩挑背扛,卖力的吆喝就是为了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可是从他们这一声声吆喝声中,我们听不到抱怨与痛苦,我们感受到的是他们的真诚、朴实、乐观,感受到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读吆喝,读出了他们自信、乐观、豁达的人生境界(板书)5、在这些此起彼伏的吆喝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 “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 ,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 萧乾北京城杂忆“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 萧乾 明确: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对吆喝的喜爱之情,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五、课堂总结。学习了吆喝,老师也是感慨很深,在本节课的最后,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吆喝”的一点感悟。一种纯粹的民间市井风情,正在悄悄消失的京腔京韵,将昨日京城胡同里的民生画卷,在今日的喧嚣里重现,世事变迁,惊喜依然,一声声神秘鲜活的吆喝啊,将带给过来人遥远而清晰的回忆,重温逝水年华,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